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69.85KB ,
资源ID:100431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431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代高教信息.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代高教信息.docx

1、现代高教信息现代高教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研究中心编 2007年第1期(总第34期) 2007年3月12日学风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专题一、论学风主体及其作用机制二、新世纪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三、运用过程理论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四、论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五、西南大学设立“本科教学质量 110”六、华北电力大学实施“青蓝计划”七、宁波大学构建教学质量责任体系 华中农业大学“千问计划”引发课堂教学反思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熊立仲在一次课堂练习中120个学生提出了1000多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千问计划”,引起全校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大反思。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千问计划”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

2、由此,华中农业大学计划建立一个涉及全校各专业的“千问计划”网站,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观。中青在线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启动 三年一周期 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次培养对象人数约为150人。入选该计划的青年教师每人每年将获得一定数额的奖励,同时要向所在院系和学校人事处各提交一份工作进展报告。三年的培养期结束后,学校将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全面考核。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师范生接受免费教育后须到农村服务三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首批录取新生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说这一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让困难

3、孩子上得起大学,学生毕业后要到农村服务三年,可边支教边读研,示范成功将全国推广。6所师范院校免费师范教育实施试行方案正在修改中。人民网简讯 12月27日晚,学校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研讨会,讨论如何落实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2007年学校发展研究基金的重点研究内容。张校长、姚校长、邢校长、欧阳校长、王校长、朱书记和学校兼职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1月3日高教所举办2007年第1期高等教育论坛,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刘献君教授作了题为论高校战略管理的学术讲座。 1月16日至19日高教所储祖旺老师参加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哈尔滨举办的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系统秘书长工作会议。

4、 1月26日至27日高教所蒋洪池老师参加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的2007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报告会”。 1月29至30日高教所张岚老师参加了由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在湖北大学举办的省高教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暨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学风主体及其作用机制曹玉玲 王曙光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怀疑的,对于学风建设的关心程度也是值得肯定的,相比之下,学风建设的成效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至于其中的社会原因,我们不去多说,这里想从学校内部探讨一下学风建设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浏览一些有关学风建设的论文,在措施方面都主要谈到如何抓学生,如何齐抓共管, 都由谁来齐抓,如何共管。广义的学风

5、应该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这里不难看出,学风的主体绝不仅仅包括学生,而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个方面。我们倡导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而是说我们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成才为导向,开展教书育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育人活动中只有学生这个主体,而忽略或淡化了其他两个主体的作用。现实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有人认为以学生为本,就只抓学生就行了,学风的好坏人取决于学生,与其他人无关。因而只要学生管理干部工作到位了,学风就上去了;学风不好,就是学生管理干部工作不到位。这些想

6、法是不正确的,颠倒了学风的主体位置。 一、关于学风的主体“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学风建设的客体是学风,教师、学生都是主体。因此,必须考虑领导作为,管理干部作为、教师作为、学生作为及其他服务人员作为。” 在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学生是主要表现群体,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学生、教师、管理干部三者在学风建设中都有着至关重要而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因而,学风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三个,即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学生、教师、管理干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互相促进的,在学风建设中也是如此。(如图所示)图 1 学风建设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二、不同主体在学风建设中的不同作用 学生、教师、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是

7、学风建设这个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图所示) , 但是一个主体在学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如图2所示)。因而我们只有更清楚准确地认识不同主体的不同作用,我们才能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学风建设的成就。 图2:不同主体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1学生主要体现者 按照学风的定义,学风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包括教师的教风和管理干部的作风,我们把学生定义为主要体现者。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一个主体,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学风建设措施的大量实施者,是学风好坏的主要体现者。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毅力和学习态度受到施教者和施政者的影响,能够间接体现教风和工作作风的好坏。学生能从整体上体现出学风的好坏,但是,从图

