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91KB ,
资源ID:101825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825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顺苗族迁徙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顺苗族迁徙史.docx

1、安顺苗族迁徙史安顺苗族迁徙史安顺市苗学会 王国清我们从那时来,这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所涉及的相关大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人文科学范畴的安顺苗学而言,也是一不可回避的课题。安顺苗族从那里来,这个问题不得不涉及人类的迁徙史,民族迁徙史等相关问题。亚鲁王史诗的问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安顺苗族迁徙参考资料。苗族是世界上迁徙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迁徙路线最长的民族之一。安顺苗族迁徙史可分为远古、古代、近代三个部分。人类的迁徙是指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地方,迁徙是人类从猿人进化到人,进入文明社会的动力之一,常言道:物撂死,人撂活,迁徙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求,人类在迁徙过程中虽然有牺牲、遇到许多艰困,但总有署光。

2、一、苗族远古迁徙史从人类起源看人类迁徙现象。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观点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与其它动物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分离的形态学标志。在直立人从主干分离的过程,就有直立人迁徙现象。直立人为寻找丰富的生活资源,他们经常地从这个山区,迁徙到其它山区,从这片森林迁徙到另一片森林,从山地到平原,从无意识迁徙到有意识迁徙是直立人向真人演化发展一个重要因素,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现代不同的人种源于生物物种,他们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黑、白、黄种人只有一个祖先,因为他们间以婚配

3、,繁殖后代。科学实验证实:不同的物种之间,作婚配实验证实不能产生后代,这是生物科学常理。大多数人类学学家认为,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发源于同一地方,就是非洲。人类,从什么地方开始从人猿主干上分离出来?有多种说法,有非洲说、欧洲说、亚洲说。目前得到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是非洲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进欧洲、亚洲,乃至全球。非洲是人类的摇篮,现在居住在地球各地人是从非洲迁徙来的。非洲说首先也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 20世纪20年代,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

5、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

6、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是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距今400500万年间。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

7、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

8、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

9、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

10、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现在英国科学家对世界各地的6000多颗人类头骨进行了研究,这些人类头骨具有遗传学学术收藏价值,研究得出的结果支持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根据上述理论,那么现在居住在安顺境内的苗族也是源于非洲,即远古祖先从非洲迁到亚洲。在迁徙路线的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50万年苗族的远古祖先从非洲经亚洲的亚细亚、西北利亚、蒙古、内蒙古迁徙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北京远古人。苗族广为流传的洪水滔天故事,就是黄河经常改道,洪灾留下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得知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为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三万年,周口店古人类有四五十万年。二、安顺苗族的古代迁

11、徙史中国有史上下五千年,笔者将这一时期的安顺苗族的迁徙史称之为安顺苗族的古代迁徙史。古代苗族经历规模最大,行程较远,情景最为惨烈有三次迁徙。一万年前,苗族祖先发祥于长江、黄河和准河的入口处,即东海、黄海、渤海湾岸的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一带,她源于古代“东夷”和“九黎”部落集团。“东夷”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民族。后来“东夷”势力扩大,到达安徽、江西、湖北和河南。苗族的第一次大迁徙。一万年前,中国沿海的三江流域,曾发生特大洪水,洪水使三江流域海拔较低的地方被淹没,为躲避洪水灾害苗族被逼向海拔较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迁徙,进入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陕甘宁、河北、山东等。从而产生苗族“洪水朝天”故

12、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可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今存于苗族杆栏式吊脚楼建筑,河图、先天图、洛书等得到证据。苗族的第二次大迁徙。五千年前中原发生了。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上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集团势力向东发展,三大部落集团为争夺生存空间,在今河北省发生中国有史的第一场无正义或非正义的内战“涿鹿大战”,黄帝和炎帝部落集团联盟战胜九黎部落集团,开创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游牧民族战胜农业民族先河。九黎部落战败后,部分居民融合于炎黄部落中,部分居民向北、南、东、西迁徙,现在的满族、朝鲜族、苗族等都传说是九黎之裔。向南部分,退入长江中下游部分黎民与当地居民重新组合,形成史称的“三苗”部落集团。其首领可

