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4179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人民版必修Ⅱ.docx

山东省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Ⅱ

山东省2011届高三各地模拟历史试题汇编与解析: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必修Ⅱ)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

1.(2011年3月潍坊市一模16题)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7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3.(2010年11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21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

4.(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7题)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攀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C.实行农业集体化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5.(2010年11月济南高三质检22题)“(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6.(2010年12月山东菏泽高三联考28题)“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微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A.开展种植玉米运动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施经济“加速战略”

7.(2011年2月济南市调研20题)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

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8.(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3题)《全球通史》中说: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9.(2010年11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23题)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10.(2011年5月烟台市三模15题)“(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11.(2010年11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9题)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采取租让制和租赁制,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12.(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7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

13.(2010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三期中22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14.(2011年1月烟台市高三期末调研11题)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5.(山东高密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1题)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16.(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18题)据记载,当苏俄要实行某经济政策的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苏俄要实行的经济政策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7.(2011年3月菏泽市一模16题)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

”“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8.(2010年11月山东高密高三质检11题)《全球通史》指出: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西方学者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允许资本家生产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D.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物质利益

19.(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20题)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义务交售制

20.(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21.(2010年11月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质检18题)《大国崛起》中说到: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农业集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22.(2011年3月泰安市一模29题)(35分)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古今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农业。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八年锁定“三农”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水利建设置于核心地位。

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

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明朝末年设置税关,造成“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和“商贾断绝,城邑罢市”的局面。

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甚至巧立名目,没收财货,关税害商,致使“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策?

(2分)试从世界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材料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分)

(2)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都对本国的农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请分别指出两国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措施。

(6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两国都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结果迥然不同。

你认为产生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分)

23.(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9题)(13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核心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其中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意识或文化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

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4分)

材料二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2分)

材料三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曾如此论证,“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

”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3分)

24.(山东高密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8题)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

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

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

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材料二1953~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

1954年,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

赫鲁晓夫的基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

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

(5分)

(2)简要指出材料二中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谈谈你对赫鲁晓夫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理解。

(6分)

(3)材料三说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这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哪些突破?

(6分)

25.(2011年4月济南二模29题)(35分)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引起高三学生的热议。

某校高三

(1)班同学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主线,查找到下列材料和问题,运用史地政三科知识进行探究研讨,请你共同参与。

材料一1918年列1宁说: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物,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1921年列宁又说:

“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分)

材料二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

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

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

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4分)

26.(2010年11月济南高三质检29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

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

……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

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1)结合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

(2分)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2分)

材料二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建设中是如何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

造成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

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

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

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分别指出材料三中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分析,你得到什么认识?

(2分)

必修二专题7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罗曼罗兰于1935年应斯大林的邀请访问苏联,并写下《莫斯科日记》一书,书中有对苏联未来的期望,罗曼·罗兰希望自己在苏联所看见的弊端能解决,因此,出于对苏联的考虑,罗曼·罗兰当时没有发表此书,并嘱托各出版社50年内不得发表。

1984年,该书发表。

作者访苏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起来,本题中“消极的东西”应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A      

解析:

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

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B      

解析:

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

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4.B      

解析:

本题中CD两项与列宁无关,是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措施。

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根据所学,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工业方面如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联系材料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等信息,即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

本题选B项。

5.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符合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的理解的应该是人民生活方面,符合要求的是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6.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赫鲁晓夫是通过政变上台执掌苏联政权,在改革中试图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其经济改革失败,缺乏事实求是的作风和科学理论作指导。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7.A      

解析:

1929年到194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A。

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勃列尔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三项都错误。

8.C      

解析:

这一现象属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额商品交换造成的,从而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BD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

9.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在冒进思想的指导下大规模开垦荒地,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故选C项。

10.C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表明苏联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政府将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这个比例是美国的两倍,苏联能够以如此高的比例进行再投资,显然与其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故选C项。

11.D      

解析: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斯大林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2.A      

解析:

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

从题干中可知,苏联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经济恢复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政治危机,如此背景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3.D      

解析:

苏联的“一五”计划是在1928---1932年;“二五”计划是在1933----1937年。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但是这一经济体制也导致了一些弊端:

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据此A项说法与事实不符;BC两项是1918年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D项正确,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14.D      15.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B和C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应排除,所以此题应选择D。

16.B      

解析:

由材料中的“苏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排除苏联时期实行的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

据此选择正确答案为B。

17.A      

解析:

1934年的苏联正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这些政策消极的东西应该就是指的是政策的弊端,所以A为正确答案。

18.C      

解析:

本题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提取信息:

“公民受到严重的剥削”说明国家对从公民身上拿走的较多。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片面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发展重工业需要较大的投资,因此需要大量的国家投资。

19.B      

解析:

抓住时间信息,可知,B项正确,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

制定战时共产主政策是在1920年左右;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而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题意不符,因为题干说的是工业。

20.D      

解析:

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

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21.B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新经济政策实质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非选择题

22.

(1)政策:

材料一,重农或农本;材料二,抑商政策。

(2分)

影响:

明清推行抑商政策严重压抑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与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交流,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阻碍了社会转型。

(2分)

(2)内容:

苏俄: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即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0年代末实行农业集体化。

(3分)

 中国:

建国初实行土地改革;实施“一五”计划,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3分)

根本原因:

农业政策的调整是否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1分)

23.

(1)成果:

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改称谓、废跪拜、倡女权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2分)

(2)曲折举例:

国内战争时期,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继失败,苏联最终解体。

(任举两例即可,2分)

(3)“中国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