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851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 16页.docx

优质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推荐word版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北京故宫导游词参考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YJBYS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北京故宫的导游词范文,欢饮大家一起来品读!

  首先我来介绍故宫的概况。

  故宫过去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建成,占地面积72万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在这里曾居住了明清两朝24位皇帝。

紫禁城的建筑是依据我国古代的《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造的。

  那么为什么叫“紫禁城”呢?

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咱们中国是一个天文学非常发达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载。

在古代的天象观测中,人们发现,有一颗星的位置是不变的,始终居于天空的正中,它是紫微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北极星。

人们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宫殿,称它为“紫宫”。

皇帝称自己为天子,就是天帝的儿子,他所居住的宫殿就叫“紫宫”,这是其一,其二呢,皇帝居住的宫院,对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忌之地。

于是两层含义合起来,所以就叫“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在1406年开始营建的,用了14年的时间才全部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共有24位皇帝在这儿居住过,统治中国达491年。

  相传紫禁城有宫殿9999间半,实际上是8700多间,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这些宫殿沿中轴线排列,并向两边展开,左右对称,格局严正,气魄雄伟,极为壮观。

当我们漫步在这些宫殿之间时,不仅仅可以亲身接触到它的一砖一瓦,还会欣赏到青铜、玉器、书画、珠宝等珍贵的文物。

要知道,这些文物都是从故宫博物院150多万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您定会爱不够,也看不够。

再者说,在那些文物的背后,在眼前这些殿宇之中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足以让您听不够、想不够。

简单一句话,您今天走进了这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是走进了中华文明的宝库。

  故宫的全称是“故宫博物院”,因为它是在明清两朝的皇宫和宫廷旧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了,那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呢?

不要着急,这还要从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说起。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溥仪正式宣布退位。

按说,这座宫殿应该收归国有。

可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溥仪却被允许居住在后宫部分,长达十几年。

  在1924年冬季的一天,冯玉祥将军的手下鹿钟麟,将溥仪和他的后妃逐出了皇宫,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并对皇宫中的文物进行了清点。

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

那天,为了争先目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和宫殿里珍藏的宝贝,许多人拥向故宫,北京城万人空巷、交通堵塞,这件事成了当天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

  故宫在开放的第一天,到底接待了多少游客,我们不知道。

可这几年,每年都有近1000万中外游客到故宫参观游览。

因为故宫是全年365天开放的,算起来,每天平均要接待将近3万人呢。

  故宫博物院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在古建筑保护、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您知道吗?

目前故宫珍藏的文物有150多万件,占全国文物馆藏总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级文物占全国文物的五分之一还多呢?

那故宫的文物都有哪些品种呢?

这150多万件文物种类齐全,包括玉器、陶瓷、书画、珐琅、漆器、金银器,以及大量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十多个门类。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外,又开辟了青铜、陶瓷、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并经常举办各种临时的主题性展览。

另外,你还可以到故宫的网站上看看,网址是:

.(D是英文Digital数字的意思;PM是PalaceMuseum,故宫的意思。

中文意思就是数字故宫。

  城池

  午门

  是皇宫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午位(正南方)故称午门。

“五凤楼”;在明清两朝,它的地位非常重要,许多重大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比如:

每年农历十月,皇帝要亲自到这儿来颁布下一年的历书。

另外,打完仗,将士得胜回朝后,要在午门前举行隆重的献俘礼。

午门有时也会作为举行喜庆活动的场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儿要张灯结彩、“放灯”三天,而且允许平民百姓来赏灯游玩,显示皇家于民同乐、普天同庆的太平景象。

然而,说到这午门,大家都会想到“退出午门斩首”这句话吧。

其实,这句话纯属误传,北京当时的刑场在南城的菜市口。

那这句话是怎么传出来的呢?

