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8 ,大小:47.11KB ,
资源ID:101518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518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docx

1、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中原经济区规划目 录前 言 3第一章 发展基础 3第一节 发展优势 3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4第二章 总体要求 4第一节 指导思想 4第二节 战略定位 5第三节 发展目标 5第三章 空间布局 6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6第二节 构建“米”字形发展轴 6第三节 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 6第四章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7第一节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7第二节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7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8第五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8第一节 建设产业集聚平台 8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8第三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2第四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13第五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

2、力 14第六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14第一节 加快城市群建设 14第二节 提升城镇功能 14第三节 探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6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6第七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16第一节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16第二节 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17第三节 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17第四节 加强水资源保障 21第五节 加快信息网络设施建设 22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22第一节 推进生态建设 22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23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3第九章 建设和谐中原 23第一节 弘扬中原大文化 23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4第三节 加快医疗卫生和人口事业发展

3、 24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25第五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5第十章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和开放合作 25第一节 优化区域内分工合作 26第二节 支持开展区域合作示范 26第三节 密切与其他经济区联系 26第四节 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26第五节 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7第十一章 创新“三化”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27第一节 推进关键环节先行先试 27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8第三节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28第四节 开展“三化”协调发展创新示范 29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 29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29第二节 强化监督检查 3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一页

4、前 言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

5、,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本规划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2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全国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原经济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在高起点上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机遇。第一节 发展优势交通区位重要。地处我国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汇区域。2011年末区内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6965公里、8323公里,占全国的7%和9.8%,运营民用机场达到7个,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枢

6、纽地位。粮食优势突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其中小麦产量5400万吨,接近全国的50%;棉花、油料、畜禽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8.4%、20.5%、14.8%,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产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丰富,煤、铝、钼、金、天然碱等储量较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有色、食品产业优势突出,电子信息、汽车、轻工等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市场潜力巨大。城镇化率达到40.6%,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空间广阔,市场优势日益显现。人口总量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是全

7、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全方位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文化底蕴深厚。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原经济区发挥优势、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有利于发挥区位、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激发人口、市场蕴藏的巨大内需潜能,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探索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

8、调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体制政策新优势。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有利于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的最突出矛盾。必须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努力开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

9、局面。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着力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带动中部地区崛起和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节 战略定位国家

10、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

11、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

12、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到2020年,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

13、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更高水平的“三化”协调发展。第三章 空间布局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第一节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提升郑州区域中心服务功能,支持郑(州)汴(开封)新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提升郑(州)洛(阳)工业走廊产业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动多层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设,促进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

14、城市地区和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第二节 构建“米”字形发展轴提升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功能,加快东北西南向和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建设,构筑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区相连接的基本骨架。沿陇海发展轴。依托陆桥通道,增强三门峡、运城、洛阳、开封、商丘、淮北、宿州、菏泽等沿线城市支撑作用,形成贯通东中西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城镇密集带。沿京广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提升邢台、邯郸、安阳、鹤壁、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驻马店、信阳等沿线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北接京津、沟通南北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依托连接重庆、

15、郑州、济南的运输通道,提升聊城、濮阳、平顶山、南阳等沿线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形成连接山东半岛、直通大西南的区域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依托连接太原、郑州、合肥的运输通道,发展壮大长治、晋城、焦作、济源、周口、阜阳等沿线城市,培育形成面向长三角、联系晋陕蒙地区的区域发展轴。第三节 壮大南北两翼经济带加强运输通道建设,提升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和淮河上中游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形成与“米”字形发展轴相衔接、促进中原经济区东西向开放合作的重要支撑。沿邯长邯济经济带。依托邯长邯济铁路、晋豫鲁大能力运输通道和青(岛)兰(州)高速,推动长

16、治、邯郸、安阳、邢台、聊城等沿线工业城市振兴发展,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北部省际交汇区域发展的经济带。沿淮经济带。依托淮河水运通道及沿淮路网通道,统筹淮河沿线资源开发,提升信阳、周口、驻马店、漯河、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的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水平,形成支撑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第四章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推进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一节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依托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

17、能力规划的县(市、区),建设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太行山前平原、汾河平原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水稻、大豆、杂粮产业带,大幅提高吨粮田比重,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强农产品主产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大中型水库和灌区建设,加大低洼易涝地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增强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一批粮食科技示范区。加快超高产新品种选育推广,建设全国小麦、玉米、水稻育种创新基地。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打造20个粮食生产能力超20亿斤、2

18、5个15亿20亿斤和60个10亿15亿斤的粮食生产大县,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第二节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等优势产品的规模,大力发展禽类产品,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发展壮大优势畜牧养殖带(区)。优化生产布局,加大养殖品种改良力度,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油料、棉花产业,推进蔬菜、林果、中药材、花卉、茶叶、食用菌、柞桑蚕、木本粮油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油料、

19、棉花、果蔬、花卉生产基地和一批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和气象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20、第五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新型工业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节 建设产业集聚平台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划建设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

