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767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docx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规划

(评审稿)

 

 

山东大学国际旅游研究中心

济南三大旅游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九月

第一章规划说明

一、大泰山旅游区

“大泰山旅游区”是指以泰山为核心所形成的能够形成“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的空间区域,涉及到济南、泰安、莱芜三市,空间边界上具有模糊性,空间上主要涉及泰山辐射区的济南市南部、泰安市北部、莱芜市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与相关旅游产品;在扩展空间上也包括传统的山水圣人旅游组合区域,主要以线路串联形成组合产品。

二、整合规划

旅游整合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旅游资源的组合、捆绑、协同开发,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旅游综合体,以形成整体化的规模效益。

在规划性质上属于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专项规划,形成具有政策指导性、市场引导性和发展指向性的区域合作指导方案。

大泰山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区域旅游整合发展,形成以泰山为核心的新型旅游产业集群,让泰山在区域旅游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使泰山辐射区域的旅游资源能够在泰山的带动下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4-2020年,划分为两个执行期。

(一)规划前期:

2014-2016年

主要任务是建立大泰山旅游区的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机构,建设并完善大泰山旅游区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旅游专用道路系统,以大泰山旅游区实体空间的整合为切入点构建大泰山旅游区的产品框架,奠定大泰山旅游区整合提升的产品基础、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

(二)规划后期:

2017-2020年

主要任务是在前期大泰山旅游区实体空间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拓展空间,提升大泰山创新旅游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推动大泰山旅游区的整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规划依据

本规划的编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法律依据,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文)、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鲁发[2009]9号文)、《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1-2015)》(鲁政发[2011]30号文)、《山东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等为政策依据,其中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关于落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试行)》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原则为主要参照。

五、规划原则

一是以资源、市场、管理整合为路径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模式创新。

按照全省“两区一圈一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想,构建山东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以资源整合为内容,以市场整合为手段,以管理整合为保障,形成具有创新和示范意义的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模式。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与开发中的决定作用。

即通过政府引导与政策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在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按照市场规律,用市场的力量,落实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中的产品开发、项目建设等具体业务,而政府则需要在政策引导、管理规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第二章大泰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

一、大泰山旅游区的整合基础

(一)贯通泰山山脉

“大泰山旅游区”涉及到济南、泰安、莱芜三地的部分区域,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密集,特色鲜明,品级很高,属旅游资源富集区,而且经济相对发达、旅游产业基础好,整合发展潜力巨大。

“大泰山旅游区”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天下第一山——泰山为核心。

泰山以泰安城区的主脉为中心,贯穿山东中部,有12支脉,分别为蒿里、云亭、徂徕、灵岩、琨瑞、莲花、五峰、大伊、云亭、玉符、千佛、鱼山。

大多集中于济南、泰安、莱芜三地。

只有鱼山延伸到黄河北岸的聊城市东阿县

泰山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泰山脚下的大汶口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是华夏文明的东部发祥地、东夷海岱文明的源头区、儒家文化的承载区;泰山主脉雄伟壮观,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山下古建筑群——岱庙气势恢宏,被誉为“华夏名山第一庙”,其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地方,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

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享有“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美誉;因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

泰山支脉余脉相映成辉。

徂徕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俨然如岱宗之屏障;蒿里山是古代帝王禅地的重要场所,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莲花山有“北方普陀,观音胜境”之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千佛山融历史、风景、舜文化、佛文化为—体,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灵岩山中的灵岩寺为海内四大名刹之首;五峰山秀、幽、奇、古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琨瑞山为山东佛教的大本山,神通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门塔为“中华第一石塔”和“中国第一古塔”;鱼山虽不高却因两千年诗家“仙才”曹植而闻名于世;处于泰山余脉群山环抱之中的齐鲁大峡谷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峡谷群,被国际环保专家誉为“绿色天堂”。

泰山泉系发达,泉水丰沛。

“山多高、水多高”,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黄花泉、云泉、双泉、来鹤泉、灵异泉等72名泉星罗棋布,渿河、梳洗河、雁岭河、沐龟沟、猴愁峪、彩石溪等纵横交汇;山下天平湖、东平湖湖水映岱岳,绿波载白帆;泰山水沿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形成天下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72名泉。

