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医桉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7373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医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伤寒论医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伤寒论医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伤寒论医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伤寒论医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医桉1.docx

《伤寒论医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医桉1.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医桉1.docx

伤寒论医桉1

桂枝汤

1,原文《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原文《伤寒论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3,原文《伤寒论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方四。

4,原文《伤寒论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方五。

5,原文《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方十一。

(用前第一方。

6,原文《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方十二。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7,原文《伤寒论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方十四。

(用前第十二方。

8,原文《伤寒论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方十五。

(用前第十二方。

9,原文《伤寒论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方十九。

(用前第十二方。

10,原文〈伤寒论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方二十。

(用前第十二方。

11,原文〈伤寒论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方二十二。

(用前第十二方。

12,原文〈伤寒论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方二十三。

(用前第十二方。

13,原文〈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方四十五。

(用前第十二方。

14,原文〈伤寒论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二十六。

(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15,原文〈伤寒论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方二十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16,原文〈伤寒论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方二十六。

(大承气汤用前第二方,桂枝汤用前第二十一方。

17,原文〈伤寒论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18,原文〈伤寒论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方十三。

(四逆汤用前第五方。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19,原文〈伤寒论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方三。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0,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三十六)四逆汤方:

[方见上。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21,原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师曰:

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方见下利中。

於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一)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八)

水中火医案:

失眠

众所周知,桂枝汤乃经方调和营卫第一方,而<黄帝内经>认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其中就有营卫失和.原文是:

经云: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所以桂枝汤就可以用来治疗营卫失和所导致的失眠,而且实践证明的确有效.下面是我曾经的病人千江一月的口述.

2008年10月30号,因为失眠向论坛的水中火先生求助,当时的症状是晚上即使很早上床也很难入睡,要12点以后才能睡着。

夜里醒来口干口苦。

白天上午心悸,早晨和傍晚胃里堵得慌,暧气,有时夜里胃还返酸。

晚上盗汗严重。

水中火先生的药方是大剂桂枝汤:

桂枝45芍药45生姜45炙甘草30大枣十二枚(劈)一剂。

桂枝汤治失眠,效果还挺好。

星期六早饭后喝了一次,吃粥时有点汗意,躺床上倒没出汗,似睡非睡。

午饭后喝一次,睡了一个半小时,出汗后醒来。

晚上睡前喝了一次,入睡快。

0点多醒来,口不苦,身上出了汗,小便一次,很快又睡着了。

4点多醒来,口苦身上又出了汗,很快又睡了,然后六点起床。

睡眠沉且无梦。

每次喝药一两个小时后起床都有一次小便,量大且清。

自从吃了桂枝汤后,已经睡了好几个整觉,这是好久没有出现的现象。

然后又是一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党参汤。

(《伤寒论》: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党参汤主之。

)厚朴60(炙去皮)生姜60(切)半夏30炙甘草15党参8

然后是半夏泻心汤:

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两剂。

一日吃完。

两次吃完后觉得身上好冷,过一会儿觉得象感冒一样,腰酸膝盖酸,多穿衣服也不管用。

一两小时后缓解。

先生说是寒气外发了。

我的胃在早晨胀满,这毛病也很久了,从2008年春天开始有这毛病。

只有自己掐掐大敦穴才略有缓解,这次吃药之后就好了。

【经方大师胡希恕医案】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

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津虚于表。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

服二剂而解。

按: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

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笫54条的论述: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

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桂枝新加汤

一、阳虚感冒

赵守真医案:

朱某,男。

体赢瘦,素有遗精病,又不自爱惜,喜酒多嗜好,复多斫丧。

平日恶寒特甚,少劳则喘促气上,其阳气虚微肾元亏损也明甚。

某冬日赴席邻村,醉酒饱食,深夜始归,不免风寒侵袭。

次日感觉不适,不恶寒,微热汗出,身胀,头隐痛。

自煎服葱鼓生姜汤,病末除,精神不振,口淡不思食,兴而来诊。

切脉微细乏力,参之前证,则属阳虚感冒,极似太少两感证,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两方,殊不宜阳虚有汗之本证。

……遂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又增附子,并损益分量,斯与治合证情:

党参1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9克,生姜4.5克,大枣5枚,附子9克。

嘱服3帖再论。

复诊:

诸症悉已,食亦略思,精神尚局萎顿,脉仍微弱。

阳气末复,犹宜温补,处以附子汤加巴乾、构记、鹿胶、芦巴补肾诸品,调理善后。

(《治验回忆录犯962:

5—6)

按语:

本案素久肾元亏损,阳不外固,即感于寒而成太少两感证,其麻附辛汤亦当掂量用之。

因本方是用于“少阴病,始得之”,与本案之肾元久亏不符,况麻黄宣发,细辛温窜,如再发汗则足以损其阴津,病转恶化,此当所忌。

唯桂枝新加汤再加附子,于阴中求阳,使阳固阴守,庶病可愈。

二、头身剧痛

程连禄医案:

郝某某,女,40岁。

因患血吸虫病,正值药后疗效,身体未复,又复感外邪,头痛,身疼痛,恶寒发热,经服APc,又重被而卧,汗出如雨,药后恶寒发热稍减,而头身疼痛加剧,如锥似刺,辗转不宁,呻吟不止,入夜更甚,后至粒米不思,昼夜难眠。

曾服西药镇痛剂未能缓解,又服中药桂枝加葛很汤,疼痛依然,而来我处求治。

诊其脉,沉迟而细,见其证,颈项活动自如,无恶心呕吐。

寻思良久,缘思者身染血吸虫,近用锑剂治疗,大伤正气,后复感外邪,过汗伤阴,经脉失其得养,脉证相符,证属气阴不足,营血两伤,急投新加汤(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编者注)1剂疼痛大减,已能安睡。

2剂疼痛已止,饮食如常,诸证消失。

(新中医1980;(增刊一):

42)

按语:

虚人发汗,伤津损液,经脉失儒。

桂枝加葛根汤虽有津亏不润之证饥,但程度较轻,且其脉浮缓,项背拘急,与本证之脉沉迟,头身剧痛大异,故用之不应。

本案脉证所现,与《伤寒论》所载完全相符,果投之神效。

三、阴阳易

潘澄濂医案:

某男,一日下午,自觉头重肢痛,且有憎寒,以为受凉,乃饮酒取暖,是夜,又不禁房事。

次日头痛更重,身烦热而恶风,骨节疼痛如被杖,眼赤如醉眼,舌苔白腻,脉细而缓,体温37.5℃。

初诊时并未告以触犯房事,据证以流感,处疏解化湿之剂与服,当晚虽得少汗,而身重伤怠反剧,再诊时一般症状如昨,仍予原方加减,未效。

三诊时体温稽留在37.5,而神疲肢痛末减,其所异者为两目红赤,眼眶黑晕如久病状,因而再三迫问,始露真情,改为桂枝人参新加汤加紫河车以进,连服4剂,神气始复,眼赤亦消。

(浙江中医杂志l958;(7>:

40)

按语:

阴阳易又称“房劳伤寒”,临床待征是身重乏力,热气冲胸,阴中拘急,腰痛臀酸,头晕眼花。

临证时根据具体病情可选用桂枝新加汤、烧挥散、当归四逆场、逍遥散等方治疗。

四、便秘

吉益南涯医案:

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以备急丸而自苦,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

更医诊之,与以大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

又转医作地黄剂始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

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

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

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皇汉医学肥956;76)

按语:

年高气血虚衰,患大便秘结,本应补而通之,而误用泻下之法,且一误再误,大便虽通快一时,但阴津损伤,肠无津润,尔后复结。

况令筋脉失养,身体疼痛,其病机正合桂枝新加汤证,径投之,病果己。

五、妊娠恶阻

余胜吾医案:

刘某某,24岁,1963年12月6日初诊。

月经3月末行,四肢瘦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眩晕,嗜睡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

即予桂枝汤1剂。

药后诸症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质淡红。

续予桂枝新加汤2剂,症状消失。

于次年七月份分娩,产后健康。

(浙江中医杂志1965;(8>:

26)

按语:

本案参合脉证,为营卫不和,而以营血不足为主,故用新加汤在调和营卫基础上以益气和营。

六、产后高热

张圣德医案:

张某,30岁。

产后三天发热,体温40.2℃,头痛,恶寒有汗,舌苔薄微腻,脉象浮小数。

乃产后气阴两亏,风邪乘虚外袭,以致营卫不和。

治当调和营卫,补虚退热。

川桂枝3克,杭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生姜1片太子参15克,嫩白薇10克,香青篙5克。

