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6.69KB ,
资源ID:101423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423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docx

1、游褒禅山记学案 颜昌容含答案第十课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学习目标】1. 学习目标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在与文本对话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借鉴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求索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2高考考点: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及古今异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作为新党领袖,两度为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变法。1042年登进士

2、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遭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和创作。封舒国公、荆国公,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二.了解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3、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3、文体常识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一般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能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感受。古代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

4、非凡的才识和高远的思想境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游褒禅山记一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让人看到其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名人的思想精华。4、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褒禅山( ) 庐冢( ) 盖音谬也( )窈然( )咎其欲出者( ) 好游者( ) 夫夷以近(

5、) 昏惑( )始舍于其址( ) 有碑仆道( ) 萧君圭( ) 孰能讥之( ) 无物以相之( ) 王回深父( )2.结合注释,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以故其后名之( )有泉侧出。(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今异义词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 今: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 今: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 今:

6、)于是余有叹焉。( 古:今: )4.重要虚词 “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 良乃人,具告沛公(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 “而”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 )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其”以故其后名之曰( ) 距其院东五里( ) 独其为文犹可识( )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视其左右( ) 谬其传( ) 咎其欲出者( ) 其孰能讥之乎?( ) 既

7、其出( ) 吾其还也( ) 道有碑仆道( ) 何可胜道也哉(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然有穴窈然( ) 然视其左右( ) 卒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 而卒葬之(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名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相(xing)1)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3)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 4)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8、 ) 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5.结合文章,判断下列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不随以止也。( ) 此余之所得也!(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而卒葬之( ) 然力足以至焉()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 6熟悉课文,结合前后文,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9、译:(2)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译:(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译:(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译:(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译:【合作探究】一、写了什么? 1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2第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3第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10、 二、如何写的?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三、写得如何?写法借鉴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

11、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托。文章是以记游作比喻,引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2.重点突出,

12、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这样铺排文章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我们日常写作中可以尝试。四、语言魅力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

13、分,说理充分而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训练案:一、基础巩固训练1下列加点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慧褒始舍(sh)于其址 有碑仆(p)道 B. 盖音谬(mi)也 有穴(xu)窈然 C. 或咎(ji)其欲出者 瑰(gu)怪D. 无物以相(xing)之 长乐王回深父(f)2.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有殆而欲出者所

14、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明之也。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深取之也3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入之甚寒 予之力尚足以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 B. C. D. 4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于是余有叹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政猛于虎 而君幸于赵王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A./B.C.D.5“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语法作用是( ) A. 表示领属 B. 表示对情况的推测C.

15、 表示婉约 D. 表示反诘语气6. 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人之观于天地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 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下列

16、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C这个法律职业培训基地由省司法厅和南海大学合作建立,是全国首家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而成立的培训机构。

17、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二、默写填空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亦不能至也。夫夷以近,_;险以远,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三、拓展阅读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安石传王

18、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弼、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

19、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初,安石

20、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

21、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注释】忮:zh,刚愎、狠戾。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通”嘱”,嘱咐B侠又坐窜岭南 坐:被判罪C或衣垢不浣 浣:洗D鲜不为大奸患 鲜:少2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天变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A B C D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当欧阳修申请退休的时候,有人挽留他,

22、王安石却极力排斥。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延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C王安石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D王安石当宰相,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 (3)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 游褒禅山记学案参考答案【自主收获】五、字词积累:1.注音:褒禅山(bo chn) 庐冢(zhng) 盖音谬也(mi) 窈然(yo) 咎其欲出者(ji)好游者(ho)夫夷以近(f)昏惑(hu)始舍于其址(sh) 有

23、碑仆道(p) 萧君圭(gu) 孰能讥之(sh) 无物以相之(xing) 王回深父(f)2词类活用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3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非常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24、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4虚词 “乃”(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副词,竟,竟然,居然)(副词,于是)(副词,才)“而”(表示转折)(因而表示因果)(表示并列)(表示递进)“其”(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代词,这,指慧空禅院)(代词,代“仆碑”)(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代词,他们,指古人)(代词,指自己)(代词

25、,洞,洞壁)(代词,它,代山的名称)(代词,那些,指欲出者)(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助词,无义)(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译作“还是”)“道”(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道义,正义 )(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观”(动词,观察)(名词,景象)“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表示转折。)“卒”(名词,士兵)(动词,死)(通“猝”,副词,突然)“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用作动词,评说,说出)(动词,闻名,出名 )“相”(动词,仔细看,审视)(动词,帮助,辅助 )(名词,相貌,模样)(名词,辅助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 )“得”(收获,心得

26、)(动词,能够,可以)(动词, 必须,应当)5.(“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应为“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葬”后省略“于”)(省略句,“焉”后省略“而不至”)(状语后置句)6句子翻译,略。【合作探究】一、1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

27、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3提示:略写前洞(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后的后悔相比。作用:为议论作铺垫。二、“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因为已经“尽吾志”了。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至洞之深处。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28、随之止。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训练案:一、1( D。解析:A项“p”应为“p”;B项“xu”应为“xu”C项“gu”应为“gu”。 )2.(。解析:A项“殆”应为“怠”;B项“明”应为“名”;D项“深”应为“慎”。 )3( B。依次为:代词,它;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

29、子的独立性,不译 ) 4 (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归类。依次为:在,介词对,介词比,介词被,介词到,介词向,介词)5(D) 6. (B,作名词,景象)7.( C。解析:A项的“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此为“的原因”;B项“非常”是古今异义词,在此为“不平凡”;D项的“至于”是古今异义词,在此为“抵达,到达” )8( C。解析:例句加粗词是名词用作动词,与同C项;A项“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D项“深”就是形容词。) 9(A。解析:A项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一,代自己;BCD 三项都是语气副词。)10(B.解析: A、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C、搭配不当,“基地”与“机构”不搭配。D、宾语残缺,应改为“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的办法”。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