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范文 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教材内容要点:(1)知道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_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节是_的重点和关键。本节内容不多,但难度大,
2、梯度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基于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以及物理课程标准上要的求: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3.认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培养设计和动手实验、分析与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三、说教学难点:重点:浮力,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难
3、点: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四、说学情: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比较感兴趣的;但要把浮力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又要综合各方面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进行的轻松有效,教法是关键。而学生是教法的支撑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教法学法的选择。五、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六、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烧杯、水、酒精、饮料瓶、氢气球学生分组实验:一小桶水,橡皮
4、泥一块、饮料瓶、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盐水两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七说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轮船、冰山图片,思考:是什么力量使那么大的轮船和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二)进行新课:分两个环节进行环节一:认识浮力 本环节从“感受浮力-探究原因-定义浮力”的思路进行。首先做好三个演示实验:1:乒乓球在水中上浮。2:乒乓球在酒精中上浮。3:出示氢气球,松手,氢气球飞上屋顶。接着设问: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不受浮力的作用?怎样来验证你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了在不同液体中-在气体中-上浮的-下沉的各种
5、情况下受浮力的现象,灌输了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接着设问:在液体中的物体一定受浮力吗?(上述实验容易学生认为: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一定受到浮力的,为了解决这个错误认识,增加一个演示实验)4. 演示:乒乓球漏水实验。(学生很惊奇,产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的欲望)5.播放视频:包有橡皮膜的立方体在水中的受力状况;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的理论分析过程,从而得出浮力的产生原因6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环节二: 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6、本环节采用“体验-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1.实验体验: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各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再把上面不同的检验猜想的实验器材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
7、内容要点: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天然课和生存履历中已经熟习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联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底子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均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睁开的。这一节是_的重点和要害,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使用奠基了底子。浮力知识对人们的一样寻常生存,生产技能和科学研究有着遍及的实际意义。3、讲授目的(1)知识目的凭据讲授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讲授,要使门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偏向,明白浮力孕育发生的缘故原由,明白物体的浮沉条件。(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
8、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_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
9、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
10、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教学工具1、学生器材: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一个烧杯、一个弹簧称、一块石头、一根细线、适量水。2、演示器材:一个小铁钉、一个木块、一个乒乓球、一个空心金属球五、教学程序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1、新课引入: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讲授新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
11、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
12、。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
13、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
14、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
15、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3、反馈和巩固:这节课讲授容量大,以是反馈和牢固重要留待课后完成。要是讲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首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丈量浮力巨细的要领。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明白阿基米德原理实行作准备。二是受力均衡法,
16、指出悬浮和漂泊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巨细的决定式。小学科学浮力的说课稿3说教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
17、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说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说教学难点: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说课堂设计理念:1、科学知识_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说学法: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2、 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2)这是一块
18、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二实验探究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5)学生分组实验。(6)汇报实验结果。(7)讨论: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以上实验说明什么?(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
19、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1)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
20、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6)猜想结论。(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三、学以致用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2、看课文中的插图。3、
21、观察、讨论:(1)图中是什么物体?(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四总结交流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2巩固练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3谈话激趣: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
22、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五思维拓展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说教学反思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
23、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