2剂,体温降至正常,余症消失。

(江苏医药·中医分册1979;(1>:

43)

按语:

头痛,恶寒,有汗,脉浮,本为桂枝证,然发于产后,又有气阴两亏本质,不宜单用桂枝汤取汗.而宜新加汤益气和营,鼓正祛邪而安。

新加汤治疗15例痛证体会

黄晓春

(江西省奉新县中医院 奉新330700)

关键词:

痛证;中医药疗法

新加汤出自《伤寒论》条文第62条,原方由桂枝汤演化而来,即在桂枝汤基础上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而成。

原文为“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1两,人参3两新加汤主之。

”1997年至1999年12月,笔者运用新加汤治疗不明原因出汗后周身骨节剧烈酸痛、胸痛15例,获得较满意疗效。

现整理介绍,以飨读者。

例1王某某,男,58岁,退休干部。

因畏寒发热,咳嗽、咳黄稠痰,胸闷4d于1998年3月18日至县人民医院就诊。

经胸部平片提示:

右下侧肺炎、陈旧性肺结核(已钙化)。

经菌必治静脉滴注5d后,畏寒发热、咳嗽、咳黄痰、胸闷不适等症基本消失,但在第4日下半夜开始出现不明原因上半身出汗,颈部为甚,且随后几日日益加剧,湿透内衣,次日出现胸前区剧痛、胸闷不适、短气、神疲等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B超未发现异常。

胸部CT检查提示:

右侧肺炎(已吸收)、陈旧性肺结核,未发现癌变。

后几经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后转诊笔者。

刻诊:

面色少华,盗汗以上半身及颈部为甚,胸前区剧烈疼痛,拒按,伴胸闷不适,短气,舌质淡、苔薄黄,脉缓尺脉沉,辨为营阴损耗,经脉失养,故用新加汤原方加味:

桂枝10g,芍药20g,炙甘草5g,生姜4片,大枣4枚,人参15g,浮小麦20g。

3剂后,胸痛大减,盗汗减轻大半,再服3剂诸症消失,痊愈而归。

例2李某某,男,62岁,农民。

因畏寒,发热,头晕,咳嗽,咳白痰伴鼻塞流浊涕5d入院,经胸片、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确诊为上感、急性支气管炎。

经抗炎及中药银翘散、桑菊饮加减治疗,汗出热退,诸症基本消失出院,但患者回家后,唯恐治疗不彻底,照原方自行再服5剂,3剂后汗出淋漓,第3日出现全身骨节酸痛,尤以髋关节疼痛较剧,活动受限,不能下床,并出现肌肉疼痛,一触即跳,而髋关节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等未发现异常,苔薄微黄,脉沉迟。

病机乃汗泄太过,损伤营阳,经脉失养,故选方新加汤加味:

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5g,生姜4片,大枣4枚,人参15g,麦冬10g。

1剂知,2剂已切中病机,效不更方,再服3剂,诸症消失。

体会:

周身疼痛是太阳病较常见的症状,每随汗而解,上述病例痛证不单是表证的一个表现,主要是汗泄太过损伤营阴,经脉失养缘故。

正如《经》曰:

“其脉沉者,营气微也。

”“迟者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尤在泾说:

“发汗后邪痹于外,而营虚于内,故身疼痛不除,而脉转沉迟。

”本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重用芍药和营养血,重用生姜通阳气,加人参补汗后之虚,故能治营血失养身痛证。

2例仅仅疼痛的部位不同而病机一致,故用新加汤均有效。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2卷第3期 

--------------------------------------------------------------------------------

《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德明中医在线咨询

产后身痛案

樊x,女。

产后半月许,忽然身体疼痛,脉来沉迟无感冒可言。

有学员辨为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治疗,虽有小效但不彻底。

改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服药三剂后,疼痛消除。

桂枝9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党参12克

[解说]本方用于发汗后,或妇女产后,或流产后,或行经后,血虚而营气不足,不能充养肢体而出现的身体疼痛,脉沉涩而无力。

方中用桂枝汤调补营卫;加重白芍剂量以养营血;另加人参以补卫虚。

本方最妙之处在于加重生姜的剂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于外,使全方的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补而不滞,专治营卫气血不足所引起的身体疼痛。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也重用了生姜,与本方之义同。