13、能是现在西部苗族传颂的英雄人物亚鲁王。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四千年前。时空到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势力又向南扩展,并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三苗”部落一部分在亚鲁王的率领下被迫迁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部分苗族,所以这部分苗族一直尊称亚鲁王,将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也称为亚鲁王;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部分南迁成为商周时被统称的“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战国时期,由荆楚蛮建立的一个国家叫楚国,荆楚蛮是当时周中央王

14、朝对楚国居民的称谓,其中主要居民是苗族。在楚国强盛时期,即在楚庄王时代,楚国疆已拓地三千里;楚威王时期,势力范围到达乌江流域,有巴(现在重庆地区)和黔中,鼈邑(今贵州遵义)。黔中就是现在的沅水流域即个整个武陵山区,包括今贵州东部沅水支流麻阳江边的铜仁、江口、印江,舞水流域的岑巩、镇远,以及与黔东相邻的溆浦、黔阳、保靖等地。楚国强盛时期,苗族人以从军或经商或移民等方式,已大规模迁徙到现在黔东和黔北。小规模迁徙到且兰、夜郎古国。历史学家普遍认, 且兰和夜郎古国战国初期就存在的是由仡佬族、苗族、布依族等的多民族组成有国家,就是说,春秋战国初,已经有苗族先民进入现安顺市境。苗族规模地进入安顺主要在公元

15、前278年庄蹻入黔后。庄蹻(?公元前256年),战国末期人。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联兵攻楚,杀死楚将唐蔑,掠走楚国领土重丘。此前,楚国开始。公元前299年,秦国举一国之兵,居然也把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将军景缺战死,楚军死亡二万,秦国还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胁迫割地。怀王不肯,即被扣留于秦。在此期间,楚人要立太子为王,但齐王不准太子熊横回国。熊横为了顺利登上王位,许诺将楚国东地六城割让于齐国,遭到了东地越人的强烈反对。但熊横不愿收回成命。他回国登基为顷襄王之后,齐国大举出兵,要收东地六城为齐领地,激起了东地越人军

16、队的强烈反抗,在首领庄蹻的率领下反楚自治。这件事,在荀子上的记载是:“唐蔑(昧)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商君书上的记载是“唐蔑(昧)死于垂沙,庄蹻发于内,楚分为五”;韩非子说的是:“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庄蹻率领东地兵据地自治22年之后,楚国形势急转直下,由强变弱。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占了楚国国都。公元前277年,秦国“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楚都郢失守之后,庄辛奉倾襄王之命赴东地成功说服庄蹻归顺楚国。面临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庄蹻及其东地兵深明大义,放弃拥兵自治主张,回归楚国。史记楚世家记载:“二十三年( 公元前276年),襄王(倾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

17、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拒秦”。这一年,说的就是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言,庄蹻奉命从江浙一带逆长江而上收复取秦所拔楚失去的“黔中郡”,也就是史记楚世家载秦人所言“楚人反我(秦)江南”之事。其后,庄蹻大军归路被秦所阻,开始率领东地兵入滇称王。关于这一点,方国瑜先生也考证说:庄蹻入滇的时间“或在公元前276年”。庄蹻是先将后“盗”,“盗”后又将。庄蹻王滇建立政权190年,先后有7代滇王。有史记载,在黔,庄蹻灭且兰,夜郎归附后,庄蹻封其子孙为夜郎庄王,这个时期夜郎国史称苗部夜郎国(公元前280公元前11年)。当时庄蹻的势力范围就在现在西部方言苗族居住范围。庄蹻可能是西部苗族尊称的亚鲁王或是他后裔。因为

