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127.10KB ,
资源ID:1009721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972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湟源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湟源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1、湟源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湟源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湟源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概 况项目名称:湟源县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湟源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项目法人代表:晁世明项目主管单位:湟源县发展和改革局建设规模:修建道路1220m,集中供暖锅炉房80m2,供热管网1200m,安装锅炉2台,公共绿地2处3000m2,广场及停车场2处8000m2,景观工程6处,公共厕所2处,明清老街临街保护修缮建筑5000m2,民俗大院6个建筑3600m2,老城区新建古建筑商业用房8000m2,拆除建筑25000m2。工程投资:5689.8

2、77万元第二节 编制依据一、湟源县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委托中心编制“湟源县城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工程咨询服务协议书”;二、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青海省湟源县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三、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青海省湟源县老城区控制性保护规划(2005.6);四、湟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五、与工程有关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六、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第三节 研究范围及内容一、基础设施道路与排水、供水工程、供暖工程、供电工程及照明、环卫设施等内容。二、公共建筑公共绿地、停车场、牌坊、城门、城墙、文物展示区、洋行、城隍庙保护修缮、文庙保护修缮、火祖阁

3、抬起移位、民俗宅院保护修复、民宅改造修复、拆除旧建筑等。三、民宅明清老街旅游购物区、茶饮休闲区及丰盛街购物休闲区的建筑修复、更新、改造工程。第四节 主要结论通过湟源老街项目建设,一方面搭建起西宁旅游和青海湖旅游圈景观纽带,对青海省总体旅游景观和服务体系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使得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再现,充分挖掘湟源地方自身旅游资源,从而扩大县城自身地旅游市场份额,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建设规模:修建道路1220m,集中供暖锅炉房80m2,供热管网1200m,安装锅炉2台,公共绿地2处3000m2,广场及停车场2处8000m2,景观工程6处,公共厕所2

4、处,明清老街临街保护修缮建筑5000m2,民俗大院6个建筑3600m2,老城区新建古建筑商业用房8000m2,拆除建筑25000m2。工程投资:5689.87万元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湟源县位于青海湖东部,湟水河上游,隶属青海省西宁市,县城城关镇距西宁市区5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620一3650,东经 10054一10125,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湟源县城是西宁市卫星城镇之一,是我省东部经济区的主要城镇之一,也是我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衔接地带,湟水河上游,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的交通要道,向有“海藏咽喉”之称。本次项目区位于湟源县老城区内,县城北

5、端,北侧是城北大街,南侧是东大街,西侧是北大街,东侧是丰盛街。第二节 社会经济状况一、行政区划及人口截止2007年底,湟源县辖七乡两镇,146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13.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3万人(非农业人口3.03万人),农村人口10.61万人,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12.76,汉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7.24。出生率14.94,人口自然增长率1.86。二、经济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湟源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建材、冶炼、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轻工等为主的

6、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总值为124221万元,地方财政收人3934万元。三、旅游资源独特湟源山川秀丽,“北极插云”、“南屏积雪”、“古树鸣泉”、“峻岭古松”、“奇石佛形”,“药水长春”、“石洞藏字”、“日月古迹”为古说八景。其实,湟源山环水绕,处处皆景。根据湟源县旅游发展规划,湟源县境内旅游景点共47处,可分为五类,一是以北极山、湟源古城、扎藏寺、日月山、城隍庙为代表、汉藏文化交融的区域性人文景观特征;二是以湟水河、药水河等河流为主的峡谷山地、林被、农田、村落构成的秀美风光;三是农区与牧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相结合的自然生态环境;四是以日月山、牛牵滩为代表的草原牧区风光;五是以野牛山、南华石

7、山为代表的高山垂直气候及山地景观。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将为湟源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第三节 明清老街的历史一、湟源县历史湟源是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丝绸南路要冲,闻名于世的唐蕃古道,取道日月山而抵拉萨。它像一条金色的彩带,飘落在银妆素裹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汉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交往的足迹和情深意长的美好传说,源源流长,经久不衰。公元4年,王莽在高原明珠青海湖以东设西海郡(辖湟源地区),公元23年王莽政权崩溃,羌人复占湟源。三国(220265年)时设立西平郡,湟源复属临羌县地。西晋时(265420先后建立前凉、后凉、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东的湟水流域地区。唐开元二十二年(73

