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970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docx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

初一地理教法探讨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从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宗旨,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入手,结合自己具体情况,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如何教好初一地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大家一起探讨地理教学中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做法:

第一部分:

清楚教育对象、清楚教育者自身和学科特点

一、清楚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学生自身方面,包括对地理学科认知,对地理学科兴趣,对地理学科常识应用.同时学生的态度和课程的类别,决定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任务。

初一学生,十二三岁,还是一个半懵懂状态的孩子。

知道要学习,不知道怎么学习。

少部分甚至还处在贪玩的娃娃年龄;再加上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理课在初中不是主课,家长学生就还习惯于小学以语数外成绩定好坏,对地理的态度是比较随便,只要不影响升学,过了会考即可。

这注定了教学任务完成起来是很难的,别说自觉学习了,预习这事地理课程布置也只有少数能做,教育以人为本,认清楚我们的教育对象才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以我校为例,近几年,随着八厂职工的搬迁,我校生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90%学生来源于周边近郊农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家庭人文环境相对较差;学生知识面狭窄,和社会自然界接触少,生活范围小。

由于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家长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虽然也希望孩子有出息,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任务。

所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调查发现能做好预习的学生约占1/5,做到巩固复习的约占1/4,能独立完成作业的1/2。

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很薄弱。

当进行课堂提问时即使是记忆提问型的简单问题,也经常因答不好而费很多时间。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调整教学方式。

教育以人为本,人之本不仅在知识,更在做人。

学生的态度和课程的类别,决定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任务。

(个人观点)知识是载体和原始积累,教育者首先清楚所教对象的情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平日点点滴滴去积累来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以充分了解学生为基础,即“教师在质疑前,要先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习惯、能力水平、教材内容和认知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问题解决的层次性”。

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个性差异进行提问,做到提出问题的难度与所找出来回答问题学生的能力水平达到匹配。

教师的提问应是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掌握跨度、层层相扣,在配以适时的提示与引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追随着问题、解决问题,享受逐级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我们目前的生源---教育对象,不能和市区的一些学校提并论,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那我们自身、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就必须改变。

这需要我们蹲下来做事,蹲下来交流,用目前学生和家长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教师要拥有豁达的胸怀,用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教会孩子怎么学,才能授之以渔。

帮助学生树立-----乐学善思,诚心向学的良好学风。

二、清楚教育者自身和学科特点

教育者方面,教师首先树立----爱生善导,成就人生的良好教风,其次是教师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以及对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水平。

通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教师要有能力把握会考标准、关注命题方向、讲究复习方法、提高会考成绩,加强对学生对地理学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大体可分为五部分知识,分别是:

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区域地理。

本人感觉教材对于刚上初一学生有点难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学科汇合,同时偏重重于自然地理知识,抽象点,人文知识较少些,我们先看看近几年初二地理会考的命题趋势:

地理试题体现以“图”为主要载体呈现多种信息,尤其对教材插图原图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地理会考精神,接着探讨一下:

初一地理教学中

(一)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地理复习

 

第二部分:

初中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借助初一课堂教学案例片段,一起探讨初一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一:

生活化作为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地理”和“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醒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反应地理学和社会的新发展。

案例一: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的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2014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有关新闻引入课堂:

展示冬奥会会旗,“奥运五环当中黑色代表哪个大洲?

为什么用黑色代表非洲?

整个非洲居民都是黑色人种吗?

”,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自然地导入到该课的内容;展示索契冬奥会奖牌榜,“奖牌榜上有没有非洲国家?

为什么在冬奥会的赛场上罕见非洲运动员的身影?

