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2 ,大小:146.10KB ,
资源ID:101729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729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匮要略1.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匮要略1.docx

1、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1 金匮要略 绪 言 一、金匮要略的成书、散佚、重现、整理 1、成书:金匮要略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疗杂病的专书,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2、散佚:3、重现:北宋仁宗时,翰林院学士王洙在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4、整理:北宋时,校正医书局高保衡、孙奇、林亿奉旨校订此书。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后人简称为金匮要略。二、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编写体例 1、书名释义:2、基本内容:全书共二十五篇。第 1 篇脏腑经络先后病是全书的总纲,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都以例言的形式做了原则性提示。第 217 篇论述了内科范

2、畴的疾病(痉湿暍 呕吐哕下利)。第 18 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论外科疾病。第 19 篇将不便归类的其他几种疾病合篇讨论。第 2022 篇专论妇人病又名“妇人三篇”。第 2325 篇载方剂和食物禁忌。原著前 22 篇中共涉及原文约 398 条,包括 40 多种疾病,共载方205 首(其中有 4首只列方名未载药物),用药约 155味。剂型方面:内服药剂:汤、丸、散、酒。外用药剂:熏、洗、坐、敷。3、编写体例:分篇论病、分条叙证、分证出方。合篇依据:(1)病机相仿,证候相似,病位相近。(2)将不便归类的疾病分为一篇。如,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篇(3)按科分篇,如,均属外科之疮痈肠痈浸淫疮篇。专论特点

3、:“专论”即一病独立成篇。如,疟病、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等都是独立成篇。这些篇章疾病的独立性较强,临床特点较为鲜明。条文特色:原著论述条文,言简意赅,突出要旨。(1)开门见山或借宾定主。有时开门见山,给疾病以明确定义;有时借宾定主,托出疾病特点。(2)重视比较。有时把性质相似的条文列在一起,类比其异同;有时将性质不同的条文放在一处,以资对比思索。(3)详略有别。有时详于方而略于证,示人当以方测证;有时详于证而略于方,示人当据证立方。(4)略于一般而详于特殊。对于人所易知、人所熟知的内容每多从略;对于容易忽视、混淆的内容,不厌其烦详细分析。目的:启发医者真正掌握疾病的证治规律。三、金匮要

4、略的学术成就、基本论点 1、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2)据脉论理。(3)辨证论治。(4)治未病。(5)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6)因势利导。2、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1)载方 205 首,临床应用广泛。(2)组方严谨精练,化裁灵活。(3)重视药物专用与药物炮制、煎煮方法。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概述:本篇论述了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的一般法则,属于全书概论性质,具纲领性意义。本篇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举例说明,做出了原则性提示。要求背诵的条文:1、2、13、14、

5、15、17 二、原文:(一)治未病 原文(1)词解:上工:见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上工,指高明的医生。治未病:此处指有病后,治其暂时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病邪的传变。程林云:“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实脾:即调补脾脏之义。四季脾王:王(wang 去声)通旺。脾属土,土寄旺于四季,素问 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即三、六、九、十二各月之末十八天,为脾土当旺之时(72 天),故云四季脾旺。此处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健

6、旺有时之意。焦苦:焦,炒焦炮制,性禀温热入心,使心气旺而助其肝用。苦,代指苦寒药,泄心火而养其肝体。虚虚实实:意谓不要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使实证更实,虚证更虚。分析:1、治未病:全篇首句提出治未病,意义深远,提示作为高明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不仅要注重治疗疾病发生的部位,同时要注意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疾病进展转化,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2、肝实证 以肝病为例,说明脏腑之间,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疗时应照顾整体,及时充实病变可能波及的脏腑,以防止传变。见肝之病,知其最易传脾,故治肝病时应注意调补脾脏,使脾气充实,才能防止肝病的蔓延,此即“治未病”。肝病传脾是有