8、4年)改为吐蕃属地,湟源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遂立碑于日月山,以分唐与吐蕃界,从此,商贸交易频繁,成为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有“日月山界限中外”之说,著名的“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而得名。湟源不仅是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要冲,同时也是经济文化的枢纽,名噪一时的“环海商都”就是今日的湟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洲(今甘肃敦煌)汉人张义潮起义,恢复河西走廊,甘肃和青海东部又回到唐朝的管辖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起事,曾以湟源为据点,进行反清活动,后经清将军年羹尧所奏,特准“以日月山为集,不准擅移”。雍正五年(1727年)筑丹葛尔城(湟源县城),乾隆九年

9、(1744年)以丹葛尔路通西藏,逼近青海,为汉、土、回、藏、蒙及蒙准葛尔往来交易之所为由,向清政府上奏,后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无他泄”,因此,湟源被誉为“小北京”。道光年间,因湟源海藏通商,中外咽喉,特设立丹葛尔厅,属西宁府。期间民族贸易极为繁荣昌盛,大量畜产品、药材和矿产品云集丹城,年终贸易总额白银达250万两,比当时西宁贸易总额高六、七倍。特别是国际市场紧缺的羊毛、皮张,更是供不应求。为此,国内外商人合资经营的天津洋行,开始伸入西宁地区,以湟源为据点,大量收购羊毛,先后来湟源驻庄的外商有英商新泰光、仁记,美商泰和、怡和、居里、瑞记,俄商美最斯、瓦利等八大银行。二、明清老街的历史明清

10、老街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1924年商贸达到顶峰,大小商户及手工业户曾达一千余家,总资金达五百万两以上,到五、六十年代仍是湟源县主要的商业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湟源商贸中心地位南移,老街失去了昔日茶马贸易的中心地位,沿街古式店铺改为了民居,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显得黯淡无光,趋于模糊,为传承历史文脉带来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和开发的进行、建设密度增大、环境质量日趋降低,老城历史文化脉络日渐变形,像城隍庙、文庙、观帝牌坊、火祖阁等古建筑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及特殊文化的城镇看似一个已经式一个没有体现自身历史文化的城市。湟源县城隍庙位于

11、明清老街西端,建于清乾隆年间,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城隍庙体现了儒道文化的结合,湟源是古代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也是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分界线。湟源城隍庙是目前西北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其一规模之大,内涵丰富,建筑之精而著称。1986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1999年由省文化厅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湟源县城隍庙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局部艺术处理,以及殿内所展示的神话传奇故事,均体现中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湟源古城礼治特色,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三、文物古迹文庙湟源文庙建筑群位于明清老街中段,是明清老街景观的高潮。文庙于民国七

12、年(1919年)由全县各界人士捐资修建,民国八年(1920年)落成。建筑属清代北方庙宇风格,平面布局运用了江南园林的布局手法。文庙于1998年12月22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建筑群展现了湟源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庙的建立是湟源各民族逐渐和还文化交流融合走向文明化的体现,尤其是湟源文庙街在封建社会结束后,和劝学所和县立高等学堂一起建立,充分说明当时建立文庙的意义在于利用文庙的影响,以形成向学之风,实行宣扬民主科学思想,以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文庙建筑群是现代科学文明开始在湟源发挥影响的重要证明,同时也是研究西北地区教育和思想发展的重要场所。火祖阁 清代湟源是汉藏贸易重地,为了扩大

13、贸易市场,开辟了城内外商业一条街,并于清乾隆年间用修城隍庙之余料在丰盛街口修建了火祖阁,内塑火神,后毁于兵焚,光绪三年(1904年)重建。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老街明清老街是展示湟源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城隍庙、关帝牌坊、文庙建筑群等重要建筑的纽带,明清老街两侧的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是展现古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市场的重要承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并且对发展湟源地区的旅游业起着重要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古民居杨文山、戴有库、杨范等几十户居民居住的古民宅,多集中在明清老街南小十字附近,建筑质量较差,建筑风貌独特,是县级文物

14、保护单位。第三章 项目建设必要性湟源老街是展现古代西北地区最大贸易市场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湟源老街的文化积淀很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同时,湟源是古代中原通往牧区和西藏的要塞,也是汉、回、藏、蒙文化交融之地。湟源老街内建有庄严肃穆的寺观庙宇,整个老城区空间布局上仍有着明显的中原北方民居四合院的特色,同时在建筑风格上又有着独特的汉、藏、蒙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与风格好像在无声的叙述着湟源古城往昔茶马互市、车水马龙的一派繁荣、辉煌景象。老街随时间的流逝经历了沧桑巨变。1727年至1924年,商贸由发展达至顶峰,大小商户及手工业户曾达一千余家,总资产达白银五百万两以上

