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22种海水盾纤虫图谱及形态描述 1、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 Dujardin,1841) 自由生活于各类养殖和育苗水体,极为常见。 A、C为活体观,B、D、E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活体大小约为 25-3510-15m,腹面观为椭圆形,侧面观呈细长的肾形,胞口位于腹面约1/2处,顶端平截区显著。体表光滑,无明显的缺刻或脊突。体纤毛约12-13列,每列约由20个毛基粒(或毛基粒对)构成。尾纤毛单一,长约15-20m。伸缩泡于尾端,伸缩频繁。大核单一,卵圆形,长约10-20m。第1小膜由约5-7个毛基粒构成,第2小膜较
2、第1小膜稍长,第3小膜极短小;盾片由3对毛基粒彼此紧靠而成“Y”字形排布。在附底时运动较缓,未受惊扰时常可较长时间地处于静息态,此时纤毛散开而静止;在水中游动时无特征,速度较快,摇摆状直线前行。本种为沿岸的一极常见种。2、双核平腹虫 (Homalogastra binucleata Song,1993) 异名:双核小尾丝虫(Uronemella binucleata)。偶见于对虾育苗水体中。 A为活体观,B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 活体约25-4015-20m,典型的倒梨形;顶部为一平截的裸毛区。胞口位于体后2/5处;表膜薄,稍有缺刻。大核由两个片段组成,位于体中
3、部。单一伸缩泡,尾端分布。16-17列体纤毛,体纤毛长约12-15m,尾毛长约20-25m。第1小膜近顶位;第2小膜与第1小膜等长,由2-3列毛基粒构成;第3小膜近扁方形。盾片由4对毛基粒组成。运动具典型的属之特征:在未受惊扰的情况下,借尾端的粘丝而趋附于底质上,虫体常借此做缓缓圆锥状旋转运动,当受到惊扰时会迅速逃离。3、弗州拟尾丝虫(Parauronema virginiaum Thompson,1967) 形态描述 活体大小2535m1015m,外形稳定。体前部具多个结晶体,内质颗粒少。虫体顶端AP略尖,呈小的截面。口区约占体长的1/2,体纤毛长约8m,单一尾纤毛长约18m。单一伸缩泡位于
4、体后端位(上图A)。 体动基列10-11列,混合式(上图B ,C )。口狭长,M1由89个毛基粒组成;M2为平行的2竖列,由6对毛基粒组成;M3为2横排的毛基粒。PM起始于M2中部,终止于Cs后。Sc由约7个毛基粒构成。大小核各1枚,Ma近椭球形,Mi球形。徐奎栋,宋微波(1999).海洋贝类几种危害性纤毛虫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1999年第6卷第2期4、长拟尾丝虫(Parauronema longum Song,1996) A为活体观,B、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兼性寄生于濒死幼虾之表浅部位或自由生活于各类养殖与育苗水体。形态学描述:虫体长柱状,活体大小约30-5512-
5、20m。侧面观略似长肾形并在胞口区明显凹入。虫体顶端有一较大的裸毛平截区。口区占体长的3/5。纤毛约14-16列,静止时呈散乱无序排列,单一尾纤毛长约15-20m。表膜光滑,其下可见棒状射出体。内质无色透明至暗灰色,常充满油滴状颗粒。结晶体哑铃形,于体前后部。大核椭圆形,位于体中部;小核紧挨着大核。伸缩泡单一,尾部端位。体动基列为典型的混合式。口区狭长,其中第1小膜约由7-11对毛基粒组成;第2小膜含3列约18个毛基粒;第3小膜小而不明显。盾片由4对毛基粒组成。运动活跃,无明显特征,附底时可长时间地静息不动,水中游动时呈直线运动。5、贪食迈阿密虫(Miamiensis avidus Thomp
