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99406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docx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两大经济问题。

主要三个问题

1、失业理论

2、通货膨胀理论

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周期性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1、失业的定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有劳动能力、正在寻找工作而又没有工作的人。

三个条件:

(1)一定年龄以上有工作能力;

(2)没有工作;

(3)正在寻找工作。

它们必须同时成立,才能满足对失业对象的定义要求。

2、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

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它包含有工作和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换言之,劳动力等于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

3、失业的类别

•失业可以分为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CyclicalUnemployment):

经济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NaturalTateofUnemployment)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二、离职、就职与自然失业率

•假定劳动力总数L是固定的,N代表就业者人数;U代表失业者人数,L=N+U;

•失业率=U/L

•s代表离职率,即每个月失去工作的就业者的比例;

•f代表就职率,即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的比例;

三、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与劳动力市场短期变动相联系。

寻业和转换工作而导致的短暂的失业

实际生活中,工作机会和人们择业行为不断变动。

有人可能不满意目前工作而辞职“跳槽”;一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部分技术员工需要寻找新工作;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有的职工被雇主辞退以及劳动力新老交替等等。

这些人通常能找到新工作,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找到新职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这种“转岗之间(betweenthejobs)”的失业状态中。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可以用劳动市场均衡模型来说明结构性失业

四、二元经济与发展型失业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50年代提出“二元经济(dualeconomy)”概念,成为解释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的一个概念。

这一概念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的结构差异。

发达国家内部一体化程度很高,劳动力报酬——工资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要素有效配置规律要求劳动在各个行业边际产品相等,否则很快引起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转移。

二元经济由现代与传统两部门构成。

现代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经营,劳动需求即雇佣工人数量,通过比较劳动边际产品价格与通行工资水平来决定。

传统农业部门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与外部联系薄弱,不同程度具有自给自足性质,收入远远低于现代部门。

从长期看,收入落差推动农业劳动不断流入现代部门,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但从短期看,现代部门没有能力吸收传统部门所有剩余劳动力;极端意义上可假定相对于现代部门工资水平而言,传统部门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

这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看作特殊形态的发展型失业。

五、中国的发展性失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现代部门,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不会对农业产出带来显著影响。

这类剩余劳动力既不同于典型失业,又具有失业涵义。

一方面,他们仍然结合生产资料进行工作,创造出部分自己消费和部分出售的产品,因而在严格技术意义上不等于完全失去工作处于失业状态。

但另一方面,劳动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很低水平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失业含义。

这类发展型失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只能通过现代经济的积累增长和传统部门生产率提高来逐步消化和吸收。

六、失业的代价

1、失业的代价和危害

•经济代价:

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社会代价:

给失业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心理伤害。

•政治影响:

过高失业率还可能影响政治稳定。

2、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的重要结论

A.要保持失业率不变,实际产出增长率与潜在产出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就不能扩大;

B.即使实际产出保持增长,如果实际产出增长率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缺口扩大了,失业率必然提高。

3、失业的治理

A.教育普及和劳动力技能培训,树立现代就业观念,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减少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发生机率和时间延续长度。

B.适当运用宏观调节政策工具,有助于降低经济周期不景气阶段需求不足失业。

C.实施正确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逐步减少发展型失业和体制转型伴随的失业。

D.另外,需要建立包括失业保险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1.通货膨胀的含义

商品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持续上涨称为通货膨胀(Inflation)。

一般物价水平的年增长率称为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的分类

 

 

二、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观点:

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即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在现行价格下可能的供给,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原因:

居民消费,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增加等。

另外,预期变动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自我实现。

1、货币主义的观点

货币数量论(QuantitytheoryofMoney)实质是从货币数量过多角度解释通货膨胀。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存在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因而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主要原因。

•现代货币学派核心观点是:

货币供应量增长在短期内决定产出水平,在长期决定物价水平。

•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

•“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到处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既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也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和印钞机有关的现象——严重通货膨胀毫无例外的地是一种货币现象。

“当货币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每单位产量中货币量增长越快,通货膨胀率就越高。

在经济学中没有第二个命题能像这一命题那样确凿无疑。

证明: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政府过度增加货币量造成的。

货币量增加的原因是:

•政府开支迅速增加;

•追求充分就业目标的政策;

•中央银行的错误政策(不是控制货币量,而是控制利率);

•政府可以获得“通货膨胀税”的好处。

2、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凯恩斯本人并不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凯恩斯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济社会的充分就业。

但在现实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仍然存在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所以凯恩斯的理论有些片面。

三、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压力的情况下,生产成本或利润的增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按成本增加的根源划分为:

1)工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理论

2)利润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四、混合通货膨胀

•这两种理论都是在总供求分析框架中。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五、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变动,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六、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效应与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到有关。

1)收入效应

2)财富再分配效应

取决于人们拥有财富的种类。

2.经济增长的效应

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通货膨胀越高,企业就越频繁地印刷新报价单,从而导致营运成本增加;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里根据通货膨胀来改变报价,因此,各企业间的相对价格就发生了扭曲,进一步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

第三节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1、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1958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新西兰籍工程师菲利浦斯(A·W.·Phillips)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实际统计资料,发表论文《1861——1957年联合王国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发现二者变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上升,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水平倾向于下降。

•原始的菲利浦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

•解释是:

存在很高失业率时,工人们可以选择的其它工作机会比较少,不会强烈地要求工资上涨;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企业主会更有力地抵制工人要求涨工资的压力

2、利普息过度需求模型

3、萨缪尔森和索洛对菲利浦斯曲线的发展

原始状态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一发现后来被发展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反向关系。

这一转换背后实际上暗含了对企业定价行为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假定。

二、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三、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四、反通货膨胀的代价-牺牲率

牺牲率(SacrificeRatio)通货膨胀率每降低1%,所必须放弃的一年的实际GDP的百分比。

•根据美国的实证数据,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一年的GDP必须牺牲5%。

•按照奥肯定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要求周期性失业提高约2.5%。

五、理性预期与无痛苦反通货膨胀

理性预期学派把自然失业率与理性预期结合起来,否定了短期和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菲利浦斯曲线实际上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业并不取决于通货膨胀而是取决于经济中的随机冲击。

因此,降低通货膨胀没有提高失业率的成本,因而是无痛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