7、条件的,脏邪实则能传,虚则不传;脏病惟虚则受传,实则不受。若脾气旺盛而不受邪,可勿需补之。临床上常用泻肝实(顾)脾法。如,逍遥散,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固脾,柴胡、薄荷疏肝调肝。3、肝虚证 补用酸酸入肝,本味补本脏 助用焦苦苦入心,子令母实,补心血、养肝血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甘入脾,培土荣木 4、警示:治疗中,不可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而应该补虚泻实,补不足,损有余。如何才能做到不犯虚虚实实之戒呢?辨证准确,治法得当。肝病如此,其它诸脏之疾亦可类推,故曰“余脏准此”。(二)发病与预防:原文(2)词解:人禀五常:禀,受也。五常,五行。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8、等六气。元真:即元气或真气。指生命的活力,包括生命力、抗病能力及免疫力等。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客气邪风指令人致病的不正常气候。疢难:疢(chen 去声),病也。疢难即疾病。干忤:侵袭或侵犯之意。分析:1、发病与自然和人体正气的关系:人体与自然密切相关。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也存在着致病因素,导致人发病。文中指出正常自然气候有益于万物生长,反常自然气候能伤害万物,犹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一样,对于人类也不例外。但人体正气具有抗病能力,如果五脏真气充盛,营卫气血运行正常,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安然无恙。反之,正不胜邪,客气邪风入侵机体,则发生疾病,甚至死亡。2、病因三条

9、:内因:外邪由经络内传,皆由五脏元真之气不能内守,脏腑正气先虚,易招引外邪内入,故谓“内所因也”。外因:如果中气未虚,仅有卫外阳气不足,虽有大风苛毒干忤,外邪不能内入脏腑,仅仅侵犯皮肤,出现四肢九窍血脉壅塞,气血不能畅通运行,故谓“外皮肤所中也”。其它:房室、金刃、虫兽等。仲景与无择病因学说比较 名称 汉 张仲景三条 宋 陈无择三因 立论依据 以脏腑经络为内外,既强调正气,又不忽视“客气邪风”以内伤外感为内外 分类 内 邪气由经络入脏腑,为深为内为重 五脏情志所伤 外 邪气在皮肤血脉流传,为浅为外为轻 六淫外感所伤 其它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不内外因(饮食、房室、劳倦、跌扑、金刃等)3、有病

10、早治、重在预防:强调了预防重于治疗,列举了疾病早期治疗的具体方法和目的。文中指出若人能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不使邪气侵犯经络,才能保持健康无病。(三)病因 原文(8)提示:本条论述了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未至而至:前面的“至”字是指时令到,后面的“至”字是指与时令相应的气候到。气候的正常与否,是根据气候变化与时令季节是否相应来观察的。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规律,有益于万物生长,人也是适应环境变化而健康生存。本条以“冬至之后”至“天得温和”,以冬至之后六十天雨水节为例,作为时令与气候正常规律的一个标志。在正常情况下,冬至后六十天的雨水节,阳气始生,天气温和,时令与气候相应。不正常的在

11、以下四种情况:未至而至:未到雨水节,天已温和。至而不至:已到雨水节,天气尚未温和。至而不去:已到雨水节,而天气仍严寒不解。至而太过:已到雨水节,而天气温热如盛夏五六月时,所谓“春行夏令”。气候正常,才有利于万物的生长收藏,反之,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易酿成六淫外感或时病流行,甚至使人死亡。原文(13)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五邪 特性 致病规律 属性 风(大邪)寒(小邪)雾(清邪)湿(浊邪)饮食(谷饪之邪)大而散漫 小而收引 轻清 重浊 隔宿不化 中表 中于午前 中里 中于暮 居上 伤于上 居下 伤于下 从口入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同气相求,以类相从

12、(四)病机:原文(10)提示:厥阳:厥,逆也。厥阳即阴气衰竭,阳气失去依附而上逆。人体阴阳相互资生消长,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体阴阳升降保持平衡协调,也是阴阳运动的机制之一。本条所述厥阳独行乃是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所谓“有阳无阴”,是指阳盛阴竭,可致阴不敛阳,阳气上逆,形成“厥阳独行”的病理。临床上病人可表现为眩晕、突然跌仆,甚则昏不识人等,若进一步发展至阴阳离决,就会导致死亡。本条提示了一切疾病的病理变化,都是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反应,阴阳失调是杂病的总病机,故调整阴阳为杂病总治则。(五)四诊举要:(六)论治:原文(14)词解:下利清谷:指泄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清

