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文档资料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5.古诗词三首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
2、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材简析: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
3、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
4、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有人说,
5、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
6、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
7、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 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
8、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
9、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
10、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
11、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
12、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
13、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练习设计: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教学建议: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
14、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补充资料:1.作者生平: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