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6811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docx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1

Chapter1绪论1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1

二、理论视角1

三、研究方法1

Chapter2社会化2

一、定义2

(一)定义2

(二)基本特性2

(三)个体化&社会化2

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2

三、社会化的结果2

四、成人社会化3

Chapter3社会中的自我3

一、自我的定义3

二、自我的功能3

三、自我定义的差异3

四、如何形成自我认识3

(一)内省3

(二)观察我们的行为4

(三)他人4

五、自我偏差4

六、与自我有关的重要概念4

(一)自尊4

(二)自我效能感4

(三)控制点4

Chapter4社会认知5

一、定义5

二、类型5

(一)自动化——低付出思维→普遍性5

(二)控制性社会认知:

高努力水平思维5

三、改善人类的思考6

Chapter5社会知觉6

一、定义6

二、如何解释他人6

(一)内隐人格理论:

填补空白6

(二)归因理论:

回答“为什么”6

三、印象与印象形成7

(一)印象7

(二)印象形成7

(三)印象管理7

Chapter6从众、顺从&服从8

一、从众8

(一)定义8

(二)产生条件8

二、顺从8

(一)定义8

(二)顺从诱导策略8

(三)逆反心理9

三、服从9

四、从众、顺从&服从的心理机制9

(一)正确选择:

向准确屈服9

(二)赢得社会认可:

向被喜欢屈服9

(三)管理自我形象:

向一致性屈服9

Chapter7说服与态度改变9

一、态度的本质与根源9

(一)定义10

(二)功能10

(三)形成10

(四)形成理论10

二、态度如何改变10

三、说服的要素11

(一)传达者11

(二)信息内容11

(三)沟通渠道11

(四)听众11

四、六个说服原则12

五、如何抵制被说服12

Chapter8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12

一、人际关系12

二、人际吸引12

三、爱情13

Chapter9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14

一、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14

(一)亲社会行为:

利于他人为目标14

(二)人们为什么会助人14

(三)影响助人的因素15

(四)谁可能有更多的助人行为15

(五)如何增加助人行为15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如何看待他人、影响他人、相互关联

思维、情感&行为→真实或想象的存在

2.社会化/个性化(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

文化:

共有生存方式的综合(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

3.自我概念/内省/自我觉知/自我知觉理论/情绪的二因素、认知评价理论/焦点效应、透明度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服务偏差/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点、习得性无助

4.社会认知、自动化思维、图式、刻板印象、控制性思维、反事实推理

5.社会知觉、内隐人格理论、归因、共变模式、一致性偏见、知觉显著性、印象

6.从众、顺从、登门槛/留面子/低球技术/过度理由/最低要求启动、服从

7.态度、睡眠者效应、中心/外围路径

8.人际关系、自我暴露、人际吸引、社会交换理论、爱情

9.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

Chapter1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1.心理学:

真实的、想象的他人

2.社会学:

不同水平的交往

心理学&社会学——相似性&差异性

二、理论视角

1.社会文化:

个体→群体影响

2.进化论:

先天倾向

3.社会学系:

过去的奖惩学习经历

4.社会认知:

选择性关注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描述)

局限:

难观察,局限特定的团体、情境、类型的活动

2.相关法(预测)

局限:

相关不等于英国

3.实验法(因果)

局限:

外部效度、情境/人群变化

Chapter2社会化

一、定义

(一)定义

社会影响、经验/规范、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品格

(二)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

(三)个体化&社会化

1.两者同步进行,同时实现

2.作用:

(1)个体个体化:

独特性&创造性推动现实变革

社会化:

适应环境

(2)社会个体化:

重要促进机制

社会化:

延续&传承

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社会的文化作用——“化人”作用

(1)规范

(2)社会角色对身份、地位的认同

(3)心理&人格模式

2.家庭的特殊作用

(1)父母态度:

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

(2)内控者>外控者

3.学校的教育作用

4.同辈群体的影响作用风气、纪律、要求→责任&义务

舆论、评价→角色&地位

5.媒体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社会化的结果

1.语言&认知能力

2.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

3.性别角色的获得

四、成人社会化

文化反哺机制/角色获得与改变/再社会化

Chapter3社会中的自我

一、自我的定义

1.定义:

存在状态的认知,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社会角色

2.三种自我实际客观评价

理想希望

必须规范

3.自我概念

(1)物质自我——“身外之物”的得失躯体自我&躯体外自我

(2)社会自我——社会同一性

(3)精神自我

二、自我的功能

1.组织功能——自我图式

2.自我规范——管理功能

三、自我定义的差异

1.文化差异

(1)独立的自我观

(2)相互依存自我观想法、感受&行为

2.性别差异

四、如何形成自我认识

(一)内省

1.自我觉知理论(self-awareness):

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内在标准&价值观来评价

2.tips很少花时间内省

原因隐藏

(二)观察我们的行为

1.自我知觉理论:

态度&感受——不确定或模棱两可,观察自己行为&发生情境,推论自己的感受(eg: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2.二因素理论:

生理的激发理解我们的情绪

3.认知评价理论:

不需生理唤起

2&3→二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的结果

(三)他人

社会比较理论→能力&态度

五、自我偏差

1.焦点效应:

中心

高估突出程度/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

2.透明度效应:

比实际更易被看透

3.巴纳姆效应:

外界信息的暗示→自我知觉的偏差笼统

(自我服务偏差:

自己成功→内部,失败→外部)

六、与自我有关的重要概念

(一)自尊

1.定义:

是否有能力,是否有价值整体评价&情感体验

2.属性掌控感:

过程、非胜任力

归属感:

无条件喜欢或尊重

3.分类:

依赖性(无法完全消除)/独立性/无条件

(价值、能力由……决定/相比)

(二)自我效能感

1.定义:

能力和胜任感的评价

2.作用:

选择行为/努力付出&坚持不懈/思维方式&情感方式

(三)控制点

影响自己行为&结果的力量位置(习得性无助)内部/外部控制

Chapter4社会认知

一、定义

自身&社会性世界,选择/解释/识记/使用社会信息

二、类型

(一)自动化——低付出思维→普遍性

图式

1.定义:

组织关于某个主题、周围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

2.图式功能

(1)衔接新的经验&过去

(2)模糊性↓

(3)重构性

3.刻板印象:

图式→性别、种族、某个社会团队的成员

4.运用

(1)可提取性:

优越性使用的可能性

(2)启动(最近的经历)概念影响行为(老人)提高可提取性

行为影响思维(点头)

5.作用——自证预言(预期→howtotreat→行为与预期一致)

心理策略&捷径

1.可用性法则:

容易程度

2.代表性法则:

相似程度

3.锚定与调整法则:

一个数字或数值

积极框架→风险规避;消极框架→风险搜寻

(二)控制性社会认知:

高努力水平思维

目的:

为自动化思维提供制衡

自动化相信,控制性怀疑评估真实性

成功抑制的两种过程交互作用:

搜寻要避开的事物,转移注意力

反事实推理:

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

三、改善人类的思考

1.谦虚

2.统计&方法论原则

Chapter5社会知觉

一、定义

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作出推论,整体性印象

非言语信息:

穿着打扮、面部表情、语气语调

二、如何解释他人

(一)内隐人格理论:

填补空白

1.定义:

多重人格特质→同一类的一种图式

2.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不同文化

(二)归因理论:

回答“为什么”

1.定义:

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过程→因果解释&推论

海德:

内部/外部归因

2.共变模式

(1)定义:

可能原因的存在与否,该行为的发生与否

(2)凯利的三归因一致性

一惯性

普遍性(独特性)

3.归因偏差

(1)一致性偏见:

行为与性格一致

(2)自我服务偏差

4.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差异: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

别人行为→性格归因,自己行为→情境因素

(2)自我价值保护(涉及自我利益)

原因维护自尊,扭曲事实

获得别人的尊敬

自己拥有的信息(不切实际的乐观&防卫归因)

(3)时间因素:

更情绪化

(4)观察的位置:

知觉显著性:

焦点,极具重要性

事情归因为凸显,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三、印象与印象形成

(一)印象

1.印象定义:

新的情境,已有经验,归类,形成概念,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2.印象形成定义:

归类,明确意义,明确定向

(二)印象形成

1.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2)社会特征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2.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1)假发

(2)平均

(3)加权平均

(4)中心品质

3.印象形成过程

(1)个人个人属性

个人状态

(2)团队团体属性

团体状态

4.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最近)

(3)刻板效应

(4)晕轮效应(eg:

漂亮的就是好的)

(三)印象管理

1.定义:

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

2.自我监控

3.策略

(1)创造相似性:

调整观点

(2)自我妨碍:

避免自责

(3)逢迎:

地位高

4.目标

(1)表现能力舞台表演

能力宣告

使用外部标志

自我障碍

(2)传达地位&权利呈现地位&权利标志

炫耀性消费

人际联系

非言语表达的地位&权力

Chapter6从众、顺从&服从

一、从众

(一)定义

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多数人相一致

(二)产生条件

1.群体的影响:

自身的一致性/凝聚力/规模

2.情境因素:

刺激物性质/个人社会地位/时间因素

3.个人因素:

个体特质/性别/年龄差异、教育水平、自我卷入水平

4.文化因素:

集体主义

二、顺从

(一)定义

他人的期望压力,接受请求别人期望的行为

顺从VS从众:

前者由特定的影响对象对个体施加影响,从众无→群体压力

(二)顺从诱导策略

1.登门槛效应:

接受小→更大要求(避免认知不协调,前后一致)

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要求间无直接联系

2.留面子效应:

拒绝大→接受小

3.低球效应:

提出小→接受更大

4.过度理由效应:

内在理由→外在,内部控制→外在

5.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三)逆反心理

1.超限逆反:

过度接受刺激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3.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

三、服从

定义:

权威命令,直接或规范的压力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四、从众、顺从&服从的心理机制

(一)正确选择:

向准确屈服

1.权威人物(机长症候群)

2.社会确认:

他人的行为

(二)赢得社会认可:

向被喜欢屈服

1.社会规范

2.示范性规范:

定义通常做法

3.禁止性规范:

定义被认可、不被认可的做法

4.互惠规范

(三)管理自我形象:

向一致性屈服

1.低球技术

2.诱饵—掉包技术

3.标记技术

4.利用现有承诺

Chapter7说服与态度改变

一、态度的本质与根源

(一)定义

评价&稳定的行为倾向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

(二)功能

1.影响选择&判断

2.影响行为

(1)产生新行为

(2)改变旧行为

(3)预测人的行为

3.影响行为效率

(三)形成

依从(奖惩原则支配)→认同→内化(情感认同mix价值观、信念)

(四)形成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eg:

巴甫洛夫)

2.操作性条件作用

3.观察学习

4.遗传

二、态度如何改变

1.改变行为:

直接做,行为结果反馈

2.情绪引发恐惧,情绪启发

3.说服性沟通(劝导)

“谁对谁说了什么”来源

性质

听众

4.精细可能性模型中心路径:

有动机、有能力,逻辑论证

外周路径:

表面特征

5.

三、说服的要素

(一)传达者

1.睡眠者效应:

低可信度造成态度改变量随时间↑

2.可知觉的专家型/信赖性

3.自信的表达

4.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

(二)信息内容

1.单/双方面沟通

2.首/近因效应

3.差异

(三)沟通渠道

1.主/被动接受

2.媒体影响:

现场>录影>录音>文字

(四)听众

1.年龄

2.预先警告→辩驳

3.认知反应:

听众对自己说了什么自我对话

四、六个说服原则

1.权威性

2.偏好

3.社会证明:

他人的例子

4.互惠性

5.一致性:

遵守公开承诺

6.珍奇性

五、如何抵制被说服

1.加强个人承诺

2.引发反驳

3.警惕影视剧的产品内置

4.拒绝同伴压力

Chapter8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一、人际关系

1.定义:

直接交往,情感联系,情感积淀

2.发展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3.深度:

自我表露的深度→同别人关系的深度

4.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

将私人信息展示给他人

广度和深度兴趣爱好

态度

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情况

隐私

5.原则:

真诚、交互、功利、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

二、人际吸引

1.定义:

相互亲密、肯定形式

2.什么导致人际吸引

(1)接近性

(2)相似性影响因素兴趣、经验、人格

态度、价值观

人际风格

为什么?

更喜欢

正确

不相似→负性推论

(3)互补性:

互相满足、短暂关系

(4)外表的吸引力

(5)个性特征

3.人际吸引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收益与成本知觉应得到何种关系的知觉,更好关系的可能性的知觉

满意度=结果-比较水平

4.交流

(1)非语言交流:

敏感性与准确性

(2)语言交流:

自我表露、谈话主题

(3)积极沟通技巧说我们想说的——第一人称“XYZ”

积极倾听&理解

尊重&确认

5.破裂:

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止

预防:

接受→预计→移情

三、爱情

1.定义:

特殊想法&态度,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生理激起/共同生活愿望

2.三元论

3.依恋方式:

安全/回避(压抑依恋)/焦虑/超脱

Chapter9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一、人们为什么会产生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利于他人为目标

1.利他行为:

付出代价

2.助人行为

(1)回报性行为

(2)补偿性行为

(3)纯粹帮助别人

3.利他&助人行为的共同点:

使他人获得利益或与人方便

(二)人们为什么会助人

1.社会交换理论(人们相互交换,社会联合→相互的交换过程)→代价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1)外部回报付出是为了收获

提升自我价值感

(2)内部回报消除内疚感

维护自身形象

→移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需要帮助的人

不可控的困境→同情;他人的选择→咎由自取(公平观念)

3.进化心理学

(1)近亲选择:

共同基因

(2)互惠利他→欺骗(新人)未来某个时候,帮助者回报受惠者

(三)影响助人的因素

1.乡村与城市(城市过载假设)

2.时间因素

3.关系性质:

共有(关心他人的福利)&交换(公平、你的投入与所得)

4.被助者特征:

性别,相似性,外部特征,人格特征

5.旁观者效应:

责任分散、人众无知无人关心,假设正常

(四)谁可能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1.人格特质

2.性别差异

3.文化差异

4.心情

(五)如何增加助人行为

1.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2.内疚感&自我形象的关心

3.引发移情

4.道德教化、宗教

5.树立助人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