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9111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5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北京市平谷区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平谷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监控

高二生物学试卷

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D.体温、pH、胃液浓度等相对稳定均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糖原存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胃液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点睛】

2.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结构基础都是反射弧

C.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学习建立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详解】A、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非条件反射一般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

B、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正确;

C、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C正确;

D、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获得的,D正确。

故选A。

3.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B.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C.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大部分内脏器官中共存,且作用相反,长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也会有此消彼长。

人体在处于紧张、焦虑和亢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

此时的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出汗,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血液大量流向脑和运动系统。

而当人体处于非常平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

此时瞳孔缩小,呼吸平缓,心跳减速,消化吸收加快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器官上都同时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如汗腺只受交感神经控制,而没有副交感神经分布。

交感神经兴奋时就分泌汗液,不兴奋则不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机能上独立的神经系统。

单一地或主要地由传出神经组成,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因此,被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另外也称不随意神经系统或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因为其功能不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A正确;

B、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而此时副交感神经被抑制,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B错误;

C、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

即交感神经活动占据弱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错误;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作用通常相反,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A。

4.下图为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

丙是连接在传出神经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的电位变化;a处为神经肌肉接头,含有一种特殊的突触。

分别刺激甲和乙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关于该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A.刺激甲处,丙处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甲处,传出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大于a处传递速度

C.刺激甲处,a中神经递质通过体液传递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分别刺激甲、乙处,丙处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刺激甲,兴奋先后通过丙的右、左侧,电流表两侧发生两次电位变化。

2、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刺激乙点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详解】A、刺激甲处,丙的右侧先兴奋,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然后传到左侧时,又偏转一次,所以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细胞间以化学信号传递,所以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B正确;

C、兴奋在a处以化学信号传递,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C正确;

D、刺激甲处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刺激乙处不发生偏转,D错误。

故选D。

5.1827年,科学家第一次报告了切除蝌蚪甲状腺的实验。

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

组别

第一步:

手术处理

第二步:

饲料种类

发育结果

摘除甲状腺

正常饲料

不能发育成青蛙,成为大型蝌蚪

摘除甲状腺

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

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

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

正常饲料

生长发育成正常青蛙

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

含有甲状腺粉末的饲料

发育加速,成为小型青蛙

经过后期不断探索,科学家从甲状腺中提取出了甲状腺激素。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四组实验中的蝌蚪需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

B.丙组和丁组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对实验结果干扰

C.该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D.该实验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四组实验中的蝌蚪需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A正确;

B、甲乙两组进行了手术摘除甲状腺,丙丁两组进行了手术但不摘除甲状腺,目的是排除手术外伤对实验结果干扰,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也能促进生长发育,该实验结果可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C错误;

D、通过四组比较,有甲状腺激素,蝌蚪能发育成青蛙,没有甲状腺激素,蝌蚪不能发育成正常的青蛙,由此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C。

6.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等化学物质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B.激素需要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传送

C.激素是体内微量、高效的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D.一个激素分子能与多个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可以全身运输,但是起作用的细胞各不相同。

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对靶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

【详解】A、激素作用的对象是靶细胞、靶腺体或靶器官,A正确;

B、激素需要体液的传送,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正确;

C、激素含量很少,但作用效果显著,是微量高效的物质,C正确;

D、激素作用具有特异性,一个激素分子一般与一个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7.某人因体温持续在38.9℃到发热门诊就诊。

关于该患者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体温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C.患者多饮水治疗不用就诊

D.该患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机理:

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

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B错误;

C、患者除了多饮水治疗外,还需要就诊,C错误;

D、体温持续在38.9℃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A。

8.某同学参加一场篮球比赛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

关于此间发生

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B.出汗时体温增高、冷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皮层渴觉中枢兴奋、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D.出汗后体温下降、热觉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2)机理:

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

①增加产热的途径: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

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

B、出汗时,增加散热,体温保持稳定,此时,由于运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较多,B错误;

C、口渴是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的结果,此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C正确;

D、出汗后体温保持稳定、温觉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错误。

故选C。

9.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者增殖形成记忆B细胞,后者增殖形成记忆T细胞

B.前者参与体液免疫,后者参与细胞免疫

C.抗体由前者分泌,淋巴因子主要由后者分泌

D.前者直接杀死靶细胞,后者直接杀死病原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

体液免疫依靠B细胞发挥主要作用,细胞免疫主要依靠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

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A错误;

B、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正确;

C、抗体由前者分泌,淋巴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能直接杀死靶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错误。

故选B。

10.在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顶端形成“弯钩”结构。

研究发现,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研究者探究SA(水杨酸)和ACC(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SA能够抑制幼苗顶端弯勾的形成

B.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C.SA和ACC对弯钩形成的作用具有协同关系

D.弯钩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

【详解】A、与对照组比较,SA处理后,顶端的弯钩现象减弱,说明SA能够抑制幼苗顶端弯勾的形成,A正确;

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B正确;

C、SA+ACC处理组弯钩形成的角度介于SA处理组和ACC处理组之间,可推知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

