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要点.docx
《0607《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07《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要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07《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要点
《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标准
(2013年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1.前言
1.1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
1.2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1.3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目标
2.2具体目标(课程预设能力目标的阐述)
3.内容描述
3.1课程总体内容描述
3.2课程分项目具体内容描述
4.实施要求
4.1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
4.2教案编写
4.3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
5.其它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机械制造技术》
适用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1.前言
1.1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专业群技术平台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方面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能力培养,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最终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本课程。
1.2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面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全体学生,注重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二)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侧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三)整合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拓展学习渠道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留意观察并思考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机械加工方法,鼓励其结合生产实例提出问题或假设,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推理,使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以便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通过课堂讲解与讨论、案例分析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材料,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在设计上本着懂方法,重应用的总体思路,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型、应用性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
鉴于本课程的服务面向与定位,本课程标准在设计过程中,以典型案例分析或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对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需求,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明确本课程是按机械制造技术为主线设计的技术基础课程,并据此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任务驱动,并配以课堂讨论、现场操作进行教学。
课程按典型案例分析或任务驱动设计,并围绕预设能力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和建议学时等方面制定了参考标准。
课程内容的学习,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主要发展学生认知、归纳分析、迁移的能力。
认知主要表现在:
对本课程理论、方法框架熟悉,准确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学习的适用对象、开发过程、基本方法。
归纳分析主要表现在:
通过明确的任务导向及案例分析,能归纳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特点和策略,能分析其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具体场合与情形。
迁移主要表现在:
能将所学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等迁移到新的具体案例中使用,能够将一个案例中的策略总结出来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本标准对不同目标采用明确且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地以便于理解、便于操作和评估的行为动词来刻画。
结果性目标: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回忆、选出、识别等。
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
区别、提供、预测、检索、整理等。
应用--设计、辩护、质疑、撰写、解决、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等。
技能
模仿--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类推、扩展等。
独立操作--能够、运用、使用、掌握、制定、解决、绘制、安装、操作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讨论、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观察等。
反映(认同)--认可、接受、遵守、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保持、追求等。
2.课程目标
2.1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机械加工方法,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生产实践,使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基本目标,提高其实际应用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开发过程的规范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2.2具体目标(课程预设能力目标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加工方法;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基本理论的特点;掌握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及具体内容;并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加工方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应具备以下预设能力:
根据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讨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在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应用进行归纳分析,确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如下:
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
1.具有选择常用标准刀具及其几何参数、切削用量的能力;
2.具有常用机床加工应用及调整能力;
3.具有简单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的能力;
4.具有制定简单零部件修复方案的能力;
5.具有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
;
6.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检测技能;
7.具有常用机床夹具选择及装拆应用能力;
(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处理对生产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利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运用,体现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养成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学习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学习学会收集、分析、整理参考资料的技能;
