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53.62KB ,
资源ID:100907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907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四年级上《观潮》导学案优秀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四年级上《观潮》导学案优秀教学设计.docx

1、部编版四年级上观潮导学案优秀教学设计1观潮导学案课题观潮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生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搜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

2、导入,析题解题(用时:3分钟)1.解析课题。 2.板书课题,设疑引读。1.交流汇报:观潮就是指观看、观赏钱塘江大潮。2.齐读课题,思考:为什么钱塘江大潮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解读课题,一是从字面入手,二是从内容入手。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2分钟)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考查“震”“霎”“逐”的读音;指导“贯”“昂”“鼎” 的结构。 3.指导集体交流书写要点:“盼”右上部是“八”,不是“人”;“堤”和“堵”左边都是“”,不是“”;“犹”右边是“尤”,不是“龙”。4.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交流。 5.检查朗读情况。1.初读课文

3、,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3.小组讨论书写注意事项。4.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5.指名逐段朗读,同桌合作读。1.在理解词语时,引导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可让学生造句,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便于集中指导。三、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分段。2.指导学生归纳段落大意。1.朗读课文:个人读,同桌互读。2.小组合作: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来给课文分段。(2)同桌之间运用“合并相同意思的自然段”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要抓住文章的文

4、路,这一点在指导学生时要明确。四、学习课文,感悟特点(用时:10分钟)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3.指导学生抓住第1、2自然段的重点语句读文,体会文章写法。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2.交流汇报:学生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体会钱塘江的特点及人们等待潮来时的心情。 3.有感情读文,体会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的表现。学生在感受潮来前的特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江面景物的特点,如“薄雾”“若隐若现”等。抓住“人山人海”“盼着”体会人们期盼潮来时的心情。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1.总结全文。2.

5、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书写生字。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熟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感情。总结全文更多的是从课堂习得的角度出发的,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可以是习得的其他收获。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回顾导入,设疑启思(用时:3分钟)1.复习词语。2.引导学生读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1.开火车读词语,小老师领读。 2.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观看到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用时:18分钟)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体现大潮奇

6、特的句子,体会观潮者的感受。2.小组合作,体会大潮特点。3.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潮来时的壮观、奇特。4.指导朗读。 5.播放潮来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谈感受。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交流汇报。 (1)汇报听到的响声:结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风号浪吼”这些词语谈感受。(2)汇报看到的情景:结合“一条白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来体会大潮的壮观。4.有感情地朗读第35自然段的重点句,边读边想象画面。5.看视频感受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惊心动魄、壮

7、观奇特。1.默读课文时应指导学生批注,要批注对关键词的看法,或者对句子的整体表述谈谈感受。 2.抓重点词语朗读要有方法,“有感也不在声高”。丰富的情感就需要用丰富的方式去演绎,朗读的技法应该要有所介绍。 3.在观看视频之后感受会更加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表达感受,然后再读。尽量个别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三、资料链接,深悟奇观(用时:10分钟)1.出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引导学生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2.指导学生自读资料袋的内容,结合课件中的地图演示,帮助学生了解。3.借助多媒体课件,指导朗读。4.创设情境,指导背诵。1.自由诵读浪淘沙(其七),找出课文中与诗的

8、内容相关的句子。2.自读资料袋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3.结合课件出示的画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 4.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在背诵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写作顺序,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四、课外拓展,积累延伸(用时:9分钟)1.师生交流搜集的资料。2.组织学生进行诗句展示。3.布置作业。1.小组互相交流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与图片。2.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3.背诵、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应该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和名人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课 题1、观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

9、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感受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2.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大潮的特点的写法,

10、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备修改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课件出示:1.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2.同学们,我们从图片和资料中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11、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生书空,老师板书课题观潮。二、品读课文,感受澎湃之美。1.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2.观潮的最佳地

12、点在哪里?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4)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3.第34自然段。(1)听范读第34自然段。师总结: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2)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3)默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

