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640.27KB ,
资源ID:102161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161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历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历史.docx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历史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 历史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命题原则及指导思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历史学科的命题,将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遵循“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推进”的指导思想,依据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

2、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考查考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它反映了当代考试操作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历史学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信息资源丰富,综合性很强,因此,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基本的考核目标。历史学科试题的特

3、点是:(1)反映历史思维的特征,即对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具有时代意义的认识和思考。(2)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境组织考试的内容。(3)试题设计符合史学特点,既尊重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又注重历史认识的多元性。(4)材料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呈现形式以文字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试题通常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这两种题型的信息组织是不一样的。选择题对命题的规定性较强,可概括为“两个一致性”,一是要求题干与选项的关系是一致的,即选项的陈述不能是题干范围以外的问题,尤其是干扰项不能与题干产

4、生设问上的矛盾。二是要求选项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一致的,它们都应被包容在同一个问题之内。这两个一致性是为了完整而明确地反映考查的意图,否则,就会产生考查意图上的歧义。因此,获取选择题的信息,理解其考查意图,就要从这两个一致性上入手。非选择题开放性较强,它鼓励考生就一个问题进行解释、说明、推理、论证和探究。所以对非选择题所提供的信息,首先要明确其问题范围,其次要分析其问题的用意和目的,从而准确、深入地作答。2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图片、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试题信息包括有效信息和间接信息两个部分。有效信息是指作答具有直接作用的内容,间接信息是指

5、说明或联结有效信息的内容。提取有效信息,实际上反映了对问题的理解水平和认识程度。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因为离开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就无法设问;其次,要分析作答的角度是叙述事实,还是分析原因,抑或说明影响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方法也大致如此,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再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取出来,并能够科学地整合这些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历史事物的背景、条件、构成因素和变化都应视为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6、。其中,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又是最为重要的。认识历史问题与认识现实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历史事物是已经确定了的,而现实问题仍存在许多未定因素。根据试题的要求,这些有效信息又应该被分到不同的价值区间并按作答的需要进行分析与整合。(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是指将学科的知识系统地与试题的测试系统进行连接,并根据试题的要求,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即进行再现和运用。调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判断的方法、关联的方法、推导的方法和借助的方法等。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有对应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取舍的方法和引申的方法等。调动和运用知识,要求考生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要求考生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

7、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具体包括: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三个方面的内容。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基本的能力目标。要准确辨别历史事物,首先应充分把握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和内部关系;其次应充分了解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和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等。历史解释是不同学者对历史事物的不同认识,要准确辨别历史解释,还应考察不同学者的时代背景等。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只有忠实于历史事实,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历史事实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客观上发生的事实,史料记载中的事实,编纂学中重建的事实。要准

8、确理解历史事实,要求我们正确把握史料提供的信息与客观事实的关系。历史结论则是依靠史料为中介的间接认识。因此,历史结论往往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受到学者的价值取向与学术功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正确分析历史结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3说明历史现象,论证历史观点说明历史现象,论证历史观点应该包括以下含义:首先,运用的知识和信息应完全满足试题要求,即历史学科认识和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素必须完整。其次,对历史学科基本要素的处理必须根据试题的要求分出层次。再次,说明问题是为了认识问题,所以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对问题的认识上面,而认识问题需有足够的知识与信息的支持。说明历史现象,论证历史观点既

9、能够反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水准,又能够由此而进入更高能力层次的境界。(三)描述和阐述事物 所谓描述,即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包含所有历史要素的表述;所谓阐释,即指对历史事物进行具有史学意义的解说,这实际上是要求独立的审视历史事物并做出初步的史学评价。当然,这些都应该被限制在试题的要求之内,其描述和阐释也应该符合试题的指向。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叙述应该满足几方面的要求:历史事物产生的环境;历史事物构成的因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历史事物的沿革状况。其中,正确反映历史事物的内部关系是表述历史事物的主要部分,这种关系表现了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存在意义。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历史事物

10、的特征就是一种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成分。通常,对历史事物现象及特征的表述和解释不宜严格地分开,因为有些现象就是特征的某种表现,而有些特征性的描述往往就是其主要现象,这要视试题的要求而定,但就能力要求而言,表述现象和描述特征应该予以分别说明。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对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解释,来自于对事物细致的动态考察和严密的理论思考,能够反映历史的思维品质和深刻的探究意识。因此,应该摒弃理论与历史事物的牵强附会,以免对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四)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是认识和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

11、极性与参与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这些方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方法的运用不能简单化。(2)方法的运用要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具有史学意义。(3)方法的运用必须准确而完整,不能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在论证周全的前提下,方法的运用也应该是经得起推敲的。(4)方法的使用可以而且应该是多样的和灵活的,只要对论证和探讨历史事物有利,方法的使用应不受限制。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历史学科的“观点”,是指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而形成的对具体论证对象的观点。这种观点在论证和

12、探讨中不应该是孤立的和仅仅是结论性的,它应该是从论证和探讨的过程中自然产生,而不是由观点产生论证和探讨。评论历史观点应该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抓住不同历史观点的主旨和意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原因、支撑这一观点的论据和主要史实等展开评论,着力于观点与史实的结合。评论历史观点还应符合历史的逻辑,从历史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论证的要求建立逻辑关系。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只有熟练掌握这一方法,才能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形成创新思维能力。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此项能力要求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不是标新立异,它应该具

