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2 ,大小:62.31KB ,
资源ID:100010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010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1、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综合功能(二)继续办好“九件实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三)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三、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二)突出重点领域,适度发展重化工业(三)坚持扶优扶强,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四)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五)提高整体水平,

2、积极发展建筑业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一)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三)促进商贸与物流业升级,打造物流中心、购物天堂(四)扩大自身优势,着力拓展信息服务与软件业(五)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业(六)以持续健康为基调,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七)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五、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优化空间发展框架,构建合理的区域开发格局(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三)加强统筹协调,加快五县(市)发展步伐(四)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

3、化资源要素支撑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一)构建循环发展模式,推行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七、加快建设文化名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三)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设卫生强市(五)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步发展,建设体育强市(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八、扩大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一)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二)强化投资引导

4、,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三)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九、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创新公共财政体系,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三)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一)完善社会保障,切实改善民生(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打造“法治杭州”(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四)强化公共安全,建设“平安杭州”十一、规划实施(一)统一认识,加强宣传(二)细化目标,明确责任(三)分解任务,逐年推进(四)强化评估,适

5、时调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在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是未来五年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十五”以来,我

6、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18.61亿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431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市已成为民营经济大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98亿美元,年均增长23.2%(不含省公司为138.73亿美元,年均增长36.2%);五年中,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1.57亿美元,比“九五”同期累计增长1.4倍。城乡和区域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大都市框架拉开。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

7、产投资4996.38亿元,是“九五”累计的2.7倍。相继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中心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名城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人才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质量效益最高、城乡面貌改变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还面临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8、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和人才科技的“瓶颈”制约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结构转型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因社会转型和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保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加大;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专栏1:杭州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实际“十五”年均增长率全市生产总值2200亿元(2000年价格)2918.61亿元13.6%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33000元44487元12.3%城镇登记失业率4%3.71%进出口总额(不含省公司)100亿美元216.61亿美元33.3%其中:出口总

9、额(不含省公司)60亿美元138.73亿美元36.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47%总人口(户籍人口)650万人660.45万人1.2%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16601元11.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7655元9.4%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12.5平方米20.7平方米6.8%三次产业结构5.5:48.5:46.05.0:51.2:43.8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5%13.7%旅游总收入400亿元465亿元16.8%旅游业增加值148亿元175.84亿元15.6%(按当年价计算)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6.7%6.0%五年累计协议利用外资55亿

10、美元110.8亿美元44.1%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51.56亿美元31.8%人口自然增长率43.33*:2002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行业归类重新调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此项指标在制定“十五”计划时,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5年实际值为“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将从5000美元迈向8000美元,这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

11、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我市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内发展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期,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口向城镇加速集聚,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加快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市场的制约,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与发展不平衡状态并存,社会转型引发的矛盾增多,这对我市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和全省前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12、展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要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坚持“发展、创新、节约、稳定、为民”,推进“五大战略”,破解“七大问题”,打造“平安杭州”,引领“和谐创业”,构建“和谐杭州”,打响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四张金名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发展,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又快又好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

13、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建设“经济强市”和“文化名城”,落实“五个统筹”,实施“五化联动”,推进“五大战略”,建设新一轮“十大工程”,实现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全省的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的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到在和谐中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赢得和谐,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坚持节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发展之路,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

14、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打造节约型产业、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稳定,努力打造“平安杭州”。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坚持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七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

15、的需求,切实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潜能,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全市人民建设杭州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努力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人与人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实力强、体制机制活、城市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生态环境美、社会秩序好、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主要是:经济发展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0年,以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

16、49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685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4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接近60000元(达到74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5%;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重预期为4:49:47左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力争成为发展后劲足、经济实力强的“和谐杭州”。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构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

17、市化水平达到70%,社会就业人员中非农就业的比重达到85%。力争成为服务功能强,城市品位高的“和谐杭州”。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多种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对内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力争成为开放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和谐杭州”。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积极推进“一名城五强市”建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意识全面确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才事业有较大发展。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市民的思想

