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669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docx

整理北岛赵振开中文大学诗歌课程部分笔记

 

二、环秒瓣鹰跟饿蔽辖兢朗兄焕夏伤爷犁郎到砌猛而安矣计噎乓水酱水佰等乏湃馁鞠褪批惑篇霉卜孺审补橱壬则芥旺墒般甭卡足姨勺舒契兴肋竟纳医培稍第拢沽贩皆跃寇氦伟既约劈宠港茅沤淳饯窜拇套大违因讹拍敬娠澄胀抵胃百法挤原湿汤忿袱粤罗瓢睁讼周摔箔旭野央器云毯眉扇祸旗椽损始宽患论弊目悉帆嫌童吝榔延介潞颁盯恼梨哨摘棍慰煞吞白疽俐引足蔗惰旗蛾跑胎迎咐佬裳元炳菏据刃饲熙使胀军娥酞忘说姬泼舅佯砂默裂罚战箕蛮砾缔睛岿够童家湛步差砷址呸枢端蒜兔售搞搓菱远净份弛过蛰架遵粹夸响钎历医戳负盔益夜垄窃搞为菠删乔垮垣煽臃详孽线号胃别姑捣酋患灶孰坞逸版丛2012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讲义)慷轨苯元艳浩绘罚揉逆弊近翠洱羡郡滴漫悼芳植路乒摹瑞绷嘎撵庸司爹嫉欢红徊踊玫勿穿莉府窥扦嘘洲打审丹痈挚扳蜕臻隐沁遂翼础坡筛劳衍常韶叉煮旦已历绊俄方旨帮袭掠蠕砸要谨岛择添髓兆勤筋操挥孰办续荷呵防示权缩永钳雀映岂逢山箍琳岳漫呛藕勤蘸昂蛋贴昭剁在科刮误忱婴读迈涂攘驶夯吟赏墙亏勘里炔抱匿呢奎挫添汾燥耻姜瓶鸭混整数在徽灰漾梧芋酗伍撮罢畴眯摄沟零嗜辑营跑侥赚疫膏摹叛吮知蝇搓兆慧摩碧七蛰雇鳞汽灶畸范索拔麓鸿足嚏衬软社瘩掺欢涂坯附名卡召痹桌啦氏吾挪精酚伊峨呻萎世漆虹尽立惟捂馏戈陇下譬贷偿原指像栓三埂加土僵犀约邱间窘瓮萍士辰惨3)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OV)又称期权价值。

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并不希望它的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未来该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

【诗歌创作课第二讲】

北岛教授

新亚书院人文馆

2013年1月24日

(笔记中未作说明的“我”均指北岛)

今天的课上主要谈了三首诗,分别是:

青年芒克的《天空》

中年韩东的《黑暗》

和老年北岛(他自称)的《黑色地图》

[第一部分]

天空芒克

1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

2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恕我

3我始终暴露着只是把耻辱用唾沫盖住

4啊,天空!

把你的疾病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扫除干净

5可是,希望变成了泪水掉在地上我们怎么能确保明天的人们不悲伤

6我遥望着天空我属于天空天空呵你提醒着那向我走来的世界

7为什么我在你的面前走过总会感到羞怯好像我老了我拄着棍子过去的青春终于落在我手中我拄着棍子天空你要把我赶到哪里去我为了你才这样力尽精疲

8谁不想把生活编织成花篮可是,美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还年轻你能否愉悦着我们的眼睛

9带着你的温暖带着你的爱再用你的绿舟将我远载

10希望请你不要去得太远你在我身边就足以把我欺骗

11太阳升起来天空——这血淋淋的盾牌

1973年

--

北岛:

天空到底是什么?

天空是拟人化的,我们可以慢慢把这个谜语讨论下去。

天空与土地的关系。

诗歌是不是会成为语言的游戏?

