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4.79KB ,
资源ID:100123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123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docx

1、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动物线粒体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从线粒体基因组 (mtDNA)及其变异的研究背景出发 ,重点介绍了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以及目前动物mtDNA与核基因组的关系,并通过其变异对线粒体遗传进化进行了讨论。1.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的研究背景线粒体是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细胞器.它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近年来,线粒体的研究日趋重要,其在分子机制上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与动物的一些生理、病理、及其进化密切相关。线粒体本身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基因组的发现为细胞信息结

2、构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人们把其遗传信息系统归于真核细胞的第二遗传信息系统,或核外基因及其表达系统。近年来,引起了人们对其极大地研究兴趣,其主要原因有:1)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站,线粒体基因具有重要生物功能.线粒体基因组编码核糖体和生物氧化链上某些重要酶的部分亚基.植物的胞质雄性不育1、真核细胞的抗药性2、细胞的生命周期(Internet:Low R L,et al.1999)也都与mtDNA有关.线粒体的某些功能也可能至今未被解释;2)线粒体DNA是真核细胞较小而又较易纯化的复制单位.线粒体基因组不仅是研究DNA结构与DNA复制、转录的良好模型,也是研究真核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合成的一般问题的非

3、常合适的模型系统.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简单,并且具有很高的专一性、独特性.线粒体DNA的传递、重组、分离、复制、转录都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许多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3)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在遗传信息表达上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线粒体基因组具有独立复制的能力.线粒体有自身独特的DNA、rRNA、tRNA、核糖体,但是实现线粒体基因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却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3.4.事实上,编码线粒体基因组的核基因数量大大超过了存在于mtDNA本身的基因数量,而mtDNA的遗传信息容量并不大,它的编码可能性只是核DNA编码容量的几万到几十万分之一,建立这种独立的线

4、粒体遗传系统的机制本身使线粒体遗传显得极有意义.4)线粒体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的高保守性使之成为进化研究的标记.对mtDNA的研究还会为线粒体起源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而线粒体起源问题与细胞起源及生物进化有密切关系;5)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与生物的一些生理、病理方面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并且可以解释一部分进化上的问题。2.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变异的研究现状2.1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大量不同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表明,动物线粒体基因由大致为1520 kb的双链环状DNA分子组成。双链3端是一段具有二级结构的高保守性控制区,控制线粒体DNA的复制和转录.这一区域多是串联重复序列,并在核DNA上有同源区。它与转

5、座、错配表达和线粒体基因异质(heteroplasmy)相关5。哺乳动物的线粒体基因DNA没有内含子,几乎每一对核苷酸都参与一个基因的组成,有许多基因的序列是重叠的,例如,Anderson等于1981年测定了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共16569 bp,除了同启动DNA有关的D环区(D-loop)外,只有87个bp不参与基因的组成。现已确定有13个为蛋白质编码的区域,即细胞色素b、细胞色素氧化酶的3个亚基、ATP酶的2个亚基以及NADH脱氢酶的7个亚基的编码序列。另外还有分别编码16SrRNA和12SrRNA以及22个tRNA的DNA序列。除个别基因外,这些基因都是按同一个方向进行转录,而且tRN

6、A基因位于rRNA基因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之间。12S rRNA基因和16S rRNA 基因具有非常保守的二级结构,二者都可以分别形成大小不同的茎环39。一般情况下,12S rRNA 基因的保守性比 16S rRNA 基因更高,所以二者已被广泛运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5,6,7,8,9。22 个 tRNA 基因中有 8 个位于 L 链,其余 14 个位于 H 链。线粒体中的 tRNA 基因一般可以满足其蛋白质翻译中密码子的需要,当某些线粒体 tRNA 基因缺陷或者缺失时,通常可由核基因编码 tRNA 补充,以完成翻译活动10,11。13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包含 1 个细胞色素 b 脱辅