”,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思考,学生对非洲的纬度位置、气候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继续设置情景,“到了2016夏季奥运会的赛场上,特别是中长跑项目,黑人运动员占有绝对的优势”,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对非洲地形、气候特点的认知;最后展示图片,“冬奥会期间,热爱运动的巴西人用水壶代替冰壶进行比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尝试迁移运用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学生备感亲切的生活情境当中,构成“情境串”,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串”,使学生通过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二:

设计地理实验促进学生的参与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性质基础性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包括图表绘制:

例如人口增长曲线图。

学具制做;例如教学生用乒乓球做地球仪。

实验;演示;例如学生在地理上指图。

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等,这些是很强实践性课程,在过去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注重知识记忆性,缺乏动手动脑能力,但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动手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动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样加强学生学习之间合作学习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

因此,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采取有效方法去营造地理教学实践性,从而真正意义体现出义务阶段地理教育性质,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地理实验带来魅力与乐趣。

案例二:

“经线和纬线”、“地形图的判读”。

1、“经线和纬线”

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先熟悉地球仪,由于地球仪上地理事物比较多,不容掌握经纬线特点和半球划分,让每个学生带一个扁橘子,老师带一个柚子。

指导学生在橘子上画出经纬线,画出半球分界线,体验经纬线特点,然后沿东西半球分界线,把西半球橘子皮扒去,看到橘子瓣的间隙,相当于经线的位置,完成正确的可以先把扒开的橘子,先吃画好的橘子作为对自己的奖励。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玩中学,培养出良好的学风----乐学善思,诚心向学.

第二章学习七大洲、四大洋时也可以用橘子,在上面用几何图形,画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老师上课的柚子,最后作为对大家的奖励,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既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加深记忆,又增进师生感情。

还可以用切西瓜的比喻来记忆半球、二分二至点图中昼夜长短以及长短变化状况。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教学,让两个学生来演示地球的公转,一位同学扮演太阳,另一位同学扮演地球,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演示作出评价。

第一次“地球”绕着“太阳”转起圈来(自东向西),同学们指出:

“公转的方向不对。

”“地球”改变了方向。

接着又有同学指出: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地球”又斜着身体转起来,教师即时给予提示:

“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还有问题吗?

”又有一位“好事者”起身道:

“地球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爆发了,喊道:

“你们想累死我呀!

”大家笑起来。

通过演示活动,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姿态都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又促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不再是刻板的知识传授地。

活动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变学习过程为交流、探索、创新的过程。

3、“地形图的判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的基础上,需要落实: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教师让每个学生带一块橡皮泥【核桃或鸡蛋大小的一块即可,也可以自带一个土豆或者萝卜(需要刀,有安全隐患;可以老师演示)】,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的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让学生独立完成,当学生有困难,教师进行提示和指导。

三:

以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构建地理知识思维网

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本源是整体性和关联性,地理性体现在置于“空间---区域”,“地理事象的整体关联性”,“人地交互作用”中研究地理,教师要运用地理学整体思想,指导学生地理时从联系的角度去认识地理要素和地理事象,将地理学置于地理要素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性要素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联使用地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运用地理学整体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将过去零散的地理知识,整合成地理要素相互关联为特征综合地理知识思维网。

案例三:

“区域地理”的分析综合

1、框架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从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要从世界地理角度出发,指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学会掌握分析区域地理,人教版先从亚洲,我国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例如:

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这包含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是综合学科,下来就是东半球其他国家例如:

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最后西半球国家,例如:

美国和巴西,从地图点面,宏观来分析他们处于地理位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基础要素决定农业生产,经济作物,本国支柱产业是什么,本国优势是什么,不利是什么,等等都是想关联性地理要素,例如“日本”国家,是面积狭小,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有优良港湾,沿海平原狭小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因日本国情密切相关,决定日本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势,加工进口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让学生自然而然从宏观到微观的了解与学生,从整体着入点出发,首先知道它所在地理位置,属于西半球还是东半球,亚洲还是欧洲,再到国家,然后具体分析,框架思维综合分析能力。

2、案例三中,目标是掌握各国相对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

地理位置还可以拼图游戏的形式来完成,各区域相对位置可以自己画,拼图时的不同的颜色,很直观很简单。

我们可以让孩子照着描摹一张地图,然后再剪开,拼接组合回去,开展游戏比赛看谁拼的快又好。

经济文化可以借用一些网络图(公鸡吃虫,中国和日本)故事笑话等,阐明各地差异,以及世界形势格局。

“例如“日本”国家,是面积狭小,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有优良港湾,沿海平原狭小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因日本国情密切相关,决定日本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势,加工进口原料,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

”这些内容在学生拿到那张世界地图日本那张小纸片的时候不用解释一目了然吗。

四:

多创设地理情境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自我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

案例四:

“学生自讲课”教学活动

七年级地理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在进行本期的地理学习时,要注意本期教材的规律。

由于都是认识某个地理区域,认识的方法是一致的,即都是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农业等等;人文环境包括经济、文化等。

因此在进行本期的教学时,我考虑是否能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讲解课文。

在进行了六节八个课时的学习之后,决定让学生自己学习《中东》这一节课,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和准备,准备的素材和讲解思路先给老师演练一遍。

《中东》是第八章第一节内容,中东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国际时事上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下面把几个班的讲解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个班级的同学准备的非常充分,无论是演示文稿还是课堂思路都非常清晰和完整,在提前给老师讲解的时候,重点把握的不是太好,经过指导后,讲解的同学表示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在实施课堂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

1、讲解者导入太长,着眼点过多的放在中东战争上,一半时间都用在了中东的战争上,知识点的讲解过于单一。

2、其他同学预习状况比较差,不能跟上课堂节奏。

3、大部分同学一旦不在状态,整个课堂纪律非常糟糕。

最后不得已由我完成了本节课的讲解,根据这个班同学的表现,在下一个班我调整了战略,让一个小组一起准备,并提醒其他学生积极预习,课堂上会有提问、抢答等环节。

这一堂课明显效果要好一些,但是问题还是很多:

比如

1、讲解的同学重点的处理还是不太好,所有的内容都是详细的讲解,课堂时间不够。

2、一开始大部分同学都很积极配合,但是后来配合者多是准备小组的学生,其它同学开始不在状态。

结合以上情况,我又调整了策略,我把一个班级分成四个大组,因为这一节正好有四个重点内容,由我导入四个重点,然后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重点,推举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由我补充。

这次班级参与程度比较高,学生都很积极,但是也有问题,其它小组只做自己小组的任务,其它小组负责的内容都不太了解,所以我在下一个班,让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互相竞赛,效果又要好一些,但是依然存在问题:

比如

1、有的小组对照课本直接读,并没有进行加工和整理。

2、一个小组在讲解的时候其它小组还在讨论自己的问题。

再如:

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6里约奥运会举办期间,鼓励学生关注世界杯和奥运赛事,不仅关注比赛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赛事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以便于更深层次地“看懂”世界杯。

学生们对此提议积极性高涨,参与度很高。

于是,让学生做手抄报“世界杯地理专题板块”,张贴学生通过世界杯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及探究的地理问题。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作品:

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要观看比赛直播需要等到凌晨;我在观看比赛直播时,了解到巴西当地时间不到下午5:

30球场就要打开灯光,这是因为巴西位于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此次世界杯替补球员发挥好,进球多,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有关;巴西利亚的加林查球场气温比较适宜,因为巴西利亚地处巴西高原。

这种课堂尝试主要是锻炼学生地理方法的使用情况和地理思维的运用程度,但是教师并不能完全交给学生,尤其是课堂纪律一定要保证。

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管理,在适度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修正,希望最后能形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地理课堂。

地理教学内容很多种,教师通过在教育教学中慢慢发掘,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是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教师不仅是本节课设计师,导演,指挥者,组织者,按照课程知识扮演不同角色,创设不同教学课程情景,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愿意学,乐于学,愉快学,将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转入地理教育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的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更应重视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培养,包括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人际关系,人格,自尊等一系列的内容,若能以知识为载体,教给学生怎么学所有知识,教会学生对待生活学习中困难时的处理态度和解决思路,使其人生充满乐观自信,三观正确,才是老师应该思考解决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需要施教者不断自我提高,反思总结,在平日的言行中做到无形的教育。

五:

突出地理学科特点,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无图不成地理,地理无图不成题,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难点。

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有机构成了一个“图像系统”。

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谈一些感想:

目的:

学会看图、析图、用图

基础是前提,方法是关键,训练是途径

[具体实施]: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初中生具有争强好胜、好表现自我,个人集体荣誉感比较强,喜欢学习效果和行为表现得到老师肯定的年龄。

根据这一特点,我经常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分组竞答或个人抢答等形式来完成读图教学任务。