6、son Moewus,1964) 外寄生于牙鲆体表(造成宿主溃疡病)。 A、C为活体观,B、D、E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外形活体特征见图。虫体长约30-40m。饥饿或快速分裂时较为瘦削,但在处于饱食或寄生状态下明显粗壮(可为近球形),但前端恒为一尖顶状。表膜较软,无缺刻,射出体弱小。体纤毛13-14列。体内在饱食状态(尤其寄生时)因充满大的内储食物颗粒而呈黑灰色。自由生活时可清亮透明无色。口器结构如属,第1小膜由2纵列组成,每列约含5个毛基粒;第2小膜明显大于小膜1,有4-5纵列,每列含6-7个毛基粒;第3小膜含2-3横列。运动不活跃,表现为不停歇地向前游动。6
7、、巨大拟阿脑虫(Paranophrys magna Borror,1972) A为活体观,B、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活体大小约为50-8020-30m,长袋状或柱状,前端尖削,无平截的顶区。口区形成一窄长而浅的凹陷,胞口位于腹面体前2/5处。表膜下具(不明显的)短棒状射出体。内质常由于充满大的颗粒而呈深灰色甚至黑灰色。在食物不足时通常通体透明仅在某些部位(如前部)有若干黑斑区域。体内普遍充有散布的短棒状结晶体(长约2m),并常在胞口后形成一花瓣状的聚合区(数个至10数个聚集在一起)。伸缩泡小,尾端分布。大核单一,位于虫体中部。口器结构中第2片小膜较第1小膜稍长
8、,第3小膜很小。盾片由5-6对毛基粒组成,纵列成近直线状。体纤毛约23-27列,纤毛排列密集,在虫体的前后极区均不形成明显的裸毛区;尾纤毛仅略长于体纤毛。运动较缓慢而无特征,在受到惊扰时不停地于水中迅速游动(摇摆曲线状前行)。7、海洋拟阿脑虫(Paranophrys marina Thompson Berger,1965) 对虾育苗及贝类养殖水体中。 A为活体观,B、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30m 形态学描述:活体大小约为30-4510-15m,纺锤状,前端尖削, 后部稍钝圆。口区不明显,占体长的2/5。表膜光滑无缺刻,无射出体。内质透明无色至浅灰色,含许多折光储颗粒和多个棒状结晶
9、体。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尾端。大、小核各一枚,大核椭球形,小核近球形,紧附大核之上。体纤毛长约8m,尾毛一根,长约15m。10列体纤毛为典型的混合式动基系结构,其中双动基系部分可伸达全长的6/7处。第1小膜十分窄长,约由10-12对毛基粒组成;第2和第3小膜均较短,分别由2竖排和3横排毛基粒构成。盾片含6个散布成单列的毛基粒。虫体运动迅速,无明显特征;或安静地在基质上爬行。8、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 (Groliere Leglise,1977) 异名: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 carcini 内寄生于越冬亲虾血腔中或兼性寄生于养殖动物体内。 A为活体观,B
10、、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虫体大小约为30-5510-15m,但大型个体可长达75 m;细长纺锤状,前端尖削并常向背面弯曲;后端稍钝圆。胞口于前1/3-1/4处的凹陷内。表膜薄而光滑,射出体不可见。内质无色至浅灰色,含少量折光颗粒。大核球形,中央位。伸缩泡小,于尾端。约11列体纤毛,在虫体前端几乎不形成裸毛区。体纤毛长约8-10m,尾毛长约15-20 m。第1小膜由两纵列组成,每列含7-9个毛基粒;第2小膜由5-6纵列组成,每列含7-9个毛基粒;第3小膜由3短的横列组成。盾片含3对毛基粒,排成“Y”形。 运动较活跃但无特征,在高密度的培养状态下可以长时间地悬浮于
11、水体中。 9、中国后阿脑虫(Metanophrys sinensis Song Wilbert,1999) 自由生或临时性栖生于刚死亡幼虾之体表浅部位。A为活体观,B、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虫体大小约为25-5010-20m,长卵圆形至纺锤形,前端尖而后端圆,腹面直而背面隆起。口区为体长的1/3-1/2。表膜薄而光滑,无射出体。胞质无色至浅灰色,含数个油滴状颗粒。单一卵圆形大核位于体中部,一枚小核附于大核。伸缩泡小,尾端分布;开口于第2动基列末端。10列体纤毛,长约8-10m;尾毛长约15-20m。第1小膜长于第2小膜,两者均由两纵列毛基粒组成;第3小膜含2短
