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4 ,大小:96.66KB ,
资源ID:101386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386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理与精神护理电子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理与精神护理电子教案.docx

1、心理与精神护理电子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心理与精神护理教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教案首页)授课顺序总第1讲班级10护理4、5班授课教师课题第一章 绪论学时2节课时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心理与精神的实质、理解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区别,掌握心理健康标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明确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基本要求。达标过程与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等方式呈示教学内容。基本环节是:导入新课、讲授新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时目标形成性测试自编练习册评估与反馈备注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教具教研室签字系主任签字教学过程:导:身处

2、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的情绪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心情愉悦,有时抑郁寡欢,有时焦虑烦躁,有时怒不可遏。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心身处于这种状态时,心理或精神是否健康呢?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心理与精神的实质、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努力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与精神概述1、心理与精神的概念心理是灵魂、精神活动。心理是行为。心理是精神活动和行为。心理又称精神,简称心理现象,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二、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心之官则思(孟子)。 王清任(17681831) 王清

3、任,字勋臣。清乾隆三十三年五月十六日( 1768年6月30日)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玉田县鸦洪桥河东村。道光十一年(1831年)卒于北京,享年63岁。清代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研究工作,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医林改错两卷。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多岁习医,几年间便誉满玉田。30多岁时,到北京开药铺行医。因其医术高明,不久便名噪京师。在临床实践中,他深感中医解剖学知识不足,提出“夫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的论点。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王清任自1797年至l828年的30余年中,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进行了解剖学的研究活动。 王清任

4、曾做过多次动物解剖实验。将动物内脏、实际所见的人体内脏同古书记载进行比较,整理了大量的笔记。在道光十年(1830年),他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两卷,刊行于世。 王清任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他推翻了几千年的“心之官则思”的错误说法,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王清任的这些科学见解,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这个部位与人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布氏

5、语言区,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为运动性失语症1870年,德国解剖学家弗里奇在为伤兵包扎头部创伤时,偶然碰到裸露出来的大脑皮层,引起伤兵侧肢体的运动。同时,德国神经病学家希奇格也发现,用电流直接刺激大脑皮层表面的某一部位,可以引起眼动。后来两人合作,通过试验,找到了大脑皮层运动中枢。187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发现大脑颞叶的颞上回后部损伤的病人,患者听不懂言语,但自己说话很流利,不过话语没有意义。以后这个部位被确认为“威氏语言区”,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 其它发现:角回损伤,导致“失读症”,即看不懂文字;枕叶受到破坏,影响视觉;颞叶受到破坏,影响听觉;额叶某些部位受损伤,智力

6、下降。脑的功能:接受、储存、分析、发布各种信息。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能否脱离客观现实?印度“狼孩”(1920年发现)。发现以前:“衣、食、住、行、言”“狼的心理”。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返人类社会以后:开始逐渐出现人的心理。卡玛拉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岁时才学会站立,12岁时才学会六个单词,14岁时才学会走路,15岁时才学会45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

7、子喝水,17岁时死去,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猪孩。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年11岁,从形体上看,分明是人,但却满身猪的习性,而且智力相当于三岁半的小孩。这个“猪孩”叫王显凤,于1974年12月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其父为聋哑人,其母是一位由于大脑炎而导致的中度智残者。她出生后,父亲已经离去,母亲生活不能自理。无奈,她饿了渴了就偷吃猪食,吸吮猪奶;浑身发痒,就往墙上蹭;冷了困了,就偎依在老母猪怀里取暖、睡觉就这样与猪生活了11年。经过八年的精心、耐心教育,王显凤的猪的习性越来越少,能生活自理,还能做一些服务社会的工作,智力已相当于小学三年级

8、的水平(69),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正常人的水平。 巴登大公国的王子。卡斯巴豪瑟于1812年9月9日出生,一出生就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进行了调换,然后被当作人质扣压起来,开始由一个性格忧郁的女人抚养, 34岁以后被关入了地牢,直到17年后他继承王位已经不可能才被释放出来。他的身高只有144cm,目光呆滞,表情如同幼儿,膝盖已经变形,走路摇摇晃晃如同刚学步的孩子。非常怕光,明视觉很差,但暗视觉特别敏锐,晚上可以辨认出180步以外马匹的数目,听觉敏锐,可以凭脚步声辨别来人,嗅觉比一般人灵敏。但智力如同幼儿。 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主观见之

