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学年教案.docx
《《思修》学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学年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学年教案
教案
学年第学期
学院(系、部)
系
(教研室或实验室)
思政部
课程名称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授课班级
主讲教师
职称
使用教材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课程概况
课程
名称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编号
总计:
48学时
讲课:
学时
实践:
学时
学分
3
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
教师
职称
授课
对象
专业班级:
共个班
基本教材和主
要参考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
目的
要求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理想;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难点: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工作
任务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和高职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8个章节专题讲授为中心。
专业
能力
周次
4-6
日期
20120924-
20121008
节次
6节
章节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们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分析大学生活特点及其变化,提高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好成才与历史使命的关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适应人生新阶段,塑造大学生形象。
重点难点
1大学生成才与肩负起历史使命的关系;
②如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不断努力,形成优良的品德,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走过“黑色”的六月,七、八月“灰色”的等待,迎来了“金色”的九月,大学生用自己的激情,才思敏捷地编织着金色九月的大学生活和辉煌的自我人生蓝图:
大学那是一块神圣的净土,一个神秘的令人心驰往的地方,大学生可以在那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然而,满怀强烈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走进大学不久或者紧张热烈的迎新活动过去之后,冷静地看一看周围一切的现实,陌生感受尚未消失,缕缕忧愁却开始涌上心头,心情时常被莫名的烦恼所困扰,才感到来日“苦”多,大学生活并非潇洒走一回。
本节包括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培养优良学风等内容;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大学生活是是走向社会生活的真正开始,社会生活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与保障。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有机体都包括两个前提性构成部分,即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又包括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组成;也包括一个上层性构成部分,即社会政治组织及其设施以及法律制度;还包括一个观念性构成部分,即社会精神生产与社会精神生活领域。
从个人的社会生活范围来说,人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
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
对个人来说,重要的社会生活要素是智力支持要素与精神动力要素,核心要素是精神要素。
第三节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
帜鲜明。
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求是》杂志2006年第9期)因此,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本节包括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和提高思想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根本任务: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②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③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②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③注意联系实际,④注重知行统一。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堂教学小结:
本章作为绪论部分,主要讲解大学新生应该如何适应人生新的阶段,珍惜大学生活,肩负历史使命,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学习思修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材目标是什么?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内涵的理解。
4、结合实际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下次课预习要点:
理想与信念
《第1章》
周次
6-7
日期
20121009
-20121015
节次
4节
章节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教学目的与要求
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化理想为现实。
重点难点
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应如何确立、追求和实现理想。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本节包括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人类对自身现状永不满足,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是理想产生的根源。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1.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理想信念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理想信念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决定制约个人理想,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目标一致,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方向相反,就不易实现,实现了也会造成损害;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依赖于个体理想的实现。
相信所有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才,成大才,成才有许多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顺势成才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现阶段的中国,这个“势”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也是现阶段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理想。
当代大学生要成才,就应该认识到这一大“势”,就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只有树立了这样一个共同理想,大学生的个人理想才拥有正确方向的保证。
本节包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本节包括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这里的“志”就是理想,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时期。
《吕氏春秋》提出: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让我们抚往昔,看今朝,追溯历史,放眼周遭,用心的找一找,那些或叱咤风云,或流芳百世的人是否都是立志做大事者。
2.立志做大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
第四节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今中国的大事,也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
3.立志须躬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
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直性。
1.理想的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实现是一个过程。
一般说来,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超常比实现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总是需要长期奋斗。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顺境对于实现理想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在顺境中前进,如同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易于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气氛、优越条件,有容易使人产生骄气和娇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
逆境对于实现理想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风多的艰辛,才能成功。
但逆境和可以磨练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
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坚持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下次课预习要点: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第2章》
周次
7-8
日期
20121016-
20121022
节次
4节
章节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宏扬民族精神
课程主
要内容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教学
目的
与
要求
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重点
难点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教学内容安排:
本章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路径,内容层层展开,逐步深化,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爱国?
为什么要爱国?
怎样爱国?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说明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历史传统、时代价值。
这一节,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爱国?
(1)爱国:
词典的解释:
热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
词典的解释:
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规范含义: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为什么要爱国的问题?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阐明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增强国防观念、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所处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践有了新发展,对爱国主义获得了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和团结最大多数人的新认识。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指出: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这一阐述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为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提供了基本根据。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二、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二)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三)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巨大力量。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
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
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内核,行为是体现。
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从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要求。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把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地维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特别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对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和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但是,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不畏强暴、不容他人侵略的民族。
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所喊出的响亮口号。
这个口号鼓舞着无数青年学子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当继续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课堂讨论法。
课堂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讲授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这三个方面,围绕这三方面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下次课预习要点: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3章》
周次
8-9
日期
20121023-
20121029
节次
4节
章节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目的与要求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为科学、正确的解决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两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等。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教学内容安排:
本章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路径,内容层层展开,逐步深化,主要解决了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怎样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问题。
课程导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片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异常轰轰烈烈的人生价值观大讨论。
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学生章化为抢救农民而献身的事迹又一次把人生价值的思考推到了大学生面前。
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社会各界,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
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三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明了世界观、人生观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
这一节,主要解决了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1.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2.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3.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的含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人生态度的含义: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2.人生态度的形成。
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科学人生观。
2.对几种错
教
学
内
容
安
排
与
教
学
方
法
误人生观的批评。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阐明了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等。
说明了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1.价值及价值观。
①价值:
价值的词汇意思主要有两个:
有用性;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与价值息息相关,联系密切。
人们也经常并且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个概念。
例如,食品可以使人充饥,食品对人有食用价值;电灯可以给人照明,电灯对人有使用价值;图画可以供人欣赏,图画对人有审美价值等等。
那么什么是价值呢?
马克思指出: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我们知道价值产生于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或者人的相互关系中,是客体以自身的功能、效用等属性满足主体的人的需要和主体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对客体的这种属性的认可关系。
是客体的属性、功用对人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及人对这种意义的追求。
价值一般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
物的价值属于经济学范畴,人的价值属于伦理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的范畴。
②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看法、态度与观点。
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因为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
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寻找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生命题。
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特别是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内在要求,是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从而经过努力不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生观是否正确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