●通过学习能够设计一般工作计划,行动方案;
●通过学习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乐于助人;
●通过学习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忍耐力;
●通过学习养成及时完成阶段性工作任务的习惯。
3.内容描述
3.1课程总体内容描述
课程的内容是根据企业发展和满足企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门课程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群中对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支撑要求,来确定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
并将传统的机械制造方面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有机结合,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加工方法的合理选用,阐明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以及常用机床夹具等相关知识。
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方法,以一些典型零件的加工案例、质量分析等为载体,内容包括11个教学项目: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①切削运动、金属切削基本知识②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金属切削床的基本知识、车削加工、铣削加工、齿形加工、其他加工方法、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机械加工质量分析、机床夹具。
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依照机械制造加工的工作顺序来设计,为了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授课进程的制定中,遵循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实现课程整体预设能力目标,在具体案例(或任务)中,将知识与技能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较合理地在授课进程和学习内容中充分体现。
3.2课程分项目具体内容描述
课程模块内容确定的预设能力目标培养与工作任务的设计
教学项目
学习目标
(单元能力)
工作任务
(单项能力)
能力要求
教学内容设计
活动设计与要求
学时建议
一、
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1)
1.了解常用刀具材料种类、特性及其几何参数、切削用量。
2、能描述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及标注出刀具的几何角度。
3、能正确使用刀具测量仪对刀具进行测量。
4.了解刀具的工作角度。
任务驱动:
使用刀具测量仪对刀具角度进行实际测量。
具有选择切削用量三要素的能力。
能正确标注刀具几何角度。
能正确使用刀具测量仪对刀具进行实际测量。
具有选择常用标准刀具的能力。
以实验室机床或借用多媒体课件的切削加工案例分析,引出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并结合刀具角度测量实验展开教学,实践与教学同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先播放车削加工多媒体案例课件2、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3、动手操作或测量计算4、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5
二、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2)
1、通过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能辨别不利因素,2、能针对影响切削的不利因素,具有改善切削加工条件的能力。
案例分析:
金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
能针对影响切削的不利因素,合理选择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改善切削加工条件的能力。
1、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录像案例,揭示金属切削过程中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2、结合图片分析讲解。
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案例,逐步展开金属切削时的物理现象,分析影响的因素,提出问题。
1、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
2、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4
三、金属切削床的基本知识(3)
1.掌握机床的分类和型号编制方法;
2.了解机床上工件加工表面及其形成方法、机床传动的组成;
3.掌握机床传动链的概念、机床传动系统图。
案例分析:
普通机床分类及调整计算。
具有对机床的分类及其应用能力;
具有阅读一般机床传动系统图的能力。
具有一般机床运动的调整能力。
用普通机床视频案例分析,引出本节的知识点,阐述机床的分类、性能、特性等。
并逐点展开教学。
以常用的普通机床为案例,并利用多媒体介绍,分析、阅读普通机床传动系统图的方法及调整计算。
1、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
2、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3
四、
车削加工
1、了解车削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掌握车床工艺范围、组成、运动形式;
3、掌握车床调整计算、使用的能力;4、能正确的选择使用车床上的刀具。
现场教学:
以实验室CA6140机床调整为例,现场讲解机床运动的调整方法及使用性能。
1、具有对车床调整计算、使用的能力;
2、能正确的选择使用车床上的刀具及夹具。
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以实验室CA6140机床及视频对其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讲解。
以实验室CA6140机床及视频对其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讲解。
1、起动机床2、演示机床运动形式3、多媒体课件演示加工工艺范围4、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5、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8
五、铣削加工
1、了解铣削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掌握铣床工艺范围、组成、运动形式;
3、掌握铣床调整计算、使用的能力;4、能正确的选择使用铣床上的刀具。
现场教学:
以实验室工具铣床实物为例,现场讲解机床运动的调整方法及使用性能。
1、具有对铣床调整、使用的能力;
2、能正确的选择常用铣刀及夹具。
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以实验室工具铣床及视频对铣削加工工艺范围、传动系统进行分析讲解。
以实验室工具铣床及视频对铣削加工工艺范围、传动系统进行分析讲解。
1、起动机床2、演示机床主运动传动链调整计算。
3、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4、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4
六、齿形加工
1、了解齿形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掌握滚齿机工艺范围、组成、运动形式;
3、掌握滚齿机调整计算、使用的能力;4、能正确的选择使用齿轮加工刀具。
任务教学;完成一圆柱齿轮加工,机床所需调整的运动链。
1、初步具有对齿轮机床的调整、使用的能力;
2、能正确的选用齿轮滚刀
借用PPT、视频案例模拟,显示齿轮加工原理与方法,展开教学。
1、先播放滚齿机滚切齿轮的视频,演示滚齿机滚切齿轮的加工过程。
2、结合图片分析讲解齿轮加工原理3、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4、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8
七、其他加工方法
了解其它机床切削加工的方法、应用范围及其特点。
任务教学:
完成一典型零件加工,所需其他加工方法。
具有其他机床加工方法的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借用PPT、视频或实训中心钻、刨、磨床为例,现场讲解其他机床加工方法及使用范围。
借用PPT、视频或实训中心钻、刨、磨床为例,现场讲解其他机床运动的调整方法及使用范围。
1、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2、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4
八、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熟悉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制定原则和步骤
2、掌握毛坯的选择原则及方法及工艺路线拟定、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能力。
3、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的基本能力。
案例分析:
以一典型零件为案例,进行工艺分析。
1、具有毛坯选择、工艺路线拟定及工序尺寸确定、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能力。
3、具有简单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的基本能力。
理论教学与现场讨论结合、学做合一。
以一典型轴类零件为案例,进行工艺分析,播放轴类零件案例加工过程视频,并逐点展开教学。