12、横列毛基粒。运动不十分敏捷,水中游泳或底质上滑行。10、指形拟舟虫(Paralembus digitiformis Kahl,1931) 自由生活及内栖于贝类外套腔内,也兼性寄生于动物组织内。B、C为活体观,A、D、E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活体长约25-65m,外形为水滴状、细长卵圆形或宽卵圆形,前端尖呈吻状,后端宽圆。口区宽大,约占体长的1/2-3/5。皮膜薄稍有缺刻,其下分布短棒状的射出体。胞质无色至深灰色。体纤毛长约8-10m,单一尾纤毛长约20m。单一椭球形大核位于体中部,一枚球形小核紧挨着大核。单一伸缩泡小,后端分布,近背方。体纤毛22-25列。三片小
13、膜为典型的属之模式,其中第1小膜三角状;第2小膜发达,长约10-16m,由3-4纵列毛基粒组成;第3小膜短小,约由2-3列毛基粒组成。盾片约由4-10对毛基粒构成。运动不活跃,表现为缓慢爬行或长时间保持静息或围绕体长轴连续游动。11、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persalinus Evans Thompson,1964) 自由生活于对虾育苗水体及菲律宾蛤仔外套腔内。A为活体观,B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活体长约25-5015-25m, 外形为饱满的水滴状,皮膜薄而无缺刻。体内具多个直径约2-4m的内储颗粒,中央区为较透亮的大核。口区约占体长
14、的1/2。体纤毛排列稀疏, 长约7-10m, 单一尾纤毛长约15m。单一大核近球形, 位于体中部。单一伸缩泡小,后端分布,在第3动基列后端有个伸缩泡开口。体纤毛10-11列。三片小膜为典型的属之模式,其中第2小膜为口区长的4/5,第3小膜约由3列毛基粒组成。口侧膜起始于第1小膜下方。盾片约由4-5个毛基粒对构成。 在自由培养状态下,游动较活跃,典型地作摇摆状直线巡游。 12、冠帆口虫(Pleuronema coronatum Kent,1881) 自由生活于各类养殖与育苗水体。 A、E为活体观,B、C、D、F、G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30m 形态学描述:活体大小约50-17030-
15、90m,虫体背腹扁平,腹面平而背面膨出,侧面观为阔卵形。发达的口侧膜纤毛可长于20m,活体观呈十分显著的帆状。活体常浅黄灰色,半透明至不透明。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梭状射出体于虫体表膜下。大核球形,较小,于虫体中央区。伸缩泡单一,亚尾位背方分布。口纤毛器如属之构造:第1小膜和第3小膜等长,均由2列毛基粒组成;第2小膜两分,前部分由2列毛基粒组成,其末端钩状,而后部分成“V”形,其中毛基粒锯齿状排列。约30-50列体纤毛,其中胞口左侧具4-5列不后行至尾端的体动基列;10-15根尾毛针芒状分布,长约30m。运动如典型的属之特征。13、相似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llus simile
16、 Song,1998) 对虾育苗水体。 A、C为活体观,B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0m 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llus的形态学描述:虫体极小,约18-2012m,外形如柠檬状(腹面观),前后端各有一小而明显的平截面。口区约占体长之3/4,口侧膜极显著,外展如帆。虫体无色透明,单一球形大核于虫体中部。小的伸缩泡于尾端腹侧。体纤毛长约7m,尾纤毛长可达20m。本种约含15列体纤毛,其中口区左侧两列体纤毛运动如典型的属之特征。14、蠕形康纤虫(Cohnilembus verminus Muller,1786) 自由生活或内栖于海湾扇贝外套腔。 A、C为活体观,B、D、E、
