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2 ,大小:391.37KB ,
资源ID:101181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18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教育技术.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教育技术.docx

1、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内容 知识点1-0 第1章学习目标知识点1-1-1 第1章第1节(时代特征)知识点1-1-2 第1章第1节(信息社会的特征)知识点1-1-3 第1章第1节(传统教育基石的裂变(一))知识点1-1-4 第1章第1节(传统教育基石的裂变(二))知识点1-1-5 第1章第1节(信息技术的冲击(一))知识点1-1-6 第1章第1节(信息技术的冲击(二))知识点1-2-1 第1章第2节(技术、教育技术)知识点1-2-2 第1章第2节(AECT94和05定义)知识点1-2-3 第1章第2节(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知识点1-2-4 第1章第2节(学科性质)知识点1-3 第1章第三节 学习教育技

2、术学的意义 知识点2-0 第2章学习目标知识点2-1-1 第2章第1节(发展简史概述)知识点2-1-2 第2章第1节(萌芽阶段)知识点2-1-3 第2章第1节(起步阶段)知识点2-1-4 第2章第1节(迅速发展阶段(一))知识点2-1-5 第2章第1节(迅速发展阶段(二))知识点2-1-6 第2章第1节(系统发展阶段(一))知识点2-1-7 第2章第1节(系统发展阶段(二))知识点2-1-8 第2章第1节(网络发展阶段(一))知识点2-1-9 第2章第1节(网络发展阶段(二))知识点2-2-1 第2章第2节(萌芽、初期发展)知识点2-2-2 第2章第2节(重新起步、快速发展)知识点2-2-3

3、第2章第2节(深入发展(一)) 知识点2-2-4 第2章第2节(深入发展(二))知识点2-2-5 第2章第2节(深入发展(三)) 知识点3-0 第3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3-1-1 第3章第1节(近代教学理论(一)) 知识点3-1-2 第3章第1节(近代教学理论(二)) 知识点3-1-3 第3章第1节(现代教学理论(一)) 知识点3-1-4 第3章第1节(现代教学理论(二)) 知识点3-1-5 第3章第1节(现代教学理论(三)) 知识点3-2-1 第3章第2节(行为主义(一)) 知识点3-2-2 第3章第2节(行为主义(二)) 知识点3-2-3 第3章第2节(认知主义(一)) 知识点3-2-4 第

4、3章第2节(认知主义(二)) 知识点3-2-5 第3章第2节(建构主义(一)) 知识点3-2-6 第3章第2节(建构主义(二)) 知识点3-2-7 第3章第2节(人本主义) 知识点3-3-1 第3章第3节(传播及其类型)知识点3-3-2 第3章第3节(传播的模型) 知识点3-3-3 第3章第3节(传播的功能、教育传播) 知识点3-3-4 第3章第3节(教育传播过程及其发展)知识点3-4-1 第3章第4节(系统及其分类) 知识点3-4-2 第3章第4节(系统论的观点) 知识点3-4-3 第3章第4节(系统论的特征和进展)知识点3-4-4 第3章第4节(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知识点3-5 第3章注释

5、 知识点4-0 第4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4-1-1 第4章第1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 知识点4-1-2 第4章第1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二))知识点4-1-3 第4章第1节(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 知识点4-2-1 第4章第2节(认知结构(一)) 知识点4-2-2 第4章第2节(认知结构(二)) 知识点4-3-1 第4章第3节(含义及组成要素) 知识点4-3-2 第4章第3节(认知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4-3-3 第4章第3节(情意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4-3-4 第4章第3节(综合性研究) 知识点4-4-1 第4章第4节(内部外部动机)知识点4-4-2 第4章第4节(学习的内驱力) 知

6、识点5-0 第5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5-1-1 第5章第1节(媒体、教育媒体) 知识点5-1-2 第5章第1节(媒体的类型) 知识点5-2-1 第5章第2节(特性) 知识点5-2-2 第5章第2节(形态发展) 知识点5-3-1 第5章第3节(媒体与学习的关系(一)) 知识点5-3-2 第5章第3节(媒体与学习的关系(二)) 知识点5-3-3 第5章第3节(媒体的教学作用(一)) 知识点5-3-4 第5章第3节(媒体的教学作用(二)) 知识点6-0 第6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6-1-1 第6章第1节(集体化教学、视听教学) 知识点6-1-2 第6章第1节(视听教学的优缺点) 知识点6-2-1 第6章第