过去大臣们和皇帝在朝堂上议政,经常出现意见不和的情况。

在明朝时,皇帝就可以把触犯他的大臣拉到午门外用竹子打屁股。

这叫廷杖。

千万不要小看这竹子,它是一种碗口粗的毛竹,里面还要灌上水银,据说是为了加大杀伤力,几杖下去就能皮开肉绽。

被打的人不死也要终生残疾。

这种恐怖的事情从皇宫传到民间,就逐渐变成“推出午门斩首”了。

  神武门

  故宫的北门。

这座门故去除了供帝后妃嫔、太监、宫女们进进出出外,还是击鼓报时的场地。

当年这门楼上有一支大鼓和一口大钟,每夜有专人值班击鼓报更。

这里说的更,是过去人们对夜间的计时方法,一更约为两个小时,一夜分五更。

夜里11点到第二天1点,正是三更的时候,所以就有了“三更半夜”或“半夜三更”的说法。

每天夜幕降临后,在击鼓报初更之前,先要敲钟108响。

楼高夜静,紫禁城里的人们,都能听到这钟鼓声。

  东华门

  是整个明代皇宫的东门,与西华门一东一西,遥相对应。

东华门与西华门不像午门与神武门那样处于正南正北方为,而是处于靠近东南、西南方位。

  西华门

  是紫禁城的西门,门外与东华门一样矗立着一块下马石碑。

这个门的职能与东华门相同,是大臣们上朝进宫出入的必经之地,或许因为出入东华门要经过一大片马厩的缘故,大多数朝臣一般进出皇宫都走西华门。

清代皇帝和太后平时出宫游玩也多走西华门。

  角楼

  在紫禁城高高的城墙上,有四座小巧别致、精美无比的角楼。

它们像四颗明珠,镶嵌在高大的城墙上,它们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建筑精品。

这角楼的建筑十分复杂,它一共有三层檐。

关于这角楼的建造,还有一个故事呢,我来说说吧。

相传,明朝的永乐皇帝在修建皇宫时,特意指定要在紫禁城的死角,各建造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楼,并且限期100天,盖不好要杀头。

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复杂的建筑阿,这可难坏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

眼看皇帝的限期就要到了,工匠们愁的都吃不下饭。

这是,来了一个卖蝈蝈的老头儿。

他那蝈蝈笼子非常精致漂亮,大家都为过去看那巧夺天工的笼子。

有个工匠不自觉的数起笼子上的玉米秸,“一根梁,两根梁…..”一数,一共是九根横粱、十八根柱子、七十二个脊。

哎,这部正式咱们要盖的角楼吗!

大家非常兴奋,突然想起卖蝈蝈的老头儿,可一看,老头儿不见了。

工匠们七嘴八舌的说,这是鲁班爷显灵,来救我们了。

于是,工匠们如期建好了角楼。

  护城河和金水河

  紫禁城城垣的外围围绕着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河岸陡直,由条石砌成,俗称筒子河。

清代护城河的北、东、西三面内侧建有守卫围房732间,戒备森严。

护城河水的源头是京西的玉泉山,玉泉山水经过颐和园、运河、西直门的高梁桥,流到市中心的后海,然后从地安门的步梁桥下分出支流,经景山西门的地道进入护城河。

从康熙朝开始在护城河中种莲藕,农历七月,荷花盛开,十分壮观。

收获的莲子和莲藕除交给宫中食用外,剩余的拿到市场上卖,所得银子作为小花销。

嘉庆以后开始出租给人养荷收取租金。

故宫周围有两条金水河,一条是内金水河,一条是外金水河。

外金水河在天安门前,其水系来自护城河西边的河段,护城河河水到达宫墙西南角后,进入地道,在从织女桥流出,绕过社稷坛,从外金水桥流过,经牛郎桥向东过天妃闸,流出皇城。

内金水河的水是从神武门西边的地道引入的护城河河水,河水沿内廷西区供电墙外向南流,在慈宁花园墙外向东南转,蜿蜒经武英殿,在太和门前广场形成一个优美的拱形渠,然后转向北流经文渊阁,在銮驾库的西边流出皇宫。

整条内金水河在皇宫里绵延201X多米,河上共有大大小小21座桥,还有10多处涵洞。

内金水河除有排泄雨水、方便宫中取水、消防等实际功能之外,增加精致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太和门和三大殿

  太和门

  朋友们,到了皇宫,您一定想知道皇帝上早朝的地方吧,太和门,就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地方。

