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85KB ,
资源ID:101351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351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

1、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一、高中文言文学习知识点及要求:古文化常识,文言常识。文言字、词的用法,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各种文言句式的判断与运用。能有现代汉语翻译简易文言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背诵一定量名篇、名段,提升文言素养。二、学习方法:多读、多背,

2、善于运用。(运用与实际的日常写作中)注意积累、整合,定期归纳总结。增加课外阅读,广泛收集资料,帮助记忆。用一个个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来记忆各个知识点。三、新课导入: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四、介绍左传(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是继春秋之后我

3、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作。它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就会感受到它的这一特点。(2)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

4、之推,佚之狐”。(3)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

5、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五、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读音、节奏、断句。六、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秦国为什么又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呢?秦、晋两军的军队驻扎是怎样的?试用图描述。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讲解第一段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2晋军函陵军

6、,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解析: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讲解第二段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

7、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解析: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过程与方法:

8、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串讲第三段。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

9、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第3段,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越地难治论亡郑陪邻论舍郑有益论过河拆桥论晋国扩张论出示幻灯片说秦的结果是:秦郑订立盟约;秦国驻兵守郑。串讲第四段。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

10、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3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烛之武退秦师第四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

11、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分析串讲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读背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一、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主人。)行李之往来(古:使者。/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古:您,对人的敬称。/

12、今:儿子。)亦去之(古:离开。/今:到(某地)。)微夫人之力(古:那个人。/今:尊称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名词做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考虑)既东封郑(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得利)(2)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在东边)又欲肆其西封(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黄昏)(3)动词做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4)形容词做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5)形容词做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变雄厚。薄:削弱。)(6)动词

13、的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兵)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4、重点虚词以: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表原因)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连词,来)于:1.以其无礼于晋(对,表对象)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对,表对象)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又)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况且)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代词,它郑国)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4.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而:1今急而求子(表转接,却。)2夜缒而出(表修饰,不译。)3若亡郑而于君有益(表顺接。)焉:1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2

14、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于此)。3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之:1寡人之过也(的)2、公从之(代词,他。)3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唯君图之(代词,指这件事)5、文言句式(1)、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2)、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二、

15、烛之武形象探讨: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烛之武)许之。(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明确: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三、三国君主形象之比较1、郑伯当秦、晋两国气势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郑国的出路,大致来说只有三条:要么抗争到底;要么屈膝投降;要么化解危机。很显然,以郑国的实力,与秦、晋两个大国抗

16、争,无疑是以卵击石,郑国势必会亡国,这是郑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结果或可保有相当的利益,最差无非是亡国,但这种结果是极不可靠的,所以他也不会接受;而想办法化解危机,既可避免一场劫难,又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应该是最佳的选择。那么谁来化解这一天大的难题?显然郑国大臣之中无人能够负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郑伯没有任何行动,而当佚之狐荐烛之武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就在事情即将顺利解决的时候,作者利用烛之武的牢骚形成了一次波澜,烛之武面对郑伯的重托,却大谈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无能为力也已”,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尴

17、尬之中的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这番自责,可谓动之以情,令烛之武为之语塞,对其牢骚情绪也是一个至好的抚慰。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2、秦伯他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听烛之武之言则和;拒烛之武之言则战。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来写秦伯,一是反衬烛之武劝说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决策之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决策?因为秦伯的决策,完全是站在秦国的

18、利益角度来考虑的,这也是秦国以后能够统一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盟。并且“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之决策,使秦、郑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晋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烛之武出使之功效。作者笔下之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3、晋侯郑国这场危机,就是由他发起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向外扩张,争夺专霸权,秦伯在这场危机中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晋侯所利用了。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获得者,无疑就是晋侯,但是偏偏中途杀出了个烛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变了决策,于是到

19、手的利益不翼而飞;强大的联盟土崩瓦解;弱小的敌人有了坚强的后盾。晋侯无疑成了这起事件的最大失败者。这时候,事情又起了波澜:“子犯请击之(秦)”,秦、晋关系顿时紧张起来。如果“击之”,会有什么后果:击秦,则郑必助秦。以一国之力而与秦、郑作战,即使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从而丧失争霸的实力与机会,何况胜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结果只能是一败再败。所以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这是每一个决策者应该学习、借鉴的,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

20、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四、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一)归纳文章的结构秦晋围郑烛临危受命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武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退智退秦师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秦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师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晋师撤离(二)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得当。分析略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叙事详略得当。分析略五、合作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21、)对于古人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1、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2、触龙与赵太后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3、魏征与唐太宗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4、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5

22、、比干与纣王。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6、召公与厉王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二)对于现代人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

23、“请入图之。”鞠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

24、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注: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道:导,引导。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造焉 造:到去。B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超过。C却行为道 却:退。D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达到,及。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兵以临易水

25、太子丹患之光不敢以乏国事 驽马先之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现太子“礼贤下士”和田光是“节烈侠士”的一项是( )A太子丹患之 欲自杀以激荆轲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遂自刭而死C太子避席而请曰 偻行见荆轲D太子送之至门 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太子丹的请求,田光不亲自受命而举荐荆轲的主要原因是感到自己精力不济,无力相助。B田光自刭的目的有二:一是激励荆轲,要力助太子图谋国事;二是太子表明自己不会泄密。C文段中

26、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D本段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参考答案1B(过:拜访。)2A(以:通“已”介词,因为。之:代词,秦军代词,骐骥。)3B(A项不能说明太子丹礼贤下士;C项不能说明田光是“节烈侠士”只能说明他忠诚;D项是鞫武评价田光的话,看不出田光“节烈侠士”。)4D(“亲自去拜访”错。)译文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

27、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

28、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大不如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从来就没把您当外人,于是把你举荐给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处走一趟。”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