7、基酶编码基因(Cytb gene)、2 个 ATP 酶亚基编码基因(ATPase6 gene 和 ATPase8 gene)、7 个 NADH 脱氢酶亚基(ND1-ND4、ND4L、ND5、ND6)的编码基因和 3 个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的编码基因(COXgene, COXgene, COXgene)。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在不同动物中的使用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些非常特殊的情况,比如 TTA12、ACG13、GTG14、TTG15、TCG16等。而一般情况下终止密码子有 4 种:除 TAG 和 TAA 外,一些基因还采用不完整终止密码子T 和TA (转录为 mRNA 后由3端聚腺苷

8、酸化作用转变为完整的终止密码子17,18。一般情况下,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两段非编码区,较短的一段是 L 链复制起始(rep-origin),其功能可能与基因组复制有关19。较长的一段是控制区(control region 或称Displacement Loop Region ),其位于 tRNA-Phe 基因和 tRNA-Pro 基因之间。D-loop 区与mtDNA 的复制、转录有关20,D-loop 区一般可以分为:延长终止相关序列(ETAS)、中央保守区(CD)和保守序列区(CSB)21。 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是由一条密度较小的L链和密度较大的H链组成的一个闭合环状双链 DNA22。大

9、部分脊椎动物个体内的线粒体基因组 DNA 呈现高度的均一性23,其 DNA以 D 环复制方式和链替换模型方式复制24,25动物线粒体基因组除控制区有非编码区存在外,其余都为基因编码区;其解码是由一个很小的tRNA系统完成,而不象在核基因组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 esis)中所要求的32个;它的编码方式不同于核DNA的方式,启动子和终止子采用极为压缩的方式进行连接,有时甚至重叠好几个碱基;而同义区的线粒体基因的碱基编码变换,有些研究认为这是RNA自我剪接的结果,从而对对中心法则中RNA忠实转录DNA遗传信息提出了异议26。无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表达方式与高等动物不同。如昆虫线粒

10、体基因组,从目前全测序的果蝇(D.yakuba和D.melanoga- ster)、蚊子(Anopheles gambiae和Anopheles quadrimaculatus)、蝗虫(Locusta migratoria)和蜜蜂(Apis mellifera)的线粒体DNA来看,其基因组成高度富含AT碱基对,编码方式也有不同于核和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的地方。2.2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的关系 线粒体基因组通过自身DNA的反复合成在细胞中形成几个到几千个拷贝,其复制从启动至终止与细胞氧化磷酸化代谢过程紧密相关,因而对细胞的生长至关重要.线粒体DNA复制随着细胞代谢产物递增而受到抑制,致使线粒

11、体活性下降,细胞走向衰亡。因此,线粒体DNA突变型对于细胞衰老、神经退行性变、肿瘤形成等的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在高等动物的线粒体复制启始的研究中发现,mtDNA复制从控制区H链Ori H开始DNA聚合酶启动必须依赖于一个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但目前对于这一引物合成的有关酶类仍还是不甚了解。有人分离并提纯mtDNA复制的启动酶,调查它是否在Ori H序列处具有DNA复制所必需的转环酶功能或清除氧化代谢产物的活性(Internet:Low R L,et al.1999)。最近有人研究核基因对线粒体基因组发现,核基因可以通过micro-RNA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如2010年Samarji

12、t Das研究发现miR-181c在核内合成,胞质进行加工,然后进入线粒体调控mt-COX1的表达27。但目前对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较少,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3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动物线粒体基因符合线粒体基因组遗传的三个特性28:a.呈母性遗传(maternalinheritance);b.序列差别在物种内甚至同一群体中的个体间存在;c.同一个体组织中线粒体基因等同性。虽然有关线粒体基因组母性遗传特性被普遍承认,但无论在一些动物还是植物线粒体基因组中都发现了重组和少量父系基因的传递存在14例如在贝类贻贝(Mussel mytilus)中雌性和雄性具有不同的线粒体基因组

13、,其中,雌性只含F型mtDNA,雄性则含F和M型mtDNA.也就是,贻贝精细胞中只含M型,或含远远多于F型的M型mtDNA.并在细胞中观察到交换和重组的发生。个体间线粒体基因组异质性在果蝇中较为常见,它是由于控制区的部分重复造成的。还有调查表明,不同人个体的mtDNA H链复制起点和D-loop区碱基差异高达1.7%。线粒体基因异质性所产生DNA长度多态性主要有三种类型:同聚物核苷酸数目的差异;串联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分子结构中部分区域的重复和缺失29。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密码与一般地通用遗传密码并不完全一致,Barrell 等人在 1979年发现并证明线粒体基因组拥有某些独特的遗传密码30。