18、传说中的亚鲁王是一位有智慧,能统领大军,能争善战的英雄,而庄蹻就具备这些条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苗部夜郎国归附秦国。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的分布更广,东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中西部,即当时的巴蜀、夜郎、牂牁,纵横数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最多,是当时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又以黔中(今川东南及黔北边境)、武陵(今湘西、黔东之大部)两郡较多。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当时所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汉代迁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记载,不过人数很少。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

19、时。近几年来的民族调查,发现这一带有些苗族追述族谱长达五十多代人,与上述考古材料相近。唐宋时期,苗族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汉水中下游以东至淮河流域的多数苗族已逐步汉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贵州的苗族进一步增多,逐步成为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时开始进入云南(滇东北除外)。据彝文史籍记载,唐代长庆、大中、咸通年间,云南南诏军队数次侵扰播州时,曾俘掠了数万苗族和仡佬族到云南作奴隶,说明当时黔北苗族相当多。贵阳以西至镇宁、关岭、贞丰一带,晋代时设牂牁郡,为大姓谢氏世袭统治。到了唐代,牂牁分裂为东西二部,其部民遂被称为“东谢蛮”和“西谢蛮”,元明两代则称作“东苗”和“西苗”。在黔南惠水、长顺直到黔

20、桂边境,近几年发现了许多苗族岩洞葬,经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遗物。苗族已成为安顺主体民族。后晋天福五年(940),楚国派龙德寿率两江溪峒的“八姓兵”攻打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事平后留兵据守,世袭领地。“八姓”中张姓分土授职在今西秀区旧州镇一带,后演变为张番,元、明时期世袭安顺州知州。苗民称张番为“阿总”(总领),今西秀区境内有苗族支系、家族尊其为始祖。南宋末年,史载今贵州中部有个称“桑拓蛮”的部落。相传今西秀区部分苗民的祖先古时居住在“桑拓”( 又名“黑洋大箐”、“格罗格桑”),在与外部落的军事冲突中战败,部落首领杨鲁(杨楼、杨六)率领部落人马向西迁徙到今安

21、顺境内定居。这部分徙入境内的苗族先民,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多,产生了多个聚族而居的城邑,例如“阿达卜”(安顺城)就是一个苗民城邑,苗族另称“加差”城。元明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势力的深入,民族压迫之加剧,贵州苗族人民的起义逐渐增多。仅明代的斗争就有百余次,有的规模很大。如正统十三年到景泰二年(公元14481451年)的全省各族人民起义,明朝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镇压,历时三年。苗族是这次斗争的主力。以韦同烈为首的黔东清水流域和贵定、福泉一带的苗族农民军,据香炉山一直坚持到最后。天顺元年至三年(公元14571459年),龙里、贵定、八番(惠水)、平越(福泉)等处“十三番”苗族首领干

22、把珠领导的起义,也曾震动一时。嘉靖十七年至三十年(公元15381551年)龙许保领导的黔东北和湘西的苗族起义,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抗击明年十六万之众。 清代苗族起义同样很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51736年)发生的“雍乾起义”,领导人是包利和红银,起义范围遍及黔东南地区,抗击了七省清军数万人的残酷镇压;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到嘉庆元年(公元17951796年)石柳邓、吴八月等领导的“乾嘉起义”,范围扩及松桃、铜仁、印江和四川秀山酉阳和整个湘西苗区,抗击了七省清军18万人的进攻;第三次是张秀眉、柳天成、陶新春等分别领导的“咸同起义”,发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

23、55年),终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2年)。起义范围以贵州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和滇东,延续了18年,影响十分深远。每次苗族起义,由于统治王朝的残酷镇压,都失败了。苗族人为躲避政治迫害,不得不迁徙,逃往他乡,乃至东南亚各国。三、安顺苗族近代迁徙史现代迁徙指从清未以来安顺苗族的迁徙活动。紫云自治县江纳等村,全系湘西方言苗族,据年长老人介绍,这里的苗族是清末时期,石柳邓起义失败,为躲避清兵追杀迁徙到那里的,现在有数百户人家。紫云自治县新池的苗族在1948年咸宁发生地震,举族步行28天,搬迁到新池的。镇宁自治县大寨村苗族是插标为界时就迁来的;马厂苗族是由黔东南的黄平、凯里、施秉、雷山、剑河、台