D、弯钩的形成防止了子叶与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触碰而造成的机械伤害,即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D正确。

故选C。

11.科学家做过如下的试验:

(1)把不含生长素的两琼脂小块放在燕麦胚芽鞘下端(如图甲);

(2)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一段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把另两小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作为接受块放在形态学下端(如图乙);(3)把一段去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让形态学上端朝下,做与

(2)同样的试验(如图丙),三个试验都以单侧光照射。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接受块成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③④⑤⑥中,⑤含生长素最多

B.①含生长素比②少,⑤含生长素比⑥多

C.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含生长素比④多

D.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生长素含量之和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结合题图分析,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由此得出①含生长素比②多,③④中生长素含量相同,⑤⑥中不含生长素。

【详解】A、由于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⑥小块中不含生长素,A错误;

B、由于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①含生长素比②多,又生长素不能由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所以⑤和⑥都不含生长素,B错误;

C、由于单侧光照射胚芽鞘的尖端,所以①含生长素比②多;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又生长素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和④含有等量的生长素,C错误;

D、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中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③④中生长素含量之和比⑤⑥中生长素含量之和要多,D正确。

故选D。

12.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地一个岛屿。

1937年—1942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右图所示。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该地环颈雉种群密度

B.该时间段环颈雉没有因病死亡个体

C.该岛屿上没有生物与环颈雉竞争

D.该时间段环颈雉的食物比较充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段时间环颈雉种群在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等理想环境下,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详解】A、环颈雉活动能力强,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

B、图示五年期间种群数量增长呈现“Z”字形变化可能是环颈雉因病死亡个体较高所致,B错误;

C、岛屿上应该存在吃植物的生物,与环颈雉竞争,只是环颈雉的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且缺乏天敌而出现“J”型增长,C错误;

D、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食物充足,使颈雉种群数量按“J”型的增长方式增加,D正确。

故选D。

13.若调查金海湖中的生物,下列所述不属于群落研究范围的是()

A.调查不同水层鱼的种类和数量B.调查鲤鱼和草鱼的关系

C.调查鲫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D.调查金海湖中物种的数目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鱼的种类较多,故调查不同水层鱼的种类和数量属于群落研究范围(群落的结构),A不符合题意;

B、调查鲤鱼和草鱼的关系属于群落种间关系,B不符合题意;

C、调查鲫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C符合题意;

D、调查金海湖中物种的数目,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围(丰富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14.跳虫是土壤中的常见小型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若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吸取器A和B的区别是棉花的干、湿,其中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吸取器C和D的区别是试管中的液体,即水和酒精,其中酒精可固定细胞(生物),同时还能防止腐烂。

【详解】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型,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所以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时最好选择图中吸虫器B。

故选B。

1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B.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C.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D.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详解】A、试管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试管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错误;

B、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B正确;

C、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

D、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D正确。

故选A。

本部分共6题,共70分。

16.下图表示哺乳动物部分消化道和肝脏部位血液循环。

回答下列问题

(1)肝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主要是________。

(2)进食后,D中血糖浓度______(大于/小于)A,因为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______。

(3)饥饿状况下,A中的血糖浓度大于B,因为:

①A中血液循环到B处过程中,部分血糖被组织细胞_____;②_____素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答案】

(1).组织液

(2).大于(3).胰岛B细胞(4).肝糖原(5).氧化分解(放能)或消耗或吸收或合成肌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6).胰高血糖素(可以多答出肾上腺素)

【解析】

【分析】

1、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不同细胞的内环境不同,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耗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有糖类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以及转化为非糖物质。

3、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

【详解】

(1)肝脏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主要是组织液。

(2)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进食后,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上升,流经肝脏,在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原储存,因此D中血糖浓度大于A。

(3)饥饿状况下,A中血液循环到B处过程中,一方面部分血糖被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或合成肌糖原或转化为非糖物质,另一方面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A中的血糖浓度大于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及血糖调节相关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难度一般。

17.PD-1是表达在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L1是一种能够与之结合的蛋白质(见图1)。

PD-1和PD-L1结合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的PD-L1(见图2)。

(1)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如下图。

在方框中填写相应的免疫细胞名称。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2)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类似PD-L1的膜蛋白一旦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便可避免______。

(3)目前已研发出针对PD-L1的抗体(mAb)。

结合图1信息,mAb能治疗肿瘤是因为使用mAb时,mAb通过与______结合,阻止了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______。

(4)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剂量的mAb对肿瘤A患者治疗有效,对肿瘤B患者无明显效果。

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相同剂量的mAb对肿瘤B患者无明显效果的原因。

_____。

【答案】

(1).辅助性T细胞

(2).记忆T细胞(3).靶细胞(4).巨噬细胞(吞噬细胞)(5).正常细胞被裂解(免疫系统攻击正常细胞)(6).(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7).①解除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抑制,②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增殖分化,③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8).①患者肿瘤B细胞表面含有PD-L1且能大量分泌PD-L1。

②相同剂量的mAb能结合部分体内PD-L1,或不能完全结合病人体内的PD-L1,③那么肿瘤细胞仍有可能抑制T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PD-1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