14、在这之后,一些与一般地通用遗传密码不同的线粒体遗传密码被陆续发现,比如 AUA 由通用遗传密码中的异亮氨酸密码子在线粒体中变为甲硫氨酸的密码子、UGA 由通用遗传密码中的终止密码子在线粒体中变为色氨酸的密码子、AGA 和 AGG 由通用遗传密码中的精氨酸的密码子在线粒体中变为终止密码子、AUG 在人类细胞线粒体中也编码甲硫氨酸35。此外,Khan 等人发现在通用遗传密码中是终止密码子的 UGA 在山羊支原体线粒体中变为色氨酸的密码子,而且使用频率比UGG 更高36。现在生物学家认为可以通过线粒体独特的遗传密码和通用遗传密码的对比研究31,推导出遗传密码的演化过程模式。2.4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线

15、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差异受自然选择影响,因为小型线粒体基因组所需要的复制时间要少于大的基因组,这样小的线粒体基因组在自然选择中可能更占优势,其原因主要有:1)控制区串联重复元件的变异,控制区基因所受进化压力较小,其遗传变异相比编码序列更大,是线粒体基因组中碱基替换和长度变异最大的区域1,Rand33分析了内温动物和外温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小的变化,认为所有己知的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大小的变化都是由控制区内串联重复元件数目的变化引起的.这一结论在鱼类#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昆虫等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2)基因重复,Kumazawa et al32认为造成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的原因是DNA编码区基

16、因的重复,这种重复可能具有分类学上的专一性。3)基因重叠与基因间隔区大小的差异,动物线粒体基因之间的排列十分紧凑,一些相邻的编码基因甚至发生部分碱基的重叠。4)基因缺失和增加,例如,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一般含有37个编码基因,但少数物种,如线虫动物其线粒体基因组中往往缺少atp8基因33。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的研究目前虽然在进行,但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尚不能与表型变异紧密联系起来,对生理、病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进行。2.5线粒体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线粒体基因组的起源问题,内共生理论(Endosymbiont theory)影响最为深远并得到广泛认可34。内共生理论由 L.Margulis35提出,此理论

17、认为真细菌的祖先进入原真核生物细胞体后,与宿主细胞逐渐形成内共生关系。真细菌的部分基因组转移到宿主细胞的核基因组中使之成为现核基因组,而真细菌的大部分与无氧代谢、生物体内物质合成有关的基因组丢失,其原功能变为非必须功能或由其宿主细胞功能所取代,逐渐演变成为现细胞器基因组,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与原生生物中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亲缘关系最接近36。3.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前景 自从 Nass 等人于 1962 年证明线粒体拥有自己的基因组之后37,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发展迅速。如今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正从各个方面展开,比如生物学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的某些基因研究某些动物的物种起源38,39、系

18、统发育40、种群系统地理学、物种进化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 ATP,从而为细胞提供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41,所以现在很多科学家在研究动物适应恶劣生境和生存条件时,也从线粒体基因组角度进行研究。比如我国科学家于 2007 年发现藏马线粒体基因组中的 NADH6 基因在藏马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2。此外,2012 年我国科学家钱桂生、王长征等发现线粒体基因组某些位点的遗传变异可降低线粒体复合物 I 活性和细胞呼吸,从而促进世居高原藏族人群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能力43。目前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线粒体基因组与核基因组之间的关系及

19、其变异与抗逆性、病理之间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进行。参考文献1Lelandais C,Albert B,et al.Organ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in the nicotiana sylvestris CMSII mutant. Genetics,1998,150(2):8738822Delarbre C,Spruyt N,et al.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of the dogfish,Scyliorhinus canicu

20、la. Genetics,1998,150(1):3313443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0594Anderson S,Banker A T,Barrell B G,et al.Sequence and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genome.Nature,1981,290(5806):4574655Lelandais C,Albert B,et al.Organ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in the nicotiana sylvest