9、于客观的实际行动才能实现。3、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 什么健康?1989世界卫生组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郭念峰教授提出的三条原则是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3、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活动强度;2) 心理活动耐受力;3) 周期节律性;4) 意识水平;5) 暗示性;6) 康复能力;7) 心理自控力;8) 自信心;9) 社会交往;10) 环

10、境适应能力。 4、心理健康的现状 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5、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心理问题引发原因单一,内容尚未泛化或部分泛化,思维仍保持严密的逻辑性,自知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人格完整或部分缺陷,能主动就医。 是正常心理的不健康状态。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多数比较复杂,自我意识不完整或完全丧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人格解体,社会功能丧失,无求治愿望。病情严重者可对社会造成危害。是异常心理。 6、心理问题的分类一般心理问题 是近期发生的由社会的现实因素激发而引起的心境和情绪的波动,其特点是持续时间

11、较短,情绪反应能得到理智控制,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完整。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应激引起相对强烈的心身紊乱状态,其特点是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在一年之内、内容部分泛化、有时伴有某一方面人格缺陷。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情绪、情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 人类大部分的疾病都和情绪有关吗?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美国心理学家用两只猴子来做实验,这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把一只猴子放在笼子里,将其双脚绑在铜条上,然后给铜条通电。通电后猴子很痛苦,但下肢

12、绑上了,跑不掉,它挣扎,上肢乱抓,但抓别的地方都不管用,旁边有一个弹簧拉手,是一个电源开关,当然猴子并不懂,但是经过几次偶然拉动,它可能就知道了,一拉开关就不痛苦了。猴子受苦乱抓是本能,抓对了就是学会的行为,也就是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以后只要一通电,它不抓别处,直接就拉开关来逃避电击。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条件反射,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个二级条件反射。在它的前方亮一盏红灯,红灯是一个新异刺激,所有哺乳动物对新异刺激的本能反应是“探究反射”,朝向它,关注它,看一看,听一听,以便趋利避害,有好吃的就跑过去,有危险就跑掉,这是哺乳动物的一种本能。红灯是一个中性刺激,无利无害,可是把这个红灯和电击结合起来,它

13、就有意义了。红灯亮后过几秒钟电就来了,猴子就要拉开关。猴子非常聪明,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用不了几次,它就知道了,这个红灯不是个好东西,它是个危险的信号,红灯一亮,它就要受苦,但是没关系,一拉开关就可以避免痛苦了。所以只要红灯一亮,还不等来电,它就拉开关了。这是一个二级条件反射,这个条件反射建立之后,预备实验就算完成了,下边开始正式实验。在它的旁边,再放一只猴子,每天把这两只猴子放在同一个笼子里边6个小时,两 只 猴 子 是 绑在 同 一 根 铜 条 上。第一只猴子一进到笼子里边,就会高度专注,聚精会神,盯着红灯,不敢丝毫懈怠和疏忽,红灯一亮赶紧拉开关,但红灯不停地亮,猴子忙得不亦乐乎,非常紧张

14、。旁边那只猴子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它不知道红灯的含义,只是觉得好玩,在那儿看热闹,东张西望,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这个实验只做了20几天,第一只猴子就死掉了。我 想 请 大 家 猜 猜 , 它 是 因 为 什 么 死 的 。 你 会 不 会 认 为 它 可 能疏 忽 了 , 注 意 力 不 集 中 , 没 有 看 好 那 盏 红 灯 , 所 以 被 电 击 死 了 ?不 是 ! 为 什 么 呢 ? 第 一 , 电 压 没 那 么 高 ; 第 二 , 这 两 只 猴 子 是 绑在 同 一 根 铜 条 上 , 也 就 是 串 联 , 电 压 是 一 样 的 , 如 果 这 只 猴 子 忘记 拉 开