8、2可以看出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是低端的,学生主体更多地受到来自施教者的施政者的影响,而学生对施教者和施政者的影响相比之下小多了。所以,学风好坏很大程度上受施教者和施政者的影响。从这里也突显出教师和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图2中看到,在学生内部形成自循环系统,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毅力、学习方法之间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个自循环系统的输出结果是施教者和施政者影响的结果。 2教师施教者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比较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说过“教授们既从事教学活动,又搞科研,他们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和大学的风气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教授们的影响非常大,贯穿

9、在教学和科研之中,波及教室以外。”教师作为学风的主体之一,是主要的信息传送渠道,包括知识、能力、做人的风范等等,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显性和隐性影响。教师通过授课、与学生的交流,以自己的学识水平、教学方法、授课能力、治学态度等直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处世之道、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极大的隐性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目前出现了职责缩水的现象,现象一是只教书不育人,把育人的责任全部放到学生管理干部身上,自己只管授课;现象二是把教书当作授课,对教学环节的认真把握不够。教书不仅仅只是授课,而应该包含从备课、讲课、作业设计和布置、作业批改、讲评、考核环节的设计、考试内容的设计、试卷批改、成绩分析等

10、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环节,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台下工夫不够,只注重台上的工夫;现象三是把科学研究当作额外的工作。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作为高等学府的教师,只教书是不够的,必须从事教学研究,这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更是教好书的必要。许多的教师之所以把科学研究当作额外的工作,其实是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偏差所致。教师的研究主要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从低到高是教材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三个方面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好教材研究,这是做好教师的第一关,然后随着经验的增加,认识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开

11、展方法研究和更高层次的理论研究。这是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也是具有操作性的。随着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个人魅力也会提高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对学生的学习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学风的好转,同时也起到了育人的作用,实现了育人的目的。 3管理者施政者的作用管理者是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治学、成才的榜样。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管理者作为校园的一分子, 他们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这里我们强调是他们的施政对学风的影响。学风体现在学生、教师管理者的行为当中,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基础性行为和倡导性行为,政策的制定者为学风建设营造制度环境,是一种

12、硬环境的创造者。制度对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具有显性影响,对他们的行为提供约束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证基本行为,明确行为者必须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激励机制激发倡导性行为,明确行为者还可以做什么。基础性行为是倡导性行为的前提,倡导性行为的普及对基础性行为的实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只有科学的、合乎理性的约束机制才能起到约束 的作用。只有合乎人性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人的潜力。因而,施政者行为的结果即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对教师和学生以及管理者本身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合理的机制能起到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机制可能适得其反。同时,施政者的施政理念、执政艺术、执政形象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13、也是至关重要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教师、管理者各自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他们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学风建设中位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不能区分也无法区分他们各自作用的大小,他们都在各自的阵地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是不能割裂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学风建设应该是三者之间平衡运行的结果,只有在三者协同运作的基础上, 才能实现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如果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就会导致循环的效果。如果把学生分量看得太重,轻视了其他两者的作用,那就只有学生内部的自循环,得不到来自教师和管理者的正确信息。那么,学风建设就会发生偏差,采取的措施就得不到预想的结果。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

14、也是教师的事情,更是管理者的事情。因此,学风建设应从一个主体出发,加强三支队伍即教师队伍、学生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首先实现三个主体内部的良性循环。然后在三个主体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也就是说,我们在分头抓的基础上,要协同运做,不能只管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否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引起对流阻滞,会影响学风建设的效果。(原文转载自2006年10月教学与管理)新世纪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付冬娟 高 欣学风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方法和风格的总体反映,是学校育人环境的综合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我校一直把建设优良校风

15、、学风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常抓不懈。在新时期,学校积极探索新思路,采取新措施,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一、 强化管理,深化教学改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构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不断探索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和其它的人才培养模式。2.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为保证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学校在总结近几年学分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首先在化工学院进行学分绩点制试点工作,2001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校铺开,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3.加强课程

16、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在建设31门校优秀课程基础上,2001年学校继续进行新一轮校和院(系)核心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设33门校及院(系)核心课程,9门一般课程。使这些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必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和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4.引导教师教书育人,以良好教风促进学风建设。我校倡导教师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强化敬业精神,教书育人“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的指标体系和制度,坚持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积极制定教师的激励政策和约束体制。5.不断加强考风建设,保障学风建设健康发展。为了搞好考风建设,学校强化管理,严格制度,使考试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加