24、江等地先后迁来镇宁的;关岭自治县断桥、八德、城关镇等的苗族也是由黔东南的黄平、凯里、施秉、雷山、剑河、台江等地搬迁来的。先后成批的迁徙有两次,第一次为嘉庆年间因黔东南旱灾严重,连续三年欠收,生活困难迁来了一部分,第二次是咸丰年间(1855年)张秀眉领导黔东南苗族人民起义失败,受到清政府派重兵血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迁来马厂和六马的板阳一带,距今180多年。锁头坝苗族居住在募役乡、马厂乡、沙子乡、六马乡一带的苗族,迁到镇宁县境最早的已有18代,约400多年。偏坡苗族是由铜仁地区石阡县境迁来的,迁到镇宁县境约300年;旧场坝苗族迁来镇宁时间巳久,传说是“插标为界”时就迁到镇宁县的安庄、黄果树一带

25、居住。由于没有文字,山林、地界是用草把挂在树上为标记。后来因其他民族不断的迁来,就在苗族的地界里立碑刻字,然后放火烧山,把苗族地界的“草标”烧掉了,打官司苗族没有证据,苗族的山林、土地被其他民族占有。为了生存,苗族被迫往高山和偏僻的山区里迁,大部分迁往关岭、贞丰、兴仁、安龙等县,剩下在镇宁县境的很少了。旧堡苗族迁来镇宁是明代初年,是由安顺偏坡寨,今天兴伟家具批发市场一带和普定底帕一带迁来的,来时首先落点是果寨肖老冲,当时只有王、杨两家,首先是落点果寨,后因战祸为了躲避,由果寨迁到独坡屯住了一段时间,战争平息后又才由独坡屯迁居旧堡,天下太平才从安顺、旧州、草果寨和普定陆续迁来,到49年解放又20

26、多户,迁来最早的至今巳17代,约600年。上坝苗族迁居上坝最早的有14代,约350年。是明初迁来的。歇气堡苗族是迁来镇宁县境定居最晚的一支,大部分为1960年粮食困难时期由织金、纳雍、水城等地迁来马厂乡(木厂、菜子冲),募役乡(下木叶寨、贺家湾),沙子乡(歇气堡、堡堡上、四轮山、猪嘴巴),黄果树镇(蒋其大冲)等偏僻山区里,迁到镇宁只有40多年。粱子上苗族是迁来镇宁县境定居最早的是江龙木浪河尖的张和清家,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迁到尖坡的。以后陆续由水城、织金、纳雍、赫章、威宁、普定等县迁来杨柳、关山、斗糯、沙子乡人烟稀少的高山上,大部分是解放后才迁来的。迁徙的原因,所以居住的环境条件很差。

27、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苗族群众的生活十分贫困。民国时期,大多数苗族以村寨的形式,处于定居状态,大规模迁徙未发生,但小规模迁徙仍然存在。个别支系的苗胞还在不断迁徙,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定居下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山区苗族,走出大山,到城市、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或创业。这就是现代的苗族迁徙。这种迁徙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小规模、家族式或家庭式自由迁徙。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部分苗族为了生存走出了大山,寻找有生存条件的地方。有的全家到深圳、广州等城市的景区景点开展文化打工、有的到北京、上海等行医卖药等。如1991后马厂、沙子、本寨、江龙4个乡镇梁子上支系的苗族全家搬到江西省吉安、莲花、永兴三县境内落户。他们有的在那里租田地种,发展粮食生产,有的搞养殖业,有的搞建筑业、加工业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