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9446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7.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文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印度文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印度文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印度文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印度文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度文明.ppt

《印度文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文明.ppt(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度文明.ppt

西方文明史,HistoryofWesternCivilization,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类早期的文明印度河文明,古代四大文明,印度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三、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四、种姓制度五、婆罗门教六、佛教七、古代印度文化,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1、位置东、西、南三面环海。

北面高山纵横,只有西北部的开博尔山口和博朗山口几处通道与外界相连。

类似于东亚而区别于中东。

2、气候北部称印度斯坦,介于喜马拉雅山与文迪亚山之间,大河流域包括印度河、朱木拿河、恒河,地势低平。

南部德干高原,气候干燥。

3、早期印度河文明,前2300-1750年摩亨佐达罗-哈拉巴文明,摩亨佐达罗城(Mohenjo-Daro)1.城市中存在分区(Zoning)2.有铺设石板的街道(Pavedstreets)3.室内有铅质管道和下水系统(asewersystem),城市文明:

城墙、塔楼、街道、浴室和房宅。

农业文明:

谷仓、农作物、农具。

哈拉巴文字2000余件文物,500余文字符号,尚未解读成功。

祭祀用的青铜鱼叉,摩亨佐达罗印章上的文字符号,创造者土著达罗毗荼人?

外来者苏美尔人?

外来者伊朗游牧民?

消失自然灾害?

外族入侵?

社会性质的无从确定。

首先培育了棉花,纺纱织布土著人达罗毗荼人,二、雅利安人国家的兴起,雅利安人的到来南俄草原中亚印度,属于印欧语系。

史诗:

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1.吠陀时代VedicAge(前1400-600年),吠陀“梨俱吠陀”RigVeda(诗篇)“沙摩吠陀”SamaVeda(圣歌)“耶柔吠陀”ZajurVeda(经文)“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咒语),吠陀时代,2.早期吠陀时代,前1400-900年。

印度河流域。

游牧农业。

铁器时代。

雅利安人分为9个部落,部落称“贾纳”;部落之下是村社,称“哥罗摩”。

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称罗阇。

3.后期吠陀时代,前900600年。

印度河恒河流域。

国家雏形。

婆罗门教种姓制度,4.列国时代,前600-400年。

早期佛教兴起。

中心东移恒河流域,可能与波斯帝国入侵印度河流域,而形成的压力有关。

诸国并立,佛经之所谓16国,类似于春秋战国时代。

三、孔雀王朝与贵霜帝国,1、孔雀王朝MauryanDynasty列国时代之后,印度经历了摩揭陀在恒河流域的霸权时期。

马其顿东征入侵印度河流域之后,印度进入孔雀王朝时期。

前324-187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后期-西汉初年。

阿育王Asoka(前269-232年),南征德干高原,统治庞大的帝国。

改奉佛教,宣扬容忍和非暴力原则,其实质在于统治者奉行暴力,与被统治者遵循非暴力原则的双重标准。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陷入分裂。

电影阿育王海报,阿育王时期的宫廷建筑,2、贵霜帝国,公元1-5世纪。

匈奴人的西迁。

大月氏人的迁徙:

河西走廊中亚,由游牧转入定居,分5个部落。

阎膏珍迦腻色伽,1世纪初,大月氏人的贵霜部落立国,是为贵霜王朝,领有中亚的巴克特里亚。

1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自中亚经阿富汗南下印度河流域。

1世纪末领有中亚、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都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四大帝国:

东汉、罗马、安息、贵霜。

5世纪亡于白匈奴人。

四、种姓制度Caste,雅利安人种姓/达萨种姓。

(早期吠陀时代肤色的差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后期吠陀时代的诸多差异)亚种姓(阇提)与贱民(旃荼罗)。

(孔雀王朝),种姓的差异:

居住/婚姻/职业。

高级种姓为保持纯洁而不接受低级种姓的“不洁”的食物。

对于四种姓而言,贱民则是极度污秽的“不可接触者”。

据佛本生经,婆罗门种姓一人在旅行时因饥饿难忍而接受贱民的食物,后悔恨而死。

相关问题:

种族差异。

经济地位。

宗教生活。

法律身份。

人的贵贱尊卑之分是传统社会的普遍现象;如中国古代的士/农/工/商。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在于借助宗教的形式予以神化。