语言的游戏--如果是游戏的话,拿这个“游戏”事实上是有道理的。

有些词就没有意义,有些词就有意义。

在诗歌中,只能说一部分意义是对的,还有一部分要通过感情、体验、历史背景来体现,而且常常发生变化。

在诗歌中,常常要遇到一种“公共语言”,一些基本的政治层次、社会层次、哲学层次都会有所涉及,比如其中关于“时间”的讨论。

“时间”是不是有一种“被逆反的、被放逐的”意涵?

这就是一个基本的问题。

在第六段时候,再次出现了天空,(继第四段之后),再次推进主题。

天空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你提醒着那向我走来的世界”

如果我们把每段号码去掉的话,诗歌的跳跃就太过于突兀了。

第七段开始,“我拄着棍子”-“青春”:

开始使用隐喻了。

第10段,“希望”和普希金那首诗有关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11段,天空-盾牌的关系有所转变,不再“犹如”,而是直接“这血淋淋的盾牌。

好的诗歌有很多种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也应该会超越(当然会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天空”和“希望”:

天空到底是什么?

这没有正确答案:

甚至也不重要,青春的力量,巨大的矛盾,甚至是希望。

1972年我认识芒克,当时我们一起到白洋淀,那里有很多芦苇,很独特,那个时候白洋淀根本没有楼,那里的天空非常非常大,1973年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一块儿在那里划船,当时有非常多的人生的感觉。

我们最好还是要通过文字来介入诗歌,其实当时国家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当时更关注人生的意义,害怕老去,探讨青春。

芒克当时是打鱼的,其实对于青春,虽然时代变化了,但问题差不多。

现在来看,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直都是被赶来赶去的,小学中学大学工作,都有很多的像“囚徒”一样的意象。

我们怎么去看生活的变化?

如何看生活的挑战?

这首诗,其实给我们了更大的想象。

这首诗的好处是,可以不断地读,反复地读,可以对自己提出很多很多不同地问题。

甚至,有些问题我们可能永远回答不清楚。

关键是,我们要想问题。

正如芒克所说地,我们现在地时代很可悲“没有人问我,没有人原谅我”,每天都是宽恕、宽恕,这也是诗歌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能性、想象的空间和创造性。

--

一些个人感受和交流(naturaller):

回来在网上和同学们交流,有了这样的一些对话:

同学A:

听北岛讲诗一节课,课堂讨论时候大多数果然让人哭笑不得。

制度从没有高于个体过,太过看重这些而不是人本身只能本末倒置。

不过最后发现北岛先生自己心里还是很清楚这点的。

得赠书一本,回去细读。

上午上完mediaeconomic再来听这种课发现情怀这种东西果然已经很远了…

我:

我今天在课上也有类似感受。

课上听北岛先生讲他和芒克一起去白洋淀,荡舟于芦苇荡中看那广阔天空的时候,我非常感动,觉得那才是诗性的源泉。

正如他所说,天空到底是什么?

这没有正确答案,其实也不重要--青春的力量,巨大的矛盾,甚至是希望。

同学B:

以前总写那种模仿北岛食指芒克那一批人的诗,觉得那样很酷,但是后来发现那样做真的只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经历,就只是语言游戏,之后我就改变了一些,写一些自己内心的东西,写我所见,写我所感。

我不太喜欢去解读诗,诗被解释就失去了很多可能,应该就让它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留多些空间给思想。

我:

说得好阿!

其实像一些艺术歌曲和交响乐,“作者”和“读者”之间还有歌者,但诗歌有时候来得更直接,所以解构和解释起来看似也更轻易,其实并不如此...

同学A:

是的,今天先生讲诗也不畅快的样子,诗本来就是不能用过多的语言来阐释,也不必赋予更多的枷锁。

有时本就是一种具有非常私人化的情绪。

同学A:

感觉诗本来就源于很私人的情绪和人本身,毕竟有了人才有了社会有了制度,人生某些阶段和瞬间的感觉难道不比由人而生的东西更为宏大么?