13、,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课件出示:(4)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潮由远及近的变化:“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的气势:“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播放大潮视频,半分钟即可)潮水的声音:“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宏伟气势感受得

14、更加深刻。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师: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1、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2、生: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2、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交流并思考问题,并回答。生1:农历八月十八。生2:海宁市盐官镇。生3:潮来前,壮美宁静。(3)潮的声音:“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直接描写)人的活动:“人声鼎沸”“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间接描写)潮的样子:“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直接描写)(4)

15、学生读第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生:读了文字,我能想象出大潮由远而近,逼近人们。一开始,大潮只是像一条白线,然后逐渐拉长、变粗,到后来白浪翻滚,浩浩荡荡,气势磅礴,震撼人心。3、学生自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生: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三、总结课文。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预设: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学生各抒己见。师:在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使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我们可

16、以运用直接描写来体现景物特点,用间接描写来进行烘托。这样双管齐下,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四、拓展延伸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五、作业布置1.背诵第34自然段。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板书设计 钱塘江 天下奇观 观潮 潮来前 壮美宁静 盛赞 潮来时 气势雄伟 钱塘湖潮去时 余波汹涌审批意见课后反思暮江吟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难点:想象诗句描述

17、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境导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夏天蓬勃旺盛的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冬天寒冷寂静的美。那么秋天的景色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同诵读暮江吟来感受吧。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理解文题:暮江吟:吟,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比如我们之前背诵过石灰吟,跟琵琶行中的“行”和长恨歌中的“歌”一样,是不同的诗歌行式。通过题目,你能知道时间吗?对,这个“暮”(傍晚)告诉了我们时间。那么“江”就是地点啦。所以,这首诗,看到题目我们就可以猜想是

18、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当然就是诗人白居易喔!了解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被称为诗王、诗魔。诗王,是因为白居易是唐代留存诗歌最多的诗人,留下了近三千首诗歌。那为什么被称为“诗魔”呢?根据记载,白居易写诗十分刻苦用心,传闻他每写一首诗都要反复诵读给身边之人听,然后反复改写,直到身边的人一听就明白他要表达什么意思,他才满意。就像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他自己写诗,诵诗,改诗,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所以他被称为唐朝的诗魔!当然,还有一种说法

19、就是:白居易所作的诗,极具魔力,通俗易懂的字眼表达出的意思让人一看就明白,容易“俘获”人心。总之,无论是写诗极其投入的魔性,还是诗歌语言情感的魔力,都让白居易无愧“诗魔”的称谓。创作背景: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所以,诗歌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难点问题解析: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明确:“残阳”指的是快落山的太阳。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镜面上。而“照”是一

20、种自上而下的状态,所以,不如“铺”形象。拓展迁移:在古诗牧童中“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的感觉表现出来了。借这句诗中的“铺”,我们来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效果,是不是也给人一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啊!但因为是残阳,所以,就有了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一半碧绿、一半艳红的美景。“瑟瑟”是青色,这里是指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面。“红”,就是受到太阳照射的江面。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暮江落日”景象。诗人沉醉了,沉醉在这暮色的江边美景中。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难点问

21、题解析:“可怜”是什么意思呢?明确:这里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要格外注意,跟我们现在所说的“这只流浪狗瘦得皮包骨头,真可怜”中的值得怜悯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难点问题解析:作者认为的九月初三夜的可爱之处在哪里呢?明确:露似真珠月似弓。“似”就是像,所以,这里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呢?对,把“露”比作了“真珠”,把“月”比作“弓”,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真珠”,写出秋夜的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这是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的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

22、,描绘出露伴新月的迷人景象。这秋夜多么宁静和谐,让人心情也恬静愉悦。诗人先描绘暮江,再转入“九月初三夜”赞美月、露,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诵读了诗歌,理解了诗句,相信你一定可以轻松完成这道题啦!请你写一写吧。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诗中描写了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情景,其中写暮江落日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露伴新月的诗句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小朋友,你做对了吗?江边景色如诗如画,让我们陶醉其中。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句有关江边景色的诗句吧!唐代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亮

