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6 ,大小:101.91KB ,
资源ID:101278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278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 14.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 14.docx

1、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 14(语文)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

2、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 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

3、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

4、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点评】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

5、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1)第一,二句,诗人从_和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

6、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

7、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

8、“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

9、阳楼而作。迥:远。行杯:传杯而饮。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作品洞庭湖的景象景物描写的作用岳阳楼记(范仲淹)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_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_【答案】 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10、。;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分析】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

11、开阔的洞庭。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各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粪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

12、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丰匹红纱一丈皱,系向牛头充炭直。(1)这首诗作者是_(人名),诗中“直”一词的意思是_ (2)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突显老翁内心的忧伤。C.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D.诗歌表达了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

13、民的深切同情。【答案】 (1)白居易;同“值”,价钱。(2)B 【解析】【分析】(1)本题第一空要根据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第二空要根据平时积累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直”这里是通假字,通“值”,价值。 (2)ACD理解正确。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 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故答案为:白居易 同“值”,价钱。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理解词语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解答此题,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

14、、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 (1)“转”和“低”准确

15、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

16、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17、】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分析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李煜别来

18、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砌:台阶。(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 (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

19、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

20、之妙。 故答案为: “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7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21、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于是产生了桥。苦于跋sh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联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1)以上诗歌选自_,作者第一次在长诗_使用“艾青”这个笔名。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者看拼音写汉字。 _sh伫立跋_(3)此诗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是_,正确的写法是_。 (4)“驿站”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 (5)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6)作家聂华苓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全诗,思考:本

22、诗鲜明的意象是什么?这个意象借指怎样的形象? 【答案】 (1)艾青诗选;大堰河我的保姆(2)zh;涉(3)截段;截断(4)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5)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6)桥。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解析】【分析】(1)桥选自艾青诗选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2)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注意“伫”的拼音,

23、“涉”的书写。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 (3)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截断,指切断;隔断。故“段”改为“断”。 (4)要求学生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结合“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分析得出:,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5)结合“苦于跋sh的人类,应该感谢桥啊。”分析,应改为: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6)结合“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分析,意象是“桥”。“桥”是一个默默无闻,

24、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作者赞美桥是想表达希望众人尊重社会中那些普通的,默默无闻,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们的愿望。 故答案为: 艾青诗选 ; 大堰河我的保姆 zh ; 涉 截段 ; 截断 途中停留、传递信息的场所 苦于跋涉的人类,难道不应该感谢桥吗? 桥。借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服务他人的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作作品,把握作者作品介绍。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

25、和词语原义。 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注意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意象所指代的形象。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

26、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

27、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

28、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9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艾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1)联系原

29、著中整首诗歌,说说在这首诗歌中,“黎明”和“灯光”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请结合选文,分析艾青诗歌语言的特点。 (3)结合“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等诗句,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2)语言简洁明快,有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运用反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真切感。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毫不掩饰地抒发诗人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之情。(又如:两个“看”字

30、: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份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不拘形式,选词精心,诗句的层次感分明(诗中有画)。如“紫蓝的”、“青灰的”、“绿的”等词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些有层次的诗句,展示了画面的层次感。(3)诗人通过抒写对黎明时田野景色的崇敬和向往,借助歌颂黎明光,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黎明”和“灯光”这两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写于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

31、景色及自己的感受。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这也是黎明时的景色,但已不仅是景色,而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的含意。灯光,在夜里是辉煌的,为田野照明,为行人指路。但当黎明到来的时候,灯光已经黯然失色了。黎明,以它辽阔的、无所不至的、清新的光,照向田野,使田野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灯光,与黎明之光无法比拟,也无法抵挡。灯光显得窘迫,无论灯光怎样挣扎,怎样不愿让位,但已无济于事。据此可知“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艾青诗歌的语言特点, 如: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这两句诗,是诗人直呼而出的,直率,毫无掩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