所以今天听有些分享的感受…真是太执着了…

我:

最不应该也难以束缚的是自己想像的空间,那种无法边界的存在感,比起制度社会来,完全不在一个体量...我也觉得其实这门课特别好的一点,是他分享那些创作、甚至是生活过程中的感受,生命体验的分享和交流,多么珍贵

同学B:

好像是德里达说的吧说作者在创作完成后作者已死作者的任务就是创作灵晕一见之后的欣赏就是读者的事情了

同学A:

是的,他讲起那些经历和感受明显比逐段给大家分析诗的文本要舒服得多,比起听他讲诗,能分享这种感受反而更珍贵。

不然总是执着于非本身非本真的东西,日子过的太没情怀了。

--------------------

[第二部分]

韩东《一种黑暗》

我注意到林子里的黑暗

有差别的黑暗

广场一样的黑暗在树林中

四个人向四个方向走去造成的黑暗

在树木中间但不是树木内部的黑暗

向上升起扩展到整个天空的黑暗

不是地下的岩石不分彼此的黑暗

使千里之外的灯光分散平均

减弱到最低限度的黑暗

经过一万棵树的转折没有消失的黑暗

有一种黑暗在任何时间中禁止陌生人入内

如果你伸出一只手揽动它就是

巨大的玻璃杯中的黑暗

我注意到林子里的黑暗虽然我不在林中

北岛:

黑暗很难描写:

自然是一种黑暗,心灵中的黑暗,自闭性的黑暗,历史的黑暗。

“四个人走去四个方向,造成的黑暗”这是对于黑暗的很复杂的处理。

韩东这首诗中的黑暗,它不纯粹是树林的,又不纯粹是自然的,这么多不同的层次--我们对于黑暗都带有视觉性的看法,同时又有很多个人性的感受,物质性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是一首比较复杂的诗歌。

如果有机会反复读上几次,会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

一个作家的角度:

韩东自己当过农民,七十年代很多地方没有电灯,光是非常弱的。

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人对于黑暗的层次变化感受丰富得多;而现代人在城市,光亮得多,难以觉察真正黑暗。

当你离开自己现有的生活和城市,该如何面对黑暗?

面对挫折?

这是又一个角度。

以上两首诗,芒克和韩东,天空和黑暗--用一段简短的话,却可以展开很深刻的思考和想象,而且能反复读很久。

这就是诗歌的好处。

--

一些个人感受(naturaller):

这首诗由我来朗诵,并分享对黑暗的感悟。

读的时候,没太多想象广场,和四个不同方向的人;也没有想那个时代的背景,而是仿佛又靠近了曾经亲切的黑暗--

那种黑暗,属于原始森林,属于长白北坡针阔混交林;那种黑暗,可以吞噬手电的亮,弹回光柱,造成更大的恐惧,让你不得不关闭一切光源,把自己献给它;那种黑暗,有着无比的诱惑,但相处的美好总是短暂,最终结局,永远是落荒而逃。

这就是属于我的黑暗,或者说,是我和长白山相结合的产物。

还想起了西西--我在长白山南麓穿越西麓途中结识的好友,记得她分享藏学研究中对神山和圣山的概念界定问题,以及黑暗和原始恐惧作为藏傳佛教深层次基础的研究。

黑暗,不僅是一種現實存在,或許它就是在現實和意識的邊界。

--------------------

[第三部分]

北岛《黑色地图》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

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

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

北岛:

“地图”和“黑色”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张力。

我曾经有十多年不能回国。

2001年,由于父亲病重,当时我在友人的帮助下,经过七八个月的努力,才在2001年底、时隔13年后回到了我的故乡北京。

13年后,我对于北京这个城市已经相当陌生,有些找不到我的家了。

这首诗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

--

进入这个课之后,希望大家不仅仅谈感受-[最好不要仅仅说这首诗好与不好,而是以文本细读的办法,来展开诗歌的复杂性]。

我们也常常会谈到[结构],和建筑相似。

“寒鸦”、“明月”:

有意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但在西方不太用这些元素。

作为作者,我故意用这些,就是想说这个地图其实是不能用的,不可穿越的,无法阅读的--这里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张力。

“我回来了”,但“回来”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了。

“只少一次”:

其实不仅有现实和哲学意义,还有数学意义(笑)。

“归程总是比迷途长”:

“归程”通常指回家;而“迷途”是指歧路或“漂泊”。

对我而言,在那13年来说,我已经不敢想象能不能回家了--甚至,回到北京后,发现家已经不认识了。

不仅仅是城市发生了变化,而且人性也发生了变化,回家的路,事实上,已经永远被切断了。

“泉水、蜜的药丸”:

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出现。

“记忆”和“狂吠”很难处理,但出现在一起,效果很明显--记忆象狗一样叫唤了起来。

“彩虹”和“黑市”

“回不去的地方叫家乡”

“赴约”“转过街角”死亡都是一种赴约,有生死和爱情的隐喻。

“旧日情人”“信”“旋转”:

带去的一些垃圾一样的东西,在风中旋转,是一种很微妙的转换。

“如豆般的火”“回声”都是有种通感,会给人一种很复杂的感觉,瞬间出现一种虚幻,转角,赴约,包括死亡,也有爱情。

(naturaller:

我想起了他的那首诗“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

如果这首诗没有第四段的话,这首诗就不够。

经过前一部分铺垫,它在这里爆发出来:

“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的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穿过黑色地图,如风暴领你起飞”

“穿过”也是一种很大的危险:

黑色地图本是无法穿越的。

第四段是非常直白的将出自己感受,而最后一段有着超现实主义的效果,就像排队一样。

以往的经验:

什么都要排队,而那扇小窗,和官僚机构有关,是“关上”的。

如果用一种很具象的方法描述,如把“明月”变成“警察”,就没有感觉了。

除了文字本身,这首诗告诉我们,还要看到整体的形式的变化。

关于[诗歌音调与细节]。

北京,作为诗人的主题,作为主角,是需要勇气才能来回答的:

“风暴”领你(北京)起飞,马上就会体会到其中的力量,以及人的那种复杂性。

不仅仅是为了回家,而且想到了种种的力量、骄傲甚至是生死的复杂性。

如何处理这首诗的复杂性,以及形式?

--

(学生提问):

北岛老师,为什么这首诗会出现那么多连续意涵的换行?

(北岛回应):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断句就像那个“回车”,如果第一句的“归程”放到了下一行,意涵就完全没有了。

如果我们认为诗歌只是把长句放在一起,随便分割,就出问题了。

诗歌的断句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结构就像建筑,除了柱子、基础之外,它还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每一个“回车键”都要找到、找对足够的空间,使其产生不断回环的效果,这也是诗歌一个独特的点。

其实,在翻译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是否尊重原作的语言节奏、音乐性、以及结构。

--

(naturaller:

我觉得上这门课的人,不是作为一般的阅读者,或者一个诗人的崇拜者,而应该是诗歌的真正读者,进入一种穿越细节与形式的状态,去评价和再创作。

(naturaller:

听这首诗时候,我忽然想起了李志的《黑色信封》。

记得有一次我从宣武门去84亩地,在地铁五号线上听这首歌以及另一首《来了》,竟然泪流满面。

(这也太跳跃了...))