泉水喷涌不息汇成大明湖与千佛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城山色半成湖”的“泉城”风景;泰山圣水顺流至莱芜,形成华东第一高峡平湖莲花天池和水域面积是西湖两倍的雪野湖。

(二)联动济泰莱三城

泰山山水孕育的济、泰、莱三座城市,历史上渊源深远,如今竞相争辉。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华东地区交通大枢纽;其“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景观特色和世界少有的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资源组合,使济南成为一座魅力独特的现代旅游城市。

早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泰安和莱芜曾隶属于济南府(道、省)。

而新中国成立后,莱芜也一度是泰安市下辖的县/市。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

泰安城依山而建,山城一体,城景交融,是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而有“钢城”之称的莱芜是山东省的地理中心,素有“鲁中明珠”之美誉。

“大泰山旅游区”是灿烂文化的荟萃之地。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历史,舜文化、齐长城、龙山文化等古文化交相辉映,“济南名士多”闻名天下,“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水在石上流、人在水上走”的泉城文化与北京四合院、江南私家园林一样成为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品级的旅游资源。

泰山脚下的泰安城是华夏文明的东部发祥地、东夷海岱文明的源头区、儒家文化的承载区。

5000年前孕育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历史悠久;泰山文化影响深远;水浒文化名扬天下。

莱芜是齐鲁文化交汇地带,嬴牟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伯益封地、嬴秦祖里”;齐长城贯穿古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锦阳关、天门关、黄石关、青石关是齐鲁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通道,也是齐鲁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现代革命遗迹遍布,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综上所述,济、泰、莱三地山水相连,历史同源,文化同根,具有厚实的区域合作基础;同时,三地资源、文化、城市又各具特色,以泰山为核心整合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二、大泰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长期重视与领导下,济南、泰安、莱芜三市旅游部门不断创新行业管理,大力促进旅游项目建设,注重旅游营销与城市旅游品牌建设,连续开展“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高铁旅游联盟”等区域旅游合作,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张,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济、泰、莱三地旅游产业要素逐渐完备,星级饭店、旅行社、A级景区与旅游商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旅游产业规模稳步扩张(见表1)。

2013年三地旅游接待总量10763.5万人次,占全省的19.7%,增长率分别为9.82%、10.86%和11.10%。

旅游收入总量1009.72亿元,占全省19.5%,增长率分别为14.52%、13.97%和14.85%,成为山东旅游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产业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成功创“5A”,实现了旅游吸引力要素的升级;泰山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5A景区正在泰安引领环泰山旅游圈发展;雪野湖的开发及中国国际航空节的举办,提高了莱芜旅游资源品位和旅游知名度。

此外,方特、非遗园、梦幻世界等一批旅游大项目的建设促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品体系更加完整,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表12013济南、泰安、莱芜三地主要旅游资源及服务设施

A级景区

星级酒店

旅行社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其中

其中

其中

游客

中心

旅游集散中心

5A

4A

3A

5星

4星

3星

5A

4A

3A

济南

22

1

12

113

3

22

43

206

5

4

8

6

2

泰安

31

1

7

18

52

1

4

30

164

0

0

14

12

2

莱芜

9

0

3

3

12

0

5

6

29

0

0

3

0

0

合计

62

2

22

21

177

4

31

79

399

5

4

25

18

4

(根据地市局提供及网站搜集整理)

但是,与发达旅游区相比较,济、泰、莱三地旅游产业整体素质还相对不高,旅游业的国际化、品质化、规模化与区域地位也不相称。

旅游产业要素还需提升。

高品级的旅游景区相对较少;高星级的酒店不多;高质量的旅行社匮乏;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齐全、功能尚需完善;旅游交通还不够顺畅,特别是三城市之间旅游直达交通尚未形成体系;旅游产品组合开发滞后,未形成真正的大产品、大品牌、大产出;区域旅游产业集群还未真正形成,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尚需提升。