7、2节(视觉媒体(一)) 知识点6-2-2 第6章第2节(视觉媒体(二)) 知识点6-2-3 第6章第2节(听觉媒体) 知识点6-2-4 第6章第2节(视听觉媒体) 知识点6-2-5 第6章第2节(组合媒体) 知识点6-3-1 第6章第3节(幻灯/广播/电影教学) 知识点6-3-2 第6章第3节(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组合教学) 知识点6-4 第6章第四节 视听媒体选择与使用 知识点7-0 第7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7-1-1 第7章第1节(程序教学(一)) 知识点7-1-2 第7章第1节(程序教学(二)) 知识点7-1-3 第7章第1节(个别化教学(一)) 知识点7-1-4 第7章第1节(个别化教学(

8、二)) 知识点7-1-5 第7章第1节(个别化教学(三))知识点7-2-1 第7章第2节(发展历史) 知识点7-2-2 第7章第2节(教学过程) 知识点7-2-3 第7章第2节(遵守的原则) 知识点7-2-4 第7章第2节(教学的模式(一)) 知识点7-2-5 第7章第2节(教学的模式(二)) 知识点7-2-6 第7章第2节(CAI的新发展(一)) 知识点7-2-7 第7章第2节(CAI的新发展(二))知识点7-3-1 第7章第3节(课件开发需求估计) 知识点7-3-2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设计(一))知识点7-3-3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设计(二)) 知识点7-3-4 第7章第3

9、节(CAI课件的设计(三))知识点7-3-5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设计(四)) 知识点7-3-6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设计(五)) 知识点7-3-7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开发) 知识点7-3-8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评价) 知识点7-3-9 第7章第3节(CAI课件的应用) 知识点8-0 第8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8-1-1 第8章第1节(本质与特征) 知识点8-1-2 第8章第1节(产生与发展)知识点8-2-1 第8章第2节(符号加工论、互动性距离论) 知识点8-2-2 第8章第2节(系统动力学、开放学习) 知识点8-3-1 第8章第3节(硬件系统) 知识点8-3-2 第

10、8章第3节(软件环境) 知识点8-3-3 第8章第3节(非实时系统、人员因素) 知识点8-4-1 第8章第4节(优缺点、系统环境)知识点8-4-2 第8章第4节(典型系统、教学平台) 知识点9-0 第9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9-1-1 第9章第1节(系统、教学系统) 知识点9-1-2 第9章第1节(教学层次的系统、系统方法) 知识点9-1-3 第9章第1节(教学系统设计) 知识点9-1-4 第9章第1节(教学设计程序观) 知识点9-1-5 第9章第1节(应用范围和层次) 知识点9-1-6 第9章第1节(教学设计模式(一)) 知识点9-1-7 第9章第1节(教学设计模式(二)) 知识点9-2-1 第

11、9章第2节(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点9-2-2 第9章第2节(教学分析(一)) 知识点9-2-3 第9章第2节(教学分析(二))知识点9-2-4 第9章第2节(起点行为、目标分类)知识点9-2-5 第9章第2节(编写教学目标)知识点9-2-6 第9章第2节(标准参照测验、教学策略)知识点9-2-7 第9章第2节(教学材料(一)) 知识点9-2-8 第9章第2节(教学材料(二))知识点9-2-9 第9章第2节(形成性评价) 知识点9-2-10 第9章第2节(教学调整、总结性评价)知识点9-3-1 第9章第3节(威尔森的设计程序(一))知识点9-3-2 第9章第3节(威尔森的设计程序(二)) 知识点

12、9-3-3 第9章第3节(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知识点9-4-1 第9章第4节(新发展、AID的必要性) 知识点9-4-2 第9章第4节(AID的实现、GAIDA、JBMT) 知识点9-4-3 第9章第4节(ID Expert系统) 1分钟50秒 知识点10-0 第10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10-1-1 第10章第1节(课程的含义及类型) 知识点10-1-2 第10章第1节(课程的类型、课程开发) 知识点10-2-1 第10章第2节(目标模式(一))知识点10-2-2 第10章第2节(目标模式(二)) 知识点10-2-3 第10章第2节(过程模式(一))知识点10-2-4 第10章第2节(过程模式(

13、二)) 知识点10-2-5 第10章第2节(情境模式) 知识点10-3-1 第10章第3节(网络课程的含义)知识点10-3-2 第10章第3节(网络课程的特征) 知识点10-3-3 第10章第3节(网络课程的开发) 知识点10-4 第10章注释 知识点11-0 第11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11-1-1 第11章第1节(资源、教学资源) 知识点11-1-2 第11章第1节(教学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知识点11-2-1 第11章第2节(资源的类型(一)) 知识点11-2-2 第11章第2节(资源的类型(二)) 知识点11-2-3 第11章第2节(资源的特性) 知识点11-3-1 第11章第3节(检索与应

