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32KB ,
资源ID:102121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12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品味语文 且行且思.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品味语文 且行且思.docx

1、品味语文 且行且思品味语文 且行且思谈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得”与“失”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李作芳 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已于11月17日落下帷幕。从温暖的鹭岛,到寒冷的江城,不过十来天的时间。这短暂的十来天里,我们经历了视觉的盛宴,心灵的冲击,思想的洗礼,智慧的沉淀,心中满满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感悟与思考。在此对32位参赛选手以及他们的指导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感谢他们所做的尝试,感谢他们为与会教师提供了鲜活的值得探讨的课例。一、可贵的探索1.关注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近几年来,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回

2、答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命题,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对于变革以往教学重内容理解分析,轻语言表达运用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观摩课例,最大的亮点就是凸显了这一教学理念,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变“讲内容”为“学语言”。本次赛课,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执教老师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关注。教学没有停留在以往内容的分析、作品主旨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感悟上,而是突出语言文字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中

3、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我的舞台从“学习提示”中的思考题入手,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对于“哪些描写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神奇的吸引力”这一问题,学生在自学中可能会更多地指向文本内容而忽略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文本的写作特色。教师出示引领性的学习提示:1.画一画文中的相关语句;2.想一想这些语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3.品一品这样表达的效果如何?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习的本真,增强学生赏析、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注重表达方法的学习,变“重感悟”为“学表达”。教学中“学习表达”的意识普遍增强了,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例,基本上都根据具体的课文特点,安排了不同形式的课堂练笔,或写感悟,或写想象,或仿写等。教学中空泛议论少

4、了,动笔实践多了;“泛人文”少了,语文味浓了;“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大多数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获,有所得。杨氏之子一课中,在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善听、妙答、反应快、机智之后,教师设计语言运用情景:若是来访的是李君平、黄君平,想想杨氏之子又会如何作答?并出示练笔内容:李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李子乃夫子家果。”黄指以示儿曰:“此为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黄鹂乃夫子家禽 。”学生笔随心动,有话想写,有话可写,兴趣盎然投入到练笔中,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促进了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与积累。教学从过去偏重内容分析到如今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增强语言运用意识,全国小语会

5、引领一线教师实现了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使教学实现了理性的回归。2.关注课标中年段目标的“变化点”凸显年段学习重点教师普遍关注新修订的课标的“增改点”,在教学中力求准确把握年段学习目标,有效落实年段学习目标。目标准确,方法比较科学有效。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各个年段的教学基本上能根据课标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内容;对于词句的理解,低年级重形象,中高年级重在语境中感悟;对于低年级识字教学,比本领教学中“五步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对于“写字”,课标提出了10分钟的硬性要求,从观摩活动来看,教学中的“写字意识”普遍得到增强。不同年段的教师处理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尽一样。3.关注语文能力的“培植点”科学指导学习

6、方法重视学习策略指导。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形象,从中受到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生学会阅读。在观摩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老师们变“学课文”为“学阅读”,在指导学习方法上所下了很多功夫。比如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揣摩文章表达特点的方法,朗读、默读、浏览等阅读的方法,教师基本上能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有效落实。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同年段根据不同课文特点训练方法各有不同。还有的课重视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在关键词句的研读中设疑,引导学生从不懂角度提出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7、教学更加重视“过程”。大多数教师更加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师给予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充裕了,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教师引导的策略和手段更加实在有效,表演的成分少了,花架子少了,虚假的场面少了,竞赛的课堂更加趋于平实,更加真实。如维也纳生活圆舞曲:采用批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读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给每个学生实践机会,经历学习的过程。批注贯穿整个阅读过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学生在静静读书,不是走过场,是真读、真思、真议。当一种学习方式真正成为教师达成某个教学目标的实施手段,而不是外在形式时,学生的学习所得、课堂效果也就显现出来了。教学视野更为开阔。课内阅读使语文变得精彩

8、,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生活实践使语文变得鲜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了拓展阅读。例如教学晏子使楚阅读阿凡提的故事,阅读刷子李阅读泥人张等,教学杨氏之子阅读世说新语等,将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向丰富的书籍世界和广阔的社会生活。二、留下的思考全国小语观摩活动两年一届,它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的盛会,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本次观摩活动,简单中透着智慧,简约中成就高效,简朴中回归本色,让我们领略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巅峰之作。应该说,此次观摩活动中的课正在向我们所期望的语文课努力,正在向家常课靠拢。理性地思考这些课,大家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之一:如何更有效地实践“学