所谓御门听证,就是大家所说的上早朝,由皇帝和大臣们讨论、处理国家大事。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上朝都是在威严的大殿里,其实不然。

每天清晨,皇帝从后宫出来,坐在这太和门种种摆放的龙椅上。

王公大臣们按照文东武西的顺序,站在门下的广场上,向皇帝奏事。

皇帝身边站着当班的内阁学士,负责记录皇帝的意见,退朝后再稍加整理,颁行天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圣旨”或“上谕”,国家的日常事务就在这太和门商量决定了。

说到这里,也许您会想到:

在露天的门外办公,万一刮风下雨怎么办呢?

其实别说刮风下雨,就是平常这里也不打舒服。

但按当时的规定:

皇帝和大臣们每天都要上早朝。

不过,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封建社会每个朝代的头一两个皇帝一般都还比较勤奋,后代的皇帝就贪图享乐,把祖父辈打江山时的艰辛和治天下短裤新都抛到脑后了。

明朝也不例外,中后期的万历皇帝竟长达24年不临朝。

历史学家曾说过“明之亡,则亡于神宗”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正是从这位明神宗开始的。

到清朝的时候,将御门听证改在故宫的乾清门。

  金水桥

  在太和殿前面有五座精致的汉白玉石桥,这就是著名的金水桥。

您知道它为什么叫“金水桥”吗?

我先说桥下这条河的水,它来自京城西面的玉泉山,从紫禁城的西北进入,东南流出。

而古人推崇阴阳五行学说,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认为“西”这个方位在五行中属金,所以取名“金水河”,那上面的桥自然就叫“金水桥”了,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外也有金水桥,那是外金水桥,而我们眼前的是内金水桥,这金水河不光起到了装饰庭院的作用,也是紫禁城里重要的消防水源和排水渠道,故宫中的水源是很少的,一旦宫殿着火,金水河里的水就非常珍贵了。

  太和殿

  在宽阔的太和门广场上,广场中间有一条青白石铺成的御道,这条御道当年只有皇帝才能走。

从太和门广场北望,在那高大、漂亮的汉白玉台基上,有座雄伟的建筑叫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金銮殿。

这汉白玉台基高达8米,比现在的两层楼还要高。

修建这么高的台基,为的就是造成大殿的雄壮感。

咱们国家古建筑的主体是木结构,而木材本身又不可能很高大,于是聪明的工匠采用高大的石台基将大殿托起,以增强气势。

在紫禁城所有宫殿中,以这座金銮殿最受尊崇,当年最高级别的仪式和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比如说,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还有在发生战争时派将出征,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非常隆重地典礼活动。

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登基大典,皇帝要这里接受百官和外国使臣的朝贺。

此外一年当中的三个大节庆,也就是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也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宴会。

其实这个元旦不是咱们现在的新年,而是农历的大年初一_—春节。

冬至是一年当日光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古人认为这是阳长阴消的日子,值得大庆。

所以皇帝要在冬至那天到天坛祭天,次日在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的朝贺,而万寿节则是当朝皇帝自己的生日。

您可能在电视剧中看到过举行大典的场景把,这广场的两要布置雄壮的仪仗队,文武百官就跪在这御道的两旁。

而皇帝是坐在太和殿内的宝座上,接受官员们的叩拜大礼的。

既然太和殿的地位这么重要,在建筑规格上自然就是最高、最大的了。

它的建筑面积是2377平方米。

不仅在紫禁城内,就是从全国范围看,也是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

从它的屋脊到地面,高达35米,比现在的10层楼房还要高。

讲到这里,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这么一个问题。

您看,这么大的一个广场,怎么连一颗树也没有?

原来,这是为了突出三大殿的壮观和皇帝的尊严。

您想一想,如果这里松柏参天,三大殿掩映在树荫之中,那还能有现在这种气势马?

