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94KB ,
资源ID:1001859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185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文档.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文档.docx

1、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文档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作者德克 ?布德博士,中国哲学专家。是哲学大师冯友兰先 生故交,曾主译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著 ) 。本文原载美国东 方学会杂志 62卷4号,收入 H.F.Hac Nalr 编中国 (加利 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1946年版) 。60 多年过去,文中观点仍历久 弥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社会, 本文仍不失为一篇主题鲜明、 论 述深刻的佳作,对理论研究人员及普通读者不乏启示和借鉴意 义,限于篇幅,发表时略有删节。尝试研究这个主题对我来说确实困难重重,需要鼓足勇气, 因为它远非通过归纳概括就能轻易

2、得出结论, 何况研究工作还要 受到空间的限制。 比如说, 我们探讨的“主导观念”究竟是通过 文学作品了解的少部分善于表达的中国人所表述的观念, 还是应 该包括被众多不知名的大众所持有的完全不同、 往往又是矛盾冲 突的观念 ?如果是后者,那么与前者比较,我们如何评价其重要 性呢 ?本文将要表达的“主导观念”是作者体会到的,对大多数 中国人(无论是否受过教育 )确实重要的观念; 是可以上溯到植根 在中华文明之中并理所当然是其渊源的观念; 同时,是世世代代 以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延续至今 的观念。为了方便起见,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着手探讨: (1) 中国人 对超自然的世界的基本

3、观念; (2) 中国人对自然的世界的基本观 念; (3) 中国人对人的世界的基本观念。换句话说,中国人对待 宗教、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他们自己的普遍态度是什么 ?一、超自然的世界 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人对待虚无世界的观念。 通常说来。 相 对于自然的世界和人的世界, 中国人很少关注超自然的世界。 事 实上,尽管表面上当今中国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佛教 徒,但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救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 最迷人 的部分。 与此相关极其重要的一点, 就是佛教是从外部传人中国 的,在未受其影响的公元 1 世纪之前,除了令人琢磨不定、可以 归人宗教领袖的哲学家墨子(公元前479381)之外,中国自己 没

4、有产生过思想家,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观 (尤其是儒家的伦理观 )而不是宗教 (至少不是那种正式组织形式的宗教 )思 想。有一次,孔子 ( 前 551-479) 的一个弟子向其请教“死”的含 义,他回答道:“未知生,焉知死 ?”这也许是深奥微妙的中国 人对待超自然世界观念的最好概括。 后来的 112个思想家对未知 世界的态度基本上倾向于怀疑论, 对于“死”这样一个主题, 他 们中的大多数直言不讳,甚至痛苦地否认万世不朽的人物的存 在。所有这一切都在昭示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之间的 根本差异,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当然,前文的讨论并不意味在佛教传人之前, 古代中国就没 有宗教的表现

5、形式,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 从中国历史的远古时代 开始,那种必不可少的、 虔诚的“宗教意识”通过对死去祖先们 的祭拜表现出来,这种通过祭拜先祖祈祷的宗教形式十分自然, 而又异常重要,仅仅在一个与先祖直接有关的家族内部就可完 成。因此,这种“宗教意识”不可能像基督教或世界上的其它宗 教信仰一样,发展成为一个遍及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宗教组 织。与这种祖居的宗教崇拜并行不悖的, 是中国人对其敬仰的各 式各样的自然物体和自然力的崇拜, 诸如高山、 河流和哺育生命 的土地。不过,这些常常是抽象的而非人格化的,对大多数中国 人,即便像至高无上的天和地, 也迅速失去其人格化品质而成为 一种纯粹抽象的伦理权威

6、。因此,在远古时期的中国,没有精心 制作的万神殿或者神话集。同样地,也不存在牧师,因为庄严肃 穆的各式祭礼不是由普通民众或牧师阶层履行。 而几乎完全由自 称为“上天之子”的君王亲自操办, 在超自然的世界和人的世界 之间,君王充当和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 因而,在中国, 万神殿、 神话集和牧师的出现都是相对较晚的现象,它们是与宗教 ( 佛教抑或道教 ) 的普及和发展相关联的。其中,道教是中国人模仿佛 教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广为流传的宗教形式。后来的中国,佛教和道教中的诸神确实受到广大民众的欢 迎,但这恰恰证明是中国人观念的一种折中, 而不是任何强烈的 宗教意识, 由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使其在绝大部分