13、便自调:“清”同“圊”。广雅:“圊,厕也”,这里作动词用。此指大便已恢复正常。分析:一般说来,表里同病,当先解表,表解之后,方可治里,否则易导致外邪内陷而加重里证。但疾病变化万千,临证时即要知其常,亦应达其变。本条的主要精神,就在于说明表里同病时,要辨虚实、分缓急,急者先治,不可拘泥先表后里之说。如病邪在表,汗之可也,医者反误用下法,以致脾胃阳气受损,形成里虚寒证,下利清谷不止,此时虽有营卫不和、身体疼痛的表证存在,仍当以救治里虚寒证为急,因邪实尚可再攻,正脱则不可复挽。等里证解除,大便恢复正常,身疼痛的表证仍在者,则当从速治其表证。原文(15)词解: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卒病:指突然发生的

14、新病。分析:一般来说,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难以速愈,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因此,痼疾加卒病当先治卒病,后治痼疾,且先治新病,还能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当然,在新病与旧病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则治新病又须照顾痼疾。原文(17)词解:诸病在脏:在脏,指在里。诸病在脏,泛指一切在里的疾病。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攻:作“治”解。分析: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无形之邪,居于体内,常依附于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而痼结不解。人体中之水、血、痰、食,即结邪之渊薮。医者当随四诊合参辨证所得到的病机,审因论治。例如渴而小便不利,审其因若为热与水结而伤阴者,当用猪苓汤育阴、利水、除

15、热,渴亦随之而解。他证亦可依此类推。原文(16)提示:本条论述临床应根据五脏病喜恶进行治疗和护理。五脏生理特性不一,因而适宜病情好转的饮食居处也不同。病人的所得、所恶、所不喜,随疾病的性质不同而变化。所得指与病人相适合的饮食、居处等。所恶、所不喜指病人厌恶或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处等。机体有自发向痊愈方向转化的趋势,所得为其在外的表现。临床应根据病情,近其所喜,远其所恶。选用适当的治疗药物及护理方法,促使疾病痊愈。如病人脾胃虚寒,除服温补脾胃的药物外,适合病人的是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温暖的居处等,这些有助于治愈脾胃虚寒。反之,苦寒伤胃的药物以及生不易消化的食物、寒冷潮湿的居处等病之所恶和所不

16、喜,则会加重脾胃虚寒。此外,对病人饮食所出现的异常变化,亦应注意观察。如遇到病人突然想吃平素不喜的食物,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引起发热。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一、概述:1、痉湿暍病的概念:痉病: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这里痉病与温病热盛伤津以及内伤引起的痉厥有所不同。湿病:病位在肌肉、关节,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痛烦为主症。湿病有内外之别,这里主要指外湿。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与中暑有所不同。2、合篇意义:(1)病因均与外感有关。(2)初起首见太阳表证

17、。(3)辨证与治法类于伤寒论,具有从伤寒到杂病的过渡性质,所以也可称之为“杂病篇的外感病”。要求背诵的条文:14、18、20、21、22 二、原文(一)痉病(二)湿病 1、临床表现 原文(15)提示:外湿痹着肌肤,营卫运行不利则身疼痛,湿郁化热,则有发热(低热),湿遏热伏,交蒸互郁,则身体皮肤发黄。2、基本治则 原文(18)分析:汗之病不愈的原因:(1)气候因素:适值天气阴雨连绵不止,外界湿气较盛,影响体内湿邪排泄,医者误认为有外湿难于发汗,非用大量发汗药不能解决,但汗后病仍未愈,原因为汗法不当之故。(2)汗不得法:发汗不得其法,未能了解风与湿邪之性质。风为阳邪,其性轻扬,皮毛开则汗出,风邪可