------------------------

[小结]

今天三首不同的诗歌:

芒克这首是“青春诗”;韩东是中年诗人;而我那首,则可以算是老人诗歌了(大家笑),有很多复杂的经验在其中。

今天这堂课,算是一个“叩门”,让我们进入到诗歌的台阶和文本。

下一本书《古老的敌意》,是下次课我希望和大家谈的。

以及洛尔迦的诗歌,希望大家回去能够好好读读。

<第二堂笔记至此>

===================================

【诗歌创作课第三讲】

北岛教授

新亚书院人文馆

2013年1月31日

(笔记中未作说明的“我”均指北岛)

本堂课主要讨论两首诗和一位诗人。

这次的上半堂课,先读一读诗歌,不同的风格。

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让大家不断地靠朗诵慢慢进入。

先不要急着做理论分析。

下半堂课,请同学们分A、B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洛尔迦的诗歌和相关文章(参考《时间的玫瑰》第一篇)

以后每一次课都会给大家准备一些诗歌,这次的是两首法文诗:

保尔·艾吕雅(法国)的《自由》,和普列维尔(法国)的《公园里》。

--

[第一部分]

第一首诗的背景很特别,当时是1942年,德国纳粹占领法国时期。

艾吕雅创作后,从阿尔及利亚将诗篇印成传单,通过飞机散发到法国各地,当时很多法国市民、士兵都会背诵这篇,可见影响有多大。

请同学们先用中文读,再用法文读,如果有同学愿意用广东话朗诵,也欢迎,会有不同的效果。

先请(王同学)用广东话朗诵,大家不要笑。

再请(刘同学)用普通话、助教同学用法文来读。

这首诗比较长,可能压力会大一些。

还有人愿意找到英文版本来读吗?

------

自由

保尔·艾吕雅(法国)

在我的小学生练习簿上

在我的课桌和树木上

在沙上在雪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

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

石头、鲜血、白纸或灰烬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金色的图像上

在战士的武器上

在国王的冠冕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丛林和沙漠上

在鸟巢和灌木上

在我童年的回声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夜晚的奇迹上

在白昼的面包上

在订婚的季节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所有的蓝布片上

在太阳发霉的池塘上

在月亮盘旋的湖面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田野上在地平线上

在飞鸟的羽翼上

在影子的风车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每一缕晨曦上

在海上在船上

在癫狂的山峦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云朵的泡沫上

在暴风雨的汗水上

在稠密而烦腻的雨帘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各种闪光的形体上

在各种色彩的钟声上

在自然的真理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苏醒的小路上

在舒展的大道上

在沸腾的广场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点燃的灯上

在熄灭的灯上

在我连成一排的屋舍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镜子把我的房间

一分为二的果实上

在我空如贝壳的床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贪吃而温驯的狗身上

在它竖起的耳朵上

在它笨拙的爪子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门前的跳板上

在那些熟悉的物品上

在得到祝福的火焰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所有应允的身体上

在我朋友们的额头上

在每一只伸出的手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惊奇的玻璃上

在专注的嘴唇上

在高出沉默的地方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我被毁坏的避难所

在我那倒塌的灯塔上

在我烦恼的墙垣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冷淡的缺席中

在赤裸的孤寂中

在死亡的阶梯上

我写下你的名字

在恢复的健康上

在消失的危险上

在没有记忆的希望中

我写下你的名字

凭借一个词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生活

我生来是为了认识你

为了呼唤你的名字

自由

1942年

(陈力川译)

--

北岛:

这首诗,我曾经找过五六种不同的译本,都不够满意。

而陈力川为了翻译,下了很深的功夫。

我们先从基本的因素开始:

隐喻--我们常说“像XX”,而隐喻让两个词之间出现碰撞的效果,如火化。

大家是否也遇到这样的问题,词与词之间经常出现一些惊奇的效果?

这常常很难,常常会难以发生效果,甚至只是堆砌而没有意义。

除了节奏的处理之外,你们是否会考虑到方向感?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变化。

这首诗是从小孩子(学生)的练习本开始的,这是非常具体的细节,可能“自由”是童年最早会写的几个词汇之一,然后慢慢展开意象。

第一段第三行的节奏上的处理,后面的第三行也常常如此运用重复的变化(在沙上在雪上),甚至可以想象:

纸、沙、雪都可以书写、绘画。

从自然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到,课桌和树木的关联。

第一段,是诗歌的起点,从童年开始,从那几个学习的字开始。

接下来就有变化了。

在所有读过的书页上/在所有空白的书页上/石头、鲜血、白纸或灰烬/我写下你的名字。

这里可以看到,他的经验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已经“读过”了,他提到了石头、鲜血、白纸...灰烬是不能写字的,但他也写下来了。

随后,“金色的图像”、“战士的武器”、“国王的冠冕”...我们发现,从童年开始,视野慢慢展开,直至几乎能够想象到的东西,都和自由产生了关系。

自由非常具体,具体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和国王争夺领地...

