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90.42KB ,
资源ID:101945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945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届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高三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2018届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高三10月学情调研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代的礼制十分复杂,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并且,周代的礼制强调“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意识。材料表明( )A. 是维护政治等级的工具 B. 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 体现“亲亲”“尊尊”原则 D. 繁杂且涉及面较广【答案】B【解析】A项不选,题干只体现了礼制,没有体现

2、乐制;由“在众多的礼制中,出生礼、冠礼、婚礼都是由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可以看出家族成员共同参加可以凝聚宗族力量,故B项正确;C项不选,题干只是提到“凸显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意识”没有体现原则;D项不选,题干只是提到周礼的多没有提及涉及面广。2. 史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材料表明( )A. 分封制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和谐发展 B. 宗法制与礼乐制度有机结合C. 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 D. 分封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周天子为七

3、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表明西周时期宗庙的数目和位置都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这说明宗法制有助于将宗族心理演化为阶级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政治作用,没有体现出ABD项。点睛:材料“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3. 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这一过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郡县制己经成熟 B.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 分封制完全瓦解 D. 郡县制已初现端倪【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

4、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发生变化,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雏形已经出现,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形成的,故B项错误;材料“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说明C项错误。4. 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后来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齐康公死后,姜氏绝祀,姜氏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所取代。该历史事件表明( )A. 官僚政治的形成 B. 原有等级制遭到破坏C. 中央集权的确立 D. 封建君主专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材料“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说明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ACD项是秦朝设立的。点睛:

5、材料“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是解题的关键。5. 在秦和几个同时代的诸侯国中,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材料反映出( )A. 周代宗法制日益瓦解 B. 君主专制已基本确立C. 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 D. 国家分裂趋势不断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在秦和几个同时代的诸侯国中”“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反映了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宗法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已基本确立”;材料“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说明D项错误。点睛:材料“在秦和几个同时代

6、的诸侯国中”“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解题的关键。6.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 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 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 君主专制制度已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到战国之世”可以知道,材料所述现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时代背景要

7、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紧扣材料信息“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以及“制度建构的角度”要求,可知题干所述现象揭示的是逐渐淡化血缘特权,体现的是向官僚政治的逐渐转变,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不够准确和核心,排除;C项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后,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征7. 某学者指出,“历史上,好多地方政府、地方官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地方的银子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这说明( )A. 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发展 B. 分裂比统一

8、更能促进社会进步C. 过度集权会带来消极影响 D. 中央与地方分权是必由之路【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任何自主权”“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一些消极影响,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说法太绝对。8. 史载,汉光武帝时规定,对于秀才和孝廉,推荐人要先委以一定的职务,使之“便习官事”, 合格者才能推举到中央,称为“试职权”。这说明当时( )A. 中央集权体制走向衰落 B. 选拔官员程序得到规范C. 地方官员溢举现象严重 D. 注重弥补察举制的缺陷【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试职权”说明汉光武帝以及注意到了察举制的存在的缺陷,并注重加以弥补,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

9、中没有体现。9. 某学者评价唐初三省制初行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主要依据唐初三省制初行时( )A. 对君权的范围有所限制 B.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C.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式唐初的三省制接近“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可以断定当时的三省制不仅对宰相有权利要求,同时对皇帝也有相应的权力限制,否则不可能是“圣君贤相”的互相制衡,故A项正确;BC项是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错误,错误“缓和”。10. 下图可说明中国古代( )A. 科举选官是

10、官僚的主要来源 B. 懦家思想塑造悠久文化传统C. 家族是国家的基本构成单位 D. 国家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国家和家族相互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社会比较稳定,故D项正确;ABC项无法从材料得出。11. 中国传统社会原本是在“家”与“国”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及利益调整下波浪式前进的。唐中期以后,“国”依靠“家”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统治,从以法家“治理模式”为主,到以儒家“控制模式”为主。引起这种转变的制度建设是( )A. 内阁制的实行 B. 科举制的发展C. 行省制的推行 D. 宰相制的废除【答案】B【解析】材料“唐中期以后”“到以儒家“控制模式”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11、知,引起这种转变的制度是唐朝科举制的发展,故B项正确;AD项明朝,排除;C项是元朝,排除。点睛:材料“唐中期以后”“到以儒家“控制模式”为主”是解题的关键。12.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一般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严格的三省六部制可能并不存在 B. 宰相职务已经形同虚设C. 职官设置以加强君主专制为目的 D. 执行为尊者避讳的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尚书令位高权大”“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一般由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反映了尚书令因“位高权大”而不再设置,以“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