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者对地图往往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主题或种类的地图,例如学生在行政区图上解决地形的问题,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认清地图,明确地图的主题、种类。

地图在地理课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还是试题的切入口看,地图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地图的类型和地图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很多。

通过对地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地图教学也是重点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化繁为简。

(一)地图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1、掌握读图程序,培养读图技能

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确定地图的类型、范围等内容。

对地图图像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提炼出地理事物的规律、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准确把握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地图教学过程中,要把读图贯穿始终,左图右书,人人手中有图,时时用图,把地理事物落实在地图上,使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

例如:

教师最好能把一些空白地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加强检查与督促,使图植根于学生的脑海,形成脑图。

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读图基本方法和步骤简单概括如下:

读图名

辨图例

抓住地图上某些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

重视主要地图上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分析判断

2、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归纳性思维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集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

每一副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

”、“在哪里?

”,直至解决“为什么?

”,这样由浅入深、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对同一地图要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

“世界人口分布图”,这副图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和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联系起来读,把它作为世界聚落的分布也是完全可以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在这一副图上也可以归纳出世界人口的和世界聚落的分布密集区。

3、绘制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绘制图表”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记忆、想像,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活动内容中,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出某地降水柱状图。

通过学生的绘制,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以图代文,以学代教;主要是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例如降水量柱状图、人口增长曲线、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增长率图、地形剖面图、世界海路面积比较(饼状图)等,引导学生绘制、运用、分析地理统计图表,将数据绘制成图形,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图文变换提高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活用地图的水平。

5、既注意规律性又注意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地图反映的是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

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成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副图的概貌,还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地理事物有所认识、分析、了解。

例如:

七上65页图3.28“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

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

(二)地图教学策略

1、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不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技巧。

如政区图、地形图,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边学边练,循序渐进,先掌握主要的高原、平原、山脉、河流、岛屿、主要国家和首都、我国省级行政单位。

2、熟练运用一些模式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有效学习目的。

比如,“全球海陆分布简图”、“我国主要地形分布简图”。

能够熟练并快速地绘制这些简图去分析遇到的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张冠李戴。

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提高了学习质量。

例如,讲解中国地形分布、黄河和长江等大江大河等内容时,用边讲边绘板图的方式,将诸多的知识汇总到一张简略的板图上,不但便于记忆,还在记忆过程中强化了联想,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3、对地理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示意图,学生难以理解的可通过演示。

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意义时可转动地球仪或围绕讲台转动,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具体。

此外,读示意图、剖面图要注重概念、原理与规律。

此类图像旨在用直观、形象、简洁的图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演变规律及产生的原因,是用来解释地理教学中“为什么这样?

”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注意采用观察法、分解法、动态法等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有关地理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并加以识别、理解,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准确理解图像所表达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及规律。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43页“图2.24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位置示意图”,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图板块运动的方向,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板块张裂凹陷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的过程。

4、学习地理,地理教师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展开师生双边活动。

把讲新课读地图读课文做练习融为一体,对于块状特征突出的政区图等我们可以裁剪地图,采取以技能带知识,以活动带技能的方法可以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例如,在七上大洲和大洋教学中我考虑到初一学生对这七大洲相关位置比较生疏,于是用一张大白纸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做背景,用彩色纸板剪成三角倒三角等几何图形代表七大洲,课堂上让学生把七大洲拼贴到相应位置去。

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一节内容时,我发给学生每人两张印制好的中国政区图底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其中一张制作特殊的省级行政单位,并涂上不同的颜色加以识别,等等,均已取得不错的效果。

缺点也是不可避免,比较费时。

以上是针对地理学科特点,探讨初一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

下面探讨一下如何把握课程和会考标准、关注命题方向、讲究复习方法、来提高会考成绩

第三部分: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地理复习

就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校生源现状,采用灵活教学手段和方法。

说通俗点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理性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灵活,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课有常而教法无常。

一:

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

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

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海拔、相对高度;山脊、山谷;天气、气候;等等。

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例如:

1、用切西瓜的方法解决

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自转、公转;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山脊、山谷;等

2、谐音法记忆----横纬竖经(肃静)

3、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二:

读书、读复习纲要、要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