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38.25KB ,
资源ID:100559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559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五章脂类代谢.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五章脂类代谢.docx

1、第五章 脂类代谢第五章 脂类代谢 Metabolism of Lipids一、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五章 脂类代谢二、授课对象:临床医学、预防、法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三、授课学时: 本章共8节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讲授安排如下: 第1-2课时 概述;脂类的消化吸收;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讲到脂酸氧化为止) 第3-4课时 酮体代谢;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第5-6课时 磷脂代谢;胆固醇代谢 第7-8课时 血浆脂蛋白代谢;小结并结合临床提问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脂类的概念及分类。熟悉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掌握甘油三酯的氧化供能,熟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掌握脂酸合成的原料、关键酶及必需脂

2、酸;磷酸甘油的来源。熟悉TG合成途径 掌握胆固醇合成的原料和部位、限速酶及胆固醇的转化。 熟悉磷脂的分类。了解甘油磷脂的组成、分类,熟悉甘油磷脂的合成原料、合成途径及其降解。了解鞘磷脂代谢。 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特点及生理功能、脂蛋白代谢关键酶的作用。熟悉载脂蛋白的重要作用。了解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甘油三酯代谢(分解与合成)。 胆固醇代谢(合成与转化)。 血浆脂蛋白代谢(合成部位、主要代谢过程、生理功能)。 难点:脂酸合成过程六、教学方法及授课大致安排 以面授为主,适当结合临床提问启发。全章结束后小结本章内容并结合临床提问七、主要外文专业词汇 lipids(脂类) p

3、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多不饱和脂酸) fat(脂肪)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lipoid(类脂) acyl carrier protein(ACP)(酰基载体蛋白) triglyceride(TG)( 甘油三酯 ) lipoprotein(脂蛋白) fatty acid(FA)(脂肪酸(脂酸) chylomicron(CM)(乳糜微粒) free fatty acid(FFA)(游离脂酸) 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低密度脂蛋白) essential fatty ac

4、id(必需脂酸) 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高密度脂蛋白) cholesterol(Ch)(胆固醇) apolipoprotein(apo)(载脂蛋白) cholesteryl ester(CE)(胆固醇酯 ) ketone bodies( 酮体) phospholipid(PL)(磷脂) lipoprotein lipase(LPL)(脂蛋白脂肪酶) phosphoglycerides(甘油磷脂) hyperlipoproteinemia(高脂蛋白血症 ) phosphatidic acid(磷脂酸) glycolipid(GL)(糖脂 ) hormone-

5、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脂酰CoA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LCAT)(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 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 八、思考题 1脂肪消化吸收有何特点? 2饱和脂酸如何氧化供能? 3计算软脂酸氧化成水和CO2时,可使多少ADP磷酸化生成ATP? 4在体内糖如何转变成脂肪? 5何谓

6、酮体?酮体是如何生成和氧化?酮体代谢有何生理意义? 6欲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采用哪些措施? 7血浆脂蛋白可分为那几类?各有何生理功用? 8何谓载脂蛋白?载脂蛋白有哪些生理功用? 9试述VLDL和LDL代谢。 10何谓逆向转运胆固醇?有哪些因素同逆向转运胆固醇有关?九、教材与教具: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版十、授课提纲(或基本内容) 概 述 Introduction一、脂类的概念 脂类(lipids)是脂肪(fat)及类脂(lipoid)的总称,是一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并能为机体利用的有机化合物。二、复习脂肪的化学组成 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酸以酯键相连而成,因此称为三脂肪酸甘油

7、酯或称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图5-1)。 (一)脂肪酸(脂酸)(fatty acid,FA)的分类:脂酸是含有羧基的碳氢链,按其结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脂酸碳链的长短分为:短链(24C)、中链(610C)和长链(1226C)脂酸。一般将12C原子以下的脂酸称为中短链脂酸;而12C原子以上的脂酸称为长链脂酸。 2.按脂酸的碳原子数目分为:奇数脂酸与偶数脂酸。主要是偶数脂酸,如软脂酸、硬脂酸、油酸等。 3.按脂酸碳链是否含有双键分为:饱和脂酸(不含双键的脂酸)与不饱和脂酸(含有双键的脂酸)。将在第一节重点介绍不饱和脂酸。 (二 )体内脂酸的来源: 1.机体自身合成:以