12、事”,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13. 据哈佛中国史记载:“晚唐时期,69%的高官要么出身于世家大族,要么出身于官宦世家,而到北宋时期,这个数字只有19%。”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A. 文官政治的形成 B. 平民地位的提高 C. 科举制度的完善 D. 社会结构的变迁【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官员出身于世家大族或官宦世家的数量在大幅度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隋唐以来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的影响;D项错误,当时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变迁。14. 元朝行省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

13、,分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 B. 体现民族平等C. 实现地方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说明元朝统治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点睛: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是解题的关键。15. 剑桥中国明代史 记载:“丞相胡惟庸和他的党羽陈宁、涂节以及几千名忠实的追随者

14、一起被处死。中书省被废除,同时被废除的还有御史台和大都督府。由此,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材料中的做法( )A. 导致丞相的权势过重 B.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C. 造成了明朝皇权不稳 D.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D【解析】材料“丞相胡惟庸被处死。中书省被废除,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说明了废除丞相制度后,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故D项正确,AB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这种做法加强的皇权。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丞相胡惟庸被处死。中书省被废除,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16. 有学者指出,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

15、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 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的同时皇帝也使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形成监阁共理互相制约的局面,有利于加强皇权,B正确;明朝设立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是加强皇权的措施,A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中指出,在明成祖朱棣、明

16、仁宗朱高炽两朝的实录中,甚至连“内阁”这个名称都找不到。这表明( )A. 朱棣设立内阁的记载不成立 B. 官修史书刻意隐瞒历史真相C. 此时内阁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D. 内阁未能参与朝政不被记载【答案】C【解析】材料“在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连“内阁”这个名称都找不到”说明当时内阁还不是正式政府机构,没有法定的地位,只是皇帝辅助机构,故C项正确;AB项错误,明成祖时设立内阁;D项材料无法体现。18. 明政府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专制统治 B. 加强特务统治C. 推进政务公幵 D.

17、 有效选拔官员【答案】A【解析】材料 “皆从卑回避”“南北更调,定为常例”反映出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大,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 “皆从卑回避”“南北更调,定为常例”。19. 清朝前期,对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建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这一做法( )A. 根本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 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C. 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 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答案】C【解析】材料中“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

18、、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的信息说明清王朝统治者对于宗室贵族予以特殊照顾,主要是防止叛乱,体现出统治的灵活策略,故C项正确,A项错误;这一政策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故BD项错误。点睛:材料“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0. 史载,雍正朝规定,朝廷的高级官员,对“宜守机密”或“应速递上闻”之事,都可用密折先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央官制得到了逐渐完善 B. 清初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

19、 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 D. 皇帝的决策方式发生质变【答案】C【解析】材料“朝廷的高级官员”“用密折先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说明清雍正时用“密折”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A项是C项表现;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错误,皇帝的决策方式没有发生变化。点睛:材料“朝廷的高级官员”“用密折先行奏闻,还制定了凡经朱批的奏折,必须如数上缴朝廷及录副存档和传抄遵办等制度”是解题的关键。21. 中国的现代化中说:“各大条约口岸西方化的花花世界及其变革趋向,始终不过是浮在中国社会和传统深川激流上的飘零物,只有当中国

20、内地开始觉醒之时,真正的变革才会到来。”这说明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A. 成为列强侵略内陆的基地 B. 深刻影响中国近代社会变革C. 导致了内陆地区的动荡 D.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答案】D【解析】材料“浮在中国社会和传统深川激流上的飘零物,只有当中国内地开始觉醒之时,真正的变革才会到来”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必将由自己所主导,外部强迫推动则永远不可能站在改革的浪尖,体现了近代通商口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推动作用有限,故D项正确,B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2.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太平天国曾提倡“一夫一妇”制。但是,洪秀全、杨秀清等

21、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这说明太平天国( )A. 政治主张具有矛盾性 B. 坚持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C. 不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D. 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废除买卖婚姻”“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是反封建,但却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AC项错误;材料“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表明B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废除买卖婚姻”“领导人仍沿袭历代帝王的妃嫔制”。23.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曾经被称为“三次革命高潮”,是晚清政治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

22、的研究逐渐由政治史领域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这一变化说明( )A. 关于“三次革命”的史料越来越多 B.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角日趋多元化C. 历史研究现点出现了顛覆性变化 D. 否定政治运动历史作用的倾向出现【答案】B点睛:材料“研究逐渐由政治史领域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是解题的关键。24.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鲜明特点:它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 )A. 反映了当时中国内外形势的严峻 B. 与近代欧洲国家的人文思潮相对立C. 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使命决定的 D

23、.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明,辛亥革命更多的是在挽救民族危机的背景之下爆发的,所以他更多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觉醒,故A项正确;B项错误,错在“相对立”;材料中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述,故排除CD项。点睛:注意题干中的时代特征“辛亥革命时期”此时的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因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了挽救社会危机、国家民族命运的思想,强调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觉醒。25.

