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2.81KB ,
资源ID:101093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1093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docx

1、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该方针对我国政治经济法律各方面不仅有深远的启迪,还将产生长远 的影响,对我国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实践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并辨析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 为本的区别。同时,本文还力图探究如何在环境法制理念上认识以人为本,以及如 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领域内贯彻和实现以人为本等问题。一、以人为本的多种含义以人为本的口号,我国自古有之。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 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意即人民是建立和巩固霸王之业的根本。这表现了管子对人的作

2、用和价值的重视与肯定。然而,这种以人为本,把人民当作封建君主实现个人独裁的重要工具,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公元14 -16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也盛行过人本主义,即以人 为本的主义。它针对中世纪的以神为中心,要把人的地位从上帝的压迫之下解放出 来,成为中心。这就是人本。2002 年 11 月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 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 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

3、和人的 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我 国古代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在内容上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自己独 特而丰富的内涵。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1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的 出发点和归宿。人可以理解为作为个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处在社会金字塔下层为数 众多的普通民众,还可以理解为与自然其它物种相对的全体人类。我国提出的以人为本,首要满足和保护的还是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还是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先把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 能实现更高的

4、目标更大的发展。其次,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量的社会财富开始集中在 少部分人的手中,而大部分人民的利益需要并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 这种情况下,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更为迫切。2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充分的尊重人,把人的能力作 为最重要的资源放在第一位,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来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进步。3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 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马克思曾明确说过,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认为,人 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相联系的,处在社会中的人。要解决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环境等诸多问

5、题,最终 还是从具体的人群所处的社会现实和具体生活条件为考察点。4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力图解决的根本问题的就是协调人的生活 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在工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吸取中国传统和西方文化 的精华,从一个新的角度启发了新的环境法制观念,提供了新的环境法制 思路。二、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之比较作为环境法价值观的一种,人类中心主义久已存在,并在传统的绝对 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鉴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处在一个不稳定的变动发展过程中,本文 所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仅仅指绝对人类中心主义。圣经?旧约?创始纪中

6、写道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上帝赐福他们说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及全世界,控 制大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动物。宗教无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起源之一。由圣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信念如下第一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世界 的绝对的主人,人有权可以任意支配、统治、处置一切非人类的自然物。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自然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第二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环境对人类来说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环境的价值仅仅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者们只关注人类而不关注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

7、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完全将自然界视作自己任 意宰割的对象。第三在伦理观上,人类对动植物和其它环境因素既无需敬畏,也不必 尊重,更不用付任何责任。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在字面意思上十分相似,很容易让公众 和国际友人产生认知上的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二者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区分,以正视听。这二者虽然都十分重视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但彼此间仍然有很大的 区别。二者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不同。人类中心主义,最初来源于希伯莱文化中的上帝创世纪神话。基督教继承了该观点,认为上帝将自然托管给了人类,人类对自然的 肆意处置符合神的旨意。进入中世纪以后,生产力发展,科学进

8、步,人类幵始相信科学有绝对 地征服世界驾驭世界的力量,从而就更加认为自己是自然界,乃至整个宇 宙的中心。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发展,是西方唯心主 义宗教神话和科学万能论的奇怪融合。而在中国,以人为本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唐朝时,宰 相魏征就提出,人民就像载舟之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这种历史传统,是当今以人为本文 化土壤之一。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东方中国,人的作用得到肯定,并不是源于 神的旨意。这个结论,不是由于宗教神话的规定,而是统治阶级在一次一次和广 大人民斗争实践的过程得出的。这样,

9、以人为本的滥觞就打上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其次,二者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自然的主人,对自然有绝对的支配权。在这里,人类和自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整个人类和自然环境对立了起来,二者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以人为本则不同。它主张的是,在人类社会内部,有两个主体。一个是社会的管理者 -政府,一个是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政府应该以人民群众为本。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以人为本对应的双方主体是人类中的两个群体, 而非人和自然。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事实上并未主张人类居高临下地征服自然,它 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留下了必要的空间,为缓解机器大工业发展后人和自 然之间尖锐的

10、矛盾留下了余地。最终,二者的价值观不一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一元的,短视的。说一元,是指人类中心主义仅仅肯定人类的价值,除了人类的价值和 需要之外,世界上任何物种,任何自然元素都没有独立的价值。说短视,是指,人类中心主义关注强调的,只是当代人的价值,或者 是人眼前的,可以看得到并很快实现的价值。然而,人类不认为自然没有独立的价值,并不意味着自然的独立价值就不存在了。并且,人类目前所看到的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也仅仅是自然对人类宝 贵贡献的一部分。所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一元性和短视性,使得它在应用于人类 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陷。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其价值属性是二元的,具有辨证性和长远