15、关 , 通 电 了 , 那 只 猴 子 也 跑 不 掉 , 因 为 是 串 联 哪 ! 但 是 那只 猴 子 还 安 然 无 恙 , 活 蹦 乱 跳 的 , 可 见 不 是 电 击 死 亡 。 我 们 可 能还会想到,是不是那一只猴子有病,身体不好,它本来就该死的。也 不 是 ! 科 学 家 做 实 验 , 讲 究 的 是 严 格 控 制 条 件 , 排 除 各 种 无 关因 素 的 影 响 , 把 其 他 条 件 控 制 住 , 然 后 看 一 看 是 什 么 原 因 导 致 了什 么 结 果 , 这 是 实 验 心 理 学 的 一 个 基 本 原 理 和 做 法 。 这 两 只 猴 子一

16、只 是 实 验 猴 , 另 一 只 是 对 照 猴 , 精 心 挑 选 , 严 格 匹 配 , 完 全 对等 , 种 族 、 年 龄 、 性 别 、 身 高 、 体 重 、 健 康 状 况 完 全 相 同 , 在 实验 之 前 都 做 了 严 格 的 检 查 , 是 两 只 完 全 健 康 的 猴 子 , 都 没 有 任 何疾 病 。 它 们 两 个 在 笼 子 外 边 条 件 也 一 样 , 吃 喝 拉 撒 睡 都 在 一 起 ,因此方方面面都控制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第一只猴子的很快死亡呢?第一只猴子是因为什么死的呢?科学家发现,它死于严重的消化道溃疡,胃烂掉了,但是实验之前体检时,它没

17、有任何胃病,没有溃疡,这就是说它的溃疡是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天内新得的。为什么这只猴子得了溃疡而另一只猴子没有?别的条件全部都控制了,完全一样,唯一的不同是每天在笼子里的6个小时,第一只猴子要工作,它的责任重,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老担惊受怕,它的消化液和各种内分泌紊乱了,所以就会得溃疡。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当代医学把这种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叫做心因性疾病,又称心身疾病。医学模式发生了多次转变,古时候,人们认为得病是由于做了坏事,遭到老天爷惩罚,所以人要积德行善,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还有的人认为,人得病是鬼魂附体、妖魔缠身,或被狐狸精缠上了,所以就得病了,因此要请巫婆神

18、汉跳大神,驱鬼。这都叫做迷信,不懂科学。有了科学,特别是有了医学,我们认为人得病,是由于细菌、病毒、微生物、寄生虫等引起的,这叫生物医学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医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认为人得病是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但是现在医学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当代的医学模式叫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人得病不只是由生物学因素导致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同样能使人得病。 2、人格特征。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A型行为其特征:其一,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其二,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目标;其三,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

19、人生价值的标准;其四,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做极多的工作;其五,终日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不知道放松自己,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 A型性格的人,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在心理和生理上,负担都十分沉重。他们被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所驱使,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坚定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拼命直奔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既定目标。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之中,其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源源不断地产生内部的紧张和压力。 A型人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心血管病,甚至可随时发生心肌梗塞而猝死。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有关。同样,

20、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达98%。尸体解剖检验证明,A型性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性格的人高5倍。有关专家认为,其原因是: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C型人格与癌症。“C型人格”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性格内向,待人过度友善,极力避免发生任何人际冲突。表面上是好先生,可内心却愤世嫉俗;表面上处处牺牲自己为别人着想,但内心却极不情愿。二是情绪抑郁,好生闷气,不表达任何负性情绪。三是过分敏感,生活中极小的事情便可使其忐忑不安,总是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21、之中。四是遇到困难,起初因畏惧不尽全力去克服,拖到最后却又要做困兽之争。五是屈从于权威、害怕竞争,企图以逃避的方式来达到虚假的心理平衡。具有“C型人格”的人,消极情绪长期积蓄,很容易造成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最终,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癌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的防御形成了癌症。 3、心理冲突。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 常用的分类有勒温(K.Lewin 1931)和米勒(Miller 1944)按冲突的形式分为四类: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两件事物

22、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 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 两个动机促使个体在行为上追求两个目标,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兼得(购房子就不能买汽车)时,二者取其一而又不愿割舍其他的心态,即属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 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 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即可兴起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如患病者既不愿吃药,又不愿开刀。惟迫于形势,两难之中必须接受其一时,即将形成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 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行动冲突,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各有利弊不