17、强教育,晓之以理,使考风建设落实到每个学生;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学生发倡议书,建立良好的考试氛围;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克服考试中存在的弊端。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校提出多种形式的考核,如笔试口试、开卷、写论文、大作业等,或多种形式的组合。在加强考风建设的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和管理工作,尤其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和管理。二、培养创新精神,赋予学风建设新的内涵1.树立创新观念。创新观念的树立要通过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在校园里倡导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1997年初,学校召开第十二次本科教育工作讨论会,转变教育观念,确定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总体目标。如

18、我校专门开辟了一条保研绿色通道,有7名本科生通过公开答辩,以自己突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征服了专家评委,破格获得免试读研资格。这不仅仅是保研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鼓励并引导大学生注重学以致用,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同时,也促使广大师生进一步转变观念,用新的质量观、人才观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对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我校着重营造民主、自由和交流合作的环境,在争鸣中激发学生灵感,在交流中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学校建1700多平方米的创新教育中心实践基地,在大连软件园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各院(系)也纷纷建立了创新分中心及基地所有这些基地每年

19、可安排近3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训练。3.培育和完善创新机制。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管理制度。目前,我校已实施了“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培养大学生科研助手!开设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等28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并推行了优先保送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免试直读硕士学位的规定,为一批优秀学生创造了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和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个性化。新的培养计划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20、在近期完成的2001级培养计划全面修订中,首次提出了培养计划由两部分组成,即共性培养和个性要求。其中,个性要求是指各学院(系)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并与一定的专业设置模式和课程结构相配套,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各种培养模式。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对话、讨论式的讲课方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主动地掌握知识,积极思考问题,敢于探索未知世界。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在经管政法类课程中推广了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实行了体育健身俱乐部制,有些课程采用外文教材或外语教学,不少科研课题组吸纳学生当科研助手,在实验教

21、学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6.大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每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攀登杯”科技竞赛、电子科技竞赛、外语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十多类省。全国和国际举办的正规的大学生科技竞赛,并将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从中发现、培养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优秀学生。学校制订“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搞科研,培养研究能力。学校将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子课题汇总编成年度大学生科研课题选题指南,学生根据“指南”申请某一项目,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科研助手,经审批后给予一定资助经费,实施该计划后,每年有近200项科研课题立项。三、让大学生自我建设

22、,培养良好学风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校一贯坚持“自我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以班级和寝室为重点,让学生参与建设;二是发挥学生组织及学生干部的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三是通过优良学风班的评选,促进学生的学风转变。如20002001年度校优良学风班评选活动按照新修订的大连理工大学建设、评选优良学风班实施办法进行,评选标准中增加了对创新实践效果的考核,充分展示了“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良好学风.。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软环境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校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继续开展“两课”、“

23、两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开展思想状况、职业理想的调研,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努力成才。2.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对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促进学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5年9月,我校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试点院校,学校成立了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大连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实施细则,全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加

24、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学校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经费将逐年提高,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3.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促进学生专业的学习热情。近几年,学校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每年学校举办学科前沿知识讲座达600余次,很受学生欢迎。(原文转载自2003年第6期辽宁教育研究)运用过程理论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钱旭红 何仁龙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中,高校如何培育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是我国高校在 21 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国家发展和振兴的过程,就是大学从社会边缘

25、走向中心的过程。大学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以聚集和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唯有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独具精神气质的大学,才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当前,我国大学制度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器物与制度层面的革新,需要大学精神的引领与支撑。多年来,华东理工大学从自身学科特色及办学积累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作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特色,将“服务国家与社会”作为使命与责任,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性化”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产业、学科和社会英才”。一、从过程工程到过程思想华东理工大学将“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作为学

