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634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47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docx

整理第二册生物教案doc

高中生物教案

第二册

 

季明

驻马店二高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理解)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

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首先复习有关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

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

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

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

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

……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

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

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

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

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

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

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

”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

(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

”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

“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

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

“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

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

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

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

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

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

“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的这个特点,学生不会自发地推论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性状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表现出来的?

”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讲过的如“蛋白质对某种性状(血型、酶、激素等)的控制作用”以及“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这一结论,使学生意识到:

“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

这时结合上面的推论:

“遗传物质应能保证生物性状的连续性”,而“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提问:

“那么,遗传物质是否会与蛋白质有关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遗传物质可能就是蛋白质,或者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

”这一结论的得出就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从“某种物质作为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可能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还是相对不稳定,极易变化的呢?

”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思考和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

“遗传物质的结构可能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

”对这个过于绝对的推断教师可以再提问:

“如果遗传物质稳定到了绝对不变的程度,那么生物就应该是绝对不变的。

你认为这个推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吗?

”在这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

“遗传物质的结构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也应该而且可能发生少量的变化。

”这时教师要再予以补充:

“这些遗传物质在结构上的少量变化,还应该是可遗传的。

”至此,教师可进行关于遗传物质特点的小结并做板书,写出遗传物质的四个特点。

3.遗传物质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能够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异;(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4.在前面教材内容中,我们学习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知识点是染色体的复制与传递规律,也就是说,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此,可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正是因为染色体连绵不断地向后代传递,才使生物的后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那么,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呢?

在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与染色体成分相似,通过侵染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在此年代还利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发现DNA具有转化功能,是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

不死亡。

(2)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

患败血症死。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

不死亡。

(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

患败血症死亡。

(5)为什么将两种不死亡的细菌混合后会致死呢?

因为混合后的细菌中,被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6)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通过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与R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才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

①S型细菌体内DNA不受加热影响,当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这叫DNA传导。

其结果在S型DNA的控制下,利用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S型细菌。

②用各种酶分别处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分别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步,只有DNA被处理后,小鼠正常生长,也充分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因为噬菌体的结构成分比较简单,所以用它来做分析研究非常方便。

“实验是由赫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在1951~1952年做的。

他们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对两组噬菌体进行了巧妙的标记:

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个标记噬菌体内部的DNA,另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由于放射性物质会不断放出射线,可以检测出来,这样通过观察放射性物质的行踪,就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行踪,从而判断DNA和蛋白质在生物遗传过程中的作用了。

”如图所示: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有32P标记DNA

DNA有32P标记

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标记

结论:

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首先,是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其中。

但是在细菌细胞内部却产生出了新的既有DNA,又有蛋白质的噬菌体。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

”显然,新噬菌体的DNA是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的。

这个结论学生自然会形成。

“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这一事实说明:

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DNA,不仅携带了DNA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而且也携带了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具有我们分析过的遗传物质所应具有的四个特点中的两个特点——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由此可见,DNA是遗传物质。

”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因发现噬菌体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共享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以外,还有RNA。

有些病毒不含有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如烟草花叶病毒。

在这些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习题反馈

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

A.都是DNAB.都是RNA

C.是DNA和RNAD.是DNA或R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外,还附带能够说明DNA的什么特点?

(AC)

A.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

B.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的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是(AC)

A.接种RNA的植株B.接种蛋白质外壳的植株

C.接种烟草花叶病毒的植株D.所有接种过的植株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S型肺炎双球菌特性的是(C)。

A.菌落光滑B.有多糖荚膜C.无毒性D.能使小鼠患肺炎

5、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做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

噬菌体(T4)成分

细菌(大肠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

子噬菌体与母噬菌体的外形和侵染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回答: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1P、32P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5S

(3)此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七)板书§6.1.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从生殖过程分析:

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

连续性2.从染色体化学组成分析:

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1.细胞核遗传:

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

的控制2.细胞质遗传:

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物质的特点: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

