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41.07KB ,
资源ID:1016623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662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血管系统的仿真与建模.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血管系统的仿真与建模.docx

1、心血管系统的仿真与建模心血管系统的仿真与建模1 前言心血管循环系统是最复杂的生命系统之一, 具有高度的动态特性。 当心脏周期性地收缩和舒张时, 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流将以波的形式 自主动脉根部出发沿动脉管系传播,这种波就是脉搏波。人体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构成体循 环和肺循环两大回路, 其中体循环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占据极其 重要的地位。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 生的若干分支动脉, 进入各组织器官。 动脉血经组织器官内的毛细血 管完成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后变为静脉血, 再由各级静脉汇集到上 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左心房,从而完成了整个体循环

2、过程。描述心血管系统功能状态的主要生理参数有 1:血压 (收缩压、舒 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 )、心率、每搏输出量、血管顺应性、血流 阻力、心肌收缩能力等,它们与人体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理参数 反映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而当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发生改变时, 相 应的生理参数也会随之改变。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单弹性腔仿真模型在 Windkessel 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心血管系统一阶 Simulink 仿真 模型,结合临床数据计算模型参数进行仿真, 分析实验结果与实测生 理量的符合程度,从而验证模型对于心血管系统的表征能力。2.双弹性腔仿真模型在一阶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频率元件 L,细化血管顺应

3、性,建立三 阶 Simlink 仿真模型。3.参数性质分析 研究模型参数改变时脉搏波的变化趋势,分析各参数对脉搏波的 作用。2. 单弹性腔基本理论与仿真模型2.1Windkessel 模型简介对于图 2.1 所示的往复泵供水系统,柱塞 P在马达 M 的驱动下做往复运动:当P向前挤压时,吸水阀门 2 关闭、供水阀门 1 开启,被挤压的流体经传输管路 A,并通过终端阻力 R 最后流入贮水槽 V;当P向后抽吸时,供水阀门 1 关闭、吸水阀门 2开启,贮水槽中的水被 吸入缸内,下一个周期又如此重复。图 2.1 水在往复泵及其传输管路中的流动 2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在传输管路 A 中接入一个空气腔 K以

4、保证 供水阀门关闭期间管路内液体流动的连续性。流体在往复泵与其传输管路中的流动特性给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 流动以启示。英格兰生理学家 Stephen Hales(1677-1761指) 出,由于主 动脉的弹性扩张使心脏的周期性射血变成血管中血液的平稳流动。 他 把主动脉比拟为空气腔, 并引入血液流动外周阻力的概念, 认为外周 阻力主要来自于人体组织中的小血管, 由此发展为后来的 Windkessel 模型。Windkessel模型在心血管系统与往复泵供水系统间建立起如下的 比拟3:心血管系统 往复泵供水系统左心室 往复泵 H大动脉与毛细血管 终端阻力 R静脉与心房 注水槽 V主动脉瓣 供水阀门

5、1 房室瓣(二尖瓣) 供水阀门 2当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主动脉瓣开启时,心室向主动脉射血: 从心室射出的血液一部分经过动脉与毛细血管直接进入静脉腔, 另一 部分则贮留在主动脉与大动脉之中,使其产生弹性扩张 (见图 2.2a); 在心室舒张、房室瓣开启、 主动脉瓣关闭期间,心脏停止向主动脉射 血,但在主动脉与大动脉管壁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 贮留在其中的血 液继续向前流动 (见图 2.2b)。由此可见,主动脉与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作用使心脏间断的射血转变为动脉管道中连续的血流。图 2.2 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腔作用Windkessel模型将主动脉与大动脉比拟为一个弹性腔,对于某一 确定时刻,认为腔

6、内的各种流动参数 (如血液压力 P和流量 g 等)仅是 时间,的函数,而与距离心脏的距离 x 无关。 Windkessel模型只是分 析循环系统中血液流动的一种相当粗糙的模型, 但是它能反映动脉血 流的一些重要特性,至今仍广为采用。2.2单弹性腔模型的原理图 2.3 动脉弹性腔的血流量图如图 23 所示的单弹性腔模型 4, 表示单位时间内从心脏流入 动脉弹性腔的血液体积, 表示单位时间内从动脉弹性腔经微动脉 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腔的血液体积, V 为这段动脉血管的容积。生理压力范围内,忽略血液体积因压力而严生的变化,并认为血 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是连续的, 得到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内血流流动的连续性方