18、随汗泄而尽去;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非阳气内蒸难以速去,故非一汗可能尽泄。今骤发其汗而大汗出,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同时还可耗伤阳气。正确治法微汗法:微微汗出,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而排出体外。汗法的具体要求:微汗是指服用发汗药的汗出程度,并不是指发汗药力。微汗得法的关键,总结方后注:(1)“覆取微似汗”。(2)“温令微汗”,“坐被上”,“以一被绕腰以下”,特别是在关节上、遍身汗出、手足俱周。(3)汗出时间,“一个时辰”即 2 个小时。(4)汗出程度,“微微似欲汗出”,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原文(14)词解:湿痹:病名,风、寒、湿三痹之一。“痹”,

19、即闭塞不通。湿痹指湿流关节,阳气不利而出现关节疼痛的一种病证。分析:治则:利小便 利小便是治内湿的基本方法,适用于里湿重证。但若外湿内湿相合,则应根据外湿内湿的孰轻孰重来决定发汗、利小便的先后缓急。利小便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发汗法并用。“利小便实大便”:本条湿痹虽有大便溏,但切不可见大便溏就用止泻药,因为大便溏由湿所致。小便通利,湿邪排除则大便自然恢复正常。对于利小便的方剂本条没有列出,后世注家认为宜选用五苓散之类。3、证治 原文(19)(20)分析:病因病机:寒湿在表 主证:湿家身烦疼(素有湿病,肌表外感寒湿,阳气为湿邪郁压,运行受阻),以方测证当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等表证。治法:散寒除湿,

20、微汗除邪 方药: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加白术,白术四两,重用白术。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可并行表里之湿。原文(21)词解:日晡所:晡(bu平声),申时,即下午 3-5 时。日晡所,指下午35 时左右,也有认为傍晚左右。分析:病机:风湿在表(有化热趋势)主证:一身尽疼(风湿侵袭,滞留肌表,邪正相争)发热日晡所加剧(风邪盛于阳,湿邪旺于阴,所以在阴阳交替的傍晚时分,两邪相争,发热严重。也提示有化热趋势)恶风寒(以方测证)治则:微汗法轻清宣化,解表祛湿(轻剂量,清热)方药:麻杏薏甘汤 麻黄汤中薏苡易桂枝,麻黄半两,而麻黄加术汤中麻黄为三两。寒湿在表与风湿在表证治比较 证型 寒湿在表 风湿

21、在表 主证 一身烦疼,疼痛重,痛处固定,恶寒重,无汗,脉浮紧 一身尽疼,疼痛轻,走窜,发热,日晡所剧 病机 寒湿在表(表实)风湿在表(化热)治法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解表祛湿轻清宣化 方剂 麻黄加术汤 麻杏苡甘汤 方药特点 麻 3 桂 2 术 4 麻半 薏半 原文(22)分析:病因病机:风湿兼气虚,卫气不固 主证:脉浮:浮为风而主表。身重:若表有风、湿,当见一身疼痛,今不痛而身重,可知是由气虚不能温行水湿,致湿邪满布全身所致,故有沉重感。汗出、恶风:卫气虚弱,皮毛疏松而汗出,汗出遇风而恶风。治法:微汗法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方药:防己黄芪汤 麻黄加术汤与防己黄芪汤比较 方证 麻黄加术汤 防己黄芪汤

22、 证候 寒湿在表(表实)风湿在表(表虚)主证 一身烦疼,无汗,脉浮紧 身重,恶风,汗出,脉浮缓 治法 辛温散寒微汗祛湿 调和营卫益气化湿 原文(23)(24)。三附子汤的证治比较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相同 均治疗身体关节疼烦等属风湿相搏而兼阳虚症状,故均用附子温阳,甘草和中以缓解关节疼痛,共奏温经助阳、祛湿止痛之功 证候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恶风汗出,不呕不渴,脉浮虚涩 前证兼不能自转侧、大便硬,小便不利 掣痛不能屈伸,近之则痛剧,短气、汗出、恶风不欲去衣,小便不利或身微肿 病因病机 风湿相搏在表且风邪偏盛,病偏于外,涉及肌肉(经络)营卫 湿邪偏盛而里阳已虚 表里阳气皆虚,风