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1.外壳:

蛋白质2.内部:

DNA分子}

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即侵染过程{1.吸附在细菌表面2.注入噬菌体DNA3.合成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和蛋白质4.组装成子代噬菌体5.释放出新的噬菌体}

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1.绝大多数生物,如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含DNA的病毒,以DNA作为

遗传物质;2.部分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

 

二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C:

理解)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和意义(C:

理解)

(二)教学重点

1.DNA分子的结构

2.DNA分子的复制

(三)教学难点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四)教学用具:

DNA结构图、及DNA空间结构模型、DNA复制过程图解

(五)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本小节为2课时,其中,第一课时讲授DNA分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讲授DNA分子的复制。

(1)DNA的化学组成:

•阅读课本P8,看懂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每个基本单位由哪三部分组成?

•②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

脱氧核苷酸呢?

DNA的每一条链是如何组成的?

一、DNA的结构

•DNA的化学结构:

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百上千个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双链

•化学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包括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因此,DNA有四种脱氧核苷酸,DNA的每一条链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脱氧核苷酸链。

观看DNA的分子结构

二、DNA的空间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碱基对组成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即:

1.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

•2.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

•即:

A-T;C-G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如果已知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能否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确定另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

•eg:

与ACCTGGATCGGA互补的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是:

•思考:

1、碱基配对时,为什么嘌呤碱不与嘌呤碱或嘧啶碱不与嘧啶碱配对呢?

•2、为什么只能是A-T、G-C,不能是A-C、G-T呢?

•3、如果已知DNA分子中,某一种碱基比例,能否利用设问二的结论推出其他碱基比例呢?

•4、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分子数占18%,那么,鸟嘌呤的分子数是多少?

•碱基互补配对的有关计算: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引出的关于碱基比率、数量的计算是本节难点之一。

•规律一:

DNA双链中的两个互补的碱基相等;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占碱基总数的50%,用公式表示为:

A=T,G=C,A+G=T+C=A+C=T+G=50%,

(A+G)/(T+C)=(A+C)/(G+T)=(T+C)/(A+G)=1,

•一般情况下,A+T≠G+C,(A+T)/(G+C)≠(G+C)/(A+T)≠1

•规律二:

在DNA双链中,一条单链的(A+G)/(T+C)的值与另一条互补单链的(A+G)/(T+C)的值是互为倒数的。

•规律三:

在DNA双链中,一条单链的(A+T)/(G+C)的值,与另一条互补链的(A+T)/(G+C)的值是相等的,也与整个DNA分子的(A+T)/(G+C)的值相等的。

三、结构特点

稳定性:

1.DNA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2.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3.横向碱基对间的氢键作用力;4.纵向的相互作用力

多样性:

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多种多样,碱基对排列方式的计算公式:

an(a代表碱基种类,n代表碱基对数)

特异性:

每种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具有特定功能,这是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四、习题反馈

1、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A≠G时,双链DNA分子中,下列四个式子中,正确的是(B)

A.(A+C)/(G+T)≠1;B.(A+G)/(C+T)=1

C.(A+T)/(G+C)=1;D.(A+C)/(C+G)=1

2、分析一个DNA分子时,其中一条链上(A+C)/(G+T)=0.4,那么它的另一条链和整个DNA分子中的(A+C)/(G+T)的比例分别是(D)

A.0.4和0.6;B.2.5和0.4;C.0.6和1.0;D.2.5和1.0

3、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的A:

T:

C:

G=1:

4:

3:

6,则另一条链上同样的碱基比为(A)

A.4:

1:

6:

3;B.1:

4:

3:

6;C.6:

4:

1:

3;D.3:

1:

6:

4

4、从某生物的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析,其中C+G=46%,又知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A为28%,问另一条链中A占该链全部碱基的(A)。

A.26%;B.24%;C.14%;D.11%

二、DNA分子的复制

主要包括DNA分子复制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复制的条件、复制的过程、特点、意义

1、概念:

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发生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3、复制的条件:

主要有模板、原料、能量、酶

(1)概念:

•在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以母细胞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2)“准确”复制的原理:

①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

②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3)复制的条件•主要有模板、原料、能量、酶

三、复制的条件

复制过程中以什么为模板?

