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18.71KB ,
资源ID:101737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737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测量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测量方案.docx

1、测量方案施工测量与监测方案5.1 位置及标高测量方案5.1.1 总体思路1)平面控制网分总控制网和轴线控制网一级测设。2)首先建立以业主提供的控制点为基准的总控制网,采用全站仪导线法测量。3)根据一级控制网建立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地下施工平面测量采用外控法,在基坑外围建立控制网;地上施工平面测量均采用内控法,将轴线控制网投测在首层楼面上,用激光垂准仪将控制点整体同步传递,并采用外控法进行校核。4)高程采用悬吊钢尺法进行传递。高程控制网布设成闭合环形,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经平差后作为施工水准网。5.1.2 测量依据1) 国家地方现有规范。2) 业主提供的有关测量资料,设计资料及相关

2、技术文件、施工规范等。5.1.3 测量准备施工测量准备工作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及测量仪器的选择、检定与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论证与数据准备,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与应对措施。5.1.4 主要测量仪器见表7.2-1。表7.2-1 拟投入检测测量设备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全站仪Leica TC200312电子经纬仪ET-0223激光经纬仪JBJ214电子水准仪Zeiss Dini1025激光铅直仪Leica ZNL16水准仪S227对讲机Motorola68钢卷尺50m310钢卷尺100m111塔尺5m45.1.5 人员组织见表7.2-2。 表7.2-2 测量人员配

3、备及分工表职 务数 量任务及工作职责测量负责人1测量策划及专业技术施工管理负责。测量工程师1方案编制、理论分析、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和传递、楼层测量作业、技术资料编制、内业计算。测量员3配合测量工程师工作及测量细部作业 。5.1.6 基准控制点(网)的复测 测量工作实施前与业主进行基准控制点(网)书面和现场交接,对业主提供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控制点(网)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果报业主和监理审核。5.1.7 布设原则及精度1) 平面控制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2) 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3) 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

4、、安全、易保护的地方。4)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技术指标必须符合表7.2-3的规定:表7.2-3 平面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序号等 级测角中误差(m)边长相对中误差(k)1一 级2.51/800005) 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地面以上设醒目的围护栏杆,防止施工机具车辆碰压,见图7.2-1。5.1.8 平面总控制网平面轴线控制网分地下施工阶段和地上施工阶段两部分进行投测,用全站仪导线法测量。其中地下室控制点在建筑物外侧布设点位,距轴线距离具体按照现场情况定,。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分别在各单体建筑物内设置控制点,建立控制网,逐层向上引测。5.1.9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1) 控制点的埋设高程控制网以业主提

5、供的场区水准基点为依据,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施工阶段的平面总控制网点上形成环形闭合水准路线。2) 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仪器为数字水准仪。3)精度等级高程控制网等级为二等,技术要求见表7.2-4。表7.2-4 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序号分类项目1等级视线长度(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基辅分划读数之差(mm)闭合差(mm)2二等301.03.00.30.345.2 土方工程测量5.2.1 平面测量进场后首先根据轴线控制桩采用经纬仪复核基坑土方开挖轴线的准确性。 5.2.2 高程测量在桩基及基坑围护桩施工阶段,重点对桩顶

6、标高进行控制;进场后对土方开挖底标高进行复核,深度利用主体高程控制或利用支撑标高进行测量。详见图7.2-2。5.2.3 基底土方开挖标高控制在基础底板余土及基础承台、基础梁土方方开挖时,测量人员要对开挖基底深度进行实时测量,用水准仪抄测出挖土标高。5.3 地下结构工程测量5.3.1 轴线控制桩的校测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移动。校测仪器采用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为1mm+1ppm的全站仪。5.3.2 平面测量1) 垫层轴线放样在垫层上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复测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再用经纬仪以正倒镜挑直法投测各控制线,投测允许误差2mm,见图7.2-3。2) 楼

7、层轴线放样将经纬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向轴线各不得少于两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见图7.2-4;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轴线及细部线。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3mm。3) 楼层轴线复核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线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进行下道工序。4) 高程测量(1) 标高引测: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

8、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进场施工时,直接将高程控制点引测到基坑里。(2) 楼层标高控制点布设:采用50m钢卷尺水准法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高程点,与各层标高控制点作相互校核,每次各单体校核不少于4个点,校核后的校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段施工标高的控制点,引测到附近的立柱上进行标识,以便施工中使用。(3) 标高控制线放样待模板拆除后,用水准仪在高程控制点以外的柱子上抄测每层结构+1.000m 线,作为该层结构施工标高控制的依据。5.4 地上结构工程测量5.4.1 平面轴线控制点的布设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依据基坑边布设的平面控制网,在0.000楼面布设轴线控制基准点(见图7.2-5,6),

9、并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校核,精度后作为地上部分平面控制依据。随着施工的进程,主楼部分轴线控制基准点分阶段向上传递转换。5.4.2 控制点传递原则为了保证核心筒的铅垂性,使固定在底板面上的控制点精确传递至施工层,以控制施工层的各轴线,为保证传递精度,竖向传递必须分段投测。5.4.3 控制点传递方法将激光铅直仪架设在首层楼面基准点上,对中、整平后,接通电源射出激光束。基准控制点与激光接收靶中心重合后确定控制点的点位并加以保护,见图7.2-7。图7.2-7 激光铅直仪传递控制点示意图5.5 楼层测量5.5.1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见表7.2-5。表7.2-5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序号项 目允许误差