7、程 4(2.1)(2.2)在弹性腔模型假设下, 动脉管中的压力处处相等记为 ;静脉管中 的压力也处处相等,记为 ,令 表示血液由动脉管留至静脉产生压力降, R 为外周阻力,由 有(2.3)(2.4)其中 C 为血管顺应性。根据(2.1)-(2.4),可得(2.5)(2.6)其中, Ts表示心室收缩期的持续时间, T 表示心动周期。(2.5)、(2.6)便是弹性腔模型基础上,动脉压力 p 在收缩期与舒张 期中分别必须满足的两个方程,各参数取值的情况如下: ( 1) 表示静脉腔中的血液压力,通常取恒定值(7-13mmHg),方便起见,有时也取为零;(2)R 表示外周阻力,看座与压力 p无关的常量;

8、(3) 表示心脏收缩射出的血液流量,随时间 t 而变;(4)C 表示动脉顺应性,可以使与血压无关的常量(线性弹性腔理 论),也可以是一个随血压而变化的变量(非线性弹性腔理论) 。下面我们将基于非线性弹性腔理论建立心血管系统的 Simulink 仿 真模型。2.3基于单弹性腔的 Simulink 仿真模型2.3.1人体心脏搏动间歇模型在仿真试验中我们用正弦曲线仿真心脏的搏动间歇流 :心脏收缩时,心室射出的血液流量按照正弦规律变化:而当心室舒张时,(2.9)Simulink 仿真模型如图 2.4 所示2.3.2 人体动脉管的 p-V 关系对于一阶模型而言,我们近似认为动脉 p、V 满足如下的指数函

9、 数关系 6(2.7)其中:a,b,c 均为常数,需要通过拟合法求值。此时动脉顺应性C 将表示为(2.8) 对于各类动脉,常数 a的取值变化范围较大, b 值则是比较接近的。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得到 b 的平均值为Simulink 的关系图为图 2.5 所示。图 2.5 p-V 关系图2.3.3系统整体框图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得出心血管系统一阶 Simulink 的仿真模型如图 2.6 所示图 2.6 心血管系统一阶仿真模型2.3.4参数分析我们通过查阅资料 7 ,取 , , ,其他参数取典型值。仿真时间设置为 20s,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的基本 波形如图 2.7 所示。图 2.7 基本仿真波形图

10、对于图 2.7 的基本仿真波形图。上排曲线表示心脏每搏输出波形 单位: ml/beat?s),下排曲线表示心血管系统一腔室模型内的血压变化(单位: mmHg),横坐标为时间轴(单位: s)。经过若干个心 脏循环周期,系统逐渐达到稳定的工作状态。对于不同的人体样本,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略有不同,而相应的 波形也会有变化。2.4本章小结基于 Windkessel 理论建立起的心血管系统一阶仿真模型,较好地 模拟了动脉血压变化, 缺点是无法描述脉搏波的波形细节, 下一章我 们将具体介绍一种双弹性腔模型的建立方法。3. 双弹性腔仿真模型的研究由于单弹性腔模型过于简化,无法解释舒张期所出现的一些诸如 潮波

11、、重搏波之类的脉搏波波纹, 而正是这些波纹在临床上有重要的 意义。为了提高分析的精度, 根据对脉搏压力曲线和流量曲线进行傅 里叶分析后, 人们认为应该在模型中引入一些与频率有关的元件, 必 须考虑血液流动的黏滞惯性。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1967 年由美国 的戈特温和瓦特共同提出了双弹性腔模型 8,该模型采用两个串联的 弹性腔,以表现血管系统的不同压力, 同时还在两个弹性腔体之间加 入一个表示血液惯性的环节, 使模型输出的脉搏波曲线能很好地反映 出舒张期波纹。双弹性腔模型将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视为两个弹性腔,顺应性分 别为 和 。心室收缩时,从心室泵出的血液进入第一个弹性腔(用 来表征主动脉弓及