13、备几方面的思维素质: (1)具有明显的继承性;(2)显示出深刻的思维力度,而不仅仅表现在使用大而无用的概念上;(3)在一个较新的视野上组织、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4)能够充分驾驭论证和探讨对象,并具有新意;(5)改造和完善了原有的理论和方法;(6)提出了具有方向性的探究问题的路径。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作为一种能力要求,应该给考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引导其创造性。在测试的操作上,试题是开放性的,参考答案也是开放性的或目标性的。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 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商鞅变法秦的统一秦的中央集权制度(3)

14、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宋的集权措施王安石变法元的中央官制与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主要类别、形态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3)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4)“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

15、展脉络(3)文学成就(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二部分 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4)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5

16、)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近代俄国与日本的改革(1)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6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

17、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部分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

18、)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阶段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

19、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说明: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IV.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笔试、闭卷二、考试时间及分值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20、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由地理、历史和政治三科试题组成,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三科试题同堂分卷,历史满分100分。三、试卷结构与题型历史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第卷为选择题,包括12道题,共48分;第卷为非选择题,包括2道题,共52分。2015年不设置选考题。四、试题难度历史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为主。V.题型示例2015年四川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21、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说明】本题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要求考生正确理解西周分封制与秦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差异,理解西周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强调人文意识的培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学科素养。【参考答案】C2(2014年北京卷15题) 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

22、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解析】考查历史研究方法。宋元时期,我国科技依然领先世界,授时历是一项重要表现;小说是明清时期文学的突出成就,重要表现是西游记等四大名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城市众多,人口相对集中,而扬州是当时的重要商业城市。“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说明唐代宰相主要由北方人担任,不能佐证“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应选C。【说明】本题是一道史学方法题,考

23、查历史论据与历史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试题以授时历西游记、唐代宰相、南宋扬州城市人口的情况为据推导出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明代文学、唐代宰相的来源、南宋的城市代水平的普遍性结论,选项A、B、D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即“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还要注意史论结合的准确性和契合度。【参考答案】C3(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

24、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说明】本题以清代官员处理政务的态度和方式为命题切入点,通过引入诗歌创设命题情境。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清代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时代背景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体制的僵化和官场上的形式主义。题目重点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试题还体现出以历史细节折射历史大势的特点。【参考答案】B4(2013四川文综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25、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说明】本题以概括把握一定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立意,以鸦片战争后六十年的历史发展主题为考查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归纳比较能力。要考生调动这一时空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去验证选项的四个不同观点,同时考生还应具备较高的抽象概括和比较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主题的考查,可以测试考生运用一定史观重组史料,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既考查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又专利审查了历史学习方法和过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凸显历史主题作为史观运用和历史学习方法的课程资源价值。【参考答案】D5(2011年四川文综17)图五是一幅驳斥

26、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说明】本题以正确认识百姓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立意,以清末出现的政府与百姓漫画设计试题情境,考查考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知识,对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的能力。在设问上,本题使用了“试图”的提示语,鼓励考生大胆探究;在价值导向上,注重对历史认知的内在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本题也隐性考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周年热点,引导考生认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曲折历程。 【参考答案】C类别成都(%)北京(%)衣食住宿6823书籍教育2332娱乐享受9456(20

27、12年四川文综)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右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A当时的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说明】本题以考查历史研究方法立意,以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个案设置试题情境,要求考生在正确解读傅斯年观点的基础上,运用其观点分析、认识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状况,形成正确的认识。傅斯年提出的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

28、越过去说”。实际上是主张论从史出,结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吴虞在两个城市的消费构成情况属于个案,不仅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与个人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能拒此推断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是否平衡、消费场所的多少等重大问题。【参考答案】C7(2013年四川文综1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对这一颇具文

29、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A B C D【说明】本题以区分“客观的历史”和“主观的历史”立意,以“史学家对列克星顿枪声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创设试题情境,通过列克星顿枪声的描述,考查考生辨析客观的历史描述与文学性描述的区别的能力。“客观的历史”是指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本身,“主观的历史”指历史记载或历史撰述。客观的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列克星顿之战属于客观史实,而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对列克星顿枪声的叙述则是颇具文

30、学色彩的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想象,其真实性就需要加以详细的考辨了。材料中对战场经过的描写运用了“每个殖民地居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等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提法,作者的描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从描述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角度看,难免“以情害意”“以偏概全”,忽视了客观历史的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试题以“下列怀疑合理的是”鼓励考生大胆怀疑这些主观性描述,突出考查了考生辨析史料、区分史料的价值和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参考答案】D8(2011年四川文综3)下图是17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1625年 战争与和平法(格劳秀斯) 1899年 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公约(海牙国际会议) 1919年 国际联盟盟约(巴黎和会) 1928年 巴黎非战公约 1945年 联合国宪章(旧金山会议) 1949年 日内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总议定书(联合国大会) 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争端频繁 得到了各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展现了人类追求和平的持续努力 成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依据A B C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