9、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理念?本次观摩活动最大的亮点是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但是,老师们仍有几个疑惑:1“运用”一定是“写”吗?课标描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运用;表达,也是一种运用!“运用语言文字”,应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两个层面,并不意味着阅读理解的旁落,不是要弱化阅读理解!因此,体现“语言文字运用”,未必都要“写一写”!我认为,“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文字运用!”2. “一课一得”,只有“写”才是“得”吗?强调语文教学

10、要提高实效性,要有所得,因此很多课就去“一课一写”。只有“写”才算是“得”吗?叶圣陶先生认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比以前读的透彻,是不是“得”?学到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学到一种概括的方法,是不是“得”?感受到一种表达的方法,在拓展性阅读中加以理解和运用是不是“得”?比如学习了白杨一课,了解了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课外再搜集一些类似的文章来阅读,进一步去了解、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是不是一种“得”?3.阅读教学,一定与写作教学捆绑吗?本次赛课中,一些课在学生没有完全读懂课文

11、,没有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的情况下,只学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教师就瞄准这一部分的“写”点后马上就让学生写一写。对此老师们提出了质疑。阅读教学强调动笔,强调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学就用”吗?每节课学一点立马就要写,是不是太过急了?写作,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吗?现在,有一种苗头,学习阅读,就是要为写作服务!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课堂中出现了这些现象一是整体把握少了,寻章摘句多了。由于一学就要写,为保证能写一定的量,教学中势必对整篇的文章缺少应有的把握和一定程度的理解。课文是一个整体,是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篇完整的文章,写法上的“得”

12、也应该是整体的。缺少整体的把握,文本的整体感、内容整体、形象整体被人为的剥离。这样为了在一课时中体现“写”,生硬地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人为地割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破坏和谐的阅读场,把教学过程弄得忽东忽西,课文支离破碎,不但收不到预期的练笔效果,还影响了正常的阅读教学。二是语文形象少了,语文术语多了。由于要在一课时中要体现“写”的训练,教师的眼睛只瞄准了“写”的训练点。于是一些课对文章整体缺乏应有的把握,语言的整体运用之美,人物形象的丰富、立体之美,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之美从课堂中流失了,从学生的身边流失了。文艺理论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形象大于思想”。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

13、而不是简单的抽象概念。要读出形象,就要抓准语言训练的点,层层深入研读,否则就如“蜻蜓点水”,如“过眼烟云”。三是有感而发少了,无效练笔多了。有的“写”,实乃是有读无感,有仿无心,有写无情。课堂上教师有了很强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意识,但有些训练点纯属顺应当前大势,“应景”而作,不是真正地从年段目标出发,从文本出发,从学生需求出发。存在着泛泛而谈的感受性练笔、“套磨子”似的仿写、针对性不强的想象性练笔等现象。这样的练笔,既没有进一步拓展文本意蕴,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没有活化学生语言,学生既没有得“意”,也没有得“言”,更谈不上表达方法的迁移。怎样更有效地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1.摆正“

14、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与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目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叶圣陶先生把读写能力并列为语文教育的两大目标,反对因阅读而削弱写作,也不认为阅读的功用仅限于为写作服务。他指出:“阅读教学,本身自有其重要性,并非作文教学之辅”。“果能善读,自必深受听读书篇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维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若谓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则偏而不全矣”。叶圣陶不厌其烦地谈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自身规律,其意正在于强调阅读独立于写作之外的特质,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2. “读

15、”与“写”要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对于学生而言,被文本中事物所吸引,被文中情感所感染,对文中语言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方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阅读与写作,要注意“读写结合”,方能相得益彰!那么写什么?什么时候写?一是精心选择练笔内容。课堂小练笔不能成为“光明的尾巴”,随意让学生写一写诸如“读了故事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心里话”等。应根据文本本身的语言特点来决定写不写,写什么。教师应根据年段及单元教学目标和文本表达特点找准训练点,找准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让练笔有的放矢,从而实现习得语言,内化表达方法。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来刻画人物,而且提示语的位置有很多变化。

16、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了文本的特点之后,依此设计生活中的对话场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提示语,从而达到了在“学阅读”的同时“学表达”的目的。二是巧妙搭建练笔“阶梯”。文本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或有着怎样的结构特点?表达特点?教师要深入研究,发掘文本“读写迁移”的价值所在,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让广阔的写作积累走进课堂,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束缚,避免千篇一律,突破文本束缚,让练笔具有个性特点。三是恰当把握练笔时机。小练笔,不是随意想什么时候练就什么时候练,要把握好练笔的时机,抓准学生表达的时机,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要练在学生思维最活跃、情感最饱满、情意和