12、其主要分支的集总顺应性效应) 与血液惯性元件三 (用来表征主动脉中的集总血液惯性效应) ,而后进入第二个弹性腔 (用来表征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集总顺应性效应 ),最后流经集 总的外周阻力 R(用来表征外周血管床的总阻力 )进入静脉腔 9。下面我 们将利用这种双弹性腔理论,建立对应的心血管系统三阶模型。3.1双弹性腔模型的基本方程图 3.1 循环系统双弹性腔的血流量图如图 3.1所示的双弹性腔模型, 假设弹性腔 I 的顺应性为 ,腔内 血液压力为 ,弹性腔体积为 ;弹性腔 II 的顺应性为 ,腔内血 液压力为 ,弹性腔体积为 ,两个弹性腔之间连接着一个长为 l , 截面积为 A 的血液柱,并用

13、一个集总的流动惯性 L 来体现血液在主 动脉中的惯性效应。假设心室将血液流量 函射进弹性腔 I 和惯性元件 L ,再进入弹 性腔 II ,最后流经外周阻力 R进入静脉腔。 动脉中血液的流动是脉动 的,其压力和流量都是一些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量, 可以看成是由 “直流”成分(即平均压力和平均流量)和“交变”成分组成,这样 便可以用构成电路相类似的方法引进血流阻力元件、 顺应性元件与惯 性元件,用这些元件建立起相应的血液流动等效回路 10 。对于血流阻力元件 R 与惯性元件 L ,只要将它们依次画在(即串 联在)相应的两个压力点 、 之间即可。对于反映血液积聚能力的血管顺应性元件 C,虽然它是与电

14、容相比拟的, 但是却不能像电容一样可以随意串联在回路的任意地方。 在建立血液流动的等效回路时, 顺应性元件必须与其后继元件并联, 而 不能串联。 这是因为顺应性代表弹性腔室, 其压力差为腔室压力与基 准压力之差, 而基准压力一般都选用人体周围外界的大气压力 (可看 作零压力),所以顺应性 C 两端总是一端连接腔室压力另一端连基准 压力(零压力)。如果不考虑连接两个弹性腔的血液柱的粘性阻力,取静脉作为等效回路中的地(零压力) ,不难看到对应的等效回路为图 3.2 双弹性腔模型的等效电路由这个等效回路, 我们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方程 13 。根据血流量守恒的 条件,知(2.7)同时,根据定义可知(2.

15、8)(2.9)(2.11)(2.12)式中: 静脉腔内血液压力;通过血液惯性原件 l 的血流量;(2.13)(2.14)(2.14)和 贮存在弹性腔 I 和 II 中的血液流量; 通过外周阻力 R 流入静脉腔的血流量。 由(2.7)-(2.12),不难得到描述双弹性腔模型的基本方程在这组基本方程中,静脉压 和每搏心输出量 通常认为是已知 的,因而通过这三个方程, 可以确定出待求的三个未知量 , 与3.2Simunnk 仿真模型的建立3.2.1双弹性腔仿真模型的构建 对于基本方程中的所有除法运算都用增益表示,所有的微分都用 逆向积分运算表示,心输出量 仍采用一阶仿真中的搏动间歇流模 型,并假设从

16、心室搏出的血流中 96%流入主动脉 14 ,据此可做出心血 管系统三阶 Simulink 仿真模型其中故假设心脏每搏输出量 70mL(即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液量为 70mL),有3.2.2 基本仿真波形动态仿真 20 秒,记录基本波形如图 3.4所示图 3.3 双弹性腔仿真模型的计算过程如下:图 3.4 双弹性腔模型基本仿真波形 比较以上两图可以看出,由双弹性腔模型仿真得到的脉搏波波形 特征与实际测量的波形更为相似, 并且相对于一阶模型而言, 双弹性 腔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波形细节, 尤其是脉搏波下降过程中的重搏波现 象。3.3参数选择孙冬梅 16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运动过程中脉搏波的幅值