答:

复制过程中以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

复制过程中以什么为原料?

答:

复制过程中以细胞核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直接能源来源于哪里?

答:

ATP

需要什么酶的协助?

答:

解螺旋酶、聚合酶

三、复制的过程

•阅读课本P11,回答问题:

•1、什么叫解旋?

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2、什么叫“子链”?

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3、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

①解旋: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状的长链解开

②以解开的母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

③一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扭成螺旋状,构成新的DNA分子

•(4)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种族得以延续。

•三、习题反馈

•1、某DNA分子中有4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120个,那么,DNA分子中含有氢键和游离磷酸基的个数分别为(D)

•A.400个和2个;B.400个和4个;C.920个和4个;D.1080个和2个

2、在DNA分子的一个片段中,有腺嘌呤10个,占碱基总数的20%,则此片段水解后断开的氢键有(C)条A.20;B.30;C.65;D.不一定

3、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和T是通过什么连接的(B)

A.氢键;B.磷酸二酯键;C.肽键;D.不一定

4、DNA分子某片段包含m个碱基,其中胞嘧啶n个。

该片段复制2次,需要消耗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B)个

A.(m-2n)/2;B.(3m-6n)/2;C.m-2n;D.2m-4n

(七)板书

§6.1.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每个分子都是由成百上千个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双链

DNA的化学结构

化学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1.脱氧核糖2.磷酸3.含氮碱基(腺嘌呤A、

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1.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DNA的空间结构2.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碱基对组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

即:

A-T;C-G

稳定性{1.DNA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的方式不变2.两条链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

3.横向碱基对间的氢键作用力4.纵向的相互作用力}

结构特点多样性:

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多种多样

特异性:

每种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具有特定功能

概念:

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

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模板:

两条母链

条件原料:

细胞核中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能量:

ATP

酶:

解螺旋酶、聚合酶

①解旋:

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扭成螺旋状的长链解开

过程②以解开的母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

③一条子链与对应的母链扭成螺旋状,构成新的DNA分子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是指新形成的DNA中有一条链是保留了原来的母链

意义:

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性状的相象

三基因的表达(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B:

识记)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B:

识记)

3.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B:

识记)

(二)教学重点

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

1.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四)教学用具:

挂图、课件

(五)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对比、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

三、基因的表达

•一、基因的概念

•①概念: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此概念包括三个要点:

a.基因是DNA片段,并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

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形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b.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例如豌豆高茎基因控制高的性状,狗的直毛有直毛基因控制,人的黑发有黑发基因控制等

•C.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故基因是结构单位

•一、基因的概念

•①概念: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②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③与DNA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④与性状的关系

•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特定基因控制特定性状

•二、DNA——基因——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①存在部位比较

•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b.基因位于DNA分子上,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染色体是细胞核的主要结构之一,是DNA的主要载体

•②在结构上比较

•a.DN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每个DNA分子都由两条长链向右盘旋而成,成为有规则的双螺旋的空间结构。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结构与DNA是一致的。

•c.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分裂时,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成为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

•③在功能上比较

•a.DNA是传递遗传信息的。

•b.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结构单位(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总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结构单位,位于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而DNA则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又是DNA的主要载体。

•三、DNA的功能

(1)通过复制,在生物的的传种接代中传递遗传信息

(2)在后代的个体发育中,能使遗传信息得以表达,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四、RNA的结构和种类

•五、基因的表达

•1、概念:

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上称之为基因的表达。

•因此,复制和表达遗传信息是基因的基本功能。

•六、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

•1、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而合成蛋白质是在细胞质里进行的。

•思考:

遗传信息怎样由细胞核到细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