再者说,这里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要求格外庄严肃穆。

如果有了树木,仪仗和百官的站位都会受到影响,将有损于典礼的严肃性。

如此说来,是这些宫殿建筑的功能,决定了这里不能种树。

在太和殿的汉白玉台基上,有许多青铜鼎,其实那时香炉,因为它们是模仿周朝的鼎造的,所以叫鼎式炉。

三层石台上共有18个香炉,象征着清朝的18个行省。

每当大典时,就在香炉腹部装上香料,然后将香料点燃,18个香炉就一起散出缕缕青烟,使太和殿显得更加神秘庄严。

太和殿外面两边平台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件汉白玉雕凿的器具。

在一块圆石板上,中间插一根铁针,周围刻有刻度。

当太阳升起时,铁针的投影指向哪个时刻,就表示是什么时辰了。

它叫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与日晷对称的位置,是一座石头亭子,它叫嘉量。

在嘉量的里面石斛(hu)、斗、升、合(ge)、龠(yue)五种计量器具,一直到近代,人们还常用斗和升来称量东西。

为什么要把这两件器具摆放在这儿呢?

这里面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时间和度量衡是非超重要的,它代表上天的旨意和国家的统一。

在世间,只有天子才能代表上天,行使规定时间和计量的权力,它们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摆放在日晷和嘉量旁边的统龟、铜鹤是举行大典时熏香用的,但还有一定的寓意。

我们都知道,龟、鹤是长寿的动物,在太和殿的两边摆放上龟、鹤,象征着国运永昌。

我们都知道故宫有8700多间房子,而这太和殿,就有55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在古代,我们把四根柱子之间算一间屋子,而太和殿是横11间、纵5间,就是55间了。

所以说,整个故宫也只是由几百座宫殿。

摆放在太和殿中平台上的龙椅,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宝座。

它是用紫檀木制成,从明朝到清朝一直是用。

这宝座的宽度大大超过高度,给人一种非常稳定的感觉,象征着皇权安稳、江山永固。

大殿里的柱子,靠近金銮宝座的是6根金黄色的柱子,他表面贴的是金箔,6根金柱拱卫着那巨大的龙椅,把皇帝衬托得更加尊贵、庄严。

此外还有66根朱红色的柱子。

这些柱子都是用才子东北长白山的红松制成的,每根高12米,直径1米多,两个人都抱不过来。

当年没有显得的大型运输工具,要采伐、运输这么的木材,实在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在太和殿的天花板上,有一个盘龙藻井。

这“藻井”是古建筑中的名称,就是指天花板中间镂孔雕刻的一块。

太和殿的藻井是一条蟠龙,就叫蟠龙藻井。

在这龙嘴的下面,吊着一个亮晶晶的圆球,它叫“轩辕镜”。

这个东西可大有讲究,您听说过“炎黄子孙”这个词吧。

传说古代有炎、黄两帝,而咱们现代人都是它们的后代,所以中国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而过去的皇上也自认为是黄帝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这个传说中的黄帝号“轩辕氏”,而皇上在宝座的正上方悬挂一个轩辕镜,表示自己三正统黄帝,而且有轩辕氏的保佑。

太和殿地面上铺的是一种亮亮的方砖。

您听说过紫禁城“金砖墁地”吗?

指的就是这种“金砖”。

这种砖并不是拿黄金制成的,那它为什么会叫金砖呢?

这种砖是在今天苏州附近的御窑村烧制的。

因为是专门为京城烧制的,所以叫“京砖”。

可是南方人发“京”这个字音时,听起来像是黄金的“金”字。

久而久之,这京砖被叫成金砖了。

虽说这砖不是用黄金制成,可是由于它的制作方法独特,工艺复杂,它的质地更像大理石一样细密、坚固,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摩擦,依然光亮如镜,再加上烧制、铺墁这种砖的费用也是很高的,所以,冠以“金砖”的美名,也是名副其实。