(二)品牌培育全面提速,一体发展尚需激活

近年来,济、泰、莱三地加强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全力打造“泉城济南”、“天下泰安”国际旅游名城和“魅力莱芜”休闲度假国内著名旅游城市。

“全运会”、“园博会”、“十艺节”三大国字号的重大节庆和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泉城济南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国际旅游名城的建设也将使济南在世界旅游城市坐标系中具有显著的位置。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政策推进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安快速向国际旅游名城迈进,“高铁自由风、山水泰安行”、“登泰山保平安”等节事活动提升了泰安旅游城市的品牌影响力。

连续四届的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把莱芜推向了全国,让莱芜走向了世界,提升了“浪漫雪野”旅游度假品牌的知名度,打响了莱芜“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新名片。

但是,济、泰、莱作为省会城市群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地理上一体、空间上相连、资源上匹配,却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区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尚未产生,区域旅游影响力尚未具备。

(三)区域合作刚刚起步,旅游整合亟待推进

2014年1月21日,济南与泰安《推进济泰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要素市场、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将走向一体化发展;而“济莱协作区”的逐步推进,将更有利于济南、莱芜两市的旅游业深度融入省会城市群的区域旅游大格局中去。

“京沪高铁旅游联盟”、“省会都市圈旅游联盟”正在旅游政企协作、区域联合、市场互动、管理协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但上述区域合作还刚刚展开,发展程度不高、合作深度不够,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发展导致大泰山文化割裂

长期以来,三地旅游经济要素流动受到行政区的限制,相互之间统筹协调不够,加之缺乏“区域旅游”和“大旅游”的理念,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造成旅游产品雷同开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旅游文化割裂,旅游景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例如,莲花山南北兼跨新泰、莱芜两市,两地独立开发导致莲花山文化割裂,旅游者不得不面对着去新泰莲花山还是去莱芜莲花山的选择。

大泰山虽然横贯山东中部,空间相连,但割据发展,也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泰山组合产品。

大泰山文化的割裂,使海内外游客无法整体领略泰山形象之雄伟壮丽,自然之宏博,山脉之绵长,民族文化之灿烂,赋含精神之崇高,气势之磅礴,等等。

2、本位主义抑制泰山品牌共享

区域利益产生的本位主义,导致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对待区域合作宁愿做鸡头不愿做凤尾;难以开展实际性、有成效的区域合作,或者只想通过合作为自己牟利,而不愿意在合作中承担义务。

泰山12支脉虽大多集中于济南、泰安、莱芜三地,但实际上泰山资源仅在泰安旅游发展中发挥作用;济南、莱芜两地旅游产品开发也多限于各自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样没有主动融入泰山旅游;旅游营销也没有“大旅游、大联合”及团队合作的理念和精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各吹各的号、各打各的旗,结果事倍功半,无法实现品牌共享。

综上所述,大泰山旅游区要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尽快打破行政壁垒,突破体制约束,营造发展平台,健全共享机制,以“双遗产”泰山为核心,推动地理上一体、空间上相连、资源上匹配的济南、泰安、莱芜三地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章世界同类旅游区整合发展经验借鉴

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都具有跨区域的特征,客观上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定,实现旅游产品的跨区域整合。

国内外跨区域旅游合作已有成功先例:

有国家之间的合作,如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有省市之间的合作,如“长江三峡”、“豪情大东北”等;还有省内地市之间的合作,如安徽的“两山一湖”、“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等。

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旅游区域整合发展有以下重要的经验可资借鉴。

一、政府主导

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资源整合,要求所涉区域的政府具有发展大旅游的理念,并积极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没有政府的引导与推动,区域合作难以实现。

2009年甘肃、新疆两省五地市政府打破各自独立发展的狭隘思想,促进资源互补,共同签署《丝绸之路精品旅游文化长廊旅游协作区发展联合宣言》(即《嘉峪关宣言》),构建起横跨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丝绸之路”旅游区,并按照“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相互宣传、互惠互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原则,创建“诚信旅游”、“无障碍旅游”。

“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涵盖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市部分地区,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