1、先播放轴类零件案例加工过程视频2、、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归纳总结。
3、拟定一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路线。
4、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12
九、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1、了解轴类、箱体、圆柱齿轮加工工艺的分析过程
2、掌握箱体、圆柱齿轮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
案例分析:
分别对轴、箱体及圆柱齿轮的加工工艺分析。
具有对轴类、圆柱齿轮、箱体三类典型零件的机加工工艺过程编制的基本能力
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分别对轴、箱体及圆柱齿轮三类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分析轴、箱体及圆柱齿轮的加工工艺。
1、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
分析轴类、圆柱齿轮、箱体加工工艺路线。
2、归纳总结。
3、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6
十、机械加工质量分析
1、了解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并能正确地分析产生加工误差的原因。
2、了解误差复映现象理解加工误差的性质及对加工误差进行综合分析。
3、熟悉表面质量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4、加深对加工误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解
案例分析:
对一轴类零件产生的加工误差进行分析。
具有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
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以一轴类零件产生的加工误差分析入手,逐点展开教学。
分析一轴类零件产生的加工误差;
1、借用PPT针对一零件进行精度和质量分析2、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应采取的措施、误差的综合分析。
3、归纳总结。
4、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6
十一、机床夹具
1、了解机床夹具的概念、分类、组成和作用
2、掌握确定工件定位方法和选择定位元件的能力。
3、熟悉常用典型夹紧机构的原理和结构特点并能合理选用
4、掌握常用的机床夹具的选用、拆装能力。
案例分析
以一典型零件某工序的专用夹具为例,进行分析。
1、具有工件选择定位基准及定位元件的能力。
2、具有确定夹紧力及选用夹紧机构的能力。
3、具有常用机床夹具选择及装拆应用能力
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学做合一。
以一典型零件某工序的专用夹具为例,分析零件选择的定位基准、确定定位方案、选择定位元件、夹紧机构等。
1、以一典型零件工艺规程为例,分析各道工序选择定位基准、确定定位方案、选择定位元件。
2、组织学生讨论、查相关资料3、归纳总结。
4、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某工序的专用夹具的定位、夹紧装置及其结构的选用。
4、提交小组讨论记录。
12
4.实施要求
4.1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
教学方式:
本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生在机械制造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能力,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实验实训、课堂讨论、综合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来组织教学,并设计好各专项能力实训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要获得某项能力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方法,达到“学做合一”的目的。
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讲授与辅导为辅。
为保证学习活动在顺利开展,要求教师事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先期预习,在课堂上采取集中讲授、问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解决相关问题,在实习环节采取分组方式,分派各组的工作任务,实行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考核方法: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实际操作技能、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如:
1、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分析;
2、是否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观点有充分的自信;
3、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模拟实践和应用实践;
4、是否敢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5、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
6、是否有认真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本课程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对本课程就是要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考核以4:
6的比例给予最终评定。
(三)重视对学生的启发
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对每模块知识点的学习时,通过设置的工作任务内容和学习过程,从管理者或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在学生思考和分析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提示。
最终达到学生“独立(或换位)思考——分析、推理、选择——归纳整理、深刻理解——吸收创新”逐层递进的能力目标。
(四)评价手段和形式要体现多样化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
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1)学生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
(2)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成果表现为完成的实验报告测量数据、小结报告、讨论纪要、工艺分析报告、收获与体会,工作态度等方面。
(3)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及分数计算办法
①综合评价:
采取学习小组互评,小组内部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评价实习实训报告、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等方式,形成学业综合评价成绩。
评价分数占总成绩比重60%。
②课程考核:
分数占总成绩比重40%。
项目单元综合评价分数表:
序号
考核
内容
学习小组互评(20%)
小组内部互评(30%)
个人自评(30%)
教师评价(20%)
得分
1
学生参与讨论情况
2
资料使用能力
3
实际动手能力
4
数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5
工作态度与协作组织能力
6
结果讨论分析报告
合计
各项目评价分数占总成绩权重比例:
(60%)
序号
项目(或任务)名称
单元学习内容
权重比例
得分
1
一、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1)
切削运动
3%
2
二、金属切削基本知识
(2)
金属切削过程的物理现象
3%
3
三、金属切削床的基本知识(3)
金属切削床的基本知识
2%
4
四、车削加工
车削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6%
5
五、铣削加工
铣削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5%
6
六、齿形加工
齿形加工特点及应用
5%
7
七、其他加工方法
钻削及镗削等加工方法及应用
5%
8
八、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12%
9
九、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轴、箱体及圆柱齿轮的加工工艺分析
4%
10
十、机械加工质量分析
典型零件的加工误差分析
5%
11
十一、机床夹具
典型零件某工序的专用夹具定位基准、定位元件、夹紧机构的分析。
10%
总计
课程考核(40%)
4.2教案编写
本课程标准对教案的定义是指在本课程完成整体教学设计,确定课程学习项目及各项目组成模块明确的基础上,对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每一教学单元(原则上是2学时为一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它包括对本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及教学内容分解到本教学单元中的具体授课内容、课堂活动教学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要求、课时建议等。
特别是要通过设计清楚阐述针对本模块的工作任务如何将典型实践性环节所需实践知识融入理论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