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47MB ,
资源ID:100724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724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冀经验.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冀经验.docx

1、马冀经验马 骥 小 传马骥(19131991),字骏伯,满族,北京市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数代业医,自幼随侍祖父承先公,读经书与医书,颇得指教。其后又就读于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41年在哈尔滨市开设诊所,长于诊治时病及杂病。解放后,于1950年首创哈尔滨市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后,曾任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哈尔滨市卫生局副局长。1963年调黑龙江中医学院执教。1978年被授予中医内科学教授职称。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顾问,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兼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高等院校科技顾问,省科委委

2、员,省政协常委等职务。马骥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三项科研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著述中医内科学等十二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马骥对中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黑龙江省中医界四大名医之一。 传染性肝炎中医治疗之我见近年来,肝炎病在我国各地区传播极广,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在我国古代一向被称之为“疫”。说文谓:“疫,民皆疾也。”素问。刺法论则更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之为义,实即指徭役,劳役之意。故释名一书中载有“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可见我国先民对于传染病早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余对肝

3、炎之治疗,历经年所。特于五十年代前后,急性黄疸型肝炎曾在哈市大流行,每日来院求诊者,少则五七人,多则十许人不止。甚至有沿门阖户尽染斯症者。余疗该症,必依辨证施治原则,一一详诊,投以方药,经两三百人,其中若能治疗及时,则可收效极速,无一失者。可见我祖国医药对斯症之灵效矣。旨在探讨对肝炎之证治,特将平日对该病之拙见及惯用方药随笔录出,以为简介。肝炎之为依近代医学之划分,大别之为慢性或迁延性肝炎,无黄疸型肝炎及黄疸型肝炎之数种。若经年不愈,肝失调达,血郁成瘀,更可导致肝之硬变。依该病诸证而辨之,肝炎病当属于祖国医学中之肝热病、胁痛、黄疸病,或肥气及症积之范畴。如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

4、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五邪篇亦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关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指出:“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素问平人气象论中亦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对黄疸发病之病机,与病因,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则谓为:“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指右胁下),民病黄瘅(同疸)而为胕肿。”肝炎之久不愈,于右胁下多出现胀痛,刺痛,闷痛,压痛感,或扪之作痛等证,久则可进而发展成为肝体之硬变,渐至腹胀积水,成为鼓胀。灵枢胀论谓:“肝胀者,胁下痛而痛引少腹。

5、”同书邪气脏腑病形篇谓:“肝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若肝硬变已蓄腹水,则为鼓胀已成。如灵枢水胀论所指出:“鼓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于此可见,古人早已指出由于门脉高压而导致腹静脉郁血怒张之证候。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该疟,连岁不已。”此条所指亦系肝硬变之征候而发气逆寒热者。这里也应当提及的是,古医书中所称“左”“右”二字,乃按医家所在之方位而言,并非指病者自身之左右而言,不可误解。从以上经文所举之面黄,目黄,爪甲上黄,齿垢黄,多卧,身热,胁下满痛,心烦善怒诸证,已可描绘出急性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之

6、现证,如肝胀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腹胀,身皆大,色苍黄,腹筋起,不得安卧,则更较详尽的描绘出了肝硬变之严重证情,为了便于参考,现依肝炎不同证候以记述笔者常用方药,至于方名,乃为便于记忆而杜撰者,无关紧要。一、慢性肝炎证候:右胁下自发痛,或扪之作痛,或发胀闷,或如针刺,或发灼热感。久病者,多感肝部压重,病者盖皆有胃纳不佳,胃脘胀满,多噫气,晨起易发呕恶,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神倦口苦,四肢倦重,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多细弦,或弦滑而数。治则:舒肝理气,清热和胃。方药:舒肝和胃饮(自拟方,以下同)柴胡1020克 积壳10克 青皮10克 炒麦芽20克 黄芩1015克 败酱草15克20克 连翘1