23、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一幅凄凉的秋江月夜图,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旅途的孤独、寂寞与愁苦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与江边景色有关呢?快去查阅资料,跟伙伴们一起分享吧!(答题时间:10分钟)【基础知识达标】一、形近字组词暮( ) 吟( ) 珠( )幕( ) 怜( ) 株( )二、解释下列字词在诗中的含义。吟:瑟瑟:可怜:真珠:【素养能力提升】三、品读古诗,回

24、答问题。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 “铺”字有什么妙处。2. 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一、日暮 吟唱 珍珠夜幕 可怜 植株解析:本题考查对形近字的区分。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出的青绿色。可怜:可爱。真珠:珍珠。解析: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重点词语解释要牢记。三、1. 因为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确像铺在水面上,表现了夕阳照射水面时的平缓、舒服的感觉。2.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解析:本题考查“铺”

25、和“真珠”的含义及用法。出塞教学设计一、诗歌解读。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全诗语言平凡,主旨雄浑豁达,是一首表现诗人丰富内心情感和高超诗歌艺术造诣的佳作,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对国家无贤能的担忧,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有将领,边塞能安定、国家能安全统一的思想感情,这首边塞诗编排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中。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读准“秦、塞、将、教”字音,处理好古诗的停顿。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26、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情境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解题、营造景象。先让学生了解出塞是汉乐府旧题,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学生刚接触边塞诗,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战士守护边塞的不易打好感情基础。2.读准字音、读好节奏。(1)让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方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塞”“秦”“征”“将”“教”的读音。(2)让学生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的方式补充李广的资料,理解诗意。(3)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通过范读,读准古诗的节

27、奏。【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3.读懂诗人,拓展对比。(1)创作背景:王昌龄,官不大,40岁才中进士,写诗不多,但是几乎篇篇都是佳作,被称为“七绝圣手”。出塞是王昌龄16岁赴西域时所写,当时正处盛唐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们不堪重负,一个无眠的夜晚,诗人登山城楼,看到边塞战士的辛苦,想到国家没有像李广那样厉害的将领,不禁感慨发出我愿意学李广将军,誓死守护边塞的悲壮。4.读中想象,读中体会。(1)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想象的画面

28、。不管学生描述到哪一种画面,都要给以肯定。预设:感受秦汉中间共包括440年的历史变迁;想象到战士思念家乡;想象到将士的年龄、容貌;想象当时战斗的马蹄声、弓箭声、挑衅声(2)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个人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共同读;想象穿越时光,配乐读。(3)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在全班交流谈谈自己读这首古诗的体会。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都可以给予肯定,同时也要适当的引导,不要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 预设:体会到将士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将士们的边塞生活很艰苦;回家的念头不敢有,回家的归期不敢想;如果有李广将军在,多好啊,把个人的抱负融入到保护国家的志向中【设计意图

29、】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4)诵读古诗,体验诗人情感,走近诗人内心。引导学生谈一谈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投笔从戎,是对边疆战士的崇敬和同情,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国家有难,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抗击洪水的人民子弟兵,守护香港的正义警察,驻守边疆的战士,每一个平凡的人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自己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诵读,读出诗人悲壮中生出的希望,希望国家有将领,边塞有安宁,战士可归家。小组里展示自己的诵读。老师示范诵读。升华情感,师生共同配乐诵读。王昌龄年龄不大,却能有如此深刻的同情之心,却能有如此誓死保卫祖国

30、的决心,却能有如此真切的渴望,诗人这担当情怀值得我们学习。诗人在悲观中生出来的的希望实现了,我们祖国今天不但有贤明的领导,还有先进的科技,更重要的是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保家卫国的初心从未改变。【设计意图】深化古诗内涵,将诗歌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维护和平,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赋予了古诗新意。5.回到现实,拓展阅读。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边塞诗,制作一次以边塞诗为主题的手抄报,开展一次边塞诗背诵比赛。【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边塞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六、板书设计:出塞 (唐)王昌龄(思念)月(悲壮) (同情)人(希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