7、时间里像印 度一样免受宗教偏执的肆虐。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为数不多的宗 教迫害往往不是直接反对宗教教义, 而是反对把宗教作为一种社 会和政治制度安排。因为这样做可能威胁到世俗社会的安全。最后,中华文明与近东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另一个根本差别在 于,早期的中国人没有任何形式的有关人死后来世报应的观念。 人死后上天堂得到封赏, 人阴曹地府遭到罪责, 这一整个的观念 体系在中国的出现,则完全是随着佛教从国外传入的。二、自然的世界如果说相对于其他文明。 超自然的世界的观念在中国文化结 构中居于次要位置的话, 那么自然的世界则截然相反, 对于中国 人而言,这个自然的世界,连同它的山脉、森林、风雨雷电和烟 雾

8、等,都已经不单单是人类生活舞台的优美背景,相反的,它与 人的世界共同构成一个巨大的、 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中国人的眼 中,人只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这种观念也许最初源于中华 文明之中无处不在的农耕现象人类为了自身生存, 完全依赖 于生生不息的自然力的四季更迭、春华秋实。这种观念扩散、渗 透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艺术和文学作品之中。道家哲学把这种思想精辟地表述为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天 地万物的和谐,我们发现 2000 多年以后西方的卢梭提出的很多 观点同道家的预见惊人的一致。 像卢梭那样, 中国的道教信徒认 为:人类的道德准则是人为的,因此是残缺不全的;文明的附属 物正在恶化; 因此我们必须舍

9、弃这些人为的束缚而回归自然的状 态。尽管表面看来二者有很多惊人的类同之处, 其实有着本质区 别。其一,它避免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多愁善感、纵欲无度和过于 强调男女之爱; 其二, 浪漫主义赞同名为自发性和原创性道德约 束的分裂, 道家同样抛弃人类的道德准则, 而代之以更高境界的 “道”或“路”, 道家学派认为, 宇宙的第一法则就是人类自身 必须服从于道。即自然。这不是通过人类的情感就容易实现的, 而 要通过沉思和其他方式的自我修养过程。进而达到清心寡 欲、致虚守静、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道教信徒的最高境界是天 人合一, 以彻底摆脱喜、 悲、生、死等长期困扰自身的情感羁绊。道家关于人自身应当服从自然法则

10、的主张与另一个当代西 方的主流思想同样有显著区别。 在西方, 幸福就是利用自然的力 量满足人的愿望, 不断改进手段以弥合人类物质享受的欲壑。 在 中国则恰恰相反,圣人 ( 智者) 是那些使自身与发现的世界相一 致,返璞归真、知足常乐的人,这一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同的观 念更进一步可以解释, 为什么中国人不论是否受过教育, 当处于 西方人无法忍受的贫穷、 原始的生活境况下, 仍然能够保持愉悦 甚至幸福的心态, 它同时有助于解释: 为什么虽然在编撰的字典、 史书、百科全书及其它各类著作中, 中国人发展起了非凡的科学 技术成就, 但却未能把种种技术成就应用于自然世界, 也没有创 建起一个自然科学体系。

11、这种盛行的对待自然界的态度, 也许可以简称为沃滋沃斯短 语所谓的“聪明的服从”, 它并没有阻止中国人对其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分门别类和系统化。中国人的宇宙进化论 ( 当然有众多著者论述,观点也五花八门 ) 也许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如下: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自然界潜藏着一个把一切存在包涵其 中。不以个人意志力转移的第一性或原动力,称之为“道”或 “路”。道表现为两个几乎无所不包的主要方面:“阳”和 “阴”,“阳”代表主动、热、明、干、刚、阳性等等,阴代表 被动、冷、暗、湿、柔、阴性等。通过这两个方面永不停息的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形成了五行,即“火” (属阳性 ) 、“水” (属 阴性 ) 、“

12、土”、“木”、“金” (不同程度阴和阳的变化组合 )。 五行依次组合变化和再组合、再变化,便生成了自然界的一切, 包括主阳的天 ( 含天空、大气、日月星辰等 ) 和主阴的地 ( 含大地、 植物、动物等 ) 。自然界的一切都属于五行的一种或另外一种, 中国人积累起名目繁多、其间相互关联的可以用五归类的事物, 如五色、五嗅、五味、五音、五脏等等, 用各式各样的五把世界归类。 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理性主义的 中国观念, 中国人对发明各种各样的数字分类具有特殊偏好, 他 们不仅用五, 还采用其他多种数字, 并试图运用它发现宇宙万物 的规律和秩序, 2000 多年以来,阴和阳、五行及其相互联系的 理论,一直