11、性。说价值属性是二元的,指的是以人为本,既强调人类的利益,又要求 保护环境。我们要注意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原文,是将以人为本 和全面,谐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一个句子里一起提出的。这就意味着,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说辨证性,是指以人为本,是对立统一,有主有次,并随着社会经济 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状况而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作为一个物种对自身的维护,以人为本也认为人类的利益在根长远本 上是第一位的,环境的利益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对立和主次。但是,人类无法离幵环境,人类是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的, 损害环境也会损害人类的利益。这样,二者就统一起来。长远性,是指以人为本的环

12、境法制观,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致 力于做到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甚至还为我们在经济和文明充分发展的几十年,几百年后,从伦理的角度重新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留下了必要的理论空间。价值观的不同,是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的本质不同。以人为本的科学价值属性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它是一种新生的,中国 特色的理论。虽然它在产生时也参考过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但它和人类中心主义 是有本质区别的。三、环境法上的以人为本,要致力于环境正义,保护弱势人群的环境 权益。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的膨胀和发展同步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自 然资源被

13、大肆掠夺性幵采,大量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直接向自然排放。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恶果,例如酸雨,臭氧层破坏,突发性环境污 染事故以及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这些恶果严重的危害到人们的生活,健康,生命安全乃至下一代人的 生存发展机会。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环境立法和实践上显然要维护人们在环境上 的种种利益。我国环境法第一条明确体现了该原则它规定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 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对这一点,笔者并无异议。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环境恶果的承担往往并不公平。一个住在被工业污染的河流的农民和一个住在城市中精致小区里的 市民,他们对环境恶果的承担

14、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农民来说,由于购买力不高,他不会消费多少工业产品,但污 染的河流直接影响他的取水,灌溉,直接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和生计,影 响到他的生存。对市民来说,他消费了许多产品,呼吸了些许工厂污染的大气,但他 的生活还是可以基本正常的运转的,并且由于清洁空气等环境权的提出, 他的生活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不同的人群对环境恶果的承受是不同的。环境问题由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共同造成,环境破坏的恶果却并不平 均的散布在所有人的生活领域中,深受恶劣环境影响的往往是处在社会金 字塔底层的弱势群体。笔者并不反对基本生活环境已得到较好满足的人们发出自己的呼声, 满足自己享受环境的权利。但是,笔者主张,在

15、环境关怀上,要更注意对弱势人群的保护。他们的环境权益,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如果不对他们的环境权益加以保护,他们不但无法享受环境,甚至无 法发展和生存为了在环境法上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可以引入环境正义这一理念。环境正义是环境社会学上的理念。它力图关注和解决的施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土地和资源被侵犯,以及他们被迫承受各种废弃物被毒害的问题。在资源逐渐匮乏, 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环境正义主张少数民 族和弱势群体有免于遭受环境迫害的自由,主张社会资源应该公平分配, 并应该永续利用以提升人民的生活素质,主张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对干 净的土地、空气、水和其它自然环境有平等享用的权利。环境正义的理论

16、缘起于美国。美国国家环保局对环境正义下了定义。环境正义,指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 全体人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收入、原始国籍和教育程度,应得到公平 对待并卓有成效地参与。公平对待是指,无论何人均不得由于政策或经济困难等原因,被迫承 受不合理的负担,包含工业、市政、商业等活动以及联邦、州、地方和部 族项目及政策的实施导致的人身健康损害、污染危害和其他环境后果。同时,美国理论界对环境正义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美国学者罗伯特?布勒德将环境正义分为三种程序正义、地理正义和 社会正义。程序正义指的是公平问题,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评价标准和执 法活动以不歧视的方式实施的程度。地

17、理正义指的是在有色人种和穷人社区选择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问 题。在我国,虽然不存在人种的歧视问题,但在危废物的处置上,理当更 加注重对弱势人群的保护。因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往往十分弱小。社会正义,是关于社会因素,例如种族、民族、阶级、政治权力怎样 影响和反映到环境决策上的问题。 笔者认为, 这样的理念和主张, 是值得我们在学术上多加探讨和研 究的,也是值得我们在环境立法和司法中考虑和借鉴的。四、鼓励和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改变我国环境保护单纯由政府行 政主导的局面。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活动中,公民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 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以使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各国环境

18、保护的实践证明,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环保对于公众参与的立法大致见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 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此外,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6年8月 3日中也 规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 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些单行法规对公众参与只是做出了原则的规定,缺少一套完整成熟 的制度使得公众参与落到实处。1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实施对环境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之前,就该活动 发生的环境影

19、响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回避,减轻重大环境影响的重大措施和方案,经过对各项结果的综合考虑以及公开审查 后,决定是否实施该活动的一系列程序的总称。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从决策的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 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公众的参与,首先应该在这个阶段得到保障。因为建设和规划单位在制定建设项目和规划书时,考虑的往往是其能 否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对于建设规划带来的环境成本,总是有意无意 地忽视。在短期的经济发展过后,长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逐渐凸显出来, 直接影响和危害到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安全。在这个阶段,由于种种不良环境后果都是预先的,所政府审批部门很 容易忽略环境问