23、湿俱盛病偏于里,湿流关节 证型 风湿兼表阳虚(风重)风湿兼表阳虚(湿重)风湿兼表里阳虚(风湿并重)治法 祛风除湿,温经通阳 培土燥湿,温阳散寒 助阳温经,散风祛湿止痛,标本兼治内外合治 用药特点 附子三枚,伍以桂枝 附子一枚半,伍以白术 附子两枚,合以桂枝、白术,不用姜枣 均有姜枣和中调营卫 湿病:病因:外感湿邪,夹风夹寒外湿;素体脾阳不振,脾运失健内湿 病位:关节、肌肉 病机:湿邪伤阳,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主症:关节疼痛,发热,身重 治则:微发汗,利小便,(顾护脾阳)(三)暍病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一、概述:1、概念:百合病:(1)定义: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口苦,小便赤,脉

24、微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2)命名:从疗效上:以百合一味药疗此疾。所有方中,只有一首无百合。百合病命名 从病机上:百脉合病,同归心肺所主 (3)证候特点:精神恍惚与阴虚内热并见 临床表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症,同时伴见精神症状 (4)病机: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伤寒热之后,余热未尽 心肺阴虚内热 百脉俱受其累 平素抑郁,郁而化火(5)治法方药: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内治法:百合地黄汤(主方),百合知母汤(变方)外治法:百合洗方 狐惑病:(1)定义: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眼目、口腔、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有精神恍惚、狐疑惑乱的一类疾病。(2)命名:“诊之有疑”,症状多样,如狐性出没无常。虫惑

25、为患,从药测证,苦参、雄黄解毒杀虫。(3)证候特点:以咽喉、眼目、口腔、前后二阴蚀烂为主证,伴见狐疑等精神症状。(4)病机:湿热内蕴 上扰目喉 上部蚀烂 惑 湿热虫毒循肝经 虫毒感染 下注二阴 下部蚀烂 狐 (5)治法方药:清热燥湿,杀虫解毒 内治法:甘草泻心汤,若蚀烂成脓,用赤小豆当归散 外治法:前阴蚀烂,苦参汤外洗,肛门蚀烂,雄黄熏之。阴阳毒:定义:由疫毒感染引起,以咽痛、发斑为主证一类疾病。这里阳毒阴毒同出一源,不是指寒热、表里,而是以证候划分阴阳,两者症状、治法、转归有别。2、合篇意义:(1)病因:由热性病传变而来(2)症状:三种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某些症状是相通的,如百合、狐惑都有

26、精神症状;狐惑、阴阳毒都有咽喉痛。(3)治疗上都属于杂病诊治范畴,且别具一格。要求背诵的条文:1、5、10、11、12 二、原文:百合病 原文(1)(5)词解:百脉一宗: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常默默:默,静也,寂也,谓病人精神不振,寂然不语。身形如和:和,和顺,安和,引申为无病。此言患者看上去似无明显病态。分析:1“百脉一宗,悉致其病”:这里主要讲百合病的病机,即心肺阴虚内热。这里“宗”就是指心肺。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人体之脉同出一源,为心肺所统,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其养。如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百合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

27、及饮食行为异常等,累及全身,但都存在“口苦、小便赤、脉微数”。虽使用多种药物但效果不理想,甚至服药后出现呕吐下利。但形态上似乎一如常人。因心藏神,肺藏魄,心肺阴虚,百脉失养,脏腑机能失调,神明失主,有现上述诸证。神不宁,魄不安,则“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肺藏魄,魄属神经活动中有关本能的感觉和支配动作的功能,故肺脏阴虚,除见有行、卧等行动的异常,还可“如寒无寒,如热无热”等感觉异常;心肺阴虚,影响到胃气,则表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在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这些精神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失调的表现。此为变幻不定之证,根据以上两方面的病状,可作出百合病的诊断。2、治法:养心润

28、肺,凉血清热 方药:百合地黄汤 狐惑病 原文(10)(11)(12)(13)分析:1临床症状:全身症状:状如伤寒恶寒发热营卫不和;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胃气不和;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心神不安;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病气见于面 蚀于喉为惑:声喝 局部症状 蚀于阴为狐:咽干、肛 眼:目赤如鸠 目四眦黑 2病机:湿热虫毒所致 3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4方药:内服:(10)甘草泻心汤 (13)赤豆当归散(酿脓)外用:(11)苦参汤洗之下部 (12)雄黄熏之 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概述:1、概念:中风:是以猝然昏仆,或未经昏仆,即出现半身不遂,口眼 斜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历节:历:遍历,节:关节