13、是中医、冶炼、天文以及博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这 正好体现了一种非常朴素的运用科学原理对自然世界的探索, 但 不幸的是, 由于它建立在主观的推理之上, 而忽略了运用经验方 法对自然世界的直接观察,最终未能走上真正的自然科学之路。与上述宇宙进化论相关的, 是我们必须清楚地区分建立在阴 阳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中国二元论体系以及明与黑、 善与恶等浅显 对应的二元论, 同我们熟知的近东和西方世界的二元论体系之间 的异同。 后者的二元论往往与宗教紧密相关, 他们都基于事物两 方面相互冲突的概念之上;基于非善即恶或非恶即善的思维方 式;其结果是最终必须征服恶而由善取胜。相反地, 阴阳二元论是建立在事物既相互对立

14、、 又彼此统一 和谐的观念之上, 只要有自然界, 阴性的阴和阳性的阳就同等必 要。从道德的角度审视,一方是另一方的补充,双方没有高下之 分。我们看到的这一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倾向, 其实前面已经间 接涉及,就是天地万物处于一个和谐统一而非争斗杂乱的世界之 中。可见,与西方传统的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模式相比较,中国人 的观念似乎更接近蕴含在现代科学之中的很多观念。三、人的世界 当我们转入第三个问题中国人对人的世界的基本观念, 我们已经触及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正如道教以如何协调人 与外部世界关系问题为己任一样。 儒学研究并要回答的问题是如 何与周围的人们平和相处 ?作为常识,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认识

15、 到,除非有一条途径可以解决人际关系这个核心问题, 物质的影 响和成就只能平添人类的烦恼。 中国人是实际、 务实和注重实效 的,他们直面人际关系这一本质问题, 其间产生了大量有关伦理 和政治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尘世事务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人时间的 框架。其结果是积累起一个卷帙浩繁、不可分割、时间跨度在 3000 年以上的历史文献体系,这确实让其他民族叹为观止,这 一历史体系在中国发挥了突出的道德作用, 因为一个人通过研究 历史。就可以学会如何从现在走向未来。因此,历史写作通常并 非只留下一些历史上有思想的人物的奇思妙想。 自从公元前 2 世 纪西汉建立至今, 历代王朝的奠基者的首要职

16、责之一就是修撰被 其推翻的前朝历史, 其中包括有关经济、 法律、水利工程、 天文、 典籍、地理和其它很多主题、极有价值的短文,以及众多杰出人 物的传记。中国人煞费苦心记载的社会的本质并非那种被我们所称的 粗糙的个人主义。 确切地说, 儒学旨在教导每一个个体如何在自 己所处的社会群体中尽量减少摩擦, 找到自身的位置, 如何用同 样的方式完成在群体内部担负的职责, 并为群体带来最大的整体 利益。家庭或者宗族是中国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元, 每个个 体都依附并首先忠诚于家庭或宗族, 通过祭祀死去的祖先、 赡养 照料健在的先辈长者、 抚养延续自己家族血脉的子孙后代等方式 服务于家庭或宗族。 进而,家族

17、充当着群体内部共同帮助的保护 伞,保护每一个个体免遭外部敌对世界的侵扰。 家族的内聚力成 为维系中国人生活和文化稳定的纽带, 即使在社会和政治大动荡 时期也是如此。家庭之外,就是国家, 国家只不过被看作是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单元。甚至在当今的汉语中,“国家”一词从字面上可以解释 为“国之家”,因此过去的君王通常自称为“人民之父母”。 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居于特定的位置,并被赋予完成相应 的职责。尽管家长式作风盛行,但这个社会系统的运转并非仅仅 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至少在理论上如此。如果要求下级对上 级忠心耿耿,上级也必须对下级履行特定的义务。儒家强调责任 与义务的相互对等,强调统治者的首要

18、职责是给予民众一个好的 政府。为此,统治者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修养为个人资本,并精心 选拔那些臣服于自己的各级官吏。鉴于此,在公共生活中,个人 典范的力量及其所需要的道德修养对于维系统治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高度集约的农业经济国家, 部分地由于政府兴建 并管理的灌溉系统的广泛存在, 使得中国能够以相对较少的土地 供养数量庞大的人口。拥有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 中华帝国发展 起一个异常复杂的官僚机构, 豢养着数量众多的官员和军队。 尽 管人口众多,又有多种特殊性,中国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意愿引 起的职位变化仍然保持着足够的顺畅和灵活, 中国社会注重道德说教而不是法律强制,他们摒弃西方文明的基石一一那种在某