21、ris CMSII mutant. Genetics,1998,150(2):8738826 Christina Ledje ,Ulfur Arnason.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caniform carnivores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mitochondrial 12S rRNA gene J.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1996, 43(6): 641-649 7 Rowell C H F, Flook P K. Phylogeny of the Caelifera and

22、the Orthoptera as derived from ribosomal gene sequences J. Journal of orthoptera research, 1998: 147-156. 8 Hay J M , Ruvinsky I , Hedges S B , Maxson L 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mphibian families inferred from DNA sequences of mitochondrial 12S and 16S ribosomal RNA genesJ. Mol Biol Evol (1

23、995) 12 (5):928-937. 9 Jost M C, Shaw K L. Phylogeny of Ensifera (Hexapoda: Orthoptera) using three ribosomal loci,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acoustic communication 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6, 38(2): 510-530. 10 Wolstenholme D R. Animal mitochondrial DNA: structure a

24、nd evolution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ytology, 1992, 141: 173-216. 11 Boore J L. Animal mitochondrial genomes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9, 27(8): 1767-1780. 12 Shao RF, Bark SC. The highly rearranged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plague thrips, Thrips imaginis (Insecta:Thysanoptera): convergence

25、 of two novel gene boundaries and an extraordinary arrangement of rRNA gene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3, 20(3): 362-370. 13 Yamauchi MM, Miya MU, Nishida M. Compla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of the Japanese spiny lobster. Panulirus japonicus (Crustacea:Decapoda) J.Gene, 2002, 295:89-9

26、6. 14 Machida RJ, Miya MU, Nishida M, Nishida S.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of Tigriopus japonicus (Crustacea:Decapoda) J. Marine Biotechnology, 2002, 4:406-417. 15 Masta SE, Boore JL.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pider Habronattus oregonensis Reveals Rearranged and Ex

27、tremely Truncated tRNA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4, 21:893-902. 16 Machida RJ, Miya MU, Nishida M, et al.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of Tigriopus japonicus (Crustacea:Decapoda) J. Marine Biotechnology, 2002, 4:406-417. 17 Piechaczyk M, Blanchard J M, Marty L, et al. Post-transc

28、riptional regulation of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 gene expression in rat tissues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84, 12(18): 6951-6963. 18 Ojala D, Montoya J, Attard G. tRNA punctuation model of RNA Processing in human mitochondrionJ. Nature, 1981, 290:470474. 19 Shadel GS, Clayton DA. Mi

29、tochondrial DNA maintenance in vertebratesJ. Ann Rev Biochem, 1997,66:40935. 20 Clayton DA. Replication of animal mitochondrial DNAJ.Cell, 1982, 28:693-705. 21 Sbisa E, Tanzariello F, Pesole G, Saccone C. Mammalian mitochondriai D-loop region structural analysis: identification of new conserved sequ

30、ences and their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J. Gene, 1997, 205:125-140. 22 HieselR,WissingerB,etal.RNA editing in plant mitochria. Science, 1989,246(4937): 1632163323 Solignac M,Monnerot M,et al.Mitochondrial DNA heteroplasmy inDrosophila mauritiana.Proc NatlAcad Sci USA, 1983,80(22):694

31、2694624 Aquadro C F,Greenberg B D.Human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analysis of nucleotide sequences from seven individuals.Genetics,1983,103(1):28731225 Arnason E,Rand D M.Heteroplasmy of short tandem repeats in mitochondrial DNA of Atlantic Cod,Gadus morhua.Genetics,1992,132(1):2112

32、2026 Jukes TH, Osawa S. The genetic code in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J. Experientia. 1990.Dec.Dec, 46 (11-12): 1117-1126. 27 SM Khan, RM Smigrodzki, R Swerdlow. Cell and animal models of mtDNA biology: progress and prospec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 2007.Feb, 292 (2): C658-C669. 28 陈惟昌、陈志华、王自强、刘伟、左琳. 线粒体遗传密码及基因组遗传密码的对称分析J. 生物物理学报. 2002. 18 (1): 87-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