14、用) 知识点11-3-2 第11章第3节(设计开发与应用) 知识点11-3-3 第11章第3节(应用与管理) 知识点11-4 第11章附录 知识点12-0 第12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12-1-1 第12章第1节(评价) 知识点12-1-2 第12章第1节(教学评价) 知识点12-1-3 第12章第1节(教学评价的功能、类型) 知识点12-2-1 第12章第2节(评价取向、评价模式(一)) 知识点12-2-2 第12章第2节(评价模式(二)) 知识点12-3-1 第12章第3节(制定评价计划) 知识点12-3-2 第12章第3节(实施评价、评价决策) 知识点12-4-1 第12章第4节(评价指标体

15、系(一)) 知识点12-4-2 第12章第4节(评价指标体系(二)) 知识点12-4-3 第12章第4节(获取评价资料(一)) 知识点12-4-4 第12章第4节(获取评价资料(二)) 知识点12-4-5 第12章第4节(获取评价资料(三)) 知识点13-0 第13章学习目标 知识点13-1-1 第13章第1节(系统、系统方法、系统论) 知识点13-1-2 第13章第1节(系统论的思想方法) 知识点13-1-3 第13章第1节(系统方法的教育应用) 知识点13-2-1 第13章第2节(中小学实验研究) 知识点13-2-2 第13章第2节(研究模式(一)) 知识点13-2-3 第13章第2节(研

16、究模式(二)) 知识点13-2-4 第13章第2节(研究的新特点与趋势) 知识点13-3-1 第13章第3节(研究原则、类型) 知识点13-3-2 第13章第3节(研究的程序(一)) 知识点13-3-3 第13章第3节(研究的程序(二)) 知识点13-3-4 第13章第3节(研究领域) 知识点13-3-5 第13章第3节(我国研究展望) 第一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学习目标l 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的挑战l 领会技术的哲学内涵l 掌握教育技术的本质l 记住教育技术学的主要实践领域、学科性质l 理解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主要内容l 信息时代的教育l 技术与技术哲学l 教育技术与教

17、育技术学l 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复习思考题1.试比较分析AECT94定义与AECT2005定义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2.什么是技术?什么是教育技术?3.师范生学习教育技术学有何现实意义?4.请上网查找我国近五年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的政策、计划及推行的大的工程有哪些?第一节信息时代的教育经受血与火的洗礼,踏过刀耕火种的田野,穿越了机器的轰鸣,人类正在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社会。由于受到信息社会主流文化和技术支柱的深刻影响,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一、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一个时代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通过考察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大体上

18、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我们之所以说人类正在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掌握信息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多媒体与网络的概念几乎人人皆知。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普遍,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与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已经构成了当今时代的社会细胞。一个社会,它的社会细胞业已成熟了,那么这个时代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临了。其次,人们对于信息的价值、态度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信息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信息,谁就占尽了先机,就拥有了商机。这种信息的社会态

19、度和信息社会价值观,导致了国家与国家、地区之间甚至个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这种“信息贫富差异”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对信息的趋求。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人们对信息社会价值的普遍认同,信息的痕迹已经无处不在,它业已深入人们的各行各业。政府在上网,企业在大搞电子商务,学校积极地开展基于互联网远程教育,国家教育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全面启动,面向中小学的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也在加紧实施,透过深圳的“E城市”,我们几乎已经看到了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最后,从20世纪的后几十年,特别是后十年,网络在我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以网络文化为核心的信息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于信息

20、社会的社会特征,不同的人依据自己的出发点和认识角度,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信息社会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一)社会信息化随着信息向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以及信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中作用的突现,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便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反映在整个社会对信息的态度以及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利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化方面,各行各业,信息化改造如火如荼,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无纸办公、电子政府、社区信息化、数字化生存等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我们国家制定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以及政府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吹响了加速迈向信息化社会的号角,尤其是深圳“E城市

21、”的规划,已经开始为人们勾画“E社会”的未来,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E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二)信息网络化信息社会,信息的加速剧增,对信息的使用提出了网络化的客观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信息组织、发布、传播的重要途径。信息网络化不仅优化了信息的组织、发布和传播,而且使得人们的信息检索、获取、表达等活动更加容易。也正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的网络化才使得人们能够在不断扩大的生存空间中自由的获取、使用信息,自由的学习、自由的生活,自由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人类走出工业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在各行各业中,社会经济的变化是最直接和明显的。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的网络化使企业的开发