8、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中,需要时从脂肪动员。饱和脂酸及单不饱和脂酸主要靠机体自身合成。 2.食物脂肪供给: 某些多不饱和脂酸,动物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从植物油摄取,它们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酸(essential fatty acid),如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必需脂酸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血栓噁(thromboxanes)及白三烯(leukotrienes)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三)体内含脂酸的重要物质 脂酸在体内主要与醇结合成酯。与脂酸结合的醇有甘油(丙三醇)、鞘氨醇及胆固醇等。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酸通过酯键结合生成的甘油三酯,即脂肪,是机体储存

9、能量的主要形式。甘油还可与2分子脂酸、1分子磷酸及含氮化合物结合成甘油磷脂(phosphoglycerides)。甘油磷脂包括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及二磷脂酰甘油(心磷脂)等,是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的基本骨架,含量恒定。脂酸与鞘氨醇通过酰胺键结合的脂称为鞘脂,含磷酸者为鞘磷脂,含糖者称为鞘糖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予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三、脂肪的主要生理功用 1. 储存能量和氧化功能 2. 提供必需脂酸 3. 保温和保护作用 4. 协助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四、类脂 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Ch)及其酯(cholesteryl est

10、er,CE)、磷脂(phospholipid,PL)(图5-1) 及糖脂(glycolipid,GL)等,是细胞膜的重要结构组分。类脂的结构在第四节中介绍。图5-1 甘油三酯和甘油磷脂的结构 第一节 不饱和脂肪酸的命名及分类 Name and Classification of Unsaturated Fatty Acid一、不饱和脂酸的分类 单不饱和脂酸:含一个双键的不饱和脂酸。 多不饱和脂酸:习惯上将含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不饱和脂酸称为多不饱和脂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几乎所有天然不饱和脂酸的双键均为顺式构型。二、不饱和脂酸的命名 系统命名法 :以标示

11、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长度和双键的位置。 1.编码体系:如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则这种编码体系为编码体系。 2.或n编码体系:如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则为或n编码体系。按或n编码体系命名,哺乳类动物体内的各种不饱和脂酸可分为四族:即7、9、6、和3四族(表5-1及表5-2),均由相应的母体脂酸衍生而来。三、哺乳类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需脂酸的原因 3、6及9三族多不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互相转化。例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20:4,6)即属-6系,可由6族的亚油酸(linoleic acid, 18:2,6)在体内合成。动物只能合成油酸(18:1,-9

12、)及软油酸(16:1,-7),因此也只能合成-9及-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哺乳动物体内缺乏在脂酸C9碳原子处引入双键的去饱和酶系,因此不能合成-6族的亚油酸(18:2,9,12)及-3族的-亚麻酸(a-linolenic acid, 18:3,9,12,15),这两种多不饱和脂酸必需由食物中植物油提供。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Lipids 食物中的脂类主要为脂肪,还含少量PL、Ch等。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一、脂类的消化部位 主要在小肠上段条件 由于脂类物质不溶于水,需要乳化剂(主要是胆汁酸盐)(图5-2)和某些酶类(如胰酯酶、辅脂酶等)

13、。 图5-2 胆汁酸盐的作用消化过程(图5-3a) 胰脂酶特异催化TG的1及3位酯键水解,生成2-甘油一酯(2-monoglyceride,2-MG)及2分子FA。胰脂酶必须吸附在乳化脂肪微团的水油界面上,才能作用于微团内的TG。辅脂酶在胰腺合成,以酶原形式分泌入十二指肠。辅脂酶原被胰蛋白酶从其N端切下5肽而被激活。辅脂酶本身不具脂肪酶的活性,但它具有与TG及胰脂酶结合的结构域。它通过氢键与胰脂酶按11结合;还通过疏水键与TG结合。辅脂酶可完全解除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辅脂酶能同时与胰脂酶及TG结合,使其锚于微团的水油界面上,并可防止胰脂酶在水油界面的变性,因而能增加胰脂酶活性,促进TG的水

