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61.83KB ,
资源ID:100473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473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居住区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居住区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笔记.docx

1、居住区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笔记居住区规划原理袁青第一章居住形态与居住区第一节居住形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居住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一闾五个伍,一个伍五户)第二节决定居住环境的因素一. 社会生产力水平1. 第一产业时期2. 第二产业时期,生产者对土地的依附程减少了,于是开始了城市的进程。3. 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信息社会二. 自然条件.气温.通风湿度.雨量.地形.地貌影响处居住形态傣族民居干栏建筑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窑洞四合院三. 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四. 科学技术进步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和施工工艺等对居住形态有直接的影响。1. 应县木塔全部采用木结构,总高51米,塔身底层直径23米。2. 罗

2、马万神庙,穹顶直径为43.3米。3. 福建客家人居住的上楼一圆楼最高可到6层,外墙用夯土砌筑.墙厚达1.5米。五. 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1. 合院式住宅2. “风水”六. 规划布局思想第二章居住区总体设计原则第一节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一. 需求层次理论住宅区规划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的

3、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2.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指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3.自我实现的需求指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二.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适居性的基本内容.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4、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2.识别与归属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有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1)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2)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个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住宅区规划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

5、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3.文化与活力文化与活力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内容包括:1) 丰富的社区文化2) 祥和的生活气息3) 融洽的邻里关系4) 文明的社会风尚“面对面”、“人看人”的社会心理需求,“面谈”、“见面再说”的生活习惯和交流形式。茶楼、酒馆、院落是一般非血缘关系的朋友或邻居交往的场所。第二节生态优化原则一. 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二.现代住宅规划设计应

6、该考虑的基本要求:1.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2.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3.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4.饮水供水系统5.供热取暖系统6.垃圾收集处理系统1996年“2000年住宅国际设计大赛”获奖方案屋顶绿化系统外墙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贮存与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人车分行系统第三节 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1. 共享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

7、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2.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思考问题:1.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要求2.场所的意义3.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4.自然环境在居住环境营造中的保护与利用5.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规划的作用第三章住宅区的规划结构第一节历史改革城市的产生,是由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工。18世纪以后产生了城市规划学科,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管理而来的。100多年前英国颁布了城市公共卫生法、工人住宅法第二节 居住区组成基本单位的演变1.街坊最早的居住区是由街

8、坊组成的我国周朝的“里”(奴隶社会)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坊“(奴隶社会)秦汉时“闾里“三国时期“里“唐朝“坊“到1719世纪十盛行到了20世纪,汽车的诞生,使街坊的面积有了增加20世纪50年代,街坊面积约在69ha(早期的街坊面积很小,约12ha,住100200人,道路的密度很高,每100150m就有一个交叉口道路占城市比率:伦敦21%巴黎25%纽约30%华盛顿35%)分析街坊的主要缺点:1) 街坊面积小,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2) 汽车交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噪声、废气还严重地影响沿街坊周边布置的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很差。3) 街坊面积小,很难为居民设置公共绿地和运动设施

9、4) 道路交叉口过多,而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5) 市政工程密度大(道路、管线),城市总投资高。2.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规划理论它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住宅区内“邻里单位”的理论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六个特点:1)邻里单位四周应为城市干道所包围,城市干道不穿入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的道路为尽端式3)以一个小学校的规模来决定邻里单位的规模(居住密度45户/ha,我国

10、目前250户/ha)4)小学校应布置在邻里单位中心,使步行交通内向,与车行尽端路的交通互不干扰5)儿童上学的半径不大于800m(邻里单位的用地控制在40ha之内)6)住宅应按照日照、通风、朝向的要求来布置1933年雅典宪章确定了邻里单位思想作为居住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对邻里单位的理论又做了补充:1) 在邻里单位的四周应有比较宽的绿化带和城市道路隔离2) 邻里单位周围的道路城市,道路交叉采用立体交叉3) 住宅类型应以12层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为主4) 除去公共设施外,还应有大量停车场5) 在住宅群中,应布置儿童游戏场(为不进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使用的)和成年人活动场所3.居住小区前苏联等东欧有些国家提

11、出了“扩大街坊”组织形式,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的特点:人口规模在500015000人,用地规模在1235ha。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山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的公建配置比邻里单位更齐全(不只设小学,还设中学)。小区的内、外部道路系统要明确区分。4.社区5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很快:1) 每家12台小汽车,时速大于100km/h,要求道路交叉口再少一些(意味着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的面积再大一些)2)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齐全,但现在认为应更加齐全些,包括影剧院、教堂、使居民不用到市中心去,减少中心压力