15、。期间产生了别具一格的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河湟文化与昆仑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文化。前五六十年代老城区仍是湟源县主商业区。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湟源商贸中心地位南移,老街失去了昔日茶马贸易的中心地位,沿街古式店铺改为了民居,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显得黯淡无光,趋于模糊,为传承历史文脉带来危机。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和开发的进行、建设密度增大、环境质量日趋降低,老城历史文化脉络日渐变形,像城隍庙、文庙、观帝牌坊、火祖阁等古建筑由于历史经济等因素,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及特殊文化的城镇看似是一个已经一个没有体现自身历史文化的城市。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城市建设大

16、规模升温的同时,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对于正在蓬勃向上的湟源而言,明清老街的保护及修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湟源地方文明与文化的振兴,一个没有地方传统文化的城镇只能是一个滞呆木讷的城镇,城镇品位的提高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延续。通过湟源老街项目建设,一方面搭建起西宁旅游和青海湖旅游圈景观纽带,对青海省总体旅游景观和服务体系的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使得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再现,充分挖掘湟源地方自身旅游资源,从而扩大县城自身地旅游市场份额,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综上所述,湟源老街修建工程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程,通过该项目工程的

17、建设,对于老城内古迹价值的再现,老城特色文化脉络的塑造是可行必要的,同时,将极大地推进湟源乃至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对地方的贸易发展、城镇的品位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四章 总体方案将整个老街区内的文庙、城隍庙、民宅等及外部配套设施,针对建筑物体量大小不一,建筑物情况复杂等不同因素,首先重点解决地质灾害险情问题,第二是对古建筑等文物进行保护和维修,第三是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第四是对明清老街周边老城区内进行综合治理。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和维修。主要包括殿堂维修保护、恢复已拆除的殿堂等。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行道路、给排水、供暖、供电、环卫等工程建设。三、公共设施。进行公共绿地、景观小品、

18、排灯、牌坊、城墙、停车场、公共建筑的建设。第五章 建设条件第一节 工程地质及基础设计一、工程地质根据湟源县城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提供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县城的土层结构大致如下:杂填土,厚约0.504.60m粉土,厚度0.505.10m砂土,厚度0.503.30m地下水位大约在地表下大于3.86m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二、场地及自然条件湟源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其特征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凉爽,秋季阴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日温差大,年温差小,结冻期长,无霜期短。年平均降水量500mm,年平均蒸发量1461.1mm,极端最高气温28.6,最低

19、气温 -30.9,主风向为东南风,历年平均风速1.83.9ms,最大风速 28.0ms,标准冻深1.29m。场地类别为类场地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标准冻土深度为1.20m;场地粗糙度为B类。特征周期0.4s。地下水埋深约在地表下386m。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不存在地震液化问题。根据建筑功能布局的不同:主要采用砖混或框架结构形式,部分已建建筑和部分造型独特的建筑采用砖混结构与木结构结合的混合结构形式。根据仿古建筑的特征,在主要受力部位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局部用钢筋混凝土无法实现的地方采用木结构形式。木结构主要用于建筑屋顶的檐、角

20、、顶、心等,对于体型小造型繁杂的塔也可考虑为整体木结构,但房屋主要的受力体系仍要保持为砖混或框架的结构体系,确保建筑物的防震、耐久性。对于木结构部分,还要考虑防火、防蛀、防腐措施。对于火祖阁的改造,施工前要进一步探明埋入地下部分的结构形式及原有的基础情况,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建设方案。如果采用补建方式,补充建设部分要考虑与旧建筑部分的受力协调,保证基础沉降相近,保证新旧建筑结合良好。第二节 建筑材料和运输条件1、材料来源(1)石料:湟水河及药水河两岸有丰富的花岗岩和石英岩,坚硬,目前药水河两岸大部分已由当地村镇、集体式承包经营:时可到料场购买。平均运距10.7公里。(2)砂、砂砾、砾石材料:县城附

