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7994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图

 

**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

**市**镇人民政府

1.1.3项目负责人:

(镇长)

1.1.4**镇基本情况

**市**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位于**市区南70公里处,是黑龙江最早建制镇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第二大镇,五十年代曾是**县政府所在地,1983年曾批准恢复县建制,**镇南与海北镇隔河相望,东与海星、主星乡相边,西与石泉相邻,北与杨家乡接壤,是周边地区的商品物资集散地。

镇内有**林业局、建设农场、部队农场等6个处级单位,及周边还有自治林场、缸窖林场、幸福林场等单位。

全镇行政区划面积112平方公里,总户数2万户,总人口6万人,辖4个社区、4个行政村、57个自然屯。

2000年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2010年被确定为黑河市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示范镇,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

**镇地处中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0.4度,年平均积温2200度,年日照总时数2771小时,年平均降水569.2毫米,无霜期117天,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镇地缘优势突出,周边与5个乡镇、2个农场、2个市县城、1个林业局为邻,对四周有较强的辐射功能。

镇内滨北铁路南北贯穿,通拜、通主、绥北公路交汇于此,呈放射状延伸,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每年有几万立方米木材和百万吨农副产品的集运能力,是黑龙江省**市南部地区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交通枢纽和商品物资集散地。

**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城镇内有耕地12.07万亩,可牧草原1.4万亩,可供养殖水面1.2万亩,林地16万亩,木材积蓄量108万立方米。

盛产小麦、大豆、甜菜、亚麻、马铃薯等农产品,素有“大豆之乡”美誉。

肥沃的土地资源、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并有三级粮食储备库。

镇内有流经境内的通肯河、七道沟、八道沟3条水系,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储量上亿吨。

在**镇城乡一体化,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方面发展。

主要产业有化工、机械、食品、印刷、建材、森工等。

**区域内有2处变电所、电力供应充足,全镇的商业、服务、金融、通讯、水电等设施日臻完善和配套。

**镇具有悠久的历史。

1953年,成立**县人民政府,1958年原三个县合并成立**镇人民政府。

**镇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农村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完善和巩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各种产业。

通过树立市场农业的观点,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特色优质高效的路子,通过培养和状大市场主体,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产品流动,做到创一品、富一村、兴业富镇。

通过鼓励和引导农民由生产型向商品型发展,由一家一产向规模经营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从而以商贸为“龙头”,以工、商、运、建、服和加工业为“龙身”,以农户“龙尾”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建成了棚室蔬菜、瓜果、奶牛、马铃薯、林木、药材、农技七个农业化基地,农业的产业化链条正在拉长,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9.7%,自来水入户率实现95%,有线电视入户率91%,现已安装程控电话近万余门。

有省级规范化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所,地级规范化小学5所,达到合格标准的村级小学6所。

还有3所医院,1所敬老院,2处大型俱乐部,5座大型商场等。

一.2项目概况

一.2.1建设地点

**镇北二道街、北三道街、通主路、通建路、通垦路、南四道街、环保路、通粮路、通农路,全长约6122米,总面积40315.5平方米,设计标准城市Ⅲ级次干路。

一.2.2建设内容及规模

**镇北二道街长790米,宽12米;

北三道街长280米,宽12米;

通主路长779米,宽12-6米;

通建路长422米,宽12米

通垦路长648米,宽3.5米;

南四道街长1718米,宽3.5-5米;

环保路长1800米,宽4米;

通粮路长239米,宽4米;

通农路长129米,宽3.5米。

道路结构形式:

1、面层为20厘米水泥混凝土C30

2、基层为20厘米水泥稳定砂砾

3、底基层为30厘米碎石土

一.2.3实施期

项目建设期12个月,建设期从2011年6月到2012年5月底。

一.2.4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为1226.60万元,资金来源由**市财政自筹674.63万元,申请资金551.97万元。

一.3编制依据

1、《市政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2、《市政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建标[2007]164号);

3、《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HG247-103-96)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之南》;

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8、《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91)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

11、**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市**镇总体规划(2006-2020);

13、**市**镇综合交通规划;

14、项目单位提供的资料。

一.4编制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遵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突出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增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优先恢复满足群众基本生活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适当优化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水平。

2、符合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满足城镇发展的需要;立足于既有设施的恢复和修缮,做到交通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在城镇人口分布和用地布局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随之进行必要的调整,依然能满足需要。