12、。3) 投资的效率越来越提高,面积增大,经济效益也就不断提高,美国已开始以35万人组成社区。苏联也提出扩大小区(意味着扩大面积),社区和扩大小区的特点是独立性很强。5.综合区钟摆式交通等交通问题居住与工业的综合区,还可以是行政办公综合区、体育活动综合区.如奥林匹克村。6.综合体把很多类型、功能的东西放在同一建筑内勒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和苏联70年代中期试点成的齐廖廖什卡新生活大楼总结:居住区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1. 居住从无组织到有组织2. 规模越来越大3. 居住环境质量越来越高4. 工业同居住由近到远、由远到近5. 居住建筑层数由低到高,功能由少到多,效率由低到高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

13、的形式一. 类型、规模、分级1.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规模:人口3000050000,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2.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3.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

14、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4.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5.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应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

15、划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2.以居住生活单元为规划基本单元组成居住小区3.按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组成。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常见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大小、规模有关)1.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邻里单位街坊住宅群2.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群3. 城市生活居住区居住区街坊住宅群(中等城市)4. 城市生活居住区小区(或街坊)住宅群(小城市)5. 城市生活居住区住宅群(更小的城市)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系统一. 物质系统居住区用地分类及相应系统住宅用地住宅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系统道路停车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系统公共绿地绿地与场地系统1.与住宅用地“住宅”可以包含住宅单元、栋

16、(幢)、住宅群(R)住宅居住组团住宅群落住宅院落住宅(栋)住宅单元户2.道路交通设施与道路停车用地包括住宅区内的通路以及为住宅区居民居住生活服务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设施住宅区道路可分为四级: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3.公共建筑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区的公共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主要为该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护、运动等设施及用地。4.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其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它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包括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活动场地,老人健身与活动场地等。二.社区系统社区的构成系统分为1.生活保障系统2.

17、育才就业系统3.交流参与系统4.运营系统三.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包含1. 基本服务保证个人经济活动服务2. 通告条件保证私人机动车通行与停放3. 义务教育保证4. 住房保障物业管理5. 环卫保障物业管理6. 基础设施供应保障分质供水,网络计费7. 安全保障报警系统8. 绿地面积保障9. 绿化环境保障环境设计与设施维护四.社区育才与就来系统社区育才系统除配建中小学和幼儿园,还包括提供从幼儿到成人的完整教育内容。1. 开设业余学校a. 就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和演讲b. 配置或开放教室、讲堂、图书资料、计算机设备2.社区就业社区中除传统的物业管理、医疗保健、商业服务外、更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家政、

18、洗衣、净菜、老人和儿童的看护等。住宅区的各类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与基周围地区和整个城市相应的各项系统密切相关。1. 在物质系统的构成上,是城市物质系统的基本单元;2. 在物质系统的空间布局上,是城市整体结构第五节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构成要素一. 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四个部分1. 用地用地规模与配置2. 设施设施分级与布局3. 空间空间层次与组合4. 景观视觉景观与形象用地规模与配置1. 基本要求:为了满足住宅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2002年颁布的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提出了城市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

19、团的用地规模,可以作为城市住宅区用地规模的参考。2. 用地配置a.住宅建筑用地b.公共服务设施用地c.道路与停车设施用地d.公共绿地e.其它用地一个具体的住宅区用地配置的确定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3.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量化控制指标:居住密度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a.人口密度住宅区人口密度(毛)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住宅区人口密度(净)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b.人均用地:人均住宅区用地住宅区总用地/

20、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人)c.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d.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e.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设施分级与布局1.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

21、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2.服务半径与设施分级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3.设施布局1)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在住宅区的出入口处文化娱乐设施宜分散布置在住宅区内或集中布置在住宅区中心为老人和住宅区居民进行综合性社区活动的设施宜安排在住宅区内较为重要与近便的位置。2)教育设施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区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宜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中小学的位置应考虑噪声影响,服务范围以及出入口位置等因素,避免对住宅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正