21、近砂砾石料场,因开采时间较长,现砂砾料储藏量较小。湟水河上游的申中桥址处砂砾料丰富,级配良好,成品率相对较高,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可用于路面面层、基层、垫层。平均运距为10.2公里。(3)土及粘土:波航村南山脚下,有丰富的粘土,塑性指数上1216。开采便利,平均运距9.2公里。(4)水:湟水河水质清澈,可直接用于工程。平均运距2.3公里。(5)外购材料:除水泥、生石灰由湟源供应外,其他外购材料由西宁供应。平均运距54.0公里。2、运输条件筑路材料的运输可利用国道109线,315线及其他村镇道路,条件便利。3、其它条件电力供应充足,工程区内有10KV城市电网。通讯也十分方便。第六章 建设方案将明清

22、老街和丰盛街统一考虑、统一规划、作为贯穿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和火祖阁的发展轴。本项目沿明清老街老城区由西向东分别为公共绿地、广场及停车场、景观、集中供暖、保护修缮建筑、沿街商铺建筑、民俗宅院建筑、拆除建筑、公共厕所、路灯及景观灯、环卫设施、道路及给排水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一、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行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暖通工程、电力电信工程、环卫工程、绿地广场及停车场工程、景观工程、路灯及景观灯工程等设施的建设。二、民俗宅院、古建筑商业用房及沿街商铺民宅建筑工程建设。三、民宅修复、更新、改造工程。四、拆除建筑工程。根据建筑的年代、价值、保存状况及功能,划分为三种方式,即修复、更新、改造。建筑

23、的保护和整治必须结合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街区功能的完善进行,才能保证街区始终保持因人的活动存在而充满真正的内在活力。沿街建筑结合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等的保护,以修缮为主、拆建为辅。主要恢复老街旧貌,重建西城门、东城门、东、西牌坊及文物展示中心、丹葛尔署衙、洋行等,重点修缮明清老街中段和西段的民居,因其大部分为店铺改建而来,本次规划的思路是将明清古建筑中后砌的砖墙、后建的建筑构建拆除,恢复并重构其历史原貌。而对于80年代以后修建的砖混结构、与老街建筑物不相符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通过功能置换,把老街建成以文化、商业为主的历史街区。用地调整外迁老街区内现有工业用地,调整区城关镇人民政府、烟草公司、

24、农产品公司等行政用地,增加为旅游购物服务的公共设施、增设小型开放空间、停车场等。城关镇第一小学搬迁至原小学的西侧:1)文庙的扩建导致学校用地不能满足要求;2)学堂与庙宇相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很难满足现代发展需要,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人口疏散禁止区内居住人口的机械增长,通过逐步外迁降低保护区内的居住人口密度。现状保护区内居住人口为5382人,居住用地15.66公顷,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人均居住用地42m2人,人口控制在3700人左右为宜。道路与交通组织 基本保留现有道路格局,本次规划原则上不拓宽现有的明清老街、丰盛街及现有的胡同,对个别条件允许的路段,拆除少量质量和风貌特色较差的建筑,以改善现

25、有胡同的通行能力。老街步行化后,主要通过开辟周边道路疏解老城交通。北侧利用城北大道,南侧利用东大街,西侧利用西大街,东侧利用东城壕路。在城隍庙西侧、火祖阁东侧集中设置公共停车场。并且在入口广场、东城壕什字、火祖阁附近设置三个公交站点。老街和各种胡同构成了老城整个步行系统网络,步行系统的构建,将有效保护旧城巷道肌理和展示老城风貌建筑取得最佳结合。绿化与景观(1)绿化系统以传统的庭院、胡同绿化为主,适当增加集中绿地,逐步形成庭院、胡同、街道、广场绿地等多种形式绿化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明清老街原有的绿化环境很差,由于街道狭窄,不宜种植高大乔木。应尽可能使用院落绿化、导向绿化和立体绿化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改

26、造。利用一些可以拆除建筑获得的空地作为绿化开敞空间,同时居民尽可能开辟后花园,种植花卉和树木,构成家有“后花园”的中国传统民居院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在街道的节点布置一些古树,既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也有导向和地标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构造立体绿化。(2)植物配置本次项目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通过常青树、落叶乔木、灌木、花卉、草地的综合垂直绿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东有绿;使得“远近高低各不同”和“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意味着绿化为老街编织了一条周期性的彩带。这一彩带结合老街的不同空间特点进行分布,做到系统的、有地域识别指向的引导,使植物景观的色彩变化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

