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8301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docx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

s课题:

秒的认识

教学设计:

陈听。

教学内容:

均衡生产书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春兰秋菊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

带秒针的实物钟表、能显示到秒的电子表、秒表、多媒体课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描述这些情境。

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比1分钟短的事情及计量的经历。

揭示课题?

秒的认识?

.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初

步了解计量比1分钟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认识时间单位?

秒?

1.认识?

秒?

引导学生观察秒针的转动,思考并回答:

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

预设:

通过秒针超过的小格数计秒;通过秒针走动时发出的滴答声计秒。

教师应充分肯定,并强调: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板书: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计量5秒、十几秒。

演示课件:

秒针走过1大格。

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走1大格时间过去了几秒。

强调: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5秒。

演示课件:

秒针走过12小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

秒针走过12小格,时间过去了12秒,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数大格加小格的方法,快速计算出秒针走过的区域,算出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已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对于钟面上指针与制度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此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

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

秒的呢?

?

思考并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应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观点).

2.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1)制造认知冲突,突破教学难点。

师:

秒针走两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0秒,那么秒针从刻度12到刻度10,经过多少秒?

(学生如果没有秒针按喱针走动的表象积累。

受惯性思维影响,会误认为刻度12到刻度10之间有两大格,是10小格,所以经过的时间是10秒。

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并通过观察秒针的走动。

进一步明晰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方向及钟面结构。

(2)掌握秒针已经从12到10,如果秒针继续走2大格,刚好走了1圈回到12,经过的时间是多长?

秒针走一圈,分针会有什么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走1圈时分针的变化,体会分、秒之间的关系,得出1分=60秒。

(板书:

1分=60秒)

(3)唤起旧知,系统整理。

师:

看到?

1分=60秒?

,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知识?

可结合钟面,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格,让学生对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秒针的转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钟体为教具,但实物钟的秒针无法随意拨动,也不能停下来,使用不方便。

可使用本书后?

多媒体资源?

中提供的钟表课件,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秒针走动的起点和终点,还能同时做上标记,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分与秒的进率。

3.认识其他常见的计量?

秒?

的工具。

师:

怎样计量用?

秒?

作单位的时间?

预设:

学生会提到带秒针的钟表、电子表、秒表等。

教师均给予肯定,并结合学生回答展示电子表、秒表等计时工具。

(1)介绍电子表。

出示电子表实物或图片,说明:

两个圆点左边的数表示几时,右边的数表示几分,右下角的数表示几秒。

(2)介绍秒表

秒表,是体育运动中常用的计时工具,在教学、比赛和训练中常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出示机械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

在它的下面是一个大表盘,上方有小表盘。

秒针沿大表盘转动,分针沿小表盘转动。

长针为秒针,秒针每转一圈是60秒,其中一小格为1秒,一大格为5秒;小表盘内的短针是分针,分针每转一圈是30分;记数时只要把分针和秒针所指的时间相加就是所

测的时间。

出示电子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

这里两个圆点左面的数表示的是几分,右面的数表示的是几秒,右下角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1/100秒。

(3)比较各种计量工具,明确各自用途。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的计量工具,注意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用途。

钟面和电子表主要用来表示时刻,秒表用来计量时间的长短。

同时,可以结合计量工具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这三个时间单位在表示时刻和时间长短时的用法。

(三)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

1秒?

?

1分?

的时间观念。

1.体验1秒的长短。

(1)初体验—10秒的小测试。

交待任务,明确游戏规则:

老师说?

开始?

,就闭上眼睛:

你认为10秒到了,就悄悄地举手告诉老师;睁开眼睛后看看是多少秒。

(2)反馈交流,验证调整。

测试后,反馈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预设:

学生会提到拍手、眨眼、数数等方法。

教师要关注估计准确的和偏差较大的两类学生,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秒针转动的节奏进行验

【篇二: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36页例3。

执教:

津市市灵泉中心小学唐燕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乘法的分配律在本册书中所学的运算定律中,是学生最难掌握的知识。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论教学,而忽视了过程教学,对于学生只要求掌握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而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不作要求。

因此,学生并未真正发现和理解这个运算定律,未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也没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课设计旨在其一:

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本课设计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意向,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其二;培养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学习中,用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部分的初步感知,例3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把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会学知识,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理解数学规律的能力。

其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往往能掌握和运用这个运算定律,但大多数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因此,本课在各环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在练习设计中,通过专项训练,突破这个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发现和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用语言抽象、概括这个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神秘的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吗?

我先到口算殿看一看吧。

口算:

最后二题能不能很快算出结果来呢?

其实我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结果!

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口算训练的同时,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

数学王国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因为有了枝繁叶茂的树林。

现在正是阳春三月,国王可不会错过了这个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他们国王也跟我们国家还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引入主题图(课件:

植树情景及信息):

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师问:

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

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师:

“你打算怎么帮助国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2.结论:

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

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读等式

师: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再来猜一组:

师:

中间可以10用“=”来连接吗?

(通过计算验证)

师:

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

如:

?

?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

?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7.归纳小结:

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2、数学游戏:

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设计意图:

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乙组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

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

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

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

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

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回应课首,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现在你能很快算出原来那几道题的得数吗?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设计意图:

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与评价:

今天在数学王国你有什么收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甲组乙组

【篇三: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

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

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

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

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

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

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

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

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

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

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

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

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

?

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

(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

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

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

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

“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