7、520克 清半夏10克 生姜5克 薄荷8克(后入轻煎)以上共煎取药汁400500毫升,一日分三次温服之。禁用烟酒及肥甘辛烈饮食物。须精神愉快乐观,劳逸结合。加减法:若心烦易怒者,加香附10克,山栀子10克。胃脘胀甚者,以枳实易枳壳,更加紫苏1015克,陈皮1520克。吞酸嘈杂,胃脘灼热者,加竹茹1015克,煅瓦楞子1020克,黄连3克。腹中气胀甚者,加厚朴1020克,广木香5克(后下),大腹皮1015克。大便秘者,加玄参1520克,大黄510克(后下)。若身有微热久不能退者,加青蒿1525克。若胁下发刺痛,是肝气滞而肝血将瘀也,当酌加郁金1015克,丹皮1520充,泽兰叶1020克。依其证或酌

8、加桃仁、红花、延胡索、丹参、鸡血藤等,以逐瘀止痛。余治肝炎胁下诸证,大体如下法:脘胁胀懑,胃纳少食者,因气滞也,宜舒达肝气,兼以理脾,不用苓、术等性温健脾渗湿之品,而以陈皮、佩兰、麦芽、谷芽、神曲等,助胃以醒脾。因肝为阴中之阳脏,体阴而用于阳,受邪之后,易于生热化火,横逆于中焦之脾胃,故辛温与淡渗利湿健脾之品,当在所禁,此余之拙见与和剂局方逍遥散之方意有异者。若胁下痛如锥刺,时发时止,遇怒或饮酒,过劳加甚者,是肝气失调而肝血不畅,出现凝涩之兆,治必调肝化瘀,以防久而硬变,宜于方中增入辛寒、苦寒、化瘀之品,如牡丹皮、丹参、郁金、赤芍药、桃仁、川牛膝、鸡血藤等,适当酌其用量,然尚不宜用之过早过多。

9、至于三棱,莪术等品,以其未至硬化之甚而成症痞,可暂不用之。若无作呕之证,半夏、生姜即当减去。慢性肝炎为常见病,用上方随证加减,每得良效,故勿须举例。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证候:来势多急骤,身发寒热,右胁下作痛拒按,呕恶不纳食,胃脘膨满,或发腹痛,精力疲惫,心神抑郁,烦不成寐,舌红口燥,脉弦滑数。 治则:理气化瘀,清热解毒。方药:清肝解毒饮柴胡20克 黄芩15克 大青叶30克 板蓝根25克 连翘2025克 郁金15克 金银花30克(轻煎) 清半夏10克 青皮10克 丹皮20克 败酱草20克上药水煎取汁,一日分三次温服。加减法:对斯症,如紫花地丁、山豆根、龙胆草等泻火解毒之品,随证可加减用之。若右胁

10、下作热痛甚,是肝阳化火将使血脉滞流也,方中丹皮、郁金、丹参、红花之属绝不可少,意在凉血化瘀,以防肝血之凝涩,以致坏死。对急性肝炎,余曾遇有并发吐血、便血证候者,其病盖皆危重。若病者当时胁下胀痛较重,则尚不宜过早应用止血之药,以防肝血瘀阻而证转恶,应施以凉血化瘀止血之法,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人白茅根、茜草根、生蒲黄(后人轻煎)、大蓟等品,以凉血活血而止血为宜。犀牛角价昂难得,则可以数倍量之水牛角以代之。犀角应以冷水于乳钵中磨汁,然后混入煎成之汤药中为最好。以免经过煎者损其咸苦且寒之性。如无犀角,方中则宜多加连翘,以清泻肝胆,散结解凝。三、急性黄疸型肝炎本病在流行时较易诊断,经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多达

11、60单位以上。病者发病前期,多有恶寒发热,或转往来寒热,胃纳减少,呕恶,厌油脂食物,右胁下胀闷不适,或扪之诉痛感,心烦懊恼,神志不宁,多有便秘,溲黄浊诸先趋见证,迅即两目白睛发黄,颜面及周身皮肤黄染,病势加重,肌肤可呈重黄色而现橘黄皮样光泽,溲黄粘滞如豆油,染布上不易洗去。重症者,粪便可见灰白色如狼粪。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仲景治时证之黄疸之方,余试用得效者凡七首,若能依邪势之轻重,病位之表里,用之得当,则每能应如桴鼓。兹将诸方及其方意,加减法简记于后,以供参考。 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表邪尚存,或有寒热身痛,肌肤停湿浮肿,而内有瘀热小便不利,周身发黄,属于表有寒湿,里蕴湿热之黄疸证。