17、、频率 和波形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于 25 名受试着,运动负荷用自 行车功量计模拟,负荷从 50w 开始, 1min 为一个时间间隔,负荷增 量为 25W,逐级增加到预定负荷,并计算出对应的 R、L、 和 的 变化趋势。R 反映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运动过程中由于大量血管扩张和运 动肌肉分支血管增加, 外周阻力总体呈减小趋势, 是心血管系统对运 动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7。R的变化范围: 0.40一 1.13L 反映血液流动惯性的大小。运动中由于大量血管的扩张引起流 动惯性的减小, 使血液流动变得容易, 有利于运动过程中对血流量增 加的需要, L 呈下降趋势。L的变化范围: 0.009一

18、 0.019 反映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的集总顺应性。 运动中 的增加表明 心脏射血时因弹性扩张而增加对血液的积聚作用, 从而缓冲动脉压力 运动中的过度升高;但随着运动负荷量增加,心室的有效泵力增强, 动脉血压升高, 血流速度加快, 主动脉及大动脉对血液的积聚能力降 低,大量血液直接流向外周血管,从而导致 的下降。的变化范围: 0.162 一 1.402 反映腹主动脉及外周血管总的顺应性。 由于运动负荷作用, 肌肉 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使得大量的外周血管舒张,血流通畅,同时供 给肌肉血流量的血管分支增多,因而 呈升高趋势。的变化范围: 0.082 一 0.237对于 3.2 节中建立的双弹性腔模

19、型,我们选择以下模型参数=1.1=0.15R=0.85L=0.014K=0.96表示主动脉的分流系数将上述参数代入图 3.3 所示的双弹性腔仿真模型,输出端波形如 图 3.4 所示,脉搏波幅度范围 60 一 94mmHg。考虑到血液经过主动 脉与腹主动脉的阻力衰减作用到达末端动脉时, 压力有所降低; 另一 方面外周动脉的顺应性比主动脉低,脉搏压较大,即收缩压较高,而 舒张压较低。因此以上仿真波形基本符合生理实际。3.4本章小结建立出人体心血管系统双弹性腔模型 (即三阶模型 ),并讨论了参数 取值情况。模型较准确地描述了脉搏波特征, 尤其是下降支的重搏波, 仿真波形与临床检测的正常脉搏波基本一致

20、。4 模型参数与波形特征的关系脉搏波由心脏舒缩运动产生,并经主动脉根部传播到全身动脉系 统中。挠动脉脉搏波与心血管系统中许多生理参数有关。 由于脉搏波 波形复杂 ,以及在体实验不可取,直接分析其波形有一定困难,本章 我们利用考察心血管参数对脉搏波特征值的影响来代替对脉搏波的 分析。只考虑单一参数对脉搏波的影响, 并将仿真结果与正常波形进 行分析比较。 在考察参数值变化对脉搏波的影响时, 只考察波形特征 的变化趋势 ,即收缩压是随参数值的增加而增加,还是随参数值的增 加而减小。可以证明,这些变化是有理论根据的。4.1双弹性腔模型等效回路的拉普拉斯分析对于图 3.2 所示双弹性腔模型的等效回路,在

21、复频域进行拉普拉 斯变换 18(4.1)4.2)对应于心室舒张期,与脉搏波的降支部分相联系(4.3),包含着心血管系统丰富的生理信息 ,如主波、重搏波等振荡波纹,极具有研究价值。心舒期内心脏停止射血, 此时的脉搏波相当于心血管系统的零 输入响应,特征方程为4.4)方程(4.4)解的一般形式为4.5)其中: 为系数。它是由直流分量 ,指数衰减分量 ,以指数函数为包络线的 衰减分量 三部分叠加而成。当 取不同的组 合,即 、 、L、R取不同值时,可形成具有各种振荡波纹的曲线, 较好地描绘出脉搏波的主要特征点如主波、 重搏波等, 反映不同参数 对脉搏波形特征的作用,下面分别介绍 和 。4.2对脉搏波