21、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突出主导产业,完善服务配套,严格准入门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优化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建设一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集中布局,打造区域服务中心。依托城市新区,推动中心城市现代服务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形成现代产业集中区,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纺织机械高端化,培育防爆电气、特种电缆、节能电梯、精密铸造、高效节

22、能变压器等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加快洛阳动力谷重型装备、现代农机、精密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发展,提升中原电气谷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推动冀南冶金石化装备集群化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6317 38000 60000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9 9.5 10.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9326 10000 1080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29.5 32 37城镇化率(%) 40.6 48 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18 16 16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423 1423 14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145 130 110森林覆盖率(%) 22 23 25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19 220 2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813 25000 380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629 10500 1600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万人) 265 300 3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8 35 40专栏1:中原经济区主要规划指标类 别 指标 2011年 2015年 2020年民生改善比2010年下降30%左右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4 7 15比2010年下降16%专栏2: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大工程灌区工程。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24、做好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小浪底南/北岸灌区、怀洪新河、漳滏河等大型灌区前期工作,条件成熟的优先开工建设。低洼易涝地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淮河流域低洼易涝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以万亩方、千亩方、百亩方粮田建设为基础,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工程。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点,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区域性粮食良种繁育基地。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推进小麦植保机械化;重点解决稻谷、玉米标准化种植和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力争到2020年秋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

25、程。加快农田林网建设,构建高标准粮田生态屏障。专栏3:农产品优势产区畜产品优势产区。京广和京九铁路沿线、南阳盆地、豫东平原和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晋南晋东南和皖北生猪基地;豫西南、豫东、鲁西、晋南晋东南、皖北肉牛基地;豫东、豫东南、豫西、豫西南、鲁西、冀南肉羊基地;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冀南奶业基地;豫北、豫东、鲁西、冀南肉禽和豫南、皖北、东平湖水禽基地。油料优势产区。豫东、豫南、豫北、豫西南、鲁西、皖北、冀南花生基地;豫南、豫东等优质芝麻基地;豫南、皖北“双低”油菜基地;晋东南油葵和冬油菜基地。棉花优势产区。豫东、豫南、鲁西、冀南、皖北、晋南晋东南棉花基地。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豫南、豫西茶

26、叶基地;豫中、豫西、豫北烟叶基地;豫西豫西南、豫中、豫北、豫东南、皖西北、鲁西、冀南、晋南晋东南中药材基地;豫西、豫南、晋南晋东南、鲁西、皖北、冀南林果产品基地;沿黄、豫南、豫中、豫东、鲁西花卉基地。专栏4: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50亿元至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50个左右、100亿元以上的60个左右。现代农业示范推进工程。在农业大市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县(市)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建设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一批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和工程

27、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每个中心城市建设农产品质检中心,每个农业大县(市)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完善的覆盖市、县的农业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每个乡镇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站。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市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御和信息服务系统。汽车产业。加快建设郑州汽车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轿车、商用车、中高端客车等优势产品,建成中西部汽车制造和服务贸易中心。提高冷藏运输、工程施工、市政维护等专用车制造水平,积极开发新产品,推动关键零部件规模化总成化发展,建设一批优势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发挥龙

28、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全球领先智能终端设计、研发及代工企业的合作,建设郑州全国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电脑、显示终端、视听终端等产品,建设漯河、鹤壁、信阳、南阳、蚌埠、晋城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食品工业。提高面制品、肉制品规模和水平,加快果蔬、油脂、饮料、乳制品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提高冷链、绿色、功能食品比重,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全产业链企业和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食加工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化学工业。积极发展高端石化和精细化工产品,突破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推动传统煤化工升级转型,实施煤制烯烃及

29、乙二醇、百万吨尿素和千万吨炼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鹤壁煤化一体化示范,建设淮南煤制天然气、长治高硫煤洁净利用以及洛阳石化改扩建等项目,在深入研究比选的基础上推进商丘炼化基地前期工作,推动氯碱、化肥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有色工业。突破高水平铝合金和高端铝加工技术瓶颈,依托骨干企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工程,建设以终端产品为主导、上下游衔接的铝工业基地。延伸铅锌镁钼钨等产业链条,高起点发展镁合金板带材、精密铜管、钼板带等深加工产品,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钢铁产业。提升豫北冀南钢铁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强化产品研发和节能减排,加快邯郸、安阳、邢台、舞钢等地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专用宽厚板、

30、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优钢系列品种,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新型建材产业。重点发展利废、节能、环保和绿色新型建筑材料,提高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家居建材优势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我国重要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加快行业重组整合,扩大水泥制品规模,提升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产品竞争优势。纺织工业。结合减量或等量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棉纺织和化纤产业,扩大高品质纱线和粘胶、功能化纤维产品比重,壮大高档面料、服装和家用纺织品规模,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一批优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轻工

31、业。优先发展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及包装印刷等产业,积极承接玩具、文体用品、五金工具、灯具、制鞋等产业转移,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强化产业配套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形成一批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建设全国新兴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基地。第三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发展壮大生物质能源、新能源装备等产业,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提高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超硬材料、高强轻型合金、特种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