  中和殿

  太和殿后面有一座四四方方、象亭子一样的建筑,是中和殿。

它是黄帝在大典之前的休息室。

每次大典前,皇帝从后宫出来,在中和殿稍作停留。

当太和殿所有的仪式都准备好后,有专门的人来导引着皇帝,沿中间的御道,从太和殿的后门走近去。

当皇帝一落座,就要焚香、奏乐、响鞭,整个大典便开始了。

由于这里是皇帝大典之前做准备工作的地方,所以他在后来逐渐成为举行各种祭祀、典礼时的准备场所。

在各种祭祀活动中,有一项很特殊,那就是每年春天的祭农。

每年春分,皇帝要到先农坛,那里有一块皇帝的“自留地”,就是咱们俗称的“一亩三分地”。

平常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但到了春分那天,皇帝要亲自到这块田地上,扶扶犁,锄锄地,这叫行“亲耕礼”,祈求五谷丰登。

皇帝在去先农坛之前,要在中和殿举行一个仪式,看一看他要用的农具,这也反映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当然了,中和殿还有其他用途。

比如皇帝要在这里阅视家谱。

皇族和老百姓一样,也有自己的家谱,皇帝的家谱叫“玉牒”。

玉是玉器的玉,牒是通牒的牒,每隔十年重修一次。

这里要说明一句,皇帝的家谱虽名为玉牒,但并不是用玉制成的,也是用纸张书写,只是为了强调皇帝家谱的高贵,才称为玉牒。

中和殿的另一个用途,是皇帝在这里为皇太后上徽号。

皇帝为了表示孝道,要在寿庆和节日给皇太后上一些吉祥的称号,叫做徽号。

像我们熟悉的“慈禧”“慈安”就是徽号。

  保和殿

  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宫殿,在明清两朝,这里是皇家的高级宴会厅。

每逢重大节日和帝后生日,皇帝都要在这里宴请文武百官,以示庆贺。

一些少数民俗的领袖,像西藏的高僧,蒙古王公来皇宫,皇帝也要在这里设宴款待,以示笼络。

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这里宴请亲家,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然而,保和殿在读书人的心目中,地位是最高的,因为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保和殿拥有了一项更加重要的职能,成为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殿试的考场。

老百姓所熟知的状元,就是从这座大殿里考出来的。

朝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您听过这首童谣吗?

它的前两句是说一个青年早上还在为地主放牛,晚上就到天子堂来考试了。

而“天子堂”,指的就是这保和殿。

这里形容读书人的一步登天,其实当年可不是这样的。

在当年,能够到这座大殿内参加考试,就应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

因为来到这里的考生,都是从全国众多学子中,经过从地方到京城层层考试选出来的。

一个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之后,首先要中秀才。

中了秀才就是读书人,到县衙大堂,见县官就不用跪了。

秀才要去省会城市考试考“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就可以做县令之类的小官了,社会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您还记得吗,在电视剧《铁齿痛牙纪晓岚》里就有秀才参加乡试,考官们徇私的情节。

其实,中举对于科举之路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举人们还要到京城的国子监去考“会试”。

然后才有资格到这座宫殿参加考试,所以叫“殿试”。

“殿”就是保和殿的“殿”。

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亲自主考。

从早上考到晚上,整整一天。

阅卷工作全部结束,皇帝要在太和殿进行一个隆重的发榜仪式,称之为“金殿传胪”。

所有参加殿试的贡生们都云集在太和广场,皇帝亲自在大典上宣读前三名的名字。

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称为榜眼和探花。

这三个人可以很荣耀的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走出紫禁城,这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宠。

  云龙石雕

  故宫中,在许多宫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龙、翔凤等图案。

这些石雕主要为了装饰,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石雕中,保和殿后也就是台阶中间的云龙石雕是最大的一块。

石雕的图案,从上到下,刻着九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游龙,嬉戏于云海之中,非常生动、精美。

这块石雕是用一块完整的大青石雕成的,现在长16.57米,宽3.07米,平均厚度1.70米,重量达200多吨。

这块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村,距离紫禁城有100多华里。

在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从百里之外将这么巨大的石头完整的运来的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简单地说,就是借助冰,是用拉旱船的办法拖过来的。

工匠们从紫禁城到大石窝村,每隔一里地打一口井。

到了严冬季节,从井里把水提上来,泼在路面上,就这样波一条100多华里的冰道。

我们知道,饼面上的摩擦力小的多。

就是这种能够情况下,仍然动用了两万多名民工、几千匹骡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耗银11万两,才把这块大石头拉进紫禁城里,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每个人站在它面前,都不得不从心底叹服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铜缸