12、此方取开鬼门,洁净府表里双解之法,功能清解表郁之邪而渗利小便。惟生梓白皮今无所考,若以生桑皮代之亦佳。方中如加入白藓皮、滑石、萆藤、瞿麦,则治停湿身黄之功尤胜。2、小柴胡汤:黄疸初起,其邪往往侵及少阳,而见寒热往来,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之证,此刻若以小柴胡汤辨证加减,增入南紫草、大青叶、连翘、栀子诸药,则可大挫病势,发病轻微,或邪势未张而自退,黄疸趋于速愈。若加郁金、连翘尤佳。 、3、栀子柏皮汤:此方治发热身黄之疸,乃湿热郁蒸所致。因外无可汗之表,里无可下之实,故惟以栀子清胃火,除郁热,黄柏治五脏肠胃中热结,甘草调中以和胃,乃治热郁而湿邪不重之轻剂也。4、栀子大黄汤:治黄疸热蕴于里,心烦懊恼,

13、脘胀便秘,乃属实热之邪,扰于胸腹之际,而不必定兼有湿邪也。金匮用本方以治酒疸,意在泄热开结,以除懊恼而已。方中加入郁金、南紫草亦好。5、茵陈蒿汤:茵陈味苦性平,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功专利湿除黄。佐以栀子、大黄清胃热,通小便,荡涤里实之邪,对湿热郁结于里,无汗小便不利而发黄疸者宜之。若纯由火热之邪而发黄疸则本方尚未对证。因古人论黄疸,每以湿热郁结立论,其实不然。依余之所见,若无湿热,小便不利等停湿证候,则勿须强加渗利除湿之品,致津耗液伤,反增火热之势矣。6、大黄硝石汤:黄疸有因里实火郁而发者,必有腹部膨满,大便秘结,热蒸汗出,小便短赤,口干引冷,舌苔干黄,脉沉滑实诸证。故经文谓:“此为表和

14、里实,当下之。”是方为治疗黄疸里实火结之重剂,较之栀子大黄汤之清解而下夺之力尤峻。方中硝石一品,乃指朴硝(芒硝)而言,不可误用焰硝(火硝),因该药性味辛热,绝不可误入清下之剂中。古人谓有应用焰硝者(金鉴引李彣论本方之文),实大谬也,绝不可从。唐新修本草硝石条曰:“谨案:此即芒硝是也。”可见焉。7、茵陈五苓散:此方治湿热郁蒸于里,小便不利而成黄疸之不宜于汗下者。乃以茵陈散结热以去黄,五苓利小便,使湿邪有出路也。处方时应减去桂枝,更勿须饮暖水取汗矣。方中若加入冬葵子、瞿麦、石韦或白藓皮亦佳。 四、肝硬变证候:肝炎病经年不愈,每致肝脏硬变。是因肝血涩流,甚则脾亦郁血肿大,肝体反实硬而缩小。若血化为水

15、,积于腹中则腹胀大,或脘腹血脉显然暴突于肌表,成为鼓胀,即所谓肝硬化腹水症,斯时病情已危重。病者盖皆四肢羸瘦,精神萎惫,目无睛光,胸腹现瘀血痣,舌出瘀血斑,手掌现特有之紫黯色,或见五心烦热,甚则呕血或便血,至于不效。脉多细数或细弦而滑。治则:化症消症,健脾利水。方药:益脾消症饮柴胡(陈醋炙)1520克 鳖甲(陈醋炙酥,捣细)2025克白术(土炒)1015克 丹参1520克 红人参(去芦,捣碎入药。或为末水冲服)815克 白茯苓1525克 陈皮1020克 蓬莪术(醋炙)1015克 大腹皮1525克 牡丹皮1520克以上诸药用文火煎取药汁500毫升,经纱布滤过,一日分34次,食远温服。 加减法:腹