10、(mm)1每 层32高度(H)H30m530mH60m1060mH90m1590m150m255.5.2 施工层放线施工层放线时,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细部放线。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核心筒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5.5.3 高程测量1) 标高基准点的建立在各单体首层分别建立4个标高测量基准点,部位设在四个外大角,采用水准仪由施工现场内高程测量控制点引测,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2) 标高传递高程控制点的传递是在底层平面控制点预留孔正下方架设好全站仪,先精确测定仪器高,再转动全站仪进行竖向垂直测距,最后通过计算整理求得激光反射片的高程,然后按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把激光反

11、射片的高程传递到核心筒外壁上,见图7.2-8。3) 标高控制线的建立施工层抄平之前,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 5.6 钢结构安装测量5.6.1 钢柱轴线定位钢结构安装主要是控制立柱位置,-2层立柱根部在做施工控制网时同时控制,每一施工段上的立柱控制时,主要控制立柱顶部,根部以对准前一段的顶部控制。在控制立柱顶部时,直接将顶部调整到设计位置,各种变形所引起的残差在两段立柱衔接处调整并消除。5.6.2 控制点竖向传递控制时平面坐标由激光铅直仪垂直向上传递,传递后,在层内以全站仪校核相对关系及用GPS校核其坐标值,并在间隔一定高度的层面,与核心筒内的土建控制传递点进行相互校核。高程由全站仪天

12、顶方向直接测距,并由周边其他控制点,以钢尺垂直传递及三角高程的方式进行校核。5.6.3 高程竖向传递层内构件高程控制时,使用水准仪进行观测,对个别无法观测点或超出尺长的位置,使用钢尺配合进行传递。使用两台水准仪上下同时读数。观测值需加尺长改正,温度改正拉力改正等。5.6.4 立柱顶部的测量控制顶部控制时,主要由全站仪从控制点上观测立柱上的棱镜控制其空间位置,如图7.5-7:5.7 核心筒及外框架垂直度和几何尺寸的测量控制5.7.1 核心筒墙体的垂直引测核心筒墙体轴线位置的控制,主要通过设在功能层上的核心筒专用控制线控制。从0.000m层开始至屋面层,利用核心筒“十”字形控制线,在核心筒外已浇筑

13、的功能层上放出偏离核心筒外墙边1000mm的核心筒专用控制线,控制点垂直穿模板操作空间定制激光孔洞,直到上一楼层面,具体如图7.2-10所示。图7.2-10 层核心筒墙体定位控制点平面布置示意图5.7.2 核心筒尺寸控制短距离尺寸采用钢尺控制;整个核心筒外围尺寸控制采用全站仪复核,在能架设仪器的地方设站,后视核心筒十字控制点(至少两个),运用后方交会法测设出测站点坐标,然后测量模板拐点坐标,在CAD中成图看是否满足要求。5.7.3 外框架测量控制工程外框架为进行方钢混凝土柱和混凝土梁组成的外框架结构,外框架的测量主要是柱的测量控制和混凝土结构的测量控制。外框架混凝土框架按照地上结构工程测量进行

14、控制。5.8 装饰工程测量5.8.1 轴线的恢复和引测轴线恢复前对每条轴线的相对距离、角度进行校核,把面层的附着物清理干净,用墨线重新弹出,用于隔墙的平面位置控制;柱立面的轴线由恢复后的轴线进行引测,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识;根据恢复后的轴线及图纸上隔墙线与轴线的关系依次放出各楼层的隔墙线,用墨线弹出。5.8.2 标高的抄测+0.500m 线在装饰工程中因为高度太低,上返易造成误差。一般把装饰线定在1.000m,这样可以为施工时定标高提供方便。楼层+1.000m 抄测前先用水准仪校测结构施工从首层传递在核心筒壁的标高控制点,当校差小于3mm 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楼层+1.000m 线抄测

15、,将激光扫平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抄测各施工区内的装饰水平线并用墨线标示。5.9 沉降观测5.9.1 沉降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的沉降进行一个时期的跟踪观测,获得建筑物准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为建筑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数据保证。5.9.2 沉降基准点布设1) 基准点布点原则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每项工程应有4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检测一次,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2) 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沉降观测基准

16、点采用测量总控制网埋设的控制点。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用蔡司 Dini10 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内6个水准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6个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闭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表7.2-6规定。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1) 布点原则表7.2-6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单位mm)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每站高差中误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高差较差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1.00.300.6 0.8往、返各两次注:n 为测站数依据建筑变形观测规程(JGJ/T89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布置

17、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避开落水管、窗台、配电盘及临时构筑物;承重墙可沿墙的长度每隔20m 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在转角处、沉降缝两侧设置观测点;框架式结构的建筑物应在柱基上设置观测点。(2) 埋设方法为了便于观测及长期保存,观测点宜采用不锈钢标志,见图7.2-9。图7.2-9 沉降观测点大样图3)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针对本工程建筑结构形式,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沉降观测埋设在首层剪力墙、外部柱侧面标高+0.5m 处。(3) 观测技术要求观测仪器选用德国蔡司 Dini10型数字式精密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仪器须经过有关部门检定合格。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观测规程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尺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观测的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7.2-7的要求进行。表7.2-7 沉降观测要求等 级仪器型号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二等蔡司Dini1030m1.0m3.0m0.3m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