17、谐共振之时,让小练笔在阅读中自然生发出来,让阅读成为促进思维发展的契机,成为表达情感的契机,实现“读写结合”的最优化,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之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年段特点在以下方面进行课堂小练笔:文中好词,换一换。抓住“空白”,补一补。扣住“略写”,扩一扩。观察插图,描一描。精彩片段,仿一仿。欣赏古诗,改一改。合理想象,续一续。变换角度,编一编。迁移主题,写一写。之二:如何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更科学的运用文本?现阶段,语文教育界基本达成一个共识:“教什么”远比“怎样教”重要。“教什么”是方向,“怎样教”是方法。你要来北京,坐火车,坐飞机都无所谓;但是你不能往广州方向去。方向错

18、了,再好的工具方法也无济于事。因此,文本的解读与运用,是语文教学永远不可回避的重点!“用教材教”,首先需要把教材弄明白!纵观本次观摩活动,教师在文本的解读与运用上有三种不同的表现。一是较准确理解文本,创造性运用文本。比如姥姥的剪纸,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即“剪纸技术高”,“祖孙情谊深”,使教学具有统整性。通过抓“神”字带动相关语句的品读不仅感受“技术高”,而且研究怎样表达“技术高”;通过抓“拴”字感受“情谊深”,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运用。最后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想象开展练笔,将文章的内容、文本的情感与语言的表达有机结合,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教学环节简洁自然,教学内容化

19、零为整,教学训练点突出,这是教师深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结果。二是较准确地理解文本,一般化处理文本。有的教师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但总想面面俱到,因此对文本缺乏合理取舍,使得教学有“隔靴搔痒”之感,教学的过程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平面地梳理课文,缺少对文本语言的深化和活化,课堂缺少应有的魅力。三是不能准确地理解文本,运用文本出现偏差。有的课,对文本所表现的思想主旨有“浅读”的现象。对文本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缺少引导和点拨,而这更深层次的内容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桃子。由于教师没有真正读透文本,因此教学中不能带给学生更开阔的视野,应有的高度,使教学停留在

20、浅层。同时,有的课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表达方法的特色把握不够准确,有“偏读”文本的现象。文本所呈现语言表达方面的信息会很多,可能有来自文章结构的,有来自文章语言风格的,有来自句式特点的,还有来自文章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的,诸如此类。教师要从这诸多的“有什么”中用一双慧眼选择出哪些是自己在教学中要教的,这选择“教什么”就要根据年段目标、单元任务以及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来确定,即选择文本最核心的教学价值。之三:如何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注重引导但不牵引,严格要求但不压抑,注重启发但不端给。短短的12个字,堪为“主体教育”、“生本教育”所应信奉的至理

21、名言。从观摩的课例来看,大多数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有意无意中,一些教师还是体现出“强势”的一面:师生交往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倾听与回应是预设状态,而不是临场状态。预设得太充分,语言设计得过于精巧、唯美。教师在课堂牵引太多,讲得太多,学生自主感悟、学习实践太少;有的课,还是少数学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陪太子读书”。我们的教学,常常犯这样的错误:走了很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让学生储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强自我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学会走路,教师必须学会“放手”!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让每个学生参与,不应该成为被教学“遗忘的角落”。除了

22、这三点,还有一些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写字,怎样落实?本次活动中,对于“写字”有这样几种现象:一是有写字环节,无写字过程。临下课的最后一分钟示范写一个,大家课后写去。 二是有写字过程,无写字指导。有的课在课中安排了写字的时间,但缺少有效的指导,实际上教师好像也不知怎样才能写好字,因此对于“指导写字”,基本上是虚晃一招。怎样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策略上,分散难点,随堂进行,穿插始终。尤其是低年级。在教学重点上,基本笔画天天练,新的偏旁要过关,穿插挪让要琢磨。在教学指导上,精心指导,步步为营。四大环节不可少:观察范写临摹评议。 另外,两年一届的教学观摩活动,怎样才能让全国各地的观摩者一饱眼福?

23、对于“教学创新”,老师们都憧憬着!本次观摩活动,改变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千课一面”的局面,出现了一些有个性特点的课。但总体给人的感觉还是:精致有余、个性不足。来到全国舞台展示的老师,都是各地的佼佼者,应该成为教学创新的先行者和领军人。大家希望全国小语会给大赛“松绑”,淡化“赛”,强化“研”,通过一些措施鼓励各地教学研究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曹文轩教授在总结评课时的话音犹在耳,他说“我们希望能越来越多地看到不同风格的课,例如:淡定自若的课,谈笑风生的课,儒雅经典的课等等”。以上罗列的问题都是各地在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出现的共性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对上课老师求全责备。我们深信,在全国小语会的组织与引领下,广大教师必能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大计出发,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敢于突破,在全国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共同创造小学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0一二年十二月三日整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