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1.77KB ,
资源ID:100850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850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46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46单元.docx

1、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46单元七年级上册第四至第六单元语文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一、文学常识作者: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二、文章主题 本文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中国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号召全党项白求恩同志学习。三、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二部分(第2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第3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第4段):总结全文,点明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四、议论文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五、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

3、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六、重点问题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明确:“只”表达了作者无限惋惜、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恩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引起读者的注意。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

4、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加强肯定的语气。3.排比句,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用排比修辞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学常识 作者:让乔诺(1898-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二、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牧羊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三十多年来一直心无旁骛地种树,使一片荒地蔚然成林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

5、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重点问题1.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有前后对比、照应,将人物的活动放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地种树,他很少说话,自信果断,他慷慨无私地为地球创造绿茵。为了种树,他放弃了赖以生存的羊群,用坚韧和毅力,让一片茫茫荒漠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森林,成了鸟语花香的人间天堂。他有远大而高尚的目标,面对困难,他没有气馁,没有沮丧,积极地生活,坚持不懈地种树。他

6、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3.本文采用怎样的叙事角度?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又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想所感,对植树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他的生活了解得不全面,但这个地方的巨变令“我”震撼,这就使种树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和神圣感。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学常识 作者: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二、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记述“我”童年时在爸爸的帮助下爬下悬崖的脱险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面对艰难险阻,我们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去解决,终将会

7、获得胜利。第15课诫子书一、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二、重点内容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立志勤学、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2.文本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时指出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的有什么关系?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一是立

8、志,即“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二是学习,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是惜时,即“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对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三、练习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的人,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俭

9、朴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到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一)文学常识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的有关他的小故事有: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空城计 等。(二)句子停顿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

10、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四)课文理解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劝勉儿子的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答: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

11、开始。3.“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答: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4.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关系的理解。答: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5.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论点的?怎样论述的? 答: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作者先从正面进行阐述,他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要“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把失败

12、归结于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6.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答: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第五单元第16课猫一、文学常识作者: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二、重点问题1.文章结构: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故事。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预示其

13、病死。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预示其被人捉走。第三只:“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预示其被冤打致死。3.重点写第三只猫第三只猫的“可怜”,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外貌(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家人态度:因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家里人都不喜欢,觉得若有若无。结局:挨打屈死。作者心情:更难过,良心受伤。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

14、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心情是悲伤的。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养猫”,怕再养猫伤心。第三只猫的死亡是因为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三、中心归纳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描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凡事不可凭好恶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就难免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第17课动物笑谈一、文学常识作者:康拉德劳

15、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二、课文内容简析第一部分(1):总写“我”因研究动物的方法怪诞,常被别人当作疯子,引起下文。第二部分(29):写“我”研究水鸭子时发生的趣事,体现了“我”极高的专业素养。第二层(1019)写“我”与黄冠大鹦鹉“可可”相处时发生的“逗趣”的事情,体现了“我”对动物的喜爱。三、中心归纳本文叙写了动物行为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探求真理,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几件“怪诞不经”的趣事,不仅表现了作者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还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第18课狼一、文学常识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

16、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故事。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二、解释词的含义1.一狼仍从(从:跟从)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3.屠大窘(窘:处境困迫,为难) 4.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 5.顾野有麦场。(顾:看,视) 6.场主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盖) 8.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 9.耽耽相向(耽耽:凶狠注视的样子)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走开) (

17、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一会儿)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 (毙:杀死)13.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打算)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在睡觉) (盖:大概,原来是)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能有多少)17.止增笑耳(耳:罢了)三、特殊字1词类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作动词,挖洞。(一狼洞其中。) 隧:

18、名词用作状语,从通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似的。(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止有剩骨。)3.一词多义。止 同“只”,只。(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态度。(意暇甚。) 打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敌 攻击。(恐前后受其敌。) 敌人。(盖以诱敌。) 前 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上前。(狼不敢前。)4.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 介词,译为“把”。例句:投以骨。介词,译为

19、“用”。例句:以刀劈狼首。连词,译为“来”,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例句: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译为“用来”。例句:盖以诱敌。(3)“其”的含义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4)“乃”的含义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四、重点句子翻译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没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

20、赶。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他)看到田野中有个打麦场,场主在那里堆积了(许多)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只好)瞪眼朝着屠户。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面前这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迷惑他。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五、重点问题1.

21、理清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狼:缀行甚远一止一从并驱如故两狼皆毙2.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户的性格发展变化。作者着力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虚弱的本性。如:“缀行甚远”,表现出狼的贪婪和谨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则写出狼虚弱胆怯的本性。而“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着力表现狼的狡诈。文章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简洁生动的描写,使狼的本性跃然纸上。对于文中另一人物屠户,作者主要描写他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此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屠户刚遇到狼时,是“惧”,对狼抱有幻想,没有认清狼的本性,所以“投以骨”。当“骨已尽矣”

22、,“两狼之并驱如故”,他开始认识了狼的贪婪本性,在“大窘”之后,头脑非常清醒,明确自己的危险处境“前后受其敌”。于是,他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处境。当他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后,“弛担持刀”准备与狼决战。当狼以装睡迷惑屠户时,屠户更加清醒地认识了狼的本性,果断抓住时机,主动攻击,一举杀死了两狼。3.根据情节概括性格。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4.本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从狼的方面看来: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5.关

23、于狼的成语有哪些?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24、【译文】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很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再拿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骨头已经没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十分为难,担心(自己的)前后方遭受它们的攻击。(他)看到田野中有个打麦场,场主在那里堆积了(许多)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就奔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只好)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面前这

25、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了。(屠户)正要走,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的后背。(狼)身子已进入一半,(外面)只露屁股和尾巴。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迷惑他。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练习(一)1本文选自 清 代小说家 蒲松龄 写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3)其一犬坐于前(像

26、狗似的) (4)一狼洞其中(挖洞)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D )。恐前后受其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其一犬坐于前A. B. C. D.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翻译。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_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攻击屠户的后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迷惑他。7结尾

27、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议论练习(二)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2分) A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B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上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敌人)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前面) C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态度) D 止增笑耳(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 止有剩骨(只)2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D )。(2分) 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盖以诱敌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不同,与相同 C与相同,与也相同 D与不同,与也不同3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各画出一处)(2分)(1) 其一犬坐于前 。(2)

2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2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5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

29、人”什么呢?(4分)我认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7.“止增笑耳”的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答:不是,狼在此实际是恶人化身,代表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的恶人,就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8.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答:(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2)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9.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人有狼

30、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10.“志异”即“记述奇异的故事”,本文的“奇异”表现在何处?答: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11.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答:文章是以狼为主体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企图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12.对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答: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心软,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第六单元第19课皇帝的新装一、文学常识 作者: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他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优秀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夜莺野天鹅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往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