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广谦第三版中央银行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中央银行学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7*3)Eg.专业术语:最后贷款人、窗口指导等2.判断并改错(10*2)3.简答题(6*6)简要论述、要点明确、适当展开4.论述题结合实际,分析现实案例,如何解释5.案例分析结合材料,回答知识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2、中央银行的职能(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 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
2、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门负责)。 (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 1.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1. 集中存款准备金。(“余额宝是”否能算作银行机构?) 2. 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3.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
3、清算。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1. 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2.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3. 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中央银行具有政府的银行的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体现:1. 代理国库。2.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3.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 4. 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
4、际金融活动。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7.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维护金融稳定。8.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3、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一)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又分为两种情况: 1.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只设统一的央行,总分行制,垂直隶属。英法日中) 2.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中央与地方两级,货币政策方面统一,但中央级是决策机构,地方有相对独立性,美、德) (二)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
5、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苏联、90年代东欧、1983年前的中国)(三)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香港、新加坡、马尔代夫、斐济、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四)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一般与区域性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欧元区、西非、中非货币
6、联盟、东加勒比海货币区) 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成(一)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目前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资本金是为国家所有的。这有两种情况: 一是国家通过购买中央银行资本中原来属于私人的股份而对中央银行拥有了全部股权; 二是中央银行成立时,国家就拨付了全部资本金。 (二)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日、墨西哥、巴基斯坦等)(三)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 这类中央银行,国家不持有股份,全部资本由其他股东投入,由法律规定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美、意、瑞) (四)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韩国)(五)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 货币联盟中成员国共同组建中央银行的资本金是由各成员国按商
7、定比例认缴的,各国以认缴比例拥有对中央银行的所有权。(欧洲央行)5、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是中央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全面行使职能和履行规定职责所必需的组织保证。 中央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美英) 2.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前苏联、1998年底前的中国) 3.以经济区域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 (日德意匈、中国1998年底)6、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如何衡量、类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 涵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
8、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国家行政当局)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如何理解和政府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政策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顺利进行。但是要使这种作用更好地发挥和体现,其独立性必不可少。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在为政府提供服务的同时,还要接受政府一定程度的控制,经常体现或者实现着政府的某种意图,包括在金融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而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与政府
9、关系的实质表现为既不能视中央银行为一般政府机构,也不能使之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与政府关系的三种类型 从中央银行对政府独立性的强弱看,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目前大致有三种类型: 1.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如德国联邦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瑞典银行等。 2.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如意大利银行、法兰西银行等。 3.独立性居中的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 按照通常意义上的标准衡量,中国人民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上的独立性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7、中央银行不能做的事
10、情(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v 为了确保中央银行认真履行职责,各国中央银行法都对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必要的限制。v 各国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限制主要有以下几项: 1.不得经营一般性银行业务或非银行金融业务; 2.不得向任何个人、企业或单位提供担保,不得直接向他 们发放贷款; 3.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4.不得从事不动产买卖业务; 5.不得从事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6.一般不得向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8、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v 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不仅拥有特定的权力、特定的业务范围和限制,而且在业务活动中所遵循的原则也
11、不相同。v 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原则基本一致。v 首先,从总体上看,最基本的业务活动原则是必须服从于履行职责的需要。 v 其次,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四个原则。 1.非盈利性 2.流动性 3.主动性 4.公开性9、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0、中央银行存款业务的特点 1.存款原则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时,往往遵循一国的金融法规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存款动机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吸收存款时出自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需要,是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3.存款对象具有特殊性中央银行不直接面对个人和工商企业,而是吸收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财政等政府部门的存款4.存款当事