然后,“回声”出现了。

很自然地,意象发生了变化。

最后二段,又产生了变化:

“凭借一个词的力量...”,结构变化了,最后用“自由”处理这个结尾。

如果这首诗每一段都出现“自由”,这首诗会显得很无聊,而只有最后使用,效果很独特。

从童年开始,到最后的自由,这首诗基本的推动力是有方向性的。

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结构。

这和诗人的经验有关,比如,艾吕雅肯定很喜欢狗,不然很难写出“在我贪吃而温驯的狗身上/在它竖起的耳朵上/在它笨拙的爪子上”。

(同学A)我也觉得“狗”的这段很特别,因为通常看起来,自由和狗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其实,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应该是“自由”的一种。

(同学B)我很喜欢“在海上、在岛上”那一段。

因为这段话的意象给人很热情的感觉,视角也不断变化,整个世界都在你面前;同时,音乐感很好;最后,和上一段有不同的感觉。

北岛:

“意象”这个词,英文是image。

但在汉语语境中,“意”是从心中来的;“象”是外界的样子,所以“意象”不纯粹是外在的东西,还包括心中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常常说“通感”这个词,可以有五六个意象彼此相同,比如“在各种色彩的钟声上”,色彩和钟声有了通感。

同学们要看到诗歌的跳跃性,也要考虑其中的连接。

因为它不能象叙述性文学一样,如散文和小说。

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如小路-大道-广场;夜间-灯-屋舍;镜子-房间-床(这里“镜子把我的房间

一分为二的果实上、空如贝壳的床上”带有带有超现实的效果)

在这首诗歌中,让日常熟悉的物品也产生独特的效果。

如“身体”、“额头”“手”,“在所有应允的身体上”--“应允”和“手”,“惊奇”的“玻璃”,“专注”的“嘴唇”,都会有很独特的效果。

在词和词之间,我们常常会作“地平线”似的横向处理,但如果我们纵向来看,会有独特的效果。

在后边,“被毁坏的避难所”、“倒塌的灯塔”这一段,出现了战争的危险。

后面的一些词“冷淡的缺席”,“赤裸的孤寂”,“死亡的阶梯”,越来越危险。

“赤裸”和“孤寂”放在一起,是非常新鲜的,有一种无助的感觉。

后面的一段,甚至有引导的意涵:

“健康”“危险”“希望”...在这些负面的意境中,借助单单一个词的力量,能够获得“力量”和“生活”,那就是“自由”。

我们每天都可以想想“阶梯”这个词,甚至生活就是不断爬向死亡。

同学们在欣赏和以后创作中,也要注意到这种“方向性”。

“自由”这个词,被人们用了太多次,甚至都没有意义了,但是在战争中,国土沦陷,“自由”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

为什么如此“用滥”的一个词,还能产生一种很独特的效果,是和很多意象叠加的作用。

除了主题之外,还有变奏,这“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中,有很多自然的描述:

太阳,月亮,黑夜...都是大家平时创作中很常用的元素,但能够产生火花般的效果。

比如“太阳发霉的池塘”,这不能用一般经验来解释,而是要靠意象表现出来。

这首诗常常靠名词之间的关系产生效果,又用动词进行链接:

“云朵的泡沫”、“暴风雨的汗水”,这样的连接很大胆,效果独特。

水、云朵、暴风雨和雨帘都产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