26、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优势及特色,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过程思想与过程工程”是一代又一代的华东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其实践所得的提炼,凝聚着师生们的心血。1.体现过程特色的学科结构发展学校的过程思想孕育发端于其过程工程。而过程工程本身也有一个在学科建设进程中提升、拓展和整合的过程。学校最大优势和特色是化工学科,但很长时间校内化工学科对应的理科化学学科都很弱,难以发展,更何况非理工类的其他学科,这对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很不利。正确处理单科与多科,化工学科与理工农医法等大类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化工是工科中五个传统领域之一,现代

27、工学、理科学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化工学科的内涵,同时化工学科自身也需向前发展。对于这样一所大学,如果只强调化工,化工自身将无法发展;如果只强调多科性,学校也就失去了特色优势,成了无源之水。而面向过程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2.过程工程向过程思想的提升过程思想强调:过程与目标同样重要。在目标确定以后,重要的是具体实施过程。目标的实现过程可能并连机制同时存在从单科性的华东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多科性的华东理工大学,实践与创新中渗透着强烈的过程思想。重视过程研究、重视过程思想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是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所在。“过程工程与工程思想”这一体现华东理工大学发展脉络

28、及全校共识的理念得以确立,对学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强化、强调过程,既是学校合理的现实定位,也是多年来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基本传统。二、适应过程优化过程设计过程目标确立后,随后的全部工作内容就是如何进行过程实施。“条条道路通罗马”,实现目标的方法或途径有许多种,这其中必然存在优劣之分。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关键就是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和经验,寻找科学合理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目标。这就是一个过程工程,即依据工程的观点和理论寻找或创建一条最优或相对较优的方法或途径,以科学合理地达成目标。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依赖于过程。能否认识“过程”的特征与发展规律,是否善于“适应过程”,改善过程的状态与结构,

29、进而引导过程,关系到它们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关系到它们的未来。1.在适应“过程”中谋求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体制转型、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增长这两个变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适者生存、特色生存,是 21世纪高校,也是华东理工大学不可回避的命题。对高校来说,面对外部变化,首先必须调整内部结构,适应环境的变化。尽管我们尚处在这一调整的初级阶段,尽管我们对发展过程还不甚熟悉,但是,我们必须时刻应对变化,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如果没有这一忧患意识和改革意识,将有被淘汰的危险。2.优化过程发展结构,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近几年,华东理工大学在调整

30、、优化和完善过程,增加适应性,走特色强校之路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方针,使学校在适应“过程”、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经过努力,华东理工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多学科发展框架,属于一般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 个,二级博士授权点 43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21 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20 个(包括 MBA、MPA);52 个本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5 个;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和 11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今后,学科建设的任务是从学

31、科布局发展转向更注重学科水平提高,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学校的发展奋斗目标: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3.设计过程,引导教育发展与实践“过程思想”是华东理工大学在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实践我们更坚定了“教育要在过程中行进”的信念。华东理工大学的教育发展的过程实践表明:(1)过程与目标同等重要,目标依托过程而存在,人才素质在过程中养成。重视确定目标后的过程,重视理论引导下的实践。政界、业界和学界英才是在实践中塑造的。因此要强调与过程相关的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策略、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训练与教学。(2)“过程”是促进目标、理念、价值、兴

32、趣实现的关键基础步骤。过程思想凸显过程及其操作在目标实现中的重要性,凸显人的体验及实践在人生定位中的重要性。过程影响目标,实践丰富理念,千里始于足下,细节决定成败。对过程及其实施必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是真正的“过程工程”。(3)对过程的重视,是对当代社会伴随市场经济而滋生的只重目标不问过程的极端功利主义、浮躁行为的校正。大学更要重视传授知识的“过程”。求真求是、培养新人是大学的理想,而勤奋求实是探索真理的必经的过程。通过过程互动与过程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作了大量尝试。“机械设计”是大学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从 1999 年开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引入创新机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师生互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教学效果。迄今为止,学生共申请专利 7 项,其中“可折叠变升程螺旋拉杆式千斤顶”等 5 项专利获得批准,并且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