14、解。 图5-3a 消化过程 脂肪与类脂的消化产物(图5-3b)包括2-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以及未分解的甘油三酯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易被肠粘膜细胞吸收。图5-3b 脂肪的消化产物二、脂类的吸收 部位 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吸收途径 中、短链脂酸构成的TG(图5-4) 图5-4 中、短链脂酸构成的TG的吸收 长链脂酸(图5-5) 长链FA及2-甘油一酯吸收入肠粘膜细胞后,在光面内质网脂酰CoA转移酶的催化下,由ATP供能,2-甘油一酯加上2分子脂酰CoA,再合成TG。后者再与粗面内质网合成的apo B48、C、AI、AIV等以及磷脂、

15、胆固醇结合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图5-5 长链脂酸的吸收 第三节 甘油三酯代谢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 三酰甘油(TG)代谢包括TG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吸收后可进入肝脏,在肝中FA经过改造,以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入血,被肝外组织摄取利用,也可在脂肪组织中储存;葡萄糖(Glc)在体内可转变为TG。因此,体内FA一是来自食物,二是体内合成的(不包括必需脂酸)。脂肪组织是储存能源物质(指脂肪)的“仓库”,在机体需要时,通过脂肪动员分解为游离脂酸(free fatty acid,FFA)及甘油供其他组织利

16、用。这样使TG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处于动态平衡( 图5-6,见六版教材图5-1)。先介绍TG的合成代谢。图5-6 脂肪代谢概况一、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一)合成部位及合成原料 肝、脂肪组织和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 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甘油三酯在肝内质网合成后,与载脂蛋白B100、C等以及磷脂、胆固醇结合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由肝细胞分泌入血而运输至肝外组织。如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因营养不良、中毒、必需脂酸缺乏、胆碱缺乏或蛋白质缺乏不能形成VLDL分泌入血时,则聚集在肝细胞浆中,形成脂肪肝。 脂肪组织既可合成脂肪,亦可大量储存脂肪,是机体合成及储

17、存脂肪的“仓库”;机体需要能量时,储脂分解释出游离脂酸及甘油入血,以满足心、骨骼肌、肝、肾等的需要。 小肠粘膜细胞则主要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以乳糜微粒形式经淋巴进入血循环(图5-6)。(二)合成原料 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有脂酸和3-磷酸甘油。脂酸的合成见本节三。 TG合成所需的甘油来自3-磷酸甘油,后者有两个来源: 来自糖代谢 糖分解代谢中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在3-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还原生成3-磷酸甘油。这个反应普遍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中,它是3-磷酸甘油的主要来源。 磷酸二羟丙酮+NADH+H+ 3-磷酸甘油+NAD+ 细胞内甘油再利用 甘油在甘油激酶催化下,活化生成3-磷酸甘油(图

18、5-7)。 肝、肾、哺乳期乳腺及小肠粘膜富含甘油激酶,而脂肪细胞缺乏甘油激酶,因此不能利用甘油合成TG。图5-7 甘油的利用(三)TG的合成途径 有两条合成途径。 1.甘油一酯途径(图5-8) 小肠粘膜细胞主要利用消化吸收的甘油一酯和FA合成 图5-8 甘油一酯途径 2.甘油二酯途径(图5-9) 肝细胞及脂肪细胞利用这个途径合成TG。Glc循糖酵解途径生成3-磷酸甘油,在脂酰CoA转移酶的催化下,依次加上2分子脂酰CoA生成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后者在磷脂酸磷酸酶催化下,水解脱去磷酸生成1,2-甘油二酯,再经脂酰CoA转移酶催化加上1分子脂酰CoA生成TG。图5-9 甘

19、油二酯途径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脂肪动员 脂肪动员的概念: 储存脂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ree fatty acid,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他组织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脂肪动员的反应过程(图5-10) 图5-10 脂肪的动员 脂肪动员的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HSL),这个酶的活性受到激素的调节。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ACTH及TSH。而胰岛素等抑制脂肪的动员,称为抗脂解激素。 脂肪动员的产物: (1) FFA不溶于水,与血浆清蛋白结合后由血液运