29、。以疼痛遍历关节为特点,甚者关节肿大、不能屈身、身体羸瘦的一类疾病。主要由于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痹阻不通所致。2、合篇意义:(1)均属于广义风病。证候上具有风邪特征,善行数变,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都有肢体症状。(2)致病因素都是正虚邪犯。病机上都是内虚邪中,内外合邪。(3)病势发展与转归有向愈、有肢体运动障碍、重则致残,甚至致死。要求背诵的条文:2、8、10 二、原文:中风 原文(1)提示:中风与痹证鉴别表 病名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中风 气血不足,外邪诱发,由经络而入于脏腑(正虚为主)半身不遂,口眼 斜,甚则神志不清,脉微而数 痹证 风寒湿杂至,留着于肌肉或筋骨之间(邪实为主)但臂

30、不遂,关节肌肉疼痛,神志清楚,脉涩 原文(2)词解: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意为受邪的一侧经脉肌肉松弛,无病的一侧(正气正常),经脉肌肉紧张。僻不遂:即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肌肤不仁:即肌肤麻木不仁。即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分析:自“寸口脉浮而紧”至“僻不遂”止,主要从脉象推论病机。提示“内虚邪中”是中风病机。寒虚(邪正)相搏,邪在皮肤,比较轻浅。若血气虚,络脉空虚,外卫不固,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贼邪不泻,或左或右”指邪气盛,侵袭左或右半身。“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指受邪的一侧,因络脉之气闭塞,经络缓而不用,故见

31、松弛状态;相反无病的一侧血气运行正常,皮肤肌肉正常有力,因此相对的紧张拘急,故“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指缓者为急者所牵引,于是出现口眼 斜。中风的证候分型 中邪部位 在络 在经 入腑 入脏 证候 肌肤不仁 即重不胜 即不识人 舌难言 口吐涎 病位 肌肤 筋骨 脑 心、心脾、肝肾 病情 轻 加重 更重 危笃 治疗 较易 难治 预后、良好 不良 历节病:原文(4)(6)(7)(5)(9)提示:以上诸条论述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肝肾不足,水湿内侵(4)阴血不足,外受风邪(6)外感风寒湿邪 气虚湿盛,酒后当风(7)饮食偏嗜、谷气过实 胃有蕴热,复感风湿(5)肝肾不足、阴血亏虚 偏嗜酸咸(9)原

32、文(8)分析:诸肢节疼痛: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 主证 身体魁羸:关节肿大,身体消瘦(病久正衰)脚肿如脱:湿无出路,流于下焦,两脚肿胀 头眩短气:湿阻中焦,气机不利而上犯 温温欲吐:湿邪中阻(发热):化热伤阴,一般为低热。病机: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渐次化热伤阴。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原文(10)分析:主证:疼痛,寒湿留滞关节,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可屈伸:因寒湿胜,经脉不利。病机:寒湿之邪痹阻关节,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治则: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方药:乌头汤 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鉴别表 证型 病机 症状 治法 主方 风湿历节

33、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伤阴 诸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利湿温经散寒清热养阴 桂枝芍药 知母汤 寒湿历节 寒湿痹阻 关节剧痛,痛处不移,不可屈伸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乌头汤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一、概述 1、概念 血痹:血,提示病位在血分,在肢体的局部肌肤。痹者,闭也,痹而不仁。血痹指由于气血不足,加被微风所致,以肢体局部麻木不仁,甚者轻微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是因劳伤所致脏腑气血虚弱的慢性衰弱性疾病的总称。因虚致损,积损成劳,久劳更虚,形成恶性循环,以致久虚不复。2、合篇意义:(1)病性同属于虚损证。(2)病情同属于慢性衰弱性疾病。但血痹为逸之病,虚劳为劳伤致病。(3)病机均与气血阴阳不足有关。(4)治疗均以扶正为主。要求背诵的条文:2、3、8、13、14、15、16、17、18 二、原文:(一)血痹病 1、成因与轻证的证治 原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