16、水多,腹胀甚者,加入商陆(醋炙)1015克;脘闷作呕,不纳食,或不能受药者,加入清半夏1020克、生姜(切)1525克、炒麦芽1525克、炒枳壳1015克;腹中气胀者,加厚朴1020克、紫苏1020克。如见证有出血倾向时,应暂时减去莪术。特对肝体已缩小硬变,或脾已郁血肿大之病者,用破瘀消症之品时,应防攻伐过猛,致引发络崩血溢之害,此当随时留意之。附:消症良方新制蜇虫丸苏土虫(好酒浸一宿,瓦上文火焙干) 纯净干漆(微火上炒出黄烟) 锦纹大黄(适量陈醋浸三日后焙干) 炙香附 蓬莪术 荆三棱 丹参 当归身以上各等分,碾成极细末,以密箩筛过,用大枣煮取内为丸(或以炼蜜亦可),每丸三克重,每服23丸,一

17、日三次。 余之创制此方,乃取仲景师大黄蜇虫丸方中之蛰虫、干漆、大黄之三品,代蜇、蛭,以棱、莪,更益归身、丹参养血以和营,香附以行血中之气,则血易行,而瘀易消矣。余以此方治疗肝硬变,血鼓胀(结核性腹膜炎),妇女痛经,经闭,小儿疳痞之疾,腹胀消瘦等证,或单用,或配合汤剂,曾屡奏显效。治小儿疳疾症痞,腹大青筋,膨胀如鼓,形肢羸瘦,肌肤苍黄甲错之证,此方中加等量之芦荟有效,五岁儿,每服一丸,一日三次。余治肝炎,依病者年龄之少长,禀赋之强弱,见证之虚实,病期之初中末,尝循序以应用如下诸法:1理气和胃2清热解毒3利水除湿4凉血化瘀 5攻里泻实6消坚化症7益血和营8健脾补中以上八法,如能单用或配合运用得当,

18、确能事半功倍,此余治各型肝炎多年之体验也,因记之以告诸生。邪滞少阳许姓男,遗其名,年不惑,寓天一街之右。岁春末,遘时疾,屡延医,乏卓效,以邻人绍介,来人乞诊之。至,见许形神罢敝,莫能起坐。质以婴疾本末。称:病初恶寒发热,似冒风然,曾服丸剂,不应,就医求汤剂,得微汗,嗣转往来寒热,日三五发,胸懑不纳食,烦渴善冷饮,时经月余,更医再再,厄终不得解。正拟详诊,适证发作,初憎寒,继发热,半时顷,汗出证歇矣。察其外候,面青黄,唇焦褐,青赤苔白而燥,脉象沉弦滑利,切其肌表,身有汗而不粘。扪其腹,脘胁痞硬,脐下软绵若絮。询之二便,谓:尚可,惟溲重黄耳。推究其因,当为初染外邪,迁延时日,邪伏少阳,久之气津俱耗

19、,正气弗克逐邪出表,欲酿战汗而难成,治必扶正益元,御邪以助战汗,拟以小柴胡加恒山石膏汤,倍加参、草、肥枣,着日煎辍二剂,先备薄粥以待,俟证将发,急与之,安卧冀取微汗。若斯,仅二日,午夜骤有大寒栗,身热如灼,举家失措,叩扉请诊。及至,见许伏寝倦卧,振战已停,汗如出浴,衣被尽透矣。坐俟食顷,睹其面转红活,神渐清爽,汗出身和,脉已沉细和缓矣。乞再拟方,俾早复原,仿益气养营法,使饮三五剂,嘱善调摄,月尽循愈。按:许之病,乃春感温邪,荏苒失治,热邪留滞于少阳,故往来寒热,脘胁痞硬,呕不纳食,烦渴引冷。缘病久正虚,虽欲与邪争而逐之出,然力不胜,正所谓“正邪分争,往来寒热”耳。其治法,仍必以小柴胡扶正以和少

20、阳,啜粥温复,助以汗津之源,使邪从内之外以达表,则气蒸肤润,振战鼓栗,汗出而解矣。若徒事和解,不顾正气之空乏,其效未必如期之捷也。实热发黄松花江北对青山有农民赵姓者,年五十余,因故入市,寓南和街林姓串亲家。一目遘疾,介林之缘,来乞诊视。询以病情。谓于前日突发寒热,口苦烦呕,胁肋妨胀,大便已三日未行,溲短且赤。余视其面容愁苦,白睛赤浊,唇焦舌干,苔黄厚燥。扪其胸腹,肤热有汗;胁满腹实而拒按。脉沉弦滑利,且微数。诊为感于时疾。且夹里实,肝胆火郁,外则发为寒热,内则横逆犯胃。治宜清热泻实,和解少阳,乃拟大柴胡加芒硝汤。服二剂,便通胁舒,呕恶及寒热顿瘥。乃辍诊。历数日,赵再来,视其面目及周身尽黄若金橘