27、上突出分布个性,在时空关系上则形成一首传达老街形象的植物景观交响乐。(3)景观明清老街西入口和东入口及火祖阁是明清老街和丰盛街的重要节点,需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保护好节点处的历史建筑,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增加入口标志,突出入口形象,形成小游园或广场,改善入口环境。除沿街建筑和重点建筑保护外,对于街区内部非临街建筑以及街区边缘建筑,也做了保护和控制,特别对建筑层数、高度和体量应进行了重点控制。改造建筑要采用坡屋顶、小青瓦、大挑檐等传统建筑形式特征,以保证街区内外不同视点的视觉景观效果,维护街区的整体风貌。(4)建筑物高度建筑物的高度在明清老街南侧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在北侧不超过2层。街

28、道设施的设计和选用丰富、精致的街景离不开“街道家具”的设计,主要包括座椅、路灯、服务厅、广告牌、花坛、垃圾桶、电话亭、树木及铺装等,在本次项目中还包括石碾、栓马桩、马车、署衙门前的石狮等。除了要考虑功能性的内容,如使用要求、间距要求外,他们也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由于老街路面狭窄,在布置中将可组合的设施整体设计。(1)行道树:老街的行道树选用体型较小的松树,考虑其有一定的遮阴和观赏作用,又不遮挡建筑物立面,树下空间领域感较小,从而强化了整体街道空间的完整性。(2)景观小品:小品是点缀街道的饰品,可增添商业街的文化历史意蕴。在老街上分别设置了代表湟源文化特色的石碾、拴马桩拴马环、石磨、马车、府衙

29、前的石狮等。(3)垃圾桶:垃圾桶是特别设计制作的,采用玻璃钢为材料,价廉防偷。色调与周围环境协调,间距50m设置一个。(4)铺装:本子项目地面铺装就地取材,采用青石板。第一节 沿街传统建筑的恢复老街内有部分建筑质量、建筑风格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本次改造时候将其拆除,新建建筑风格上必须协调一致。如城关镇卫生院等,这些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建筑质量一般,大部分为危房,由于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较大,应予以拆除。老城区新建古建筑商业用房8000m2,民俗宅院6处建筑面积3600 m2,明清老街临街修复改造建筑5000m2,拆除建筑25000m2。第二节 文物保护一、保护历史建筑、古为今用充分考虑对原

30、有城市空间和形态的保护,平面上在四周通过硬地和绿化、植物、广场以及公共城市步行道体系使其从现有的杂乱建筑中“解放”出来,让这个淹没了近一个世纪的城市记忆全面展现在明清老街,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观。二、阴阳平衡、虚实对比中国传统建筑布局追求通过建筑的“实”及其围合成的院落之“虚”之间达到平衡。本次项目在强调城隍庙、文庙、火祖阁之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建筑群的不同围合,形成众多尺度不同的虚实空间。三、自然、生态的可持续理念利用老城区外围城市道路来组织老城及老街的交通,并在老街的入口处设置集中地面停车场,消除机动车对老街的干扰。绿化是西北地区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在项目中结合不同的公共空间和院落、人

31、行步道布置绿化,让历史古迹和人流再现于自然景观之中。在建筑设计上,城隍庙、文庙、火祖阁三个节点的建筑形式在传承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风韵和人们的精神及物质需求。维修要根据本架残损情况采取全落架、局部落架,个别更换,加固整修的方法实行维修。对于整体倾斜、下沉,主要构件变形,毁损严重的建筑,采用局部落架。对于个别木构件的置换,纠偏,立柱的墩接等,按传统做法,采用“偷梁换柱”、“两牛抬杠”的方法。墙体、基础维修时按原尺寸、原材料、原法式、原工艺施工。根据墙体损坏的不同程度,采取剔凿挖补、局部抹灰、局部整修、择砌、局部拆砌、整体拆砌的方法维修。第三节 传统民宅的保护与修缮一、整治修缮范围建

32、筑的修缮整治,根据建设年代、价值、保存状况及功能,划分为三种方式,即修复、更新、改造。建筑的保护和整治必须结合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街区功能的完善进行,才能保证街区始终保持因人的活动存在而充满真正的内在活力。二、修缮方式修复一一复原修缮对于建筑的价值高、格局与造型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店宅,采取复原修缮的方式,保持原貌,绝对保护。针对不同保存状况,加固结构,更换破损构件,修复建筑的色彩与装饰。更新一一立面保存对于建筑价值较高,立面保存基本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店宅,采取立面保护修缮,内部结构和功能更新的方式,保持临街立面风貌。内部结构根据现状及使用功能进行合理改建。改造一一新建筑外观修饰对于街道两侧已经修建的所有新建筑,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