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865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docx

K12学习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导语:

历史,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欢迎阅读!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式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理解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通过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的文明古国。

  知识点1  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

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3)地方:

封侯、伯。

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1、既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但又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一种历史进步?

 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的。

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所代替,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学思之窗:

《史记·殷本纪》记载:

商朝国王汤甚得民望,贤士伊尹渴望辅佐他,汤很赏识伊尹,提拔为相,“任以国政”,助汤灭夏取得天下。

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

太甲继位后荒淫暴虐,被伊尹流放。

后来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归,太甲变成一个有为之君。

  从以上记载,你能否看出商朝的相权力有多大?

再同秦始皇等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

 商朝时,相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

但是到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1.禹建立夏朝,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天下”变成“家天下”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是历史的倒退 D、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产物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3.孔子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这句话   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A.礼仪      B.政权    C.风俗     D.政治制度

  【解析】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略有调整。

说明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知识点2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1)主要内容:

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2)影响: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1)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

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孟子·告子》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这段材料反映了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解]本则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材料可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因此B、C、D错误。

A [评]解答材料选择题最关键之处就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信息进行选择,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孟子·告子》

  材料三: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

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材料三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初的分封制。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诸侯服从天子。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3 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宗法制的特点

  

(1)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材料

  请回答:

  1.分封制的特点

  2.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参考答案】

  1.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   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推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奴隶制统治           B、确定王位继承人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确立财产的分配、地位的高低 开拓学习新视野

  1、夏朝“家天下”的开始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是谓小康”。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宗法制和分封制并非中国所特有,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其它地区也存在过,如欧洲的查理曼帝国就实行过分封制,但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

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

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认为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更是天下人的共同主子。

诸侯及其属民都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政治制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可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知知识逆推分封制、宗法制的来源及特征,如家族内的相关情况、社会上的等级情况等。

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要上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高度去理解本节内容。

即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4、阅读下列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

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提示:

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本课测评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1.探究活动

  2.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

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

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

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

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

与课文中所述相同。

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