21、,胁腹满痛甚,心烦懊恼,莫可名状。循其脉,沉实而滑。腹则满实,不可重按。余谓其前证复作,里热成实,胆热气泄,致身发黄。治当取清热泻实,兼以化湿除黄之法,乃酌大黄硝石汤方,重加茵陈蒿,着服二剂。初服,大便通。再服,脘腹舒,胁懑除,可纳食矣。惟身黄依然,如依蘖汁?更与茵陈桅子蘖皮汤,增入紫草、白藓皮、连翘、郁金,服五、七剂,身黄悉退,证全解矣。嘱节食素餐,将息之,历半月,始安然返乡焉。按:客黄疸之证,成因多端,有湿热蕴蒸而发者,有火郁肝胆而发者,有血蓄于藏而发者,有被火邪二阳熏灼而发者,治必随证而施,方可有济。赵农之发黄,乃属热郁于里,肝胆火炽,胁痛腹满,懊憹心烦,舌苦黄燥。其初诊以证有往来寒热、

22、便秘、溲赤,是少阳阴明之证,方拟大柴胡,冀其和下以收功。然以辍诊,里热复炽,三焦如焚,身目重黄,色类金橘,乃再酌大黄硝石汤,用栀、蘖、硝、黄出品,尽其苦寒清下之最,更益以专主“热结黄疸”之茵陈蒿,协力以拟胆气之外溢而褪黄。俟便通胁舒,更转茵陈栀子蘖皮汤消黄轻剂以善后,五七剂,火熄而痛自解矣。 、疫毒发黄哈市民政局职员徐姓男,年而立,体素健,偶罹急黄,以同人之绍介,邀余往诊之。初入室,聆呻吟声。临床,睹病者身面俱黄,色若蘖汁染,白睛浮黄尤甚。观其舌,质深赤,苔黄厚燥,脉弦滑且数。扪其腹,肌肤热,脘胁痛而拒按,询及病发初起。 谓:初,突发畏寒战栗。 嗣,发热呕恶,不能内食,脘胁始痛类锥刺,身面渐黄

23、,溲黄如浊,质粘气臭,大便三日许末行,神愦愦如欲寐者。余以为感于时疫,邪袭少阳,火郁之发,肝胆同病。胆溢则身面尽黄,肝郁即血凝为痛,木之横进犯胃,必呕不进食矣。是当治以和解少阳,清泻化瘀之法,乃拟大柴胡汤,辅以桃、丹、紫草、郁金、连翘、大青诸品。服二剂,大便通,热势挫,胁痛减,呕恶停,可进食,惟身黄依然。乞再诊,改拟茵陈栀子蘖皮汤,增白藓皮,忍冬花等。服五剂,黄退近半,胁尚未和,前方加柴胡、青橘皮、红蓝花。服三数剂,黄益减,胃内强,形神渐复,损其量,服三周,证悉除。嘱以素餐静养,月尽乃愈。按:黄疸一病,其因多端,有因感染瘦毒而发者,其来急骤,斯病初期,每多见少阳寒热之候,余屡以小柴胡增损以挫其

24、势,初则忌投攻里之剂,待少阳寒热除里热炽盛,白晴肌肤发黄转甚,见里实热候时,始转拟茵陈蒿汤,酌加紫草、自藓皮、郁金、连翘、忍冬花、大青叶等,以清泻里热,解毒退黄。若心下痞硬,心中懊憹,或发热痛者,则宣枳实栀子大黄豉汤,选增上记诸药。大黄硝石汤加茵陈,对黄疸证里实便秘溲短赤,热蒸手足,澈然汗出者,用之亦颇得良效。黄 疸孙某,男,38岁,干部。1977年4月3日初诊该患者在三年前罹慢性肝炎,已治愈。二年前,忽白睛发黄,颜面及全身皮肤均继呈黄色。心烦呕恶,不进饮食,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当时入传染病院,检查黄疸指数100单位。因诊为非传染性肝炎,令其退院。再入县医院,谓为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或又诊为梗阻