20、题,批准有害建设规划的实施。社会公众则不然。任何建设项目和规划,都直接作用于社会公众生活的周边环境,和他 们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公众对环境影响的认识更直观, 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变化更敏感, 从而也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和参与环境评价的积极性,最适合于参与项目 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我国新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 5条,第 11 条和第 12条规定了 公众参与的原则和参与形式。但是,仍然缺少完整具体的制度规定和硬性的要求保证它的落实。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很可能会由于制度的缺陷而沦于口号。环境影响评价法最早始于美国。美国国家环境政策实施程序条例有着比较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 有一些经验可供我们

21、借鉴。例如,在主管机关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活动中, 公众参与是必需的, 为法律所硬性要求。在制定的项目审查阶段,法律要求主管机构必须向公众公布事宜,保 证公众的知情权。在准备草案的阶段,主管机构要向地方机构,团体和提出申请的个人 发送草案,听取他们的意见。该条例规定,只有主管机关向公众发送草案,该行为才符合法律的规 定。在最终文本的编制阶段,必须将公众的意见和主管机关的答复设专章 在文本中载明,然后再次征求公众意见。30 日后如公众没有提出新的意见,始定稿。以上各点保障了公众参与得以切实发挥作用,对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 法中制定公众参与制度也不无启发。2在诉讼法上直接赋予公众以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

22、资格环境诉讼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第一道预防性的环保防线被突破时,对破坏环境 的行为提出诉讼,要求赔偿就成了第二道救济性的环保防线。环境诉讼由环境侵权引起。环境侵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私人利益,比如化工厂毒气泄漏致人疾病。对这种侵权,传统的诉讼制度规定受害人可以就自己的受损权利提起 民事诉讼。另一种是环境污染或破坏并没有直接侵害私人利益,它侵害的是社会 的公共利益,并通过侵害公共利益间接地侵害个人的利益。对这一类的侵权,法律把诉权交给了国家公诉机关和行政机关,公民 个人、社会团体不能代表公共利益在公益诉讼中作为原告起诉。比如,向河流排污污染河流,

23、则公民或环境保护团体并不能直接对排 污单位提起民事诉讼。如果要通过诉讼途径制止其向河流公共财富,则只有政府才有权利提 起停止损害的民事诉讼0对第二类环境公益侵权,我国传统的诉讼制度有其不能适应的地方。根据其规定,国家垄断了环境公益诉讼。当国家对于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出于种种原因不起诉或不追究时,社 会公众由于没有诉讼的资格而无法起诉和追究,环境公共利益显然不能得 到维护。因此,针对环境公益侵权,有必要赋予公众诉权。在诉讼法上,当环境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损害时,应允 许公众包括公民个人、集体、社会团体等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人,对行为 人提起民事或行政的诉讼。以此可以充分发挥公众维护环境公共

24、利益的力量,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 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 立的民间组织。定义,发展与政策建议,王名清华研究所所长。境论坛 -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社会团体代表着各 自群体的利益,具有组织公众、积极参与、共同行动的能力和积极性。在环境与发展事务中,社会团体的作用是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但是,目前我国法律的规定很不利于环保民间组织的设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第六条规定国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 门

25、、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 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这意味着根据分级管理的原 则,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得找一个国家部委级的主管机关,显然实施的难 度较大。该条例第十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 国性的社会团体要有 10 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 区域的社会团体要有 3 万元以上活动资金。而我国绝大多数都没有充分的经济来源。该规定限制了正常和合法地发挥作用。对比之下,在加拿大登记成立非常简单不需要主管单位,一群人自愿 组织起,有一个章程和一个管理机构,只需有很少的费用,就能够成立一 个。该条例的第十三条还规定

26、,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 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这是否意味着行政机关可能会以已有一家环保组织为由,拒绝批准筹1996 年成立备其它具有相似宗旨的?如绿家园志愿者代表汪永晨曾说从 至今,绿家园还没能登记注册。其实不止我们绿家园,很多环保机构都没有一个合法的社团身份,因 为北京地区有一家官办的 中国环境工作者协会 先注册了,所以其他同类 的环保组织就不能再注册了。经过如上分析, 笔者建议对我国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进行修改。放松对环保组织要求有政府主管机关的限制。降低对环保社团注册资金的苛刻要求。对于该条例第十三条最好予以修取消。如此方能弘扬以人

27、为本,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普及环保意识,监督 评价政府部门民主决策和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 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助其生长壮大。注释1管子,管子 霸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夏甄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 1-3 论以人为本。3文聘元西方艺术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4王文科人类中心主义解读。5邱耕田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的人类中心主义。6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概念探悉。7金福海论环境利益公众保护制度。8李咏中国狭缝求生财经 2002 年第 3 期。参考文献1环境法周珂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环境权论周训芳法律出版社3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吕忠梅法律出版社4纪俊杰从环境正义的观点看原著民的狩猎文化5以人为本的保护观透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通讯第 4 期6蔡守秋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7卢宁浅议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8欧阳杉汪劲环境影响评价法公众参与程序与制度的完善9谢何杰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