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9.47KB ,
资源ID:100006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0006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docx

1、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

2、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

3、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杜甫诗三首教案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知识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基本技能: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一、导入: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就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欣赏了“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再看看“诗圣”杜甫和

4、他的诗歌。二、新课:1.知人论世(创新设计25页)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他逐渐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刚结束,而吐蕃、回纥趁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发生叛乱,杜甫流亡。正欲乘舟东下,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5、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的。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2.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课堂活动过程:范读。讲解1.该怎么理解“秋兴”这个标题?明确:清贺裳说“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兴”是起兴,“秋兴”即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2探究诗歌内容(1)学生活动: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然后鉴赏自己喜欢的句子。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6、.“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

7、浪兼开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写巫峡;天空中阴云接地,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战乱的时代背景有了一种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就要写自己的感情了。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

8、“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生悲情于从前,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他从玉露凋伤的秋天景色写起,他那感发生命的活动踪迹一步一步地写到了他的故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制做寒衣和拆洗寒衣了。可是我杜甫还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

9、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杜甫的律诗有个特点,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秋景?(诗中出现的意象)这些秋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玉露 枫林、巫山、巫峡、波浪 风云等;凋零衰败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汹涌连天的江水、密布天地之间的夔州风云,整体上营造了一种阴沉萧森的意境。(3)诗歌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感伤自己的身世和倾诉思乡思亲的衷曲(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他日

10、泪”,透露的是多年来的艰难岁月;“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将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表现得深沉而浓烈);忧国伤时之感(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既是为自家制做寒衣和拆洗寒衣,也是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更是国家的秋声;由诗人的颠沛流离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不幸)。忧国忧民的诗人传达的是忧国伤时之感。朗读3.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11、(2)借景抒情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背诵三、巩固、拓展:阅读创新设计25页流浪的杜甫板书: 意境触 景:玉露 枫林 巫山 巫峡 波浪 风云 凄凉 阴沉 萧森景伤 情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忧国伤时之感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

12、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

13、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14、【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

15、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

16、?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yanzhi)(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

17、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注释)【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评价:毛延寿这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18、点拨之六】“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字面:作者认为,大错既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像这样一个美女,竟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叫人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夜月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

19、“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五、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六、归纳寓意【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2. 归纳: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

20、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昭君 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七、迁移扩展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21、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登高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

22、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位老人就是杜甫。二、复习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

23、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三、 学生自读感悟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景: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情: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明确诗歌意象特点风急 天高 猿啸哀 渚清沙白 鸟飞回 感受意境:凄凉情怀:孤独无依、漂泊痛苦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

24、作者的情感?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苦恨:是极度;极度痛恨以致两鬓染霜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四、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八年级语文学案高洁情怀 第五单元教学内容: 杜甫诗三首编写人:薛春梅 第七-八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学习

25、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自己查工具书了解。2、识记要点 (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粗字注音。(1)岱宗夫如何岱( )(2)决眦入归鸟眦( )(3)白头搔更短搔( )(4)浑欲不胜簪簪(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邺( )戍( )(7)如闻泣幽咽咽( )(8)老妪力虽衰妪( )

26、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 (2)阴阳割昏晓阴: 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 (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 走:(7)急应河阳役应: (8)独与老翁别别:3填空(1)杜甫是_代大诗人,字_,他被称作_,其诗作被称作_,都收集在_。(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4补写诗句。(1)荡胸生层云,_。_,一览众山小。(2)国破山河在,_。 感时花溅泪,_。(3)吏呼一

27、何怒,_!(4)夜久语声绝,_。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_。(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译:_。(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_!(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译:_!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

28、妇对话的情景。二、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三、课堂练习巩固(二)、阅读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一)望_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的景象。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而_,时间是从_

29、至_,并由_遥想将来的_。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的。(二)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