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68.55KB ,
资源ID:100467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467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27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27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docx

1、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27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019-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2.7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3、思想: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一国胜利论”4、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5、直接原因: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二、主要经过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政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内容: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

2、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评价: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但没有明确革命的方式。3、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促使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召开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人民委员会。5、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确立。三、十月革命的特点及历史意义特点: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展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意义:1、十月革命

3、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2、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苏共希望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打赢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4、评价: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4、、财力,保障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战争结束后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寻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2、目的: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3、内容: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

5、埃政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5、实质: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6、“新”的含义:重视市场和商品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7、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斯大林模式”一、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主要表现1、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推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个人高度专权。三

6、、评价1、积极方面: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二战后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总之,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

7、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民也是不利的。四、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主要改革活动(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造成工农业生产发展迟缓2、措施:重点在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评价

8、: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一次局部调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内容:将工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国营企业中推行一系列改革3、评价:苏联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停滞。(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方针: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2、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从而抛弃了社会主

9、义制度。3、结局: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针对训练:一、选择题1当年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革命第一个在俄国成功了,其主要客观原因是()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C列宁同志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D一战严重激化了俄国矛盾【答案】D【解析】选D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本题须抓住角度限定“客观原因”,A、B、C三项都是从主观方面分析

10、原因,且A、B两项表达欠妥,D项为客观原因,故选D项。2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答案】D3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你认为属于“退却年代”苏联实施的经济政策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 B恢

11、复私人小企业C实行单一公有制 D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答案】B【解析】选B由题干“19211927”时间限定判断该时期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于19181920年,A、C、D三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只有B项符合要求。4.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 6207 8608 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发展B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选

12、C注意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即可知选择C项,排除A、D两项;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到反映。5“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联系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可知B项正确。6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

13、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答案】B【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工人工资较低,消费品短缺,忽视了民生水平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选B。7.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应当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高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应当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A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B新经济政策注意提高人民的积极性

14、C当时苏联重视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答案】C8徐隆彬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一书中说:“大力推广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据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时期()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B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C斯大林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D农、轻、重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答案】C【解析】选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在经济管理上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赫鲁晓夫在进行改革过程中也是采取的行政命令方式,且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并没有根本改变斯大林体制,故选C项。9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

15、;“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答案】C【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赫鲁晓夫改革对集体农庄改革,主要是扩大农庄自主权,没有改变公有制地位;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坚持公有制不变,故A项不正确;两者改革都是针对当时存在弊端,并没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项不正确;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正确。从效果上看,两者改革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故选C。10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

16、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答案】C11.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答案】B【解析

17、】选B从时间“1973”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12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A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B改革忽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C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D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材料二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

19、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10分)(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10分)【答案】:(1)原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

20、人士的好感;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2)不健康现象: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严重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概括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

21、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来分析。14.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

22、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 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 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

23、史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

24、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6分)(2)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14分)【答案】:(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任答一点)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答案要点)材料三材料四观点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关键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走向民主、自由论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现代化的新型途径;在短期内推动苏联现代化,实现了工业化;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现代化具有片面性,不是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损害农民的利益;忽视商品货币关系,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日益阻碍苏联现代化的进程论证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理由归纳完整;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