17、F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虫体大小约为40-1306-20m,外形上变化均显著,在饥饿时细长如丝,甚至呈扁带扭曲状;多数呈长叶或条状,前端尖削,前部向背侧微弯。口区狭长而极不显著,约占体长之2/5-1/2。体纤毛长约7-10m;尾纤毛长约12-15m。表膜薄,活体观察时虫体外轮廓可见有轻微至明显的缺刻,纤毛由缺刻处发出,其下外质中有不明显的短杆状射出体。单一椭球形大核位于体中部。伸缩泡端位。第1小膜基本为单列,由紧密排列的约40个毛基粒组成,在左侧与体动基列合并成一致密的膜状结构。第2小膜和第3小膜较退化,各由5-9个毛基粒组成。口侧膜前部由单列毛基粒组成,后部由
18、两列并拢排成“之”字形的毛基粒所构成。盾片约由3对毛基粒组成,排成“Y”形。体纤毛为10-11列,每列在前端均为双动基列构造。在虫体最顶端形成一小的裸毛区。活体运动包括两种基本方式:a)完全静息不动,常多个个体丛集在底质上;b)(如在惊扰时)进入游泳状态,如蛇状迅速由水底游向水面后随即复进入安静状态。15、显赫针口虫(Porpostoma notatum Mobius,1888) A为活体观,B、C为蛋白银染色后的纤毛图式。比例尺=15m 形态学描述:活体大小约为60-200m20-60m;外形变化极大,从细长棒状、指状到粗壮的长水滴形,但基本为指状或长柱形;顶部尖削,后端钝圆。小型个体一般半
19、透明并呈浅黄灰色,大型个体则普遍灰暗甚至黑色(体内充满食物泡及内储颗粒),尤其在低倍镜下观察时虫体暗黑色为突出特征。胞口区(前庭)阔大,形成一极度凹陷的“口腔”,约于虫体前2/5-1/2处,活体观察时此腔常为虫体之唯一较清亮透明处(尤其在大型个体),并可见前庭内波动的纤毛。单一尾纤毛, 短而不显著。伸缩泡小,尾端分布。大核长带状,扭曲盘折,但在活体时几乎无法观察到,故需借助简单的细胞核染色。口纤毛器结构十分独特,其中第1小膜极发达,横向分离成10-20片段,约占口区长的3/4。其余小膜深陷入阔大的口前庭内,活体观察时可见纤毛(小膜)在其内不停地摆动,第2小膜约由15-20纵列毛基粒组成,第3小
20、膜两分,左右部分分别含10列和3列毛基粒。体纤毛十分密集,约50列并在前方背侧形成一长的缝合线。运动较活跃,摇摆式快速不停地在水中往返穿游。 16、伪膜袋虫(Pseudocyclidium longum Xu Song,1998) 暂缺图 目前仅发现于贝类外套腔内,其余宿主待查。17、厚鱼钩虫(Ancistrum crassum Fenchel,1965) 厚鱼钩虫4个不同种群的形态 a-d. 自不同宿主的种群的活体侧面观(a.自中国朽叶蛤;h.自江户布日蛤;c.自菲律宾蛤仔;d.自紫石房蛤) e-g.自中国朽叶蛤的种群之纤毛图式和银线结构(e.腹面观;f.背面观;g.示尾部的银线结构) h-
21、j.自紫石房蛤的种群之纤毛图式、银线结构及核器(h.银线结构;i.左腹而纤毛图式;j.右侧纤毛图式及核器) 虫体左右扁平,活体长约4080m,背腹宽约2030m,厚约820m。前半部内质较透明,含多个较小的颗粒,而后半部通常含多个食物泡,故低倍镜下观察时,后部常呈灰黑色。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后部近胞口处。虫体通常以趋触区吸附于宿主的鳃丝上,游动时呈旋转式前进。18、鲍鱼钩虫(Ancistrum haliotis Xu et al.,inpress) 暂缺图 19、尖鱼钩虫(Ancistrum acutum Xu et al.,in press) 暂缺图 20、日本鱼钩虫(Ancistrum ja