25、性黄疸。治疗二周,周身黄染加重,黯无光泽,直如烟熏,白睛昏黄,血缕纵横,两手掌心,灼热时甚,欲置冷处,尿色深黄而粘,粘液不易洗掸,大便每日一次,其色灰白,舌质紫黯,苔黄厚腻。脉沉弦滑,其来徐缓,再检查黄疸指数已116单位。辨证:周身皮肤发深黄,舌苔黄厚而腻,心烦口苦,脉象滑利,尿黄如油,质粘气臭,系湿热蕴蒸,此其一。白睛昏黄,满布赤脉,舌质紫黯,心下硬痛拒按,手心烦热,脉沉而弦,又系热盛血瘀,此其二。诊断:阳黄(湿热兼有瘀血)治则:清热利湿,化瘀解毒。茵陈蒿30克 栀子20克 白藓皮20克 黄柏20克 南紫草20克 丹皮20克 金银花50克 郁金20克 板蓝根30克 连翘25克 水800毫升,

26、煎取药汁400毫升,一日分三次温服。其中金银花、板蓝根后入煎,不超过十分钟。1977年4月12日复诊。服用前方一周后,头晕呕恶轻减,胸闷较好,可进少量饮食,但口苦的甚,尿尚深黄,舌质红紫、苔白尚厚腻,脉细弦滑。按前方稍事加减,嘱坚持服药,素餐静养。21日三诊:胸部畅快,呕恶已不发作,心窝下无痛感。尿色淡黄澄清,皮肤黄染大见轻减,白睛色退犹为明显,赤脉尽消失,目光有神,惟每日进食甚少,舌色淡红,苔薄白不腻,脉象细滑,黄疸指数降为48单位。继予清热化湿,理脾和胃。药用茵陈蒿30克 栀子15克 白藓皮20克 紫草20克 广陈皮20克 连翘20克 炒麦芽25克 竹茹15克 加水700毫升,煎取药汁40

27、0毫升,一日分三次温服。5月4日四诊:食量增加,头晕心烦诸证尽消失,脉象和缓。面色红活,黄染退尽,黄疸指数复常,舌质、舌苔均如常人,决定停药观察,要求注意饮食。 !按:发黄之证,古人别之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及黄汗之分。黄疸病因虽有多端,然不外大醉饱,身热浴冷;或内热久菀,外被寒邪,汗不得泄,与里热搏结;或天行时疫,发为疸黄。更有火邪伤脏,血败而瘀,积于肝脾而成黄疸之象者,然日所习见之证,治由湿热蕴蒸于里,外不得汗,内不得利,湿热熏蒸于脾胃而发黄者为多。湿热蕴结之黄疸,邪有在表在里不同,热盛湿盛亦异。更由人体阴阳偏盛偏衰,殊有差别。而施治当否,犹能左右病情之善恶。阳胜之人,感湿则易从热化,

28、发为阳黄,身面之色,鲜若金橘,壮热烦渴,躁扰不宁,溲短深赤,脉洪滑实。若夫阴胜而着湿邪者,寒湿相搏,身黄如熏,色黯无华,甚则自利肢冷,脉沉缓或沉微。至若黄疸之治法,其热盛脉滑洪数,而肤黄鲜明者,治宜清热为主,兼以除湿。而郁于脏日久化火,伤血成瘀,积于肝脾者,则又宜治以凉血化瘀。清热利湿之法。本例治则即本乎此。单 腹 胀孙某,男,53岁,干部。1973年3月6日初诊。该患者1968年曾患肝炎,1972年冬季,出现腹水,日益增多,气息短促,转侧不便。入本院治疗四个月,诊为肝硬化腹水期,疗效不显。现腹胀如鼓,抚之如按水囊,胸腹青筋暴露,胁下坚硬畏按,颈项部可见血痣五、六处。面色苍黯无华,白睛昏黄,血