22、、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地域限制。企业在向跨地域、跨国度经营的方向发展,经济在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的历史表明,单靠不断增加资本、人力和原材料的投入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只有善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国家,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提供了加强各国经济联系的新纽带。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储存和传递,使各国政府、公司企业和个人能便捷地获取信息。信息的这种透明性(公开性)和流动性,有利于各国政府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的科学决策,从而必然

23、有利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四)教育终身化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多变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人时刻沐浴着新的生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成为每一个人基本的生存能力,因此,正像有位学者所描述的那样:在信息化的社会,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开启富裕之门的钥匙。学习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学习告诉人们影响他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学习使人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也提供职业发展和改善生活的机会,学习为生存之道。人人需要学习的智慧。(五)学习社会化教育终

24、身化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从事学习活动。因而学习变成了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在信息化的社会,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技能和生存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极为便利的学习条件,使社会化的学习不仅成为一种需要,而且成为一种可能。因此,信息化的社会也是学习化的社会。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信息时代的教育新的百年已经开始,人类文明史上第三个千年画卷已经徐徐展开,信息社会业已来临。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对此,人们有多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它预示着一个人性得到充分张扬的社会的来临,另外一些人则称它代表

25、着对公民全面控制的开始;一些人认为它宣告了一个教育得到全面普及、知识可以轻易获取的新纪元,另外一些人则称我们的未来将被微不足道的闲话、耸人听闻的谣言和别有用心的宣传的洪流所淹没;一些人认为世界将由于信息的极大丰富而趋于大同,另外一些人则称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均,大多数人口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贫困。这个时代,真是让你欢喜让你忧。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场白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的事情了:“这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一个糟的不能再糟的时代”。(一)传统教育三大基石的裂变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足,也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

26、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而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育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强大的裂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使教育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1.阅读方式的变革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在各种形式的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这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样,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方式变革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文本阅读走

27、向超文本阅读。自从印刷技术产生以来,人类已习惯于阅读文本和从各种图书资料中查找所需信息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文本中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因此阅读与检索的速度和效率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知识爆炸”的严重挑战面前,人类如何超越这一界限?“电子书刊”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在电子书刊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2)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传统阅读的材料是文字媒体,在电子读物中阅读的对象则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象、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这就是信息时代

28、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3)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计算机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我们不妨举一个实例来帮助人们理解这场变革之意义。自1985年起,我国用7年时间将中华书局校点本二十五史输入电脑,建立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当你想从此部巨著中查找气象方面有关“风”的资料时,用传统阅读检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如今运用超文本阅读和计算机自动检索的方式,只须键入“风”、“气象”等关键词,并加以必要的限制(排除与气象无关的“风”),短短6秒钟之后,电

29、脑就会在通读二十五史全文的基础上为你筛选出10968段相关资料和14918个词目,组成一个特殊的文本供你阅读。你若还想简化,则可再次与计算机对话,直至获得满意的信息为止,而计算机绝对会保证“百问不烦”。了解这种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之后,就不难想象图书馆、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模式将要发生的巨大变革了。与此同时,培养这种新的阅读能力不仅应该从小开始,而且迫切需要给成人补课乃至“扫盲”,这已成为我国跨世纪教育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1995年,全世界电子百科全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用纸张印刷的百科全书的销量,这个数字向人类传达的信息不仅是多层面的,而且是令人震惊的!当然,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还

30、是要以传统文本阅读能力为基础的,但后者对前者的超越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挑战与激发。2.写作方式的变革在计算机席卷办公室乃至家庭的浪潮中,记者、作家、科学家、秘书乃至领导干部都在兴奋和痛苦的矛盾心态中“换笔”。相比之下,新一代学童们对键盘和鼠标“笔”的驾驭与偏爱,则是在电子游戏机“魔力”的引诱下自然发生的。这表明了信息时代对传统写作方式挑战之强烈与急剧!当代信息技术究竟会给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们以为最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完善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这不仅表现在文字

31、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这是对人类精力乃至生命的节省!一旦扫描输入、语音输入等人机接口技术和机器翻译等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节省和写作效率的提高将更是难以估量的。(2)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其次是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印刷时代的写作是以文字的写作为主,只有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夹杂着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有时配上插图。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象、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则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的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图文并茂的写作能力将要从小培养,也会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多媒体“脚本”的写作与制作会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和考核的必修课!(3)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电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