3、结合**镇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并且考虑到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对镇区境内城市道路、部分污水管网进行完善。

4、坚持科学态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既要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又要适合本工程的建设特点。

一.5研究范围

**镇在广泛收集既有道路设计、施工、改造及交通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勘测,对工程地质、河流水文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合影响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国防战备等有关资料,分析了现有公路的技术状况、交通量的适应程度。

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影响、建设管理、工程进度计划、招投标、投资估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及研究,并得出项目建设所产生的各方面的效益。

一.6结论

1、本项目的建设可完善**镇基础配套设施,对城镇的综合服务和管理功能产生联动作用,有效促进**市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2、项目的建设符合**镇发展规划,项目社会效益良好。

3、本项目建设区域自然及交通等外部配套条件较好,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项目的实施可完善XX市交通管网。

总之,该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是城镇道路路网规划的要求,是交通运输大战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项目建设尽快实施,有利于路网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道路网络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改善路网主骨架的通行能力,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城镇道路的使用效益。

根据**镇交通、排水现状及发展规划,本项目建设内容合理、规模适当、建设任务紧迫,项目资金来源有保证,建议实施该项目的建设。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二.1区域概况

**市**镇地处小兴安岭南麓,位于**市区南70公里处,是黑龙江最早建制镇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第二大镇,五十年代曾是**县政府所在地,1983年曾批准恢复县建制,**镇南与海北镇隔河相望,东与海星、主星乡相边,西与石泉相邻,北与杨家乡接壤,是周边地区的商品物资集散地。

镇内有**林业局、建设农场、部队农场等6个处级单位,及周边还有自治林场、缸窖林场、幸福林场等单位。

全镇行政区划面积112平方公里,总户数2万户,总人口6万人,辖4个社区、4个行政村、57个自然屯。

2000年晋升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镇;2010年被确定为黑河市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示范镇,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

二.2区域交通发展规划

根据《**镇公路网规划》,构筑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公路一体化发展,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规模适当、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的公路网络,适应**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提升**镇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对外强化**镇与周边区域公路网的交通衔接,对内优化镇域内公路网路系统,缩短中心区城与各组团之间的空间距离;发挥交通先导作用,突出**镇对外经济辐射能力,努力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到2020年,**镇公路的路网密度和服务水平将全面提高,形成以县道为区域骨架、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络,全面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

2020年公路网密度达到97.9km/百平方公里;县到乡公路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乡到行政村公路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标准。

二.3项目提出的背景

**镇作为省小城镇建设百强镇之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交通需求日益增长,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改进**镇交通,适应城镇交通发展需要,已成为**市政府关注的焦点,为此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小汽车逐步进入百姓家庭,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大力发展道路交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为加快城市主干道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对接,构建起城镇外围快速交通网络。

打通城镇环形路,增加城镇道路网密度,完善镇区交通路网,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城镇通行能力。

在道路运行过程中,受年久老化和车辆载荷作用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道路路面出现坑槽、裂纹、破皮及松散等病害现象。

为了改善**镇区道路的总体状况,确保道路安全畅通,**镇制定了2011年道路整修计划,拟对镇区内9条道路进行整修,总面积40315.5㎡。

二.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市城镇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环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在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发展速度及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随着**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项目建设符合即墨市总体规划

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振兴经济的蓬勃发展,**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城区土地开发的需求更大,投资环境更应改善。

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不仅拓展了城区规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缓解城区的用地、交通、疏散密集人口等缓解起到重要作用。

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沿线的土地开发,促进区域建设,从而完善了城区的合理布局,增强城区功能,为吸引各方面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为不影响《**镇总体规划》,有效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不畅对城市建设的不利影响,该道路改造项目可行。

2.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镇发展,引领经济腾飞

在城镇建设中,基础设施要先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发展规划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基础设施的载体是道路、给排水、供电、供热、通讯等工程。

只有建好完善功能的市政基础设施,才能有效地带动镇区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负担起城区巨大的物质能量消耗,才能吸引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无污染、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企业落户,才能不断地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发展。

随着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落实完善,必将彰显出镇区巨大的发展潜力。

该项目道路由于原设计标准低,长期超负荷使用,现状道路破损严重,路面坑洼不平,路面出现大面积的龟裂、松散、坑槽,经现场调查路面破坏大部分为路基在重交通荷载下形成的,裂缝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道路的服务功能。