23、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要达到最后需求,有不同目标,但又顾此失彼,不能抉择。 个体遇到单一目标同时怀有两个动机(嗜酒者不得不戒酒)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方面又恶而避之;使个人的情感与理性矛盾而形成的精神痛苦,即起于趋避的心理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这是双避冲突与双趋冲突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冲突的复合形式。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对个体同时有有利和有弊,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痛苦取舍中,即双重趋避冲突。 例如:单身汉有自由之乐,但也有寂寞之苦;结婚有家庭之乐,但也有家务之累。又如:在挑选工作时,一个机会物质待遇优厚而社会地位却不高,另一机会是社会地位高而物质待遇菲薄。等等,这

24、些都是生活中双重趋避冲突的例子。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生活环境因素。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 2、重大生活事件。 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极大地影响。 3、文化教育。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 4、自然景观,如日月星云、高山大川、草木花鸟均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当人们游乐

25、于公园、海滩、山庄、名胜古迹之间时,会感到轻松愉快、悠闲自在;当人们漫步于乡间小路、林间溪边、河畔草地时,会激发出诗情画意和爱的热望。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无疑有利于身心健康。 英国伦敦泰晤河上有一座黑色的佰利费尔桥,在这座桥上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直到此桥被漆成绿色,自杀人数才迅速下降。 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一、心理与精神护理的概念心理与精神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病学理论和技术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积极探寻解决病人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的护理技术;研究如何为病人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实施

26、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病人的心身早日康复的科学。 四层含义:1、学习理论,掌握技术;2、研究规律;3、科学实践;4、促人康复。二、心理与精神护理的任务 1. 研究各类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干预方法和技术;2. 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调控病人的不良情绪;3. 研究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通过护理工作和护士的言谈举止,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心理护理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对各种躯体疾病病人的具体护理方法;4. 研究如何理解和识别精神病人内心病态体验和正常的心理需要;5. 研究在社区开展对病人、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及家庭的健康咨询服务,对精神病人家庭康复的护

27、理工作;6. 研究如何培养和训练病人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在疾病好转后能及时回归家庭和社会。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 1. 良好的职业道德;2. 坚实的专业知识;3. 稳定的心理素质;4. 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教案首页)授课顺序总第2讲班级10护理1、2班授课教师课题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学时4节课时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心理的基本结构,理解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人格的基本概念,掌握气质类型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树立科学的心理观。达标过程与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等方式呈示教学内容。基本环节是:导入新课、讲授新内

28、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时目标形成性测试自编练习册评估与反馈备注授课方式讲授、多媒体演示、讨论教具教研室签字系主任签字教学过程:导: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情绪有什么意义及作用?意志的品质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为什么“人如其面,各不相同”?这些心理活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影响?通过心理过程与人格的学习,我们都会得到答案。但基础理论枯燥无味,不易懂。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健康成长,就请注意联系自身实际去理解概念,掌握特征及规律,以促进自身发展。重点:认识过程的概念;情绪与健康;人格的成长、发展与健康。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第一节 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

29、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 (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人们见到颜色,听到声音,闻到气味,用手触摸物体时,感觉到是冷的、热的、硬的、软的等,这都是感觉现象。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活动的开端。2.感觉的分类 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皮肤觉分为触觉、温度觉、痛觉和振动觉等)等五种基本感觉。(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反映自身位置、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属性。包括内脏觉(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是对机体饥、渴、痛、

30、温等状态的感觉)、运动觉(运动感觉又称动觉,是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平衡觉(平衡感觉又称静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等。3.感受性及其意义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之为感受性,衡量感受性的指标是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域限越高,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感受性的异常叫感觉异常,表现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增强(感觉过敏又称感觉过度,是皮肤因某些疾病引起对刺激的感受性增高的表现,以痛觉过敏最为常见)、感觉减退和感觉丧失。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感

31、觉成分的简单相加,同时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高阶段的认识。 感觉和知觉概念的比较:看到红色:视觉看到红旗:视知觉听到声音:听觉听到读书声:视知觉闻到气味:嗅觉味道饭菜香:嗅知觉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反映。3.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称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异常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这些异常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判定具有临床意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