22、常通告带来干扰。3)绿地a.住宅区绿地的布局应以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工共享为目标,充分考虑住宅区建设方面的要求,充分考虑保持和利用自然的地形和地貌,b.区的绿地布局系统宜贯通整个住宅的各个具有相应公共性质的户外空间,并尽可能地通达至住宅。c.绿地布局应与住宅区的步行游憩系统结合并将住宅区的户外活动场地纳入其中。d.绿地系统不宜被车街道路过多地分隔或穿越,也不宜与车行系统重合。4)户外活动场地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好通过性。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其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老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5)道路

23、住宅区的交通组织方式一般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两种6)停车设施a.居民的非机动车停车宜尽可能的安排在室内,并接近自家单元,可以以一个住宅组群250300辆为单位集中设置。b.居民的机动车宜考虑以安排在室内为主,并在集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接近自家单元。c.晚间路边停车的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居民私车停放的辅助方式之一。d.公交站点应接近住宅区的人行主要出入口。4.空间层次与组合住宅区的空间可分为户内空间和户外空间两大部分。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以划分为私密性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a. 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已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b. 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

24、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c. 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构筑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民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d. 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宜益遵循私密一半私密一半公共一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考虑因素: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半私密性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

25、第四章居民调查居民调查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与研究的基础,居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第一节调查内容从调查面来年有普查(或面调查)和专项调查(或重点调查)两种。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居民(或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居民基本调查是为了分析不同居民(或家庭与调查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按不同居民(或家庭)的特征对调查信息进行分类、分析与评价,目的是在调查结果与被调查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居民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的程度、宗教、人口结构、收入、住房状况、家庭的住址等项目。实况调查实况调查是指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居民在自己

26、的住宅区中如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实际状况包括各项设施的使用频率、出行的次数、消费的标准、和认可的场所等。目的在于了解居民目前的居住生活状况和规律。评价调查评价调查是指居民对目前所居住的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评价调查:居民对自己的住房,对住宅区设施配置和各项服务的提供是否合理、完善、使用是否方便、设计是否美观、总体是否符合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帮需要等方面。主要目的在于了解问题所在。意向调查意向调查是指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意向调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居民对居住环境发展的需要,以指导和改进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为今后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第二节调查方法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

27、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三种。调查的内容均可比较广泛,是一般调查常用的方法。访谈调查一般具有确定的被调查对象和有针对性的询问内容,范围较小,内容一般需要访谈者解释。观察调查是对事实进行真实的记录与描述,侧重于从调查者的角度去了解现状。抽样调查。抽样需要先指定一个总体,然后从这一总体中的某个预定数中选一子集,这个子集应充分代表整个总体。首先对所要研究的总体的确定即抽样范畴的确定,它决定着抽取样本是否是随机的。抽样范畴应该包括总体中所有类型的调查对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可以采用将问卷直接送卷到户或间接送卷和邮寄到户的方式。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是问卷调查是否有效的关键,它包含研究目的的切,问题切合研究目

28、的,问题切合回答。问卷的提问方式,版面设计,问卷纸张的形式或色彩均应该亲切近人并富有启发性问卷量不宜过大,一般最好不要超过四页。观察调查观察性是收集非语言行为资料的初步方法。观察有两种主要方式: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第五章住宅区道路系统规则通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径,车路和街道。通路规划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功能布局的基础,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第一节交通方式、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通行功能是住宅区各类通路的基本功能。居民出行与区内交通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住宅区各类各级通路的布局与连接形式。1.交通方式选择的分析交通方式采用的交通工具分为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

29、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居民在考虑选择交通方式时的基本要素是交通距离。影响交通距离与交通方式的相关关系的因素有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项。在比较短的距离内(一般为5001000米),步行是道德的交通方式。2.交通特征与类型a.从交通的类型上分析,主要包括居民上下班、上下学内容的通勤性交通;b.居民为购物,娱乐,消闲,交往等其它日常生活需要而发生的生活性交通;c.垃圾清运、居民搬家、货物运送、邮件投递等内容的服务性交通。d.消防、救护、等的应急性交通。后两项交通均为机动车交通;在满足其基本通行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安全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3.住宅区居民交通方式的选择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在

30、100公顷以内,其范围在1000米左右,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占绝大多数;如果交通距离相对较长,居民选择自行车或机动车的比例会大增加。4.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住宅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基本方式。人车分行路网布局原则:1. 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2. 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3. 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特别是在行人量大的重要地段。人车混行与局部分行在我国,人车的交通组织方式与路网布局有其独特的优点,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的一套路网,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顺而不穿,穿而不插。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不同等级的通路特别是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