该项目作为次干路的交通主干道,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周边商业、企业的发展的必要的保证。

建议尽快实施本项目,以进一步增强**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促进**镇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3、本项目的建设是交通量增长的要求

随着**镇城区及其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辆的保有量逐年增长,交通流量也将随之不断增长,现有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本项目建成后,可提高行车速度,降低运输成本,改善**镇路网结构,完善路网体系,消除现状道路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

4、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满足城区建设需要

本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改善**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增强其为**镇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升**镇的城市化水平。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符合**镇的发展规划。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

三.1项目建设地点

镇区内9条次干路,详见平面布置图。

三.2交通条件

**镇地缘优势突出,周边与5个乡镇、2个农场、2个市县城、1个林业局为邻,对四周有较强的辐射功能。

镇内滨北铁路南北贯穿,通拜、通主、绥北公路交汇于此,呈放射状延伸,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三.3自然条件

三.3.1气候

**镇地处中纬度,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0.4度,年平均积温2200度,年日照总时数2771小时,年平均降水569.2毫米,无霜期117天,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三.4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市属于基本烈度六度地区。

又据“建设部、国家计委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暂行规定”、“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地区重要城市抗震设防和加固的暂行规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01)等文件的规定,该项目为六级设防,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三.5施工条件

本工程所处场地平坦开阔,交通运输便利,筑路材料比较丰富,均可由当地材料市场供应,能够满足施工需要,并采用汽车和拖拉机运输,运距较短,有利于本项目的建设。

项目用水可由道路沿线市政管线接入,本区电力供应情况良好,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工程建设条件良好。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四.1设计原则

城镇道路是城镇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城镇公共设施的主要载体,是城镇最基本的功能通道,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镇的特点,改善并提高城区道路交通条件。

2、结合本路段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道路路线尽量依照原路,并按相应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3、合理利用地形和当地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

四.2设计依据

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90);

4、《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5、《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2006年版);

6、《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999年版);

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2009年版);

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9、《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D60-2004);

11、《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2、国家有关政策和交通部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四.3工程沿线现状

四.3.1道路现状

由于原设计标准低,长期超负荷使用,现状道路破损严重,路面坑洼不平,路面出现大面积的龟裂、松散、坑槽,经现场调查路面破坏大部分为路基在重交通荷载下形成的,裂缝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道路的服务功能。

这些路段现状宽3.5-6米,路宽远未达到规划宽度,随着周边的发展,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拓宽改造势在必行。

此外,该段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也未实施。

四.4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次**二路改造工程南起滨海公路,北至现状温泉二路,全长约1600米。

本工程道路线形及走向基本均按照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根据规范规定的线形参数初步定线后并经当地主管部门同意后进行设计。

四.5工程设计技术标准

表4-1道路技术标准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技术指标

备注

1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2

设计速度

Km/h

40

3

路面宽度

m

12

含非机动车道

4

行车道数

车道

4

5

车道宽度

m

3.5

6

路面横坡

%

1.5

7

设计年限

20

8

路面类型

白色路面

9

地震基本烈度

四.6道路工程

四.6.1道路横断面

以通建路为例:

采用二块板形式,横断面30米宽,其中车行道各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两侧绿化带各3米。

四.6.2路面结构

1、面层为20厘米水泥混凝土C30

2、基层为20厘米水泥稳定砂砾

3、底基层为30厘米碎石土

人行道采用3cm彩色混凝土道板或精砖,其下设3cm1:

3水泥砂浆,12cm6%水泥稳定砂。

第五章环境影响分析

五.1环境影响预测

该建设工程的实施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期间以下几方面:

1、工程开挖会导致局部生态环境暨生态影响破坏。

2、施工扬尘,会对施工区的局部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施工机械运行及运输车辆流动对施工区声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4、基坑开挖弃渣,就地堆放,对地面环境质量也会带来一定影响。

5、施工材料在施工区堆放,对施工区人员、车辆往来有一定影响。

五.2评价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5、《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五.3环境影响分析

五.3.1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项目建成后为该区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资源开发,刺激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有利于沿线土地资源进一步利用与开发,带动该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但该道路整修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对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少量土建工程,对施工路段周边会产生微量的影响,可能给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短暂的不便,而这只发生在建设期,项目完工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生态及景观环境