必须绝对服从父亲和丈夫;所谓童妇女地位的低下亦普遍存在于传统社会,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而达到极端的程度。

妇女婚的目的在于保证避免妇女在婚前可能出现的不贞;丈夫先于妻子死去被视作妻子罪孽所致,故不可再婚而只能选择自焚。

五、婆罗门教,雅利安人最初信仰多神教,但无偶像和庙宇,主要表现为献祭。

神灵包括后来婆罗门教中的梵天、毗湿奴、因陀罗。

开端:

萌生于早期吠陀时代,确立于后期吠陀时代。

经典:

吠陀。

多神崇拜梵天:

世界灵魂的化身。

湿婆:

毁灭之神;化身是“五面四臂”的舞蹈形象。

毗湿奴:

太阳神;善良与欢乐的象征;只接受花环作为祭品。

雷神因陀罗,梵天,梵天,Visnu毗湿奴Brahma梵天Siva湿婆,Krishna黑天Kali复仇神Ganesa天神,“吠檀多”包括如下的宗教观念:

梵天是世界的绝对灵魂;物质世界的虚幻性;灵魂的轮回转世;梵我同一与摆脱轮回;苦难存在于物质层面,灵魂的升华是摆脱苦难的途径;个人的灵魂来源于梵天,最终将回归梵天,是为涅槃的境界。

婆罗门教的基本信仰是摆脱轮回,直至与梵天同在,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宗教活动的核心内容是祭祀/苦行/布施的三位一体。

宗教习俗包括遵守种姓的划分和不杀牛。

业力轮回Samsara:

造业(行为)轮回(升迁)达摩(规范)梵我一致(终极境界)神化种姓制度:

梵天之口造婆罗门手造刹帝利腿造吠舍脚造首陀罗,六、佛教,背景:

前6世纪社会成员的分化与新旧势力的消长,导致意识形态的相应变化,进而形成诸多思想流派抑或思潮,其共同倾向是挑战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和婆罗门教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神圣地位。

创始人:

释迦牟尼Sakymuni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3-486年)SiddharthaGautama尼泊尔,刹帝利种姓,29岁出家,36岁得道成佛,80岁进入涅槃。

教义四谛:

苦、集、灭、道。

特点人生多苦: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所求不得。

众生平等:

种姓的差异,来源于职业的不同,而无贵贱尊卑之分。

“四谛”:

苦、集、灭、道,苦谛:

人生的诸种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色、受、想、行、识)集谛:

人生诸苦的原因灭谛:

涅槃道谛:

修道的方法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婆罗门教之轮回转世思想的继承。

释迦牟尼死后不久,诸多弟子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会。

百年之后,诸地长老举行第二次结集大会。

由于意见不一,形成门户派系。

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大会,确定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佛教取得国教的地位。

贵霜时期的大乘佛教Mhayana与小乘佛教Hinayana:

小乘佛教之不拜偶像与大乘佛教之相信神的不同化身与崇拜偶像。

小乘佛教之强调自我修行和众生自救与大乘佛教之救人抑或兼度。

目前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大乘佛教分布于尼泊尔和东亚(包括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

13世纪以后在印度的衰落。

七、古代印度文化,宗教社会与宗教文化文字哈拉巴文字。

梵文:

婆罗门教文字,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领域。

巴利文:

佛教的文字,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性方言。

文学:

宗教文学吠陀。

摩诃婆罗多:

描述雅利安人自印度河进入恒河期间的战争。

罗摩衍那:

描述罗摩王子漫游印度诸地的经历。

佛本生经:

描述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功德。

上图:

罗摩衍那插图右图:

摩诃婆罗多插图居楼王与般度王鏖战,艺术:

宗教艺术佛塔称“窣堵波”,供奉佛祖遗骨之处。

代表是阿育王时期建造的桑奇佛塔。

阿旃陀石窟,建造时间为前2世纪至公元7世纪。

阿旃陀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或公元前1世纪),位于海特拉巴省的温德亚山脉中,阿旃陀石窟,阿育王狮子柱头砂石,高2.1米,约公元前273年,现收藏于印度萨那拉特考古博物馆。

持拂药叉女砂石雕像,高1.63米,约创作于公元前三世纪,现收藏于印度巴特那博物馆。

公元2世纪马图拉地区的药叉女立像,科学,数字符号09的创造,零的概念与佛教之无我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