22、ponicum Uyemura,1937) 日本鱼钩虫2个不同种群的形态 a-c.自不同宿主的种群的活体侧面观(a.b.自日本镜蛤;c.自青蛤) d.示口器结构(青蛤种群); e,f.青蛤种群之纤毛图式与核器(e.左腹面观;f.右面观) g.h.日本镜蛤种群的银线结构(g.左腹面观;h.右侧观) 虫体左右扁平,侧面观前狭后宽。本种的日本镜蛤种群虫体略向背部弯曲,前端相对圆滑,后部宽大,尾端向背部的突起较明显。活体长约6570m,背腹厚约2035m,左右宽约1015m。而青蛤种群则背腹相对平直,外形似三角形。体纤毛长约1015m,口区纤毛发达,长约2530m,单一尾毛长约20m。虫体前部内质较透
23、明,后部含多个食物泡及内储颗粒。21、亚桶形后口虫 Boveria subcylindrica Stevens,1901 采集于栉江珧(Pinna pectinata)鳃表和外套腔中。a.b.活体(a.侧腹面观;b.侧面观); c.示口器结构;d,e.纤毛图式、核器及银线结构(d.侧腹面观;e.侧背面观) 形态描述 活体长宽约4565m2025m,背腹最大厚度位于体后端,约22m,最窄处位于体前1/3处,厚约810m。虫体前端钝圆,前半部向左侧弯曲。胞口位于尾部,故此处明显不规则。体纤毛相较稀疏,长约8m,虫体可通过左侧及背部近顶端纤毛吸附于基质之上。口区纤毛发达,并集束成毛笔状,口区纤毛长约
24、2530m。虫体内质较透明,体后部含多个直径约5m的食物泡。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后部。运动不活跃,游动时通常绕虫体的纵轴旋转前进。体动基列为混合式,约2128列。在虫体的近腹面,第1列体动基列明显较长,并在后端与口侧膜并行一段距离。口侧膜呈“之”字形排列的两列动基列,并在虫体后端绕行约360(上图c)。三片小膜以M1为最短,约两列毛基粒组成;M2为双列毛基粒构造,与PM并行环绕于口围盘;M3位于M2的一侧;PM与M3之间为胞口。大、小核各1枚,大核为不规则的椭球形,小核近球形,位于大核的上方。银线系通常为简单的纤维在动基列问相联(上图d, c)。本属的特征为口器位于体后端,口侧膜和三片小膜绕行于
25、虫体后端并成近360,第一列体动基列在其后部与口侧膜并行。为海洋双壳贝类外套腔及海参纲棘皮动物呼吸器官中的寄生虫。徐奎栋,宋微波.海洋贝类的危害性纤毛虫研究III.触毛亚目盾纤类纤毛虫.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0,30(2): 230-236. 22、类唇后口虫(Boveria cf. labialis) 寄生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呼吸树内。 本种与Boveria subcylindrica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口部边缘具有一个10m 15m的原生质凸起,而前者没有,该虫很可能是后口虫属的一个新种,其特征与Boveria labialis最为相似,暂命名为唇后口虫
26、的相似种类唇后口虫(Boveria cf. labialis)。形态描述 活体体长约4078m,宽约1435m,整体外观呈火炬状,前端钝圆,尾端宽大,背腹最大厚度位于体后端,厚约25m;体纤毛密集,长约10m;口器位于体后端截面上,口纤毛发达,长约1450m。荣小军(2005).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以及寄生虫病病原学初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论文).67-89. 编后说明 1、名录整理自:宋微波,朱明壮,陈子桂,王 梅(2000).海水养殖水体中危害性纤毛虫原生动物研究 I.盾纤目习见类群的口器结构及鉴别特征.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0(2):207-216. 2、图片和形态学描述主要来自:宋微波,A.沃伦,胡晓钟.中国黄渤海的自由生纤毛虫.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1-216. 3、本图谱所介绍的已鉴定种类仅限于中国北方养殖海区,大多数标本采自虾蟹和贝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