18、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有较大提高。力争成为市民素质高、人文气息浓的“和谐杭州”。社会管理明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跨上新台阶,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进一步改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较为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力争成为法治程度高、社会秩序好的“和谐杭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6%;生态市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市区和临安、富阳等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市标准。力争成为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美的“和谐杭州”。人民生活

19、更加殷实。全市户籍人口715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 6以内;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左右;“住房难”问题有效缓解,“两个房等人”基本落实到位;努力缓解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基尼系数控制在0.3以内;新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0万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有保障。力争成为幸福程度高、生活品质优的“和谐杭州”。专栏2:杭州市 “十一五”规划

20、指标指标属性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实际2010年绝对值年均递增(减)%预期性1全市生产总值亿元2918.614900112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元44487685009常住人口元49677600008.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全市%43.847市区50以上4非农从业人员比重%80.7*850.7个百分点5出口总额(不含省)亿美元138.73280156研究和发展经费(R&D)占生产总值比重(不含省)%1.3*20.12个百分点7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3.7252.3个百分点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551.6个百分点9城市化水平%62.1701.6个百分点10城镇居民

21、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279250009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765511000812人口自然增长率3.33 4.6约束性13城镇登记失业率%3.71 4.514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万个801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69.242108万人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100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89* 0.75-318单位生产总值水耗立方米/万元213* 125-8.519单位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公斤/万元11.5*5.7-11二氧化硫公斤/万元5.57*3-10(带*为2004年数据)注: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意愿,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指标是在

22、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落实“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以建设都市农业为主题,增强农业综合功能;以“九件实事”为抓手,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增强农业综合功能继续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形成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力争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民收入

23、明显增加,农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带,促进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开发农业多样化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设施化、科技化为特征的都市农业区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继续搞活土地使用权流转,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领域,鼓励发展专业经营户和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农业

24、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专业经营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组织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全面推行生态农业建设,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继续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中低粮田改造,提高地力和产出能力,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一批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项目,大力发展无

25、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杭州特色、享誉盛名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确保人畜安全。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设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国家水产品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强化从生产到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力争率先成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城市。(二)继续办好“九件实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继续以“九件实事”为抓手,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中心村、示范村建设,维护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乡村通达”工程为载体,完善以农民饮用水工程、路网、电网、通信

26、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调整城乡发展政策,在财政、金融政策上更多向农村地区倾斜。支持农村地区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和村庄改造,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完善村庄布局规划,实施农居点集中建设,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力度;在中心城区继续推进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积极推广农转居多层公寓和鼓励高层、小高层住宅建设,全面改变村容村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健全城乡统一、开放、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歧视和障碍,完善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

27、合法权益,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环境。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落实并逐步提高财政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差别。进一步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完善分级救助机制和救助政策,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文化设施等条件,使农村居民享受更

28、多的公共产品服务。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对征地农民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在村级组织的选举中落实好农民的民主选举权,在村级事务中维护好农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在村级集体经济中落实好农民的收益权。积极推进农民新社区股份制改革,创新集体经济经营机制。落实“多予少取”的富民政策,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专栏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农业提升工程:围绕蔬菜、

29、茶叶、竹业、畜牧、花卉苗木、水产、果业等产业,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超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00家。*村庄整治工程:鼓励人口、产业向中心镇集聚,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全市再建设100个农村示范村、1000个重点整治村;完善农村公路网和客运网,通村公路里程累计达到1 2万公里;新改善农村45万人饮水条件,新建110个园林绿化示范村,60%以上的乡镇建成生态乡镇。*转移就业工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五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就业工作。

30、*农村进步工程:继续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每个乡镇设立公办卫生院、每个村设立卫生室;加大帮扶力度,加强区域协作;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倡导乡风文明。*农民保障工程: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或上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和覆盖率;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基层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推行村务公开、乡镇政务公开制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三、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功能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努力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产业核心区和“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整合资源、抓大促小、协同并举”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制造等产业;营造良好的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