29、缕纵横,音质紫黯,苔黄厚燥,四肢瘦削,肌肤苍黄燥涩,下肢与足皆浮肿,按之投指不起,手足心灼热甚,欲置冷处,漫短深赤,上浮浊沫。脉象沉弦而滑利,自谓口苦,心烦,频欲太息,矢气尤多。脉证合参,证属气滞血瘀之单腹胀,治应化瘀消症,行气利水。药用醋柴胡20克 牡丹皮20克 炙鳖甲25充 广郁金15克 泽兰叶25克 紫丹参20克 汉防已15克 川厚朴15克 炒枳壳15克 黄芩15克 加水800毫升,煎取药汁400毫升,一日分三次温服。复诊:1973年3月28日,服药至今,尿量增多,腹中松快,胁下痛,显著减轻,但仍有呕恶,进食亦较少。舌质紫黯,较初诊时浅快,苔已渐薄,但仍白燥,胁下按之已较前柔软,且无痛感

30、,腹水减少,气息调匀,脉细弦有力,治应理气化瘀,健脾利水。药用醋柴胡20克 广陈皮20克 炒枳壳15克 川厚朴15克 炙鳖甲25克 紫丹参20克 牡丹皮20克 桃仁10克 炒麦芽15克 郁金15克 汉防己15克 黄芩10克 服法同前。三诊:4月20日,呕恶不发,腹部不胀,但尚感精神倦怠,饮食乏味,面色转红活,舌质淡红,苔薄白,按其胁下,虽较常人稍硬,然已毫无痛感,腹水基本消失,腹皮松弛,两下肢浮肿尽消失,脉象细弦,仍需益气健脾,化瘀利水。但因病人处于恢复阶段,不宜再投汤剂,故拟与丸方,嘱其配成常服。药用醋柴胡40克 广陈皮30克 炙鳖甲50克 炒麦芽50充 泽兰叶40克 赤参30克 苏土虫20

31、充 当归30克 炒干漆20芜 紫丹参40克 醋纹军40克 牡丹皮40克 上药碾为极细面,炼蜜为丸,每丸10克重,每服一丸,一日三次,方中干漆,须微火炒至烟尽,土虫以白酒泡后,焙干用之。服丸药两月未满,效果良好,随访七年未发。按:单腹胀一证,论其病因尹虽由七志所伤,或饮食劳逸失度,渐积而成,但病机却不外乎肝实脾虚。因此,出现气滞、血瘀、水停证候。盖肝主怒,怒则肝伤而气逆,失其条达之用,致使肝血凝泣,久壅成瘀;肝盛气实,则必乘脾,中焦失运,纳减而腹胀。故本病初皆胁下膨满,进则全腹尽胀;终至血败化水,积满腹中,四肢稿枯,肌肤尽消而不治,其病久者,虽现形体羸脊之象,然以标本论之,乃属本实标虚,即所谓“

32、大实有羸状”者。因此,宜治以疏肝理气,化瘀消症,健脾利水诸法。二、胆 道 结 石胆石之证,多发于四十岁以上之人,其初于右季肋下及心窝部作痛,每易误诊为胃脘痛。其病因乃由肝胆气郁,化火煎炼胆汁而凝成沙石。或平日过嗜肥甘厚味,辛烈醇酒?致热自内生,木旺化火,甲乙自燃,胆气凝聚,久结成石,腹部切诊,其痛多限于右季肋下,或牵及脘上,其痛更可波及右肩胛部与臂内侧或腕部。证之严重者,可见往来寒热、呕恶吐食、心烦口苦、胸闷善太息、颜貌颦蹙、呻吟叫呼、周身出冷汗,甚至神志昏懵、身目发黄疸。此外,可见舌质紫赤、苔黄厚燥、大便秘结、小便重黄、质粘如豆油,若通过B超声或胆囊造影,则诊断更可明确。数十年中,余治斯证多例,每取清泻肝胆,化石逐瘀之法而获效。常用方剂,如大柴胡加芒硝汤,或加郁金、山栀子、莪术。右季肋下胀痛甚而畏按者,原方加马鞭草、桃仁、牡丹皮、延胡索。发黄疸者,加紫草、白藓皮、茵陈蒿。烦渴欲饮冷者,如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