24、 某学者曾说,“凡尔赛背叛在中国人的心中插进了把刀子,使得先进的中国人中很大一部分对西方人的道德产生了怀疑,从而对西方文明也产生怀疑。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翻译了诸多西方学术著作的严复就愤然喊出西方三百年的文明发展最后只归结为四个词:自私、杀戮、无耻和堕落。”这推动( )A. 五四运动兴起 B. 武昌起义爆发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国民革命兴起【答案】D【解析】材料“凡尔赛背叛”“对西方人的道德产生了怀疑”“自私、杀戮、无耻和堕落”说明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的失望,从而逐渐兴起了国民革命,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26. 1928年湘南暴动期间,“在分土地以前,

25、农民藏匿土豪劣绅,到分配土地以后,农民都不藏了,并且看见土豪劣绅即抓,抓到就杀惟恐敌人之到来使他们不能稳定所分得之土地。” 这说明( )A.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开始实践 B. 土地公有的所有制形式已得到确立C. 土地改革鼓舞了农民反封建的热情 D. 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答案】D【解析】材料“1928年”“到分配土地以后,农民都不藏了,并且看见土豪劣绅即抓,抓到就杀”说明了土地革命激发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当时的土地是农民所有制;C项是建国后实行的。点睛:材料“1928年”“到分配土地以后,农民都不藏了,并且看见土豪劣绅即抓,抓到就杀”是解题

26、的关键。27. 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兴国土地法,修改了之前的土地政策,将“没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是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这表明当时( )A. 军事的失利推动了中共调整土地政策 B. 土地革命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C. 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D. 土地革命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答案】C【解析】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规定只“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又“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这些变化表明了当时农村的生产

27、关系在不断调整完善,同时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错误,1931年不是军事失利;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左倾”错误的影响严重。28.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仍然由共产党领导,以工农为主体,同时又接受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阶级。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 认识到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B. 希望扩大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基础C. 指明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正确方向 D.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答案】D【解析】材料“1935年12月”并联系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8、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权的问题,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是指遵义会议。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时间信息“1935年12月”。29. 1937年2月,蒋介石提出“妥协内外各方,专力对倭” “开放党禁” “实行政党政治”:1937年12月,他又说:“与共党代表谈组织事。此时对共党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也。”这反映出蒋介石( )A. 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B. 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 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 D. 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曰【答案】D【解析】材料“1937年2月实行政党政治”“

29、1937年12月此时对共党应放宽,使之尽其所能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抗战初期,蒋介石要联合中共共同抗日,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30.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召集专门会议,讨论发表宣言的问题。蒋介石认为,“其权在倭王,若我宣言能感动倭王,或可转危为安,是较平时权在下级与前哨者当易为力乎?”材料说明( )A. 国民政府表达了坚决抗日的信心 B. 全民族抗战局面由此开始C. 蒋介石未认识到日本侵华的野心 D. 正面战场遭受了较大挫折【答案】C【解析】从材料“七七事变后”“其权在倭王,若我宣言能感动倭王,或可转危为安”表明当时蒋介石对日本仍存在幻想,没有认识到日本侵华的野心,故

30、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的意思相反;B项是指七七事变;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31. 1939年1月,国民党在中央会议上做出决议:“今后本党应力求在乡村社会力量之发展,过去本党组织仅偏重城市而忽略农村,致广大之农民群众易为异说所乘。今后本党应着重革命理论之宣传与领导,而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而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注意。”这反映了国民党( )A. 有意限制中共力量 B. 注重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C. 力图维系一党专制 D. 战略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答案】C【解析】材料“1939年1月”“使违反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而于战区及敌人后方,尤应注意”表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

31、抗日,力图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故C项,B项错误;A项是C项的表现;D项错误,国民党仍然坚持片面抗战路线。32. “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据此可知,当时的斗争形势是( )A. 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 B.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D. 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答案】C【解析】据材料“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援助蒋介石政府反共,国民党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故C项正确;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1938年,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三大战役已经取得胜利在1949年,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分析判断历史背景和时间,学生应该结合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从背景原因入手,分析出解放战争爆发的结论,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33. “中共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