19、种 程度上冷冰冰的、机械的依法治国模式。成文法典在中国当然是 存在的,但中国人在相当程度上更易受到个人判断和理解的影 响,这就是基于“礼”之上的传统经验和伦理。因此,在中国社会里,尤其在政治变革时期,一个特定的个体极有可能由出身极其卑微而一跃成为一代王朝的奠基者,这 样的壮举在历史上演绎过多次, 与此相似,虽然在法律上妇女处 于低下的地位,然而实际上她们常常在家族内部拥有显赫的权 力。中国不仅涌现过众多绝色美女,同样也造就过不少女画家、 女诗人、女史学家和女皇帝。因此,在中国社会,很难奢望有一 个十分稳定、一成不变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落,事实也是如此。“人之初。性本善”“人世本无原罪”;“人皆可

20、以为尧 舜”。这些被中国绝大多数思想家持有的信仰是中国社会道德伦 理的基础。在中国人的眼中,邪恶不能作为一种显性的东西而单 独存在,它仅仅是本质上和谐的宇宙一时发生偏差的结果。 基于这些理念,使得乐观、幽默、积极地生活成为如此众多的中国人 鲜明的性格特征。由于相信人人都可以被教导从善, 中国人赋予学习以特殊重 要的价值。所谓“学识”是包含在“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基本美德之中,它意味着对是非曲直、道 德准则的理解和把握。因此,中国人崇尚人文经典,认为其中蕴 涵深奥的道德哲理;认为以史为鉴。可以避免重蹈先辈们的过失; 并最终倚重所有的人文学术成就。所有这一切,孕育并产生了享有

21、盛誉的科举制度, 这曾经是中国官府最鲜明的特征。除了极少数国家以外,世界上的其他大 多数国家直到近代以前,一直被世袭贵族、牧师、军阀或富商阶 层统治。但在中国,自汉代以来,一个人必须饱读中国文化经典, 并通过一系列十分严格的官府科举考试, 方能跻身国家的官僚机 构。人仕是一个人人生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因此科场折桂成 为个人奋斗的最高目标。综上所述, 科举为每一个渴望通过自身努力而人仕、 夺魁进 阶的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纯智力的选拔方式。同样地,除 了极少数例外,科考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开放。因此,伏尔泰把 科举制度与欧洲启蒙时期的政治状况进行比较后, 称赞中国的社 会组织机构是世界上有史

22、以来最好的,这就毫不足奇。中国人祟尚学习,相对应的是鄙视暴力和冲突。在理论上, 中国人处理争执的工具是理智、 公断和妥协, 当然在实际中有时 并不尽然, 一个人诉诸武力恰恰显示其无理。 中国人也有冲突的 一面,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诗歌、 散文是描写战争的悲惨和恐 怖,中国文化典籍中的英雄形象是贫穷的文人雅士, 少有为西方 式的军事天才歌功颂德,“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民 谣也许是中国人对于士兵的主流观念的最好写照。结语 我们已经从西方人的视野,对超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世界、 人的世界这三个世界作了匆匆一瞥, 概览了其主要轮廓。 在结束 本文之前,我要重申中国人关于统一、和谐的世界观的重要

23、性, 我其实已不止一次地间接提到这一概念。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超 自然的世界、 自然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之间没有真正的区别。 它们 都限定于一个无所不包、 和谐有序的统一体中。 儒家学者孟子 ( 前 371?-前 279?) 宣称,“万物皆备于我矣”。这正好呼应了道家 学者庄子 (前 369前 286)的观点。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 万物与我为一”。这些中国先哲们的观念被运用于处理社会关系时, 则强调对 自身的克制、宽容、平和,以及对中庸之道的追求。中庸指 出:“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今世界处于一种可怕的纷争之中。当 这场纷争结束后, 我们西方人可以将这些准则铭记于心。 并在一 个新世界到来之时努力践行这将迎来一个亘古未有的, 东西 方人民共同努力、携手合作的新世界。确切地说,它必将是一个 东西方所有的民族和信仰建立在公正、 平等和手足情谊基础之上 的新世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