本道路施工长度为6122m。

施工中地面开挖等工程的实施,将会扰动原有地表产生裸露作业面,在大雨或暴雨天气下受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易产生水土流失,将对施工场地周边城市生态环境及景观环境产生短暂的不利影响。

(2)施工噪声、振动

施工过程中使用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如装载机、破碎机、汽车、切割机等产生的施工噪声、施工振动,也会对周边居民建筑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本项目道路及管道施工主要在城区范围内,施工噪声、振动对周边人居环境的影响比较突出。

(3)施工废气

施工过程中路面拆除、混凝土搅拌、车辆运输、建材装卸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粉尘,以无组织排放的形式;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施工机械会有燃油烟气产生,燃油烟气中含有少量的THC、CO、NO2等;由于本项目周边人居建筑较多,施工产生的扬尘、烟气、沥青烟等施工废气会污染周边空气。

(4)施工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间地面开挖、边坡防护、场地平整等产生松动土,在大雨或暴雨天气下受地表径流冲刷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或地表水体,会增加雨水中的泥沙等悬浮物,堵塞城市管网或影响地表水质。

施工机械跑、冒、滴、漏的污油及露天机械被暴雨冲刷后产生的油污进入地表水体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也会对地表水体将产生一定影响。

(5)施工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固体废物,包括建筑垃圾、废弃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生活垃圾,若不妥善处置会对周边环境及环境卫生产生不利影响。

2、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生态及景观环境

本项目是道路改造工程,将有助于改善城市容貌,路面为沥青路面,沿线重新铺设污水管道。

道路两侧完善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垃圾处理及清运设备业有助于改善城市容貌,因此,项目建成后将较大地改善原有道路交通及配套市政管网系统,项目区城市生态及景观环境将得到较大的提升,生态及景观环境正效益明显。

(2)交通噪声

营运期噪声污染主要源于车辆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声级的大小交通量、车辆的类型及路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本项目实施后由于路面、路况的改善,将减少鸣笛、刹车、车辆颠簸等产生的交通噪声,在车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项目实施后声环境状况较现状会有较大的改善。

(3)废气

在营运期,影响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及道路扬尘,以CO、NO2、TSP、PM10为代表性污染因子。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污染物排放量与交通量成正比,与车辆的类型及汽车运行情况有关。

本项目实施后由于路面、路况的改善,汽车尾气及路面扬尘的污染物排放量会较现有污染状况有较大的改善。

(4)废水

城镇道路营运期废水主要为雨季初期雨水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由于本项目属于市政道路,路面径流中主要为少量泥沙,初期雨水经城镇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地表水体,项目营运期对水环境影响较目前现状有较大改善。

(5)固体废物

营运期固体废物为少量的车辆行驶过程中漏撒的运输物质。

五.3.2主要污染防治对策及措施

1、生态及景观环境

施工期项目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期间必须加强管理,预先做好防护、迁移、遮盖等工作;施工期在人员密集域内,须应留出必要的安全防护通道,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施工场地的封闭、遮盖工作,以最大程度地减小施工期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环境的影响。

2、噪声防治措施

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须向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在施工场地及施工运输道路附近发布安民告示;优先选用优质低噪声、低振动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施工中加强设备维护,杜绝非正常运行;施工期在人居密集区、学校、医院等需要特殊安静的区域,应对施工机械采取隔声罩或施工场地设置隔声挡护屏障等措施,以减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高噪声、强振动等机械作业时间应避开在夜间(22:

00-6:

00)。

对运营期交通噪声的干扰,通过采取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在学校、居民区集中地带设置禁鸣标志,减缓或控制交通噪声影响。

3、废气治理措施

施工期应对施工场地、施工运输通道定期洒水抑尘,人居密集或扬尘严重的施工场地应使用防尘帏幕,运输车辆加遮盖蓬布密闭运输;对于本项目设置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拌合站不应设置在城镇区域内,应远离城镇居民区下风向设置。

营运期通过绿化带建设,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空气环境。

4、废水治理措施

道路施工应按施工段建设施工废水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处理后方可排入雨水系统;施工人员应就近租住当地居民房,生活污水排入既有排水系统。

5、固体废物治理措施

施工期产生的挖方、建筑垃圾、废弃施工材料等尽量用于道路回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