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9946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docx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大气

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

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

(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地形倒置及成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

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3)海水的盐度

分布规律:

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

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

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按空间分类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按循环周期分类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

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

自然条件: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位因素

农业发展

气候

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地形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

土壤

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树

市场需求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

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区位

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

市场需求量

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

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其他概况

典型案例

水稻种植业

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区位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

②平坦的地形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有悠久的历史,稻米是传统的食粮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

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

①优良天然草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海港近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作物:

小麦、玉米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农业的区位优势: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主要是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的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工业

投入要素: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

工业类型

举例

分布地区

资源密集型工业

采掘工业,制糖工业

受自然资源分布的制约

劳动密集型工业

纺织工业,服装工业

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

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原料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大

技术密集型工业

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激光工业

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②工业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著名工业区

发展条件

发展特点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拓展交通;③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④繁荣经济;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美国“硅谷”

(高技术工业)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历次技术革命

年代

主要标志

新出现的工业部门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气机的发明

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汽车、飞机

第三次

20世纪50年代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核工业,航天,激光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1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自然因素

影响的结果

影响原因

地形

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山区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

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气候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河流

河运起点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口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河心岛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自然资源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

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交通

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

政治

军事

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其他因素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后期达到了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70年代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表现: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只有33%);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产生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危害人们健康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

噪音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固体废弃物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人数增多

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②四种交通工具的比较

比较类型

运输工具

运费由高到低

飞机、汽车、火车、轮船

运量由大到小

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速度由快到慢

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

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现代:

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口商品:

出口:

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

进口:

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

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会举例:

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

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

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2、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

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3、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对气候:

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2、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

3、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4、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

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

1个恒星日

5、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

1个太阳日(24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