  故宫里有许多大缸,您想这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些缸是储水防火用的,故宫里现在总共有308口铜缸或铁缸,分散在各个宫殿附近。

故宫的缸都有一个特点,缸底的石基都留有一个方口。

因为北京的冬天很冷,户外的水很容易结冰,所以入冬以后,专门有太监来管理这些缸。

在缸的外面套上棉套,上面盖上缸盖,低下烧上炭火,一直烧到惊蛰时节气温回升了才撤火,基座下的方口就是烧炭的炭口。

这些缸大部分都是用青铜铸成的,缸外面是镏金的,一口缸要用黄金约3公斤。

金灿灿的镏金铜缸衬着红墙,十分华贵气派。

可是,如果我们走到前朝宫殿旁边,会发现那里的缸表面只留下了斑斑的黄迹。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道这儿,我要讲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了。

1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的名义,侵略北京。

当他们进入紫禁城后,对宫廷物品进行了大肆劫掠,抢走了数不清的玉器、玛瑙、佛像,许多珍贵图书、档案也被破坏。

这些大缸表面,金灿灿的黄金夜难逃此劫。

贪婪的侵略者用刺刀把缸表面的镏金一点点刮去,留下横七竖八的刀痕,引起我们痛苦的回忆,提醒我们要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横街

  在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有条狭长的广场,是紫禁城内的一条分界线,称“横街”,又叫乾清门广场。

横街以南是外朝,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

横街以北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从这里向北的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紫禁城的内廷。

在内廷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有三座宫殿,依次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称为后三宫,再往北是御花园。

两侧各有六座规制相同的院落,就是妃嫔们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

东六宫的东侧,有皇帝供奉祖先的奉献殿和乾隆打算养老的宁寿全宫。

在内廷中轴线的西面,有一大片宫殿,是供太后、太妃们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

另外,还有一座很高的建筑,与周围其他殿堂有很大差异。

那是外西路的一处佛堂,叫雨花阁,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处佛堂。

这座阁楼的形制与其他宫殿明显不同,它的四个屋脊各雕有一条铜铸镏金的龙,四条游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军机处

  在乾清门西高墙边,有排又矮又小的房子,比起紫禁城里那些高大的宫殿,它们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可是正像俗话所说的“人不可貌相”一样,这几间小房子也非比寻常,因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军机处”所在地。

您在各种文学、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军机大臣”,就在这里值班。

清朝为什么要把军机处那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放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呢?

就是因为这排房子的一墙之隔就是皇帝居住的养心殿。

雍正初年,西北地区放生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军情紧急,雍正皇帝经常在养心殿昼夜不停的和大臣们商量如何评定叛乱。

为了随时召见这些大臣,雍正便将养心殿外这排平房作为大臣们休息和等候的地方。

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保密。

于是,军机处成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国家的军政大事都在这里决断,而本来掌握朝政大权的内阁变成空架子。

军机大臣的人选要皇帝亲自在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大臣中选任。

这样军机处就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了。

而军机大臣确实有一定权势。

要是没有过人的才能,还是不可能成为军机大臣的。

一位大臣初入军机处,叫学习“行走”,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誊写诗片。

皇帝每天口诵所制诗文,这位大臣只能肃立静听,然后回到军机处根据记忆将皇帝的诗文誊些出来,也能做到准确无误了,才能参加撰写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谕旨,有时一天好几次,有时一说就是几百句话,听了以后,仅凭记忆,要能写的完全符合皇帝的本意才行。

您说,这活儿容易吗?

  景运门

  在明朝时期可是戒备森严,没有皇帝的诏令,就是王公大臣也不能进入。

因为,这是进入皇宫内院的必经之门。

在景运门西面,有一个和它正对着的门,叫隆宗门,隆宗门的作用及管理办法,和景运门完全一样的。

  后三宫

  乾清门

  它和南面的太和门有异曲同工之处。

太和门是明朝“御门听证”的场所,清朝则改在这里。

清代的许多重大国事比如平定吴三桂等人的叛乱、抗击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