12、人关系具有特殊性 中央银行和存款当事人之间除了经济关系外,还有行政性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11、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原则垄断发行的原则(指法定货币,对社区货币和网络货币等难以规定)要有可靠信用作保证的原则 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原则 12、发行基金的含义 发行基金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并由总行统一掌握。13、央行发行债券的目的以及其优缺点1.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货币供应量 2.以此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优点:1既可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期限短,又可以上市交易,赋予持券机构自我调节流动性的权利。2不受外在因素影响,可以及时有效调节货币供应量,
13、迅速主动实现货币政策缺点:期限短,集中兑付时候冲击大1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方项目的变化和表结构P9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银行法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亏损全部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这实际上通过立法做出了维持中国人民银行正资本的承诺,但没有明确正资本的具体指标。15、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意义和用途(用途见书P105)意义:(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具体手段。 (2)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和贷款是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用途(1)流动性贷款(2)转向政策性贷款(3)金融稳定贷款(4)“支农再贷款”项目16、正回
14、购:是中央银行向交易对手卖出有价证券收回市场流动性,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中央银行向交易对手购买有价证券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交易对手的交易行为。17、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含义结算(Settlement):指为实现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行为。(与支付相关的货币资产的转移) 从地域的角度划分,结算分为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两类。 从支付工具的角度划分,结算可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两类;清算(Clearing):指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的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
15、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 。支付:是付款人对收款人进行的当事人可接受的货币债券转让。支付是最普遍发生的,用以实现债券债务清讫或价值转移的经济行为。结算与清算的区别:都是社会范围内债权债务得以清偿、资金得以转移的必要手段,只不过两者发生的作用层面有所不同。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商业交易都需要结算,因而结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清算更具专业性,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提供支付服务的其他中介组织。18、主要国际性支付系统及相关中央银行(一)欧洲支付体系及欧元清算系统 欧洲银行协会清算系统(EBA) 欧洲法兰克福清算系统(EAF) 欧洲间实时全额自动清算系统(TA
16、RGET)(二)纽约清算所同业银行支付系(CHIPS)CHAPS:英国伦敦;CNAPS:中国19、国库制度及其优缺点两种基本的国库制度: 独立国库制度: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职能机构,专门办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出纳工作。 少数国家采用优点:缺点: 委托国库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及管理监督。 多数国家采用优点:缺点:20、中央银行会计职能 反映职能(央行调控职能的行使,体现在各项业务活动中,最终表现为货币资金收付,须会计核算) 监督职能(保证财政收支计划完成;保
17、证央行资产安全) 管理职能(央行系统内的会计工作;金融机构会计活动) 分析职能21、金融统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存偏见、不受外力影响和制约,如实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科学性原则: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明确统计报表、统计指标涵义及计算方法,还要严格遵守统计业务操作程序。统一性原则:必须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统计制度;各级金融统计部门须按照统一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及统计时间实施统计程序。及时性原则:各级金融统计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及上报统计报表。保密性原则: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人员须依照法规,遵守保密制度。22、反洗钱业务(概念) 反洗钱指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方式掩饰
18、、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洗钱活动,依照相关法律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23、货币供给公式、货币乘数、影响因素(P191) Ms = mB 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m为货币乘数;B为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由通货C和存款准备金R这两部分构成,即B=C+R;货币供给量是由通货C和全 部存款货币D这两部分构成,即:式中:C/D为通货存款比率; R/D为准备存款比率。 总体来看,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众的行为,但也受中央银行政策调整的影响。 准备存款比率的大小特别是超额准备的大
19、小,主要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但中央银行对此有很大的影响力。24、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与矛盾性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可以采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多种增长方式,除了劳动密集型,其他增长模式都与充分就业有一定的矛盾。 2.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过高的通货膨胀将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 3.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币值稳定和汇
20、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有时为了拯救濒临破产的银行而增发货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国际收支失衡将导致货币危机;金融的稳定也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金融动荡将加剧资本外流,加剧国际收支失衡。25、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一)主要标准 1. 相关性 2. 可测性 3. 可控性 4. 抗干扰性为何我国将贷款量作为中介指标之一?其优缺点何在?原因:P205 优点:(1)与最终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发育较低的条件下,控制住了贷款量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 (2)数据容易获得,具有可测性。 (3)具
21、有较好的可控性,中央银行通过规定贷款规模限额,可以较好控制贷款规模的增长 缺点:(1)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除了贷款以外的多种渠道融资,贷款规模控制和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比较弱 (2)主要是利用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3)难以确定正确的贷款规模和结构26、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优点: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性: 其一,对经济的振动太大。 其二,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再贴现政策 优点: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
