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3.18KB ,
资源ID:100333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333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研究.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研究.docx

1、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研究异化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研究摘 要:从梳理异化概念入手,指出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正在一步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领域,现实世界有异化,在网络世界也有异化。从人际关系、学习主体、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异化表现,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具体措施如下:培养网络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塑造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关键词:异化;网络异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一、异化的含义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

2、错乱等义;德语entfremdung(异化)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显然,现代社会研究领域所广泛使用的异化已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引申含义。当然,我们现在使用的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一词,经历了一个随历史条件和研究需要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它创始于费希特、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发展于卢卡奇、哈贝马斯、弗洛姆等,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异化的主体从抽象的本体向具体的人本体的转变;其二是异化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向度向实践向度的转变;其三

3、是异化研究从人的外在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转变。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自我”创造并规定(异化)“非我”(大千世界)的观念中,以及在黑格尔的具有全知全能、至高至上特质的“绝对精神”外化的观念中,异化的主体是指具有绝对的、永恒价值的抽象本体。只有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了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隐秘就在于此,人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自己便成了无。批判宗教,就在于把属人的东西从上帝那里收回来,还给人。如果说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主要是抽象的绝对精神和上帝,那么,马克思、

4、恩格斯著作中的“异化”规则已主要是指具体的人了,马克思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从研究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性活动生产劳动入手探讨异化问题,这就使得以往对于人的考察落实到最具确定性的现实基础之上。“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异化表现为:“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

5、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在马克思的体系中,异化是指人的这种状况:“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果说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异化概念从“抽象本体”到“具体的人”的转化,考察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那么在弗洛姆那里,直接把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人的内心深处,揭露人的内心世界的异化和压抑。首先,弗洛姆从剖析“偶像崇拜”的含义入手,揭示“所谓

6、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人感觉自己是一个陌生人,我们可以说,他同自己疏远了。他不觉得自己是他那小天地的中心,是他本身行为的创造者他的行动及其后果反倒成了他的主人,他服从这些主人,甚至会对它们顶礼膜拜。”弗洛姆强调异化作为“对所造之物和环境的屈从”的心理体验,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异化几乎无处不在,它弥漫在人与他的工作、人与消费品、人与国家、人与他的同胞、人与他自己的关系中。人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构筑了一部复杂的社会机器来管理他造的技术机器。但是,他所创造的一切却高踞于他之上。他没有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中心,而觉得自己是他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的奴仆”。二、网络异化

7、正如弗洛姆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类异化正一步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领域,不光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也没有幸免。在网络世界存在着人的网络异化。在应然层面,人与网络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然层面,人往往迷失于虚拟世界中,迷失于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中,迷失于网络世界的感官即时快感中。“人在网络世界中迷失甚至丧失主体性,往往丧失自己应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人从而被虚拟这种手段同化为网络世界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人与网络的颠倒化和异常化。人成了受制于网络的客体,网络反倒成了控制人的主体这就是人的网络异化。”人的网络异化究其实质是人与网络关系的颠倒,本来应该作为主体和目的的人现在沦落成了客体和手

8、段,而本来应该作为客体和手段的网络现在却变为主体和目的,人将他的追求投射到外在目的之上,并为这一目的所支配。网络异化的事实是“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他把他的生存状况投射到这些外在于他的力量上”。人须臾离不开网络,离开网络会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网络成了人生活的全部,“庞大的网络笼罩着全球,犹如一个大的鸟笼将人类网络其中,使我们习惯于依附它,服从它的指令和程序,从而丧失了自由关在笼中的鸟儿会渐渐丧失自然的灵性,每天冷漠的人机对话中人也会变得冷漠,会失去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感受力,从而在无数的程序和系统中丧失掉无拘无束的自然的灵

9、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以上,基本饱和。当代大学生人的网络异化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主体、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异化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异化问题。三、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异化表现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异化网络作为数字化的虚拟社区,这些社区设备齐全,与现实生活相比,仿真程度很高,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进入其中参与活动。在虚拟社区参加活动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相互不知道身份、职业、年龄、性别,这些

10、虚拟群体的交往具有间接性、隐秘性的特征;同时他们网络交流的内容自由、开放、多半也是虚假的。大学生们在这种虚拟环境下的交往,沉迷于网聊、热衷于以虚拟角色与网友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学生感觉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与慰藉比现实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以此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人际感情冷漠,人际关系冷漠,人际距离疏远。从而导致学生之间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的角色互换,造成越来越少的现实人际交往,形成人际交往的异化。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行为异化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海量性大大方便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网络

11、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学生不堪重负,而且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完全正确地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选择。很多大学生课堂上听课不认真,认为老师讲课的内容网上都有,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做,认为可以到网上查询。XX、谷歌等强大搜索引擎的诞生,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力、攻坚克难的毅力,遇到问题不是首先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尝试解决,而是“有问题,XX一下”,直接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于是问题的解答千篇一律,在无网时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学习异化。长此以往,导致思维平面化和单向度。因此,有学者告诫:“在看到超文本给我们提供了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