---------------------------------------------------------------------------------

1996年第3期中医药研究

汾阳县轻工局职工医院(032200)蔡健明赵梅霖蔡海林

曹某某,女,4s岁,教师,于1990年3月15日来诊.患者禀赋不足,身体赢弱,素有头痛旧恙,恶风寒.近年来周身疼痛如被杖,病体在家。

服去痛片而痛稍止,但后汗出淋漓。

又继服中药疏风散寒,活络止痛等药。

皆不应.多方延治,杂药频投.均未能奏效.证见:

面色少华,言语低傲,头痛,背痛.身痛,心悸短气,四肢逆冷,脉象沉迟,舌淡苔白。

余日.此乃索体虚弱,任教劳心耗伤精血,复因服药过汗,损伤气阴。

精血不足,脑失濡养则头痛,体失滋养则身痛。

营血不足,则脉沉迟。

治宜益气养阴,生精补血,调和营卫.处方:

川桂枝12g,炒白芍36g,东人参12g(另煎),炙甘草6g,生黄苠24g,全当归12g,生姜5片,大枣7枚.每日1剂,水煎温服。

此方共进15剂,而病痊愈.

酒客病不谊用桂枝.否则会有咳血之症.虽然不用那么强求.但有寒热病.那就真的会咳血的也

大青龙汤

1,原文《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方八。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原文《伤寒论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方九。

(用前第八方。

3,原文《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二十三)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水中火手机医案——高烧浑身滚烫

小孩男,三岁

现在全身滚烫,头脸耳朵通红,手足时厥时热。

当时,我使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第二天孩子的高烧就退了,早上起床要吃面条,只是有些低烧,病情有进退,当天晚上孩子出现了烦躁踢被子的情况,第三天早上病人母亲反馈给我,依照仲景治疗方法。

大青龙一剂,原方一两按照一克算的。

中午服下一半后,病人母亲误用面粉,导致汗出不畅。

我说先让孩子休息一下,下午六点后,在剩下的一半汤的基础上加附片煎煮,防止汗多亡阳。

七点半用药后,八点出汗完全退烧,耳朵脸额头终于由通红的状态恢复正常了。

才逃离危险期。

我也松了一口气。

下面是病人母亲主述:

(详见小儿高热全身滚烫治疗过程分享)

1号晚上又是个不眠之夜,我观察孩子晚上出现了踢被子,烦躁的情况。

2号清早。

又把情况一点一滴的告诉先生,先生开了大青龙汤,并嘱咐我如果汗流不止的话,立马用面粉摸在身上。

抓药,喂药,注意出汗情况。

小孩儿睡在床上,我不时的摸摸后背来汗了没有,好像有点了,赶忙拿来面粉一摸。

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现在只有等待退烧,退烧。

到了下午,再去摸摸孩子,哎呀,依然是烫得要命,情急之下,发手机信息将情况告诉了先生,当先生得知我跟小孩撒了面粉,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原来是我自己愚昧,刚刚出汗就摸面粉,不是把汗腺堵住了?

哎呀,我还以为是出了汗,打湿衣服,又会凉着,真够笨的。

先生接着又要我去抓了大青龙加黑附子汤。

喂小孩喝下,继续观察情况。

2号20:

18,我发手机短信给水中火先生说给孩子喂了大青龙加附子汤,现在小孩睡下了,目前没有汗,20:

35,我发手机短信说这下又摸出了一点汗,额头的温度又低了,我发觉耳朵凉了20:

45,我说出汗了,要换衣服吗,水中火先生说不能。

20:

50,我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我握着小孩的手,安心的睡下,半夜醒来,再次去摸小孩,又烧了。

直到天亮才出汗退烧。

整个治疗过程我参照的条文有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若形似疟,一

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者”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白虎汤的合方变化而来,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

麻黄桂枝入肝使肝气升,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石膏入肺使肺气降。

左升右降,使生命圆运动恢复正常旋转。

圣人制方有不可思议之妙。

如处处以阳气立论,仲景大青龙汤之石膏岂不是助纣为虐之品。

此例患儿最后以一小剂桂枝二麻黄一汤,体温完全回复正常。

具体过程见链接。

麻黄汤

1,原文《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2,原文《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原文《伤寒论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原文《伤寒论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原文《伤寒论51条》脉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