22、款人的 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局限性: 其一,调整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不能准确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图 其二,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 其三,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 优点: 1.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 。 2. 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灵活精巧的进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v 3. 可以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 4.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5. 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的操作。由于公
23、开市场业务存在的许多优点,它已成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经常性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1. 缺乏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差。 2. 各种市场因素的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 3. 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为何我国常用法定存款准备政策?(P218-220)这是因为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调整利率、开放市场操作具有明显的优点:(1)存款准备金率作用速度快而有力; (2)作用呈中性,即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对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产生相同的影响;(3)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无法替代的作用;(4)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可以
24、为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运行创造有利条件。27、道义劝告: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28、中介变量与工具变量的关系工具变量对中介变量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不同工具变量对不同中介变量的弹性大小方面。 (一)基础货币(B)与货币供应量(M1和M2) 基础货币这一工具变量直接作用于中介变量M1,进而对M2产生影响。 (二)存款准备率(r)与货
25、币供应量(M1和M2) 存款准备率这一工具变量直接作用于M2,并通过M2的收缩或扩张对M1发生拉动或限制作用。(三)货币结构比率(q) 货币结构比率的变动: 一方面影响着M1占M2的比重;另一方面影响商业银行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29、工具变量与政策工具的关系工具变量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所最先改变的变量指标。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业务和负债方业务的对比分析,可以推断各主要政策工具与不同的工具变量的关系:(一)法定存款准备率与总存款准备率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存款准备金总量的影响是明显的。(二)再贴现率与基础货币 再贴现率工具
26、是调控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贴现的票据量和获得的贷款量、进而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一个比率变量。 (三)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是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量并对市场利率发生作用的政策工具。30、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 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一)内部时滞 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决策时滞。 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二)外部时滞 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目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市场时滞。 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
27、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三)货币政策作用时滞的实证分析 美国的情况 我国的情况31、财政扩张为何有“挤出效应”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在于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发生作用。按现代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理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表现为IS-LM曲线的移动(见下页图): 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 为了克服“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方法是在财政政策之外,采用“适应性”(Accommodating)的货币政策 32、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外部监管。但是,对金融市场失灵是采
28、取政府干预还是自由放任,历来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有影响的金融监管理论。(一)社会利益论 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出现后提出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该理论认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该理论的基点是市场存在缺陷,纯粹的自由市场会导致自然垄断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因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带来不公平的问题。由于金融体系存在外在不经济,需要由国家维护公众利益,国家有必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管。(二)金融风险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金融业特殊的高风险,一方面表现在经营对象的特殊上,
29、另一方面表现在风险的连带性。甚至国内外传递,影响更大。(三)保护债权论 这种理论认为,为了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进行金融监管。由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比债权人拥有更为充分的信息,将金融风险或损失转嫁给债权人。需要国家通过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行为,保护债权人利益。 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从金融合同的角度研究金融监管(浙江的民营经济及资金互助组织与跑路潮)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金融监管从激励的角度研究金融监管33、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一致性与相互支持 均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维护公共利益的工具,作为公共职能,在逻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保证了货币政策与金
30、融监管的目标,从根本上和趋势上必然具有兼容性。 (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差异与冲突 着眼点不同: 货币政策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整体经济运行并促使其达到或接近理想状态。 金融监管则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有序与安全,其活动围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运用的工具与手段不同 货币政策主要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等经济手段实现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 金融监管主要运用法律、行政手段,通过确定审慎监管指标,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2003年银监会与人行分立到底是否提高了货币政策有效率性和监管效率?)34、机构监管与功能性监管(P267)35、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监管的原则各国大致相同。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2.依法监管原则; 3.“内控”与“外控”相结合的原则; 4.稳健运营与风险预防原则; 5.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36、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和局限作用:存款保险制度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普遍推行和采用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办法,从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角度来看,它能起着以下三方面的效果: 1.存款保险制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