20、送至全身各组织,主要由心、肝、骨骼肌等摄取利用。 (2)甘油直接由血液运送至肝、肾、肠等组织。主要是在肝甘油激酶(glycerokinase)作用下,转变为3-磷酸甘油;然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循糖代谢途径进行氧化分解或异生为葡萄糖或糖原。脂肪细胞及骨骼肌等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则不能利用甘油。(二)脂酸的-氧化 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FA,但以肝及肌肉最活跃。可分为三个阶段: FA的活化脂酰CoA的生成:在线粒体外进行活化。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在ATP、CoA、Mg2+存在下,催化FA活化,生成脂酰CoA。 FA+ATP+C

21、oA脂酰CoA+AMP+PPi。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氧化脂酰CoA的酶系分布在线粒体内,需以肉碱(carnitine)为载体转运脂酰CoA。线粒体内膜外侧面存在的肉碱脂酰转移酶(carnitin acyl transferase,CAT-)催化长链脂酰CoA与肉碱合成脂酰肉碱,后者在线粒体内膜内侧面的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作用下,通过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内。进入线粒体内的脂酰肉碱,在线粒体内膜内侧面的CAT-的作用下,转变为脂酰CoA并释出肉碱( 图5-11,见六版教材图5-2)。 图5-11 长链脂酰CoA进入线粒体的机制 CAT-是脂酸-氧化的限速酶,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酸-氧化的主要

22、限速步骤。当饥饿、高脂低糖膳食或糖尿病时,机体不能利用糖,需用FA供能,此时CAT-活性增加,FA氧化增强。而饱食后,TG合成及丙二酰CoA增加,后者抑制CAT-I活性,则抑制FA的氧化。 脂酸的-氧化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酸-氧化多酶复合体催化下,从脂酰基的-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及l分子乙酰CoA( 图5-12,见六版教材图5-3)。 图5-12 脂酸的-氧化 脂酸-氧化的过程如下: 脱氢:由脂酰CoA脱氢酶催化,脱下的2H由FAD接受生成FADH2。 加水:由2烯酰水化酶催化下,加水生成L(+

23、)-羟脂酰CoA。 再脱氢:由-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脱下的2H由NAD+接受,生成NADH+H+。 硫解:由-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完成脂酸-氧化。 FA经-氧化生成大量的乙酰CoA。乙酰CoA进入TAC彻底氧化;但在肝中,FA-氧化生成的乙酰CoA除进入TAC彻底氧化之外,还是合成酮体的原料,以“酮体”形式供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FA氧化的能量生成 以软脂酸(C16)为例,经过7次-氧化,最终生成8分子乙酰CoA,7分子FADH2和NADH+H+。每分子FADH2通过呼吸链氧化产生2分子ATP,每分子NADH+H+ 氧化

24、产生3分子ATP,每分子乙酰CoA经TAC氧化产生12分子ATP。因此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共生成(128)(27)(37)131分子ATP。减去FA活化时耗去的2个高能磷酸键,净生成129分子ATP。相当于51.61296659kJ/mol。1mol软脂酸在体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时所释放的自由能为9791kJ。因此其能量利用效率为:6656/9791=0.68,即68%。 由此可见,FA与Glc一样都是机体重要能源物质,而且比1mol Glc所生成的ATP数高得多。(三)脂酸的其他氧化方式 不饱和FA的氧化 机体中FA约一半是不饱和FA。不饱和FA也在线粒体中进行-氧

25、化。所不同的是,饱和FA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烯酰CoA是反式2烯酰CoA,而天然不饱和FA所含双键均为顺式。因此当不饱和FA在氧化过程中产生顺式3中间产物时,需经线粒体特异的3顺2反烯酰CoA异构酶(3-cis2-trans enoyl-CoA isomerase)的催化,将3顺式转变为-氧化酶系所需的2反式构型,-氧化才能继续进行。如不饱和FA经-氧化后生成顺式2脂烯酰CoA,则水化生成D(-)-羟脂酰CoA。后者需经线粒体的D(-)-羟脂酰CoA表构酶(epimerase)催化,将右旋异构体转变为-氧化酶系所需的L(+)-羟脂酰CoA左旋异构体,才能继续进行-氧化。 过氧化酶体FA氧化 除