22、波形的影响图 4.1 时的仿真波形如 3.3 节所述, 反映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的集总顺应性, 增 加表明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的集总顺应性增大,而表示当压强增大一个单位时体积的增大量增加。对于动脉管段而言 ,随着 的增加,血管对于血液快速流动对管壁产生冲击力的适应 性反应 管壁收缩或者舒张也越容易,即心室射血期内管壁的扩张效应更加明显,而心室舒张时管壁的紧缩效应也更明显。这就是说, 当 增加时,收缩压变小,舒张压变大,脉搏压也随之减小。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主要影响脉搏波幅度。4.3对脉搏波波形的影响图 4.2 时的仿真波形由 3.3 节知, 反映腹主动脉及外周血管总的顺应性。由于分析 对象为

23、脉搏波, 可将 视为上肢动脉及外周血管总的顺应性。 当血液 从主动脉流向上肢动脉时, 管壁厚度、血管半径、血压等均逐渐减小, 血流速度减慢, 此时尽管上肢动脉及外周血管总的顺应性增大, 但相 对于主动脉而言, 其功效几乎可以忽略, 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范 围很小。理论上来说,当 逐渐增大时,收缩压应有所减小或大致保 持不变, 但仿真结果显示收缩压缓慢增加, 出现这种差异可能有两个 原因:仿真中用的是集总参数的电网络模型, 也许不能正确模拟动 脉管中血液流动情况, 而得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果; 临床上促使 增大的因素也会对血管造成其他影响, 这些影响相互叠加的结果是 不定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24、, 主要影响重搏波波幅。4.6 本章小结本章讨论了模型参数与波形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双弹性腔模型的 等效回路进行了拉普拉斯分析。 在参数分析中主要讨论了 和 的不 同取值对波形的影响。 反映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的集总顺应性, 它主要影响脉搏波幅度。 反映腹主动脉及外周血管总的顺应性, 它 主要影响重搏波波幅。5 参考文献1. 柳兆荣 . 弹性腔理论及其在心血管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2. Frank,O.Die Grundform des arteriellen Pulses.Z.f.Biol., 1899,37:483-5263. 孙磊. 心血管系统仿真建模与脉搏波

25、分析研究 D. 浙江大学 , 2008.4.宁钢民 , 代开勇, 李英奇等. 心血管系统键合图模型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5):864-870.5.郝卫亚 , 吴兴裕 ,张立藩等. 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仿真实验 J. 医学争鸣 , 2000, (1).6.陈丽琳 , 吴效明 ,杨艳等 .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仿真 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 2006, (3)7.宁钢民 , 代开勇 ,李英奇等. 心血管系统键合图模型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5):864-870.8.孙磊. 心血管系统仿真建模与脉搏波分析研究 D. 浙江大学 , 2008.9.Cop

26、e F W. An Elastic reservoir theory of the human systemic arterial system using currentdata on aortic elasticityJ. The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physics, 1960, 22:19-40.DOI:10.1007/BF02477969.10.周希平 , 王国卿 , 邹容 . 基于 Simulink 仿真的心脏工作模型 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2004,14(3). DOI:10.3969/j.issn.1009-881X.2004.03.0

27、09.11.徐礼胜 , 刘佳 , 何殿宁等 . 基于双弹性腔模型与整心动周期脉搏波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估计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 2014, 40(10).12.刘静纨 , 陈建慧 , 罗志昌 . 人体微循环弹性腔模型与模型参数估计 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 2001, (2).13.戴娟. 左心循环系统建模及研究 D. 哈尔滨工程大学 , 2008. DOI:10.7666/d.y1437855.14.白净, 不详 . 血液循环系统的数字仿真 J. 中国科学基金 , 1994, (2):112-116.15.孙冬梅 , 罗志昌 . 人体心血管双弹性腔模型参数估计及

28、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 J. 北京工业 大学学报 , 1996, (1):62-70.16.胡喆, 刁颖敏 . 心脏 -肺循环 -体循环系统建模初探 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 30(1). DOI:10.3321/j.issn:0253-374X.2002.01.013.17.徐林 , 吴效明 , 陈丽琳 . 心血管循环系统建模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2009, 13(20).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20.039.18.郭培源 , 苑康强 , 李刚 . 人体血液循环动力学系统设计仿真研究 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0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