安徽省政府提出把“两山一湖”建成世界级旅游胜地,要求“两山一湖”所涉及的各个地方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形成“两山一湖”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

早在2004年底,黄山、宣城、池州三市市长在九华山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两山一湖”区域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提出诸多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的合作联动方案。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省旅游局联合制定了《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加快推进资源跨区整合。

可见,政府是推动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是区域旅游整合的重要力量。

没有政府的主导作用,就不会有今天的“两山一湖”“长江三峡”“丝绸之路”及“豪情大东北”等。

二、体制保障

大旅游区开发必须走一体化发展道路,在市场拓展上共同打造产品、树立品牌、联合营销、协调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是保障。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山区旅游业整合发展最为成功的地区。

山脉覆盖的法国、摩纳哥、瑞士、意大利、列支敦士登、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8个国家和地区,借助《阿尔卑斯山公约》和诸多如中阿尔卑斯山ARG-ALP、东阿尔卑斯山区ALPE-ADRIA、西阿尔卑斯山COTRAO等跨国工作机构的力量推动各方利益协调与资源整合,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益。

国内鄂渝两地为推动“长江三峡大旅游区”整合发展,彰显三峡旅游品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对三峡专线旅游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客源、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六统一”的服务管理模式;建立鄂渝轮值主席会议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合作问题。

到2013年已轮值5届。

东北四省区将旅游业作为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优先推进的领域,建立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并在此机制下设立“旅游业发展一体化小组”,解决跨省区的旅游业协调发展问题。

安徽为打造“两山一湖”世界旅游胜地,成立由副省长为组长、三地政府成员组成的“两山一湖”旅游区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编制规划,统一组织项目建设,指导宣传促销、对外招商、企业重组,协调土地、环保等审批事项。

大九寨旅游区利用现代资本运作方式,于2003年成立阿坝州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区管委会暨阿坝州大九寨国际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统筹管理机构,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促销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整合。

管委会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实行企业化管理。

管委会每年将从九寨沟绿色观光公司所售车票每张提取10元、九寨沟管理局所售门票每张提取30元、黄龙管理局所售门票每张提取20元用于旅游区开发建设。

三、规划引领

区域整合规划是区域旅游整合的基础。

没有完整的区域旅游整合战略规划对整合目标、整合体制及运行机制、整合实施阶段及途径做出整体的部署,区域合作无法开展。

编制权威性的区域旅游整合规划是大旅游区整合发展通行的做法。

如《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国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

通过区域旅游整合规划寻求建立最优旅游空间作用体系,对旅游资源统筹布局、旅游供求合理调节、产业要素协调配置、空间结构布局优化,以增加区域旅游生长点,延长旅游发展轴线,拓宽旅游发展空间,实现资源设施共建共享;规避区域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与分工,各地区对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近距离重复建设,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甚至于浪费的现象。

为保证区域整合规划的落实,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要求必须与整合规划相衔接。

如“两山一湖”各地在整合规划指导下编制或修编了各自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到互留“接口”,推动更好地融合发展。

东北四省强化规划的监督指导和跟踪分析,建立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并根据规划实施进展组织开展中期评估,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四、机制创新

大旅游区的整合运行要达到有序、高效,依靠的是运作机制的创新。

(一)产品整合开发

旅游产品整合是区域旅游整合的实质内容。

区域内淡化行政界限,强调旅游产品的规模性、独特性和互补性,对旅游产品进行功能整合、结构整合、主题整合、内涵整合、区域整合,并串点成线形成跨区域旅游品牌产品。

横跨阿尔卑斯山的欧洲五国(奥地利、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根据古代丝绸之路设计“丝绸之旅”,并将中国与世界诸多国家联通在一起。

东北四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共同开发跨越四省区的多类型旅游线路产品,共同塑造“大东北旅游”形象和品牌。

(二)企业竞合共赢

为避免旅游区集群化发展出现恶意竞争、产业雷同、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强调产品差异化,要求区域集群内各企业找准定位,做专、做精、做大、做强。