26、线粒体外,过氧化酶体(peroxisomes)中也有脂酸-氧化酶系,它能使不能进入线粒体的极长链FA(如C20,C22)先氧化成较短链FA,而对较短链FA不能继续氧化。其第一步反应由FAD为辅基的FA氧化酶催化,脱下的氢不与呼吸链偶联生成ATP而生成H2O2,后者为过氧化氢酶分解。 丙酸的氧化 人体含有极少量奇数FA,脂酸-氧化后除生成乙酰CoA外,还生成1分子丙酰CoA。此外,支链氨基酸氧化也可产生丙酰CoA。丙酰CoA经-羧化及异构酶的作用可转变为琥珀酰CoA,再进入TAC而被氧化。(四)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酮体的概念 乙酰乙酸(acetoacetate)、-羟丁酸(-hydroxybuty

27、rate)及丙酮(acetone)三者统称酮体(ketone bodies)。酮体是FA在肝中氧化分解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由于肝脏具有活性较强的合成酮体的酶系,而又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 1.酮体的生成 FA在线粒体中经-氧化生成大量的乙酰Co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合成反应在线粒体内分三步进行( 图5-13,见六版教材图5-4)。图5-13 酮体的生成 2分子乙酰CoA在乙酰乙酰CoA硫解酶(thiolase)作用下,缩合成乙酰乙酰CoA,并释放出1分子CoA-SH。 乙酰乙酰CoA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HMG-CoA)合成酶催化下,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3-hy

28、droxy-3-methyl glutaryl CoA,HMG-CoA),并释放出1分子CoA-SH。HMG-CoA合成酶是酮体合成的限速酶。 HMG-CoA在HMG-CoA裂解酶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 乙酰乙酸在线粒体内膜-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被还原成-羟丁酸,所需的氢由NADH提供,还原的速度由NADH / NADH+H的比值决定。部分乙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在正常血液中乙酰乙酸占酮体总量30%,-羟丁酸占70%,而丙酮含量极微。 肝线粒体内含有各种合成酮体的酶类,尤其是HMG-CoA合成酶,因此生成酮体是肝特有的功能。但是肝氧化酮体的酶活性很低,因此肝不能氧化酮体。肝产生的酮

29、体,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运输到肝外组织进一步分解氧化。 2.酮体的利用 许多肝外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其反应过程见图5-14。图5-14 酮体的氧化 -羟丁酸在-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脱氢生成乙酰乙酸。 -羟丁酸 + NAD+ 乙酰乙酸 + NADH+H+ 琥珀酰CoA转硫酶:心、肾、脑及骨骼肌的线粒体具有较高的酶活性。 乙酰乙酸 + 琥珀酰CoA 乙酰乙酰CoA + 琥珀酸 乙酰乙酸硫激酶:肾、心和脑的线粒体中有乙酰乙酸硫激酶,可直接活化乙酰乙酸生成乙酰乙酰CoA。 乙酰乙酸 + ATP + CoASH 乙酰乙酰CoA + AMP + PPi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心、肾、脑及骨骼肌线

30、粒体中还有乙酰乙酰CoA硫解酶催化乙酰乙酰CoA生成2分子乙酰CoA,后者即可进入TAC彻底氧化。 部分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为丙酮酸或乳酸,进而异生成糖;其余可从呼吸道呼出,呼出气中有丙酮味。 总之,肝是生成酮体的器官,但不能利用酮体;肝外组织不能生成酮体,却可以利用酮体。因此是“肝内生酮肝外用”。 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FA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脑组织不能氧化FA,却能利用酮体。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的主要能源。 正常情况下,血中仅

31、含有少量酮体,为0.030.5mmol/L(0.35mg/dl)。在饥饿、高脂低糖膳食及糖尿病时,脂肪动员加强,酮体生成增加。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能力,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并随尿排出,引起酮尿。 4.酮体生成的调节 (1)饱食及饥饿的影响:饱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解作用受到抑制、脂肪动员减少,进入肝的FA减少,因而酮体生成减少。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等脂解激素分泌增多,脂肪动员加强,血中FFA浓度升高而使肝摄取FFA增多,有利于-氧化及酮体生成。 (2)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进入肝细胞的FFA主要有两条去路,一是在胞液中酯化合成TG及PL;一是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生成乙酰CoA及酮体。饱食及糖供给充足时,肝糖原丰富,糖代谢旺盛,此时进入肝细胞的FA主要酯化生成TG及PL。饥饿或糖供给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