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3.20KB ,
资源ID:1002673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267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知识精讲.docx

1、七年级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知识精讲七年级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齐桓晋文之事二. 教学内容重、难点本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三. 历史背景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X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X。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属于儒家学派。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X。他多次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

2、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X。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某某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某某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

3、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四. 关于课文本文记录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在这次谈话中,孟子集中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他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在孟子看来,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曾国藩评本文说:“此卷辨王霸之方,明治道之要。”(清X传莹孟子要略引)1. 结构层次: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这里根据

4、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

5、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X。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

6、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某某”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

7、,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弱不敌强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

8、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X:“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2. 写作特点: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

9、的政治主X,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因此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论述问题先从侧面、远处、外围入手,逐渐引向主旨,形成了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这个开头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产生了顿挫之感,又使文章形成驳辩的局面,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

10、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先言“百姓皆以王为爱”,再为齐宣王辩解,使谈话的气氛趋向缓和,进入谈话情境。再以“牛羊何择焉”,词锋一转,为百姓辩解。齐宣王只好无可奈何地自我解嘲。然后孟子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于是齐宣王赞孟子善察人心,悉心向孟子请教。这一段又打又拉,忽起忽落。百姓的揣度,宣王的辩解,孟子的分说,交错间杂,曲折起伏,颇有意趣,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

11、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至此,水到渠成,气势充沛地引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行文真是千回百转,摇曳生姿。(2)气势浩然,逻辑严谨。本文铺X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又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孟子散文的气势源于他坚毅的人格,他对自己的主X,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

12、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3)取譬设喻。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某某”“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孟子这些比喻,并非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X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此外,本文还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

13、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而且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文词富赡。【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无以,则王( )乎将以衅( )钟彼恶( )知之予忖度之( ) 语人曰:“我不能。”(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吾惛( ),不能进于是矣放辟( )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莅( )中国谨庠()序之教(二)解释下面加点词。1.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2. (1)无以,则王乎?()

14、(2)则可以王矣?地()(3)保民而王(4)是心足以王矣()(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若是其甚与?()(6)其若是,孰能御之?()4.(1)然,诚有百姓者也()(2)然则一羽之不举()(3)物皆然,心为甚()5.(1)抑王兴甲兵()(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6.(1)否,吾何快于是()(2)吾惛,不能进于是()(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1. 无以,则王乎?()2. 王说,曰:()3. 行

15、旅皆欲出於王之涂()4. 盖亦反其本矣()5.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6.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7.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8. 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四)解释下面加点词。1. 牛何之()2. 不知有诸()3.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4. 齐国虽褊小()5. 彼恶知之()6. 则牛羊何择焉()7. 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8. 于我心有戚戚焉()9.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10. 舆薪之不见()11.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12. 百姓之不见保()13.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14. 权,然后知轻重()15. 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16. 犹

16、缘木而求鱼()17. 殆有甚焉()18.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19.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20.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21. 奚暇治礼义哉()22.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五)翻译下面句子。1.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二. 内容分析(一)整体把握。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2. 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答:3. 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答:(二)内容探微。1. 可不

17、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答: 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答: 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答:(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答:(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答:2. 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其一:实行王道的()。其二:不实行王道的()。3. 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第一:第二:【试题答案】一. (一)wng;xn ;w;cn

18、、du;y;pin、b;hn;p、ch;y;l;xing(二)1.(1)称道、称赞(2)方法2. 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3.(1)像 (2)好像 (3)如果 (4)你 (5)像 (6)像4.(1)是的 (2)这样 (3)这样5.(1)难道 (5)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三)1. 已,止2. 悦3. 途4.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 同“斑”,花白6. 同“型”,榜样7.已同“矣”8. 同“网”,X开罗网,陷害的意思(四)1. 去,往2. 之乎,合音词3. 吝啬4. 狭小5. 怎么6. 区别7. 这样8. 心动的样子9. 视力。纤细10

19、. 车11. 区分不同12. 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 用枰称15. 还是,表选择连词16. 顺着,沿着17. 恐怕18. 憎恨19. 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 足21. 何,哪里22. 经常(五)1. 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二.(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

20、形式写成的议论文2. 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 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二)1.(1) 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小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2. 害处、益处3. 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