东北四省坚决取消歧视性、排他性行政法规、制度和政策,引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加强合作;鼓励各大旅行社与汽车租赁公司合作,推出“一地注册、畅游东北”自驾车旅游合作项目和服务;支持旅行社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推行区域内导游资质相互认可制度,允许导游异地提供旅游服务。

(三)市场协同营销

整合协同营销能够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集互补效益。

阿尔卑斯山脉将不可分割的旅游产品交由区域联合组织或国际组织进行营销,不仅取得了营销合力,减少了产品营销的外部性,而且保证了旅游产品的完整性,促进了文化及自然遗产的共同保护。

东北四省坚持内部整合营销,将区域旅游总体形象与各地区旅游形象结合;外部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整体营销平台,建立市场营销联盟,通过构建四方轮办的旅游节庆活动、建设多种语言的东北旅游门户网站,整体推介东北旅游;联合参加国内外重要的旅游展会,共同开拓客源市场。

“大九寨旅游区”对外以一个声音、一个品牌集群、一个旅游产业板块说话,协同整合营销提升整体旅游形象认知度、美誉度。

鄂渝同心,多管齐下,全面推动“八个一”工程,即:

一句口号、一首歌曲、一个标志、一盘光碟、一组导游词、一家网站、一本画册、一套丛书,协同营销“长江三峡”。

(四)秩序联动规范

东北四省正在探索制定《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原则下的东北地区旅游发展管理条例,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产品联合开发、市场共建、联合营销、旅游交通服务、旅游执法等方面的法制建设,确保区域旅游合作顺利进行和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长江三峡”建立了区域内旅游质监所联系制度,采取联合驻点检查、交互暗访检查等方式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工作力度;通过“大三峡旅游联合体”、“两坝一峡旅游联合体”、“三峡(国际旅行社)联合体”以及各种价格联盟,制定“游戏规则”,开展行业自律等,共同维护三峡旅游市场秩序。

此外,在大区域视角下,完善基础设施及旅游服务体系,实现品质旅游也是旅游区整合发展的重要经验。

旅游交通整合强调在现有旅游交通设施的基础上,根据功能布局划分与旅游线路设计需要,增加、改善、优化区域内外部交通。

区域内部交通规划更为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区的空间、容量和旅游资源;区域外旅游交通更加畅通、便捷,以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与路线组合,把区域置于更大的旅游范围内,吸引更广范围的客源。

旅游服务的整合重点加强旅游区域移动网络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推进旅游信息化,构建统一的旅游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型旅游目的地;按照统一标准、合理布局、规范服务的原则,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体系。

第四章大泰山旅游区整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目标定位

大泰山旅游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泰山是世界遗产;济南、泰安两市都已在近期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济、泰、莱三地作为省会城市群的核心圈层正在积极推进同城化发展,通过全面、深入、系统地整合泰山山脉和周边资源、要素、条件,构建“一核、两环、三城”的大泰山旅游格局,以观光、休闲、度假和新兴旅游业态的多元化一体开发为支撑,占领国内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地,成为文化特色突出、服务一流、技术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特色突出:

以泰山文化作为主打品牌,围绕泰山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结合区域内的名泉、山地、湖泊、宗教、民俗等重点资源,综合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特色,将文化特色作为旅游区的金字招牌。

服务一流:

“好客”和“山东服务”是山东旅游最有价值的资源。

大泰山旅游区作为山东旅游的主阵地和代表性旅游目的地,理应成为全省旅游服务水平、质量的标杆。

技术领先: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领先发展,先行打造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型旅游目的地。

世界著名:

泰山文化的影响力和泰山本身的地位都是历史性的,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和旅游业的提升发展,将泰山的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大泰山旅游的吸引力,让“大泰山旅游”在国际上真正成为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较高美誉度的世界级产品,“大泰山旅游区”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产业定位

实施旅游综合体带动战略,完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规划构建大泰山现代旅游服务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业围绕泰山主题多点联动,挖掘大泰山文化、自然、地质、民俗、生态资源的潜力,构建观光休闲度假协同开发格局,推进文旅科金商农融合发展,将其确定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纳入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三、品牌定位

泰山是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