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51.73KB ,
资源ID:100926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926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解析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解析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精品解析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A. 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B.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C. 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D. 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圭瓒是宗庙中用来祭祖的。代表的是一种孝德礼仪,是对祖先的尊敬,故本题答案选D项;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 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

3、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宋代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强化的趋势相一致,故选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发展,并不能说明效率的提升,故B、C两项错误。4.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 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 有利于小农经

4、济的长期延续C. 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 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A项;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庭数量,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B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崩坏,故排除C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故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结果,宗法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5.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

5、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6.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

6、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

7、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7.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89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了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了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行为A. 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B. 保障了罗马帝国对境内的有效统治C. 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D. 保证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享有市民权的罗马人得到罗马法的保护,而几次市民权授予行为使得受到罗马法保护的人不断增加,即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故A项符合题意B的

8、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伴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市民权的授予才扩大,故C不符合题意。扩大市民权的授予反而会加剧罗马内部的矛盾,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严重危机,戴克里先抛弃共和的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说明D错误。8.表: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通商口岸价格内地城市价格镇江2.192.24元淮安2.302.35元上海2.172.20元苏州2232.30元汕头2.953.10元潮州3.103.20元表中的地区差价A. 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B. 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C. 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D. 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9、“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可知通商口岸的洋布价格要低于内地城市的价格,便利了洋布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B选项符合题意。导致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无关,C选项排除。密切国内外经济联系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点睛】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掌握。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

10、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A. 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B. 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C. 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D. 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到中国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居多,出口农业原材料不断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重要体现,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西方商品在中国销售的受阻情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工业在重工业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但并非未涉足,排除C;如果是近代农业取得一定发展,那么农业制成品的比例不应该是下降而是持平或者上升,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

11、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材料。10.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A.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B.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

12、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这是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发展,适应了当时反帝反封及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是一个民族,这正是改变了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孙中山民族主义观念的发展,并且国共两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11.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

13、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B. 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上,即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五

14、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指的是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不是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使得无产阶级力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旨内容,故D选项错误。12.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A. 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B. 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C.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D. 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5、“1921年就是成立产业工会,而到了1922年全国劳动大会已有27万多名会员”可知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故答案为B选项。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的说法本身正确,但和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五四运动,D选项排除。13.1925年9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A. 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B.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C. 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

16、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 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可知,李大钊的建议在北伐胜利进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革命中北伐使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故A选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革命军队领导权由谁掌握的问题,并且这不符合史实,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而最终失败,故C选项错误。14.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

17、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A. 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B. 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C. 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D. 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日军虽然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却还是被城市“吸引”并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可知,此时日军虽然占据了大片中国国土,但只能停留城市及铁路沿线,无法完全歼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更无法实现灭亡中国的目的,从而陷入困境,故A

18、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军在华战败最主要原因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爱国军民的英勇抗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也是中国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共的游击战术,因此无法得出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没有强调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5.“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当时“我们打出去”的重大战略行动是A. 挺进大别山B. 攻占东北锦州C

19、. 支援淮海战役D. 渡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军要进行“外线作战”,把作战区域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与之相关的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BCD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合,排除;16.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

20、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 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 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 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 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可知重庆谈判让广大民众了解到中共争取和平的诚意,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重庆谈判的政治意义,不能增强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是重庆谈判的结果,不是主要意义,故D项排除。17.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

21、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 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C. 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D. 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表看,这时期商办,即民族工业呈现发展态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无法得出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僚资本主

22、义于1927年产生,故D选项不符合材料。18.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A. 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B. 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C. 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D. 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独立性较强,这最终导致了美国实行联邦制来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不属于封建殖民统治,

23、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与掠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独立性较大的问题,没有体现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的特点,没有体现北美拒绝接受英国先进制度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19.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A. 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B. 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C. 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D. 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24、【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不断革新技术的主要原因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工业革命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技术发明的来源,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行业是纺织业,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20.继

25、西班牙、葡萄牙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些商业公司成为了各自国家在亚洲的代理机构。-此后的一两百来年里,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将印度作为皇室财产,开始实行直接统治。179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其原来的属地变成荷兰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上述变化反映了A. 殖民扩张导致世界市场拓展B. 经济发展促使扩张方式调整C. 工业革命影响国家对外关系D. 商业运行管理推动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7世纪初,是工场手工业时代商业资本的产物,凭借政府的支持进行殖民垄断贸易,是政府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26、。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逐步完成,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已成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这种特权公司已不适应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18、19世纪,东印度公司先后被政府解散。由此可知,经济发展促使扩张方式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和解散,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对外关系的变化,故C项排除。材料也没有涉及商业的运行管理,故D项排除。21.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A. 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B.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27、专制统治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 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答案】D【解析】【详解】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布尔什维克党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这是响应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故D正确;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排除AB;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22.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

28、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C. “九二共识”达成D. 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设“直接原因”推断这种改变得益于1988年前不久的某件事件,1987年介于当时的形势蒋经国同意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与大陆对于蒋经国去世的态度起到直接影响故B选项正确;A选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1979年与此事相距甚远,故错误;C选项的“九二共识”的达成在1992年,不符合时间故错误;D选项两岸实现三通的时间是2008年晚于1988年,故错误。23.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

29、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A.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 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C. 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

30、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 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 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 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题干中的“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分析可知,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A项正确;B项“放弃”说法错误;C项“单极世界形成”说法错误,应是多极化趋势;D项“势均力敌”说法错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

31、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