12、注意到它对我们的认知控制力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由超文本所构成的知识海洋里,如果主体缺乏对自身的控制并且不是持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那么就会在其中迷失方向。”“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娱乐方式异化网络游戏的娱乐性、竞争性吸引了无数大学生,他们玩游戏本来是为了休闲,但是游戏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游戏者吸入其中,难以自拔。虚拟世界使人沉迷,不是人在玩游戏,而是游戏绑架了人;人不是在休闲,而是在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大学生能够成天成夜不吃不睡打网络游戏的不在少数,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引起许多电脑疾病,如:心肌梗死、颈椎病、电脑肩、鼠标手、近视眼、辐射病等,严重的甚至

13、引起猝死,这样例子经常见诸各种媒体。单一娱乐方式网络游戏,致使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无节制的沉迷其中,把读书学习抛在脑后,出现不少试读退学和留级学生,2004年12月,上海大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81名成绩不合格的大学生,被学校集体劝退。这次退学的81名学生当中,男生占绝大部分。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导致学生考试不及格直至最后退学的罪魁祸首,就是网络游戏。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异化进入网络的人来自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生活态度和伦理价值观念,由于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网络上难免充斥着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存在着专制、邪恶、损人利己、

14、不负责任、病态、欺骗等等丑恶现象,促使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质疑,同时,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意识形态霸权,冲击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身处网络环境的大学生,由于价值观未完全定型,判断价值标准模糊,难免会出现价值观念异化现象,思想决定行为,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面临抉择的时候,或者因诱导而误入歧途: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盗窃金钱、传播虚假、黄色内容、诽谤他人等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那些热衷于在电子屏幕前制造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时间充满火药味儿的电子游戏迷们,早把正义感和道德尺度置于脑后”。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消解网络异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以及其他一切

15、工作的生命线。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挥。16号文件【2004】中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既包括教师在内教育者的主体建设,也包括大学生在接受和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建设。1.增加情感投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主客体一体化”,要求教师要避免说教、灌输的方式,力求以

16、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人格感染人,当今异化无处不在的时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深受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坚守职业操守,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育者感情投入的多寡,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中,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加强师生间的情感的交流,消除差距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和力,更具人格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网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教育者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就基本素质而言,它主要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相关能力而言,它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网络语言使用能力、网络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网络教育组织协调能力。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品德,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明辨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弘扬主旋律。其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网络

18、技术,离开网络基本技能,根本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和网络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网络和德育结合的专业人才。二是网络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教育者只有亲身参与网上实践,才能了解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状态,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和所求,教育者经常参与诸如网上聊天和论坛讨论,回答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争取主动,正确引导讨论,对网上有害信息及时封堵和删除,敏锐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反应,有效处置网上突发事件。3.自觉运用网络法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并将其外化成符合社

19、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但是有些网络行为的规范光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立法,就是以法律为武器,阻止网上的各种损人利己行为,使用国家强制力,威慑、打击网上犯罪分子和各种非法的网上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广大学生,遵纪守法,增强网络法制观念,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自觉运用网络法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保证网络世界的各种活动在网络法制环境下有序、健康地发展。1.培养网络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能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大学生在网络中自知、自制和自主的水平,要有效地实施网络自我教育,大学生的

20、自律性是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网络行为来内化教育者向其输入的理论和规范,内化的水平取决于自我教育的程度,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批判、自我监督能力,增强网络环境下自我教育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网络自律力的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自为的理想效果。2.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现实世界的传统道德与虚拟世界的网络道德虽然在形式上有不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网络技术的“可行”并不等于网络道德的“可为”,网络生活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上所言所为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去,网络本身是中性的,但附着其上的内容都带有人的属性的,具有人间万象,有善恶、美丑之别。网

21、络价值观的缺失和偏颇势必造成人们对网络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迫在眉睫,网络价值观是人们在对网络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和标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与网络之间建立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上网的动机和目的在进入网络之前已经有了,也就是说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处理网络信息,往往会受到网络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务必做到:网络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利用网络来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同时不得沉迷于网络,在利用网络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得以损害他人为代价。网络主体只有在尊重、珍爱网络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景下才能真正享有网络自由。大学生只有健康的网络道德意

22、识,才能做到道德自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审慎地选择网络行为,克服虚拟过度和现实不足的异化状态,做到虚拟人格和现实人格高度一致。3.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塑造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 网络作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娱乐和人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网络的匿名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泄郁闷、压抑、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平台,为大学生及时寻找情感帮助、情感替代开辟了新渠道;同样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自控能力差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认为不为人所知,随心所欲改变角色,随心所欲发表观点以取得暂时的精神快感,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错位和人格缺损,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和现实生活中交际冲突

23、,犯上网络异化并发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在网络实践中摆正角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 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7欧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8周有能,朱晓兰.Internet集中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274.9方俊.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01,(4).10张怡,郦全民,等.虚拟认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56.11李